第31章 包围和反包围
此时,炎帝都城伊川之内,已不再是一片安宁祥和之地了,一些胆大的民众闻讯后,纷纷开始逃离家园故土。
而此刻,炎帝站在高高的行宫城墙之上,在落日余晖的霞光中,直直观望着下面到处寻求避难所的黎民百姓,心中充满了无尽的惆怅和愧疚。他想,或许,自己只能最后做一次选择了。为了苍生平安不再战乱,这个选择一定会是历史的决择,而不是属于自己的选择。因为除了倾巢而出,事实上再无它法了。
很快,炎帝便集结大部份人马,只留下一小部份兵力留守都城伊川,然后兵发河东,正式向黄帝宣战。黄帝一看炎帝兵多将广,来势汹猛,便避其锋芒,稳住阵营,加强防守,日夜不懈,拒不出战。同时,却暗中派遣多股小队,一边骚扰炎帝,刺探详情,一边向黄河东面伊川方向的一路大帝发出攻城的指令,趁炎帝首尾不能兼顾之时,迅速占领都城伊川后,再兵渡黄河随即完成对炎帝河东主力的大合围。
“眼下黄河之东虽至春分,但在黄河之西实为寒冬,你看黄帝安营在高地山野,那里林草茂密、气候干燥,何不使用火攻?择一顺风时日,我用火借以风势,烧毁四周营门,定可引敌而出,到时我们再趁乱击杀。”
祝融不愧为火神,此“火烧营房”之计策可谓阴毒之极。如果没有预见的话,结果可想而知了。
“火神此计妙也,我这就下令共工前去准备。”炎帝听闻,心里大喜。便命共工将前线兵马撤回,秘密上山砍柴伐木,准备柴草,以备时用。
与此同时,黄帝听说炎帝兵马后撤,便前往山野高处察看,紧张的心情,稍作放松,却仍感不安。身旁的风后,也感觉对方有诈,只得一边安慰黄帝,一边提醒力牧加强巡逻防备,随时观察敌情。
“大帝不必惊慌,本相早已作好预案,火来水灭,水来土淹。”
一切正如风后所料,几日后炎帝果然备足了大量柴草,然后选择一个夜黑风高之晚,共工率领一众兵马,悄悄将所备柴草悄悄运至黄帝大军营外,接着祝融一声令下,柴草轰然燃起,浓烟弥漫、火光冲天,风助火威,狂舞的火蛇如同恶魔一样扭动着身躯,喷吐着火焰,向城中烧去。
这个时候,尽管风后早有提防,但事发突然,加上风势过大,当黄帝大军被突发的大火猛然惊起时,瞬间不知所措,乱作一团、死伤无数。
“这可如何是好,难不成我黄帝大军就要被活活烧死在这阪泉之野吗?”黄帝眼见火势凶猛,兵慌马乱,人员烧伤,不由得对着火光冲天的远处感叹。
风后见黄帝一筹莫展,无计可施,众将也是情绪低落,士气不振。于是,他再次献上一计来。“既然五行之中,水能克火,要想破火,必须用水才能破解。”
一旁的应龙听后,知道相师风后想要说什么了。他显得异常平静,随之说出了自己的想法。“相师曾说过,战场瞬间多变,有备才能无患。早在此之前,他便下令从阪泉高处水源之地到营地四周挖好了沟渠,一是储水备用,二为防火,这回算是派上用场了。到时只需我从空中引雷下雨,就算火神祝融再怎么不断引火烧营,我们也有充足的水源救火。”
果不其然,随着应龙倏地飞入空中,一声声早春响雷过后,大雨倾盆,一会儿就将沟渠装得满满的了。然后,将士们立即挖开沟渠,高处之水如涌泉一般喷涌而出,就如一条条黄龙出渠,顺着高低地势倾倒而下。一时间,水火相交,祝融一众人马还没反应过来,便被突如其来的大水冲散。与此同时,风后令驻守大本营的力牧,也率领众将士,挥舞着各式兵器从四面冲杀出来。于是,炎帝猝不及防,丢盔卸甲,狼狈而逃,带着一小部分兵卒逃回大营。
一连数日,炎黄经过水火交战后,双方均损失惨重,只好各自收兵回营。就这样,炎黄双方相持不下,一时陷入僵局。炎帝自以为,僵持下去对自己更有利,毕竟自己兵马人众,粮草充裕,不像此时黄帝经过了三次战役,兵马和粮草都很匮乏,如果得不到及时补充的话,那就无异于坐以待毙。
炎帝的小算盘虽然打得不错,但风后自然也不是省油的灯。在这个关键节点,这种情况也正是自己乐于成见的结果,因为他最担心就是炎帝不顾一切强攻拿下黄帝大营,到时没有等来渡河而来的援军就已经木已成舟了。所以战情稍纵即逝,兵贵成速,否则将溃不成军,反而有可能被敌军反杀。
“大帝,我们来自都城伊川的援军即将赶来,他们已趁着春季冰融期之前安全渡过了黄河,目前正向河东阪泉结集。”
一日,黄帝继续召集风后、应龙等一众将领商议退敌之策,又一小股探兵带来喜报。黄帝甚喜,心想此时已有援军相助,可破炎帝之敌已有六成把握。于是把他夜观天相,仰望着异常明亮的北斗七星,立即悟出应对之策,便说与众将。
风后言道:“此乃天意,既然如此,当用七星北斗阵法,即破炎帝围兵”。同时,秘密派力牧带一队兵马连夜悄悄出营,前去接应英招、常先、大鸿三路援军,待次日摆好七星北斗阵,形成前后左右合围之势。
所谓七星北斗阵法,以北斗七星中的七颗星为依据,上三颗为“玉冲”星,下三颗为“璇玑”星,由七星为各路人马占据七个方位,将敌方形成严密的包围。阵法运转之时,七人能协同作战,互相流转,既可联合进攻,也可灵活应变,攻守兼备。在战斗中,如果敌人不熟悉七星北斗阵的规律,很容易就会被迷惑和牵制。此阵在实际运用上,其实就是以黄帝本部力牧率领兵马的大纛旗为方位,以英招、常先、大鸿所率领援军的熊罴、貔貅、貙、虎、豹、狼六大部族人兽混合兵马各树大旗,共同组成七星北斗阵营。各个部族,共同听取大纛旗指挥,以旗为号,旗挥兵动,旗停兵止。阵法分阳旗阵、阴旗阵、阴阳旗阵,来回变换。同时,还有雕、鹖、鹰、鸢四支飞禽人兽奇兵助阵,随时准备作为替补阵营加入其中。
第二天清晨,连日大雨突然停止,天空露出了久违的阳光,初春的暖阳照在身上,令人感到丝丝温暖。
黄帝带着风后等随从,从兵营中漫步出来,看着远处山野之中的阪泉水沿河而下,河谷宽阔平坦,黄沙漫漫,对面不远处是黄土坡梁,沟壑纵横,那里安营据守的是炎帝大军。他想,阪泉对面的炎帝此时是不是和自己一样,正准备等待着相互即将到来的雷霆一击呢。
“吉日午时已到,总攻准时开始。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各路兵马听令,按照演练多次时的七星北斗阵法,一一排开阵列,紧紧拖住对炎帝大军。另外,力牧率领一队神兵由地道袭击炎帝大本营,活捉炎帝。凡遇到不抵抗主动投诚者,不得杀之。”
当两军相接之际,风后突然摆动大旗,所率六部突然演变成北斗七星阵,以虎部军队为首的前锋,形成勺头形状,三面包围、一面网开的阵势,人兽混合兵马似旋风一般,卷向炎帝的部队。炎帝心中大慌,急忙夺路而逃,谁知七星北斗阵在黄帝大纛的指挥下,随炎帝而动,炎帝往东逃,星阵就向东围;炎帝向西跑,星阵就往西围,炎帝始终逃不出这个勺形合围阵。这时雕、鹖、鹰、鸢四支飞禽人兽奇兵,从天而降,直冲着炎帝阵营而来,他们只得抱头鼠窜。
正在双方激战之时,突然刮起了大风,阪泉河谷扬起了漫漫黄沙,遮天蔽日,黄帝阵营凭借七星大旗指挥,将士们猛烈冲杀,而炎帝阵形早已乱作一团。一片混乱当中,炎帝的后方大本营又是一阵大乱,原来力牧率领的一队人马打通地道,抄了炎帝的大本营。炎帝的队伍首尾难顾,阵营大乱,纷纷丢盔弃甲狼狈逃窜。那一刻,阪泉水流之处,死伤遍野、血流成河,一片悲惨。很快,炎帝兵败如山倒,混战之中,体力不支,沦为俘虏。
阪泉之战,前后数月历经大小三个回合,最后以黄帝彻底胜利而告终。黄帝纪年4727年(公元前2697年),黄帝正式合并炎帝形成炎黄统一,同年也被称为黄帝元年。原炎帝都城伊川易主,成为黄帝陪都。炎帝手下得力干将共工、祝融等心甘情愿降服,一时得到黄帝重用,至于黎贪阵营的夸父、刑天、银灵子等将领,谢绝了黄帝的苦苦扣留,在其执意要求下,放其回到东夷部落。然而世事难料,人生何处不相逢,仅仅二十一年之后,他们双方将再次兵戎相见,各自相逢在涿鹿之战的战场上。
战后,受俘的炎帝被临时安置在他原来熟悉的伊川都城里,看守他的还是炎帝以前那些忠实的部下。
当时,对于炎帝处置问题,风后对黄帝如此建言。“此战之所以能够迅速达成目标,其主要因素除了黄帝天威和神兵天将之外,最关键的还得感谢一个人,他就是炎帝。如果没有他的有意投靠和消极抵抗,我们不可能赢得如此轻松,或许是他早就料到甚至期待这一天的到来,故意露出都城伊川空门,才让我们有机可乘,从而形成合围之势,加之他明知对手在河东阪泉之野历练三战,却没有乘虚而入,而且很明显还在战斗中,只进行了选择性抵抗和象征性进攻……我想,如果只是其一,可以归纳为偶然或者疏忽,但所有的偶然或疏忽就并非偶然和疏忽了,这足以证明他相当面临左右为难、进退维艰的心境。”
黄帝听了,不住地点头,并没有打断他欲言又止的话,而示意他继续说下去。
“因此,对待炎帝不能像一般敌人那样看待,这不仅是由于炎黄兄弟同族,更是其早有隐退之意,关于这一点,炎帝属下干将水神共工和火神祝融都是心知肚明的,而且还参与到其中计划。我认为,倘若今后炎帝虽不能为政,但仍可结合自身优势和想法,为炎黄合一之华夏民族奉献出应有之力。”
也就是风后这一番话,后来既悦服了黄帝,又打动了炎帝,导致他们从此不计前嫌,共同联手对抗东夷部落黎贪异族,真是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不久,黄帝感念炎帝在农业、医药方面的成就,与其进行了一次推心置腹地长谈,希望利用仓颉造字之便,以及炎帝早年尝百草之经验,由其专心编写《神农本草经》以造福后人。对此,炎帝心悦诚服,情愿臣服黄帝。黄帝欣然封他为“缙云”之官,任他主政原地疆土。自阪泉大战之后,黄帝正式代替神农氏成为天下共主,由此黄帝部族与炎帝部族结成“炎黄联盟”,一起携手讨伐东夷部落黎贪余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