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38章 15封信
许扬看着眼前的春花,然后又看木箱子。
这个箱子的表面布满了岁月的痕迹,铜制的锁扣也已失去了往日的光泽。
许扬这个时候才想起来,妻子的遗物都在这个箱子里,所以他才会下意识的遗忘这个物件的存在。
许扬接过春花递过来的一叠信件,有些纸张的颜色深浅不一,有的已经泛黄,而且他还在里面发现许多没有拆封的信件以及撕碎的。
他是无法理解原主到底在恨什么,不就是时代问题嘛,他居然要这样迁怒自己的家人。
“行了,春花你去玩吧,我看看这些信先。”
他拍拍春花的小脸蛋,然后深吸一口气,在床边缓缓坐下,准备仔细翻阅这些信件,到底原主的原生家庭是一个什么情况只能通过这些信件来查看了。
许扬坐在床边,手里捧着那叠信件,心里五味杂陈。
他先是将这些信件整齐地码放在膝盖上,然后将信件按寄信人的不同分开,最后再按时间顺序依次排列。
寄信最多的是母亲的来信,一共有九封。
他深吸了一口气,开始一封一封仔细地阅读。
第一封信是1975年寄来的,信纸都已经黄了,里面的内容也很简单,主要是拉家常。
母亲在信中提到,随信寄来了一些生活用品、食物、钱和粮票,主要是关心许扬刚刚下乡后的生活情况。
总之信的字里行间充满了母亲的关切和牵挂,许扬通过信件能明显感受到母亲对他的思念以及担忧。
第二封信和第三封信也是1975年寄来的,内容大同小异。
母亲在信中反复叮嘱许扬要注意身体,照顾好自己,还提到家里一切都好,让他不要担心。
但原主却选择了无视,甚至有一封信居然都没有拆开,许扬在里面发现了1块7毛6分以及乱七八糟各种小面额的粮票布票之类的。
接下来是1976年的两封信,内容围绕着青蔡芳(许扬的亡妻)和孩子展开。
母亲在信中细致地传授照顾产妇和新生儿的经验,从如何熬制营养丰富的汤品,到怎样轻柔地给孩子包裹襁褓,每一个细节都描述得十分详尽。
她还分享了一些基本的医疗知识,比如孩子发烧该如何物理降温,新生儿常见疾病的预防方法等等。
这两封信的字数是最多的,显然母亲花了很多心思来写这些信。
许扬看着这些文字,眼眶微微湿润,他能很清晰的感受到一位母亲即便远在千里之外,也在努力为这个自己的孩子提供她所有能提供的一切帮助。
1977年的两封信件,母亲带来了高考即将恢复的消息,言辞间满是对他的期许,鼓励他在照顾家庭的同时千万不要荒废学业,一定要抓住这个改变命运的机会。
争取考上上海的大学,这样就能回上海了,一家人就能团聚了。
信里还反复提到希望能见见自己的孙女,言语中流露出因为无法来山东看望照顾许扬一家人的难过与无奈。
最后两封信是近期的,其中一封是许扬最想看到的信息。
信中详细地写明了上海家庭的地址和联系电话,还告知许扬家庭的情况已经好转。
父亲已经平反,恢复了大学教授的工作,并在出版社担任副社长;母亲也升任医院副院长。
信中母亲还催促许扬给父亲认错,并询问他每个月汇款是否够用,孩子们的身体是否康健,还满怀期待地希望他能给孩子们拍些照片寄回去。
看完母亲的九封信,许扬深吸一口气,他意识到,这么多年来,母亲一直都在关心原主,而且他明显感觉到信件有缺失,肯定不止这么九封。
不过,透过这九封信件,许扬已然明晰,回上海,物质方面已无需担忧,父母在背后默默做了诸多努力,为他们的回归铺就了道路。
他发现信件明显被撕开过,却在对折处没有被完全撕毁。
许扬心中豁然开朗,原主留下这封信时,其实内心深处也明白,这是改变命运最好的方式,是开启新生活的钥匙,只是他不愿承认罢了。
他的目光再次落在那封写有地址和电话上,然后拿过边上的笔重新抄写了两份,然后将信收好放回信封。
将这封信妥善安置后,许扬的视线落在了另外两封信件上,那是父亲寄来的。
他轻轻拿起 1979年的那封信,展开信纸,父亲的字迹刚劲有力。
信中,父亲先是耐心地劝许扬好好读书,努力考上上海的大学,还提及大姐许博蕾已经成功考上复旦,言辞间满是骄傲,随后询问许扬对未来的打算。
并且质问他为何这么好的机会不抓住,时代的机会不是什么时间都有的,言语间许扬在感受到关心的同时还带有那么点斥责的意思。
接着,他拿起 1981年的信封。
里面的信被撕成了十来份,许扬花费了不少时间才将它们拼凑完整。
信中,父亲的语气满是怒其不争意思已经跃然纸上了,言辞激烈地让许扬赶紧回上海,承诺会想办法解决工作和户口问题,还严厉地告诫他不要固执己见,耽误了自己和孩子的未来,强调作为男人,最重要的是承担起家庭的责任。
从第三方视角看,父亲这封信字里行间确实充斥着对许扬的担忧与殷切期望。
父亲在信中言辞激烈,其实是恨铁不成钢,急切地盼着许扬能振作起来,为自己和孩子的未来负责。
他承诺解决工作和户口问题,这背后是默默付出的决心,想为许扬扫除生活的障碍。
可当带入原主这个人物,情况就变得复杂了。
许扬本是个孤儿,在他过往的认知里,从未真切感受过父爱究竟是怎样的一种情感。
原主因为时代问题对家人心怀怨恨,许扬虽没有切肤之痛,但原主的情绪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他对家人的态度。
面对父亲这封满含严厉斥责的信,许扬第一反应不是体会到背后深沉的父爱,而是被那些激烈的言辞冲击,一时间有些不知所措。
他不理解父亲为何如此急切、如此严厉,在他的认知里,沟通不该是这样火药味十足的。
在他看来,这更像是一种命令,而非饱含爱意的劝诫。
“算了,不管怎么样回上海看来是没有问题了,其他的再说吧。”
许扬摇了摇头将父亲的信件小心地叠好,放在一旁。
他的目光缓缓扫过桌上剩下的四封信,两封姐姐的,两位哥哥一人一封。
姐姐的第一封信,信封上的邮戳印着 1977年中寄出的。
姐姐先是细细询问他的生活近况,从日常起居到心情状态,无一遗漏,字里行间满满的温柔与牵挂,让许杨心中一暖。
紧接着,话语间满是对未来的憧憬和改变命运的渴望,姐姐兴奋地分享自己正在为高考全力复习的消息,讲述着每日早起背诵、深夜刷题的日子,虽辛苦却充满希望。
姐姐还细致地询问许扬的复习进度,真诚地表示若有需要,她定会毫无保留地提供帮助。
谈及在贵州下乡的生活,姐姐的笔触变得沉重起来,描述着一天一顿饭都难以保证的艰苦日子,劳作的疲惫、饥饿的折磨,桩桩件件,可正是这样的困苦,让她考回上海的决心愈发坚定不移。
她在信中反复强调,这次高考是他们姐弟摆脱困境的绝佳机会,一定要牢牢抓住,绝不能让它从指尖溜走。
第二封来自 1979年的信。
信封一打开,一张明信片和一张姐姐在上海复旦大学门口的照片滑落出来。
照片里的姐姐笑容灿烂,身后是复旦大学那庄严而充满希望的校门。
信中,姐姐详细地对比了在贵州的艰难岁月和在大学的美好生活。
从宽敞明亮的图书馆到丰富多彩的学术讲座,从舒适的宿舍环境到志同道合的同学情谊,每一个细节都被她娓娓道来。
她苦口婆心地告诉许扬,一定要努力考大学,知识是改变命运的钥匙,如今时代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高考是他们迈向新生活的最佳契机。
大哥的信是1978年寄出的,打开信封,大哥那豪爽的性格跃然纸上。大哥在信中兴奋地分享着部队里规律又充实的生活,训练的汗水、战友的情谊,都被他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出来。
得知许扬喜得女儿,大哥毫不吝啬自己的恭喜与祝福。
他还贴心地提到,在部队里吃穿不愁,虽然寄来的钱和粮票数量不多,但也是他的一份心意,希望能给青蔡芳和春花补补身体。
大哥鼓励许扬好好工作、好好学习,承担起家庭的责任,努力为家人创造更好的生活,做一个顶天立地的男人。
最后一封则是二哥 1977年初寄来的信。
二哥的信写得神秘兮兮,开篇就叮嘱许扬千万不要把信中的内容外传。
原来,二哥是在部队无意中听到领导打电话时,得知了高考即将恢复的消息。
他深知这个消息对许扬的重要性,满怀期待地希望许扬能珍惜这个难得的机会,抓紧每一分每一秒学习,为自己的未来奋力拼搏一把。
许杨怀着无比郑重的心情,将一封封信件仔细整理好,轻轻放进信封,收回到木箱之中。
随后,他紧紧握着那张明信片,缓缓起身,迈着坚定的步伐来到门外。
他抬起头,目光望向远方,阳光毫无保留地洒在大地上,一片明亮,仿佛为他照亮了前行的道路。
微风轻轻拂过,撩动着他的发丝,他深吸一口气,空气中弥漫着泥土和青草的芬芳,那是生活的气息,也是希望的味道。
他仿佛看到了自己的未来,带着孩子们回到上海,开启全新的人生。
曾经的原主,因为妻子的突然离世、生活的沉重压力,一直深陷在痛苦的深渊中无法自拔。
对家人那些跨越千山万水传递来的关心,他选择视而不见,一次次错过了改变命运的宝贵机会。
他伤害了最爱他的父母,辜负了兄长和姐姐的期望,也在不经意间让孩子们失去了许多本该拥有的温暖与陪伴。
许杨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穿越到这个时代,但此刻,他心中无比坚定。
改变原来的轨迹,奔赴全新的人生,这不仅是原主内心深处未曾实现的渴望,更是自己来到这个时代的使命。
就像明信片上写的那样——艰难已是过去,希望正在发芽,新时代的列车已迎面驶来,不要怕,直面它,奔赴全新的人生。
他握紧了手中的明信片,仿佛握住了未来的希望,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了自信的笑容。
他知道,最起码这一刻,他是打算为自己、为孩子们、为家人,踏上新的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