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方证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绪论

一、经方

经方之名,始于《汉书·艺文志》;经方之实,存于《伤寒杂病论》。经方与《黄帝内经》等医经并列为经典中医学的两大流派。

经方是经典之方。所谓经典,通常是指东汉医学著作《伤寒杂病论》中所记载的处方,但后世一些临床确有实效并被医界沿用千百年的古代经验方,也属于经方的范畴。经方是经纬之方,是临床的规范,是用方的标准。经方还是经久不衰之方,是中医学的核心内容。

经方疗效确凿,古方能治今病。经方方证明确,是中医临床的规范。经方语言质朴,是中医思维的象征和符号,经方蕴含了中医治病的经验和事实。经方很小,没有贵重药,少用动物药,价格低廉。

经方不仅仅是方,经方是经方医学的略称,是一种思维方式。经方是中医临床的基础,是登堂入室的门径。欲为大医,必擅经方。

经方流传几千年,是中华民族的原创,是中医学的核心技术。经方蕴含着前人认识人体治疗疾病的思维方法,记录着中华民族使用天然药物的经验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经方学术,是我们这一代中医人应尽的职责。

经方一词是中华民族的原创名,翻译应该采用音译。

二、经方方证与方证相应

方证,是方的主治,是安全有效地使用本方的临床证据。

经方重视方证,有证才能成方,是方必定有证。

方证具有如下特性:一是真实。按经典方证用方,疗效可靠而且安全。二是客观。可以看得见,摸得着。三是整体。立足于“病的人”,是鲜活的。四是歧义性小。一个方一个证,定义严格,没有含糊。

方证相应是经方使用的原则。方是矢,证是的,有的才能放矢,对证用方才能取效。

方是应对人体某种特定应激状态的药物调控手段,方证是临床医生把握这种特定应激状态的经验结晶。抓住方证,方证相应,就能最大限度地激发机体的自愈力和自和力。方证,是扭转病势的关键,方证是撬动机体自愈能力的支点。

方证相应是经方的核心思想,也是临床医生始终追寻的目标和境界,更是学习经方的最佳门径。柯韵伯:“仲景之方,因证而设……见此证便与此方,是仲景活法。”胡希恕:“辨方证是辨证的尖端。”刘渡舟:“要想穿入《伤寒论》这堵墙,必须从方证的大门而入。”

方证识别,是一种基于现象的直觉思维。古人称“辨方证”为“识证”。识,认识的识;识别的识。“有是证用是方”,没有逻辑推理,只看眼前。是不应用抽象概念的思维,也是不讲究因果关系、矛盾关系的思维方式。

三、经典阅读

经典方证主要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中,这些方证同条的原文是学习经方的重点,称之为“经典方证”。

经典方证是前人使用经方的经验结晶,是经方应用的密码,是代代传授的口诀,表述比较简单粗略,可以说是一种不完全性表述,如桂枝汤“自汗出”、泻心汤“吐血、衄血”、芍药甘草汤“脚挛急”、半夏厚朴汤“咽中如有炙脔”、半夏泻心汤“呕而肠鸣,心下痞者”、真武汤“身动,振振欲擗地”、大柴胡汤“按之心下满痛”、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胸满烦惊”、桃核承气汤“其人如狂”等。这些《伤寒论》条文,有的是某种症状或体征,也有的仅仅是某种疾病的某个症状,或是某类疾病的共同表现,或是某种疾病的某个阶段的某种表现,还有的是某种体质状态的大致描述。许多的客观指征,犹如冰山一角。

正是由于这种不完全性的表述,再加上用辞多为古代的自然语辞,从而导致后人的理解分歧。因此,仅仅停留在原文的层次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重视后世医家应用经验的收集整理,开展以古方今用为主要内容的临床观察研究,以寻找经方与现代疾病之间的对应关系,比较清晰地描述相应体质的特征,从而建立和完善现代方证体系。

经典方证的解读通常采用如下方法:

关键词法:将原文中一些出现频率较高、特指性较强的语词列出,对其定义及其外延进行解释,力图破解该关键词所指的内容和应用密码。

以药测证法:通过药物的主治和后世应用经验,推测该方的主治,补充完善经方方证。

绘人法:通过原文的局部描述以及后世应用经验,将经典原文做适当延伸,并且立体化,还原出一个活生生的患者形象。

场景法:通过联想,虚拟古代医生看病用方的场景,力图全面地理解古人用于经方的实际。

文献调查法:通过对后世方书以及医案医著整理,通过现代临床报道和实验研究,寻找后世医家应用经方的经验,以完善经典方证。

四、”方—病—人”思维模式

方证的现代表述是不断需要完善的一种探索和解读,是对经典方证的诠释。历代医家均有探索。编者主张把方证理解为体质加上疾病的结合体。也就是说,“方病相应”加上“方人相应”,就是方证相应。(图1)

图1 “方—病—人”思维模式

“方—病—人”思维模式是编者倡导的一种经方临床思路。方,指中药的特定组合,主要是指经方,如桂枝汤、大柴胡汤等,此方固定,如更一药,便另名一方。病,就是疾病,是一种在一定原因作用下的机体免疫自稳功能失调所导致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如糖尿病、乙型肝炎、干燥综合征、血痹、虚劳等。人,指相对稳定的病理状态或体质特征,具有遗传性或家族聚集现象,更具有可见性。如叶天士“凡论病先究体质、形色、脉象,以病乃外加于身也”(《临证指南医案·呕吐门叶案》),研究方与病、方与人、病与人之间的对应关系,是经方医学的重要课题。每个经方,有特定对应的疾病谱,我们称之为“方病”。每个经方,也有特定对应的使用人群,我们称之为“方人”。

1.关于“方病”

所谓“方病”,是一种诊断单元。疾病有临床表现特征,即特有的症状、体征和行为的异常。有初、中、末的发病过程,有或康复,或致残,或致畸,甚至死亡的病情转归,有机构、功能、代谢上的一系列病理改变。疾病的命名,有现代医学命名,如流行性乙型脑炎、高血压病、冠心病、肠易激综合征、干燥综合征等;也有中医传统的命名,如狐惑、脏躁、消渴、胸痹、痰饮、风水、淋、痿、痹、痞、咳喘、烦悸是病,五苓散证的“蓄水”、桃核承气汤的“蓄血”等是病,后世的风温、湿温、大头瘟、夹阴伤寒、乳癌、阴疽是病,都可以作为诊断单元。中国古代有不少对病专方,是指对某些病证有特异性疗效的方药。这些方药大多来源于长期的临床实践,是经验的总结,如青蒿治疗疟疾、黄连治疗痢疾、苇茎汤治疗肺痈、大黄牡丹皮汤治疗肠痈、甘草泻心汤治疗狐惑等。

方病相应,是经方取效的原则之一,就如《伤寒论》所说:“病皆与方相应者,乃服之。”对病用方,着眼于特异性病因的清除和特异性病理状态的调整,可以最快地控制病情的发展。所以,方病相应,有利于用药的有效与快捷。

每张经方,均有其主治的疾病,但经方主治病种不仅仅是一种,可能是几种,或者是一大类疾病。寻找完善经方主治疾病谱,是经方应用研究的重点。鉴于现代医学的诊断已经普及,现代医学病名的国际认同度高,确认经方的现代主治疾病谱,是一项刻不容缓的大工程。如真武汤治成人甲状腺功能低下、肝硬化腹水、心功能不全等;葛根芩连汤治糖尿病、快速性心律失常、痤疮等;大柴胡汤治疗胆囊炎、胆石症、胰腺炎、胃及食管反流、支气管哮喘、高血压、代谢综合征、肺部感染等;黄连阿胶汤治先兆流产、卵巢早衰、焦虑症等。如果这些对应关系得到确认,将大大利于经方与现代临床的衔接,可以推进经方与现代医学的融合。

现行的中医病机是应用现代中医理论对疾病过程所做的一种解释,由于理论概念的不确定性,临床容易产生歧义,一般不作为诊断的基本单元。个别有明显临床表现特征的病机可以看作是一个综合征或证候群,或视为一种疾病,如脾虚、湿热、腑实证、气血两燔等。

2.关于“方人”

所谓“方人”,是一种诊断单元,由患者的体型体貌(肌肉、皮肤、骨骼、五官、四肢、腹、舌、脉等)、精神状态、行为心理、既往病与家族病、发病趋向等构成。如黄芪桂枝五物汤的“尊荣人”,桂枝加龙骨牡蛎汤的“失精家”,麻黄方的“湿家”,半夏方的“呕家”,“小柴胡汤人”“大柴胡汤人”“黄连阿胶汤人”“桃核承气汤人”等。

方人,指相对稳定的病理状态或体质特征,具有遗传性或家族聚集现象,更具有可见性。方人的形成与遗传、年龄、环境、饮食、疾病等因素有关。在上述因素的作用下,方人是可变的,但是过程缓慢。

方人相应能最大限度地激发人体的自愈力,注意到了个体特异性。 疗效与个体差异相关,同样的疾病,同样的药方,在不同的个体身上,疗效是不一样的,有的不仅无效,甚至还有严重的不良反应。这一现象,徐灵胎称之为“病同人异”。强调用药的因人而异,注重顾及患者的个体差异性,是经方临床的重点。方人相应有利于用药的安全和精准。

这里的方人,是一个临床诊疗单元。有病才有体质,病越重,体质倾向越明显;病越多,越要抓体质识别。

“方—病—人”思维模式是一种教学方法。从我们的教学实践看,这种思维模式,可以让学生从纷繁的理论中摆脱出来,转向朴实无华的临床技术;让他们从“对病用药”以及“对症状用药”的思路中解放出来,转向整体的用药思路。“方—病—人”思维模式的提出,与其说是经验的传授,倒不如说是思维方式的强调。

五、其他

1.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

在时间的长河里,方证的各个构成元素会出现先后、交叉、多少、轻重、隐显的不同表现。有时候,方证的识别经常出现一证见分晓的情况,这就是张仲景在使用小柴胡汤的时候会提出“但见一证便是”的识证原则,这也是张景岳所说的“独处藏奸”的识证经验。

2.急症以病为主,兼顾人;慢病以人为主,兼顾病

当前中医的服务对象主要是慢性病和心身疾病患者,治疗原则以调整体质状态为主,服药周期长,针对体质差异用药,既能保证有效,更能保证安全。

3.合方法

这是两方或数方联合使用的治疗方法。犹如军队的联合作战,也如交响乐团的联合演奏,其目的是适合病情错综复杂多变的需要,是经方临床的常用方法。合方的服用,可以同煎共服,也可以分煎分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