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麻黄汤
麻黄汤是经典的太阳病方,传统的辛温解表方具有发汗、镇痛、平喘、还魂等功效。麻黄汤证以无汗而喘或无汗身痛、脉浮有力为特征。多见于发热性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皮肤病、骨关节病等。本方对适用人群的要求相对严格,无汗者、体格壮实者比较适合。
一、经典配方
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一两(炙),杏仁七十个(去皮尖)。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
二、经典方证
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35)
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36)
脉但浮,无余证者,与麻黄汤。(234)
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麻黄汤主之。(46)
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二)
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23)
救卒死,客忤死,还魂汤主之。麻黄三两(去节),杏仁(去皮尖)七十个,甘草一两(炙)(《千金》用桂心二两)。上三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令咽之。通治诸感忤。(二十三)
1.无汗
无汗是麻黄汤证的特征性症状和体征。
无汗发热:是指皮肤干燥滚烫,大多是体温高而无汗的现象,这是体温上升期的表现。麻黄汤可促进机体产热,使体温尽快进入平台期。提示麻黄汤发汗退热。
无汗而喘:喘是指呼吸频率增快,并非后世的哮喘。因为无汗体温不得发散,体温升高而导致呼吸增快。并有胸部满闷感,大多伴有咳嗽。无汗是使用麻黄汤的基本条件,提示麻黄汤对无汗状态下的咳喘才有效。柯韵伯说:“余治冷风哮与风寒湿三气成痹等证,用此辄效,非伤寒一证可拘也。”(《伤寒来苏集》)
无汗而身疼:“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身体疼痛,也包括头痛在内,提示麻黄汤发汗止痛。
此外,“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提示麻黄汤能治疗皮肤病。
无汗,也是一种体征。如皮肤干燥,扪之粗糙;平时体格强壮,不容易出汗。
2.身疼痛
如“身疼腰痛,骨节疼痛”“身疼痛,八九日不解”“湿家身烦疼”。身疼痛,包括关节疼痛、肌肉痛、头痛以及身体沉重困倦等。发热时,体内产生过多的酸性代谢产物,刺激神经末梢而引起身体疼痛,提示麻黄汤可用于身体疼痛的疾病。徐灵胎说:“此痛处比桂枝汤尤多而重,因营卫俱伤也。”(《伤寒论类方》)
3.脉浮紧
脉浮紧为脉象明显,浮脉是轻按即得,为代谢亢进,外周血管扩张,心搏有力致体液趋于体表使然;紧脉为按之有力,是外周小动脉紧张所致。此脉提示全身状态比较好,患者的体力佳,心功能好,可以发汗,可以服用麻黄汤。脉沉弱无力者、心律失常者、血压过低者慎用。
4.感忤
还魂汤的主治,为突发昏迷,不省人事。还魂汤与麻黄汤基本相似,提示麻黄汤有醒脑、兴奋等功效,可治疗昏迷、嗜睡、疲劳、思维迟钝、精神失常等。
5.湿家
“湿家之为病,一身尽疼,发热,身色如熏黄也。”(二)“湿家病身疼发热,面黄而喘,头痛鼻塞而烦,其脉大,自能饮食,腹中和无病。”(二)湿家是一种适用麻黄汤及其类方的人群。其特征是面黄、容易身体疼痛、气喘、头痛鼻塞等,特别是其人“脉大,自能饮食,腹中和无病”。也就是说,其人食欲正常,腹部没有不适感,脉象也是正常有力。
“湿家”是麻黄汤适用人群的经典描述,在慢性杂病中具有指导意义。“无汗”“身疼痛”是麻黄汤证的特征,“脉浮紧”是安全使用麻黄汤的必要条件。“感忤”是麻黄汤用于急救的一种提示。传统解释有“营卫俱强而表实”(吴坤安)、“发散肺经火郁之药”(李时珍)、“太阳伤寒”(李培生主编《伤寒论讲义》)等。麻黄汤证也是一种综合征,与现代许多疾病交叉互见。其病理基础与中枢抑制、迷走神经兴奋等有关。
三、适用人群
本方适用于以无汗、身痛为表现特征的实性体质。肌腠致密,体气充实。适用人群为体格强健,肌肉发达,皮肤征明显,脉象有特异性。
1.敦厚壮实
体格壮实,面色黄黯或黄黑,有浮肿貌,性格敦厚沉稳,毛发浓密,多见于体格壮实的中青年和体力劳动者。
2.皮肤粗糙干燥
其人皮肤多干燥而粗糙,或如粟粒,或如鱼鳞,肤色多黄黯,缺乏光泽,有浮肿貌。平时无汗或少汗,容易受凉,汗出以后舒适。
3.能食善饮
食欲好,食量大,肠胃功能强健。无腹胀、腹痛等。
4.脉浮紧
脉浮紧,轻按即得,有力。提示:①病势向外,正气充足,可以发汗。②患者体力佳,心功能好,服用麻黄汤安全。脉沉弱无力者、心律失常者、血压过低者慎用。
5.所患疾病多在肌表
如呼吸道疾病、皮肤病、骨关节痛类疾病等;容易皮肤痒,容易鼻塞喘促,容易腰腿痛等。
麻黄汤是传统的辛温发汗峻剂,故《伤寒论》对“疮家”“淋家”“衄家”“亡血家”以及外感表虚自汗、血虚而脉兼“尺中迟”等,虽有表寒证,但亦皆禁用发汗。因此,肌肤白皙疏松者、极度消瘦者、心脏功能不全及心律失常者、甲状腺功能亢进者、严重贫血者、脉弱无力者、焦虑失眠者、腹胀腹痛者,均应慎用或忌用本方。
四、适用病症
麻黄汤的主治疾病较多,涉及呼吸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生殖系统、循环系统、运动系统、皮肤等多个系统器官,无法与西医学的某个疾病匹配。以发热、皮肤干燥无汗、鼻塞气喘、浮肿、身体疼痛、运动不遂,以及盆腔器官无力脱垂为表现的疾病,均可以考虑本方证存在的可能。
1.伤风感冒
古代多用本方治疗伤寒,以发热无汗、头痛、身体疼痛、鼻塞为特征。全身症状重,局部症状轻。临床多用于感冒、流行性感冒、急性鼻炎等,大多有受凉诱因。此方一汗而愈。流行性感冒、肺炎等发热性疾病见高热恶寒,身疼痛,无汗而烦躁,脉有力,体格壮实者,加生石膏,方如大青龙汤。
2.关节痛
本方适用于如腰椎退变增生、腰肌劳损、腰椎间盘突出、更年期综合征等见腰腿疼痛,活动受限,局部发冷,多汗。病情遇冷加重者,加附子、白术、茯苓。
3.皮肤病
本方适用于局部干燥粗糙、出汗后症状减轻的皮肤病,如荨麻疹、银屑病、鱼鳞病等患者,合用桂枝汤、桂枝茯苓丸、生石膏、大黄等。
4.脑病
麻黄汤能兴奋大脑中枢,可治卒中昏厥、脑梗偏瘫、煤气中毒、安眠药过量等。
5.肥胖
麻黄“令人虚”(陶弘景《名医别录》),麻黄甘草治“一身面目黄肿”的“里水”(《金匮要略》),麻黄汤有减肥功效,大多伴有发汗与利尿。
6.难产、子宫脱垂
临床有用于难产、子宫脱垂、痛经等妇产科病的个案报道。
五、方证鉴别
本方与桂枝汤证
两方都可用于发热,但体质有明显的不同。桂枝汤适用人群为瘦弱肤白易于出汗,脉象浮弱或缓;而本方适用人群为强健粗壮,不容易出汗,脉象浮紧而有力。桂枝汤证是“表虚”,麻黄汤证是“表实”。
六、参考用量
麻黄15g,桂枝15g或肉桂10g,生甘草5g,杏仁15g。以水900mL,煮取汤液250mL,分2~3次温服。
服麻黄汤者,未必都能发汗;体格强健者、发热不高者、已经出过汗者,汗不一定多。有些人服药后,热退,但无明显出汗,称之“潜汗”(《经方实验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