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一败再败
正当李景隆积极布置防线,等着阻击朱棣时,突然接到情报:“朱棣攻下大宁,宁王附逆,敌军凶威正盛。”李景隆虽然狂傲,但他也不傻,叛军本就由精锐组成,现在又有朵颜三卫相助,如果正面交锋,恐怕难以迅速克敌,所以他用了一个计谋,派出副将率领一支骑兵绕道埋伏在朱棣大军的身后,等双方大军交锋后,这支骑兵再从背后杀出,将朱棣夹在中间。
从理论上讲,这招很厉害。想当初秦国的杀神白起就是用这招拦腰斩断了赵括的大军,最终将他团团围困。可从现实来看,这招并不高明,因为朱棣在击败耿炳文时就用过这招,现在李景隆故技重施,朱棣怎么可能不设防呢?
不出意料,这支骑兵部队被朱棣打了一个反伏击,全军覆没。当朱棣审问俘虏,得知这是李景隆的安排时,笑着说那不过是个纨绔少年,朝廷连这种人都敢重用,自己获得最终胜利的机会更大了。
李景隆得知骑兵部队全军覆没后也没说什么,只是稳扎稳打地布置阵型,既然计谋不成,那就面对面硬扛吧。李景隆的中军驻扎在郑村坝,此处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但李景隆布置的战场却是在离此处不远的一片开阔地,因为朝廷大军人数众多,精锐程度又不及叛军,所以在开阔地上交战对朝廷大军更为有利。
朱棣有了宁王相助,自信心爆棚,哪怕人数少于对方,也并不觉得自己会败,所以当他发现朝廷大军的阵型之后,根本没有过多犹豫,便立刻率军冲了过去,惨烈的厮杀就此展开。
朱棣希望凭借一股气势冲垮大军,起初确实卓有成效,但大军毕竟人多势众,随着时间的推移,叛军虽然还是能够进行有效杀伤,但朝廷大军的士气却有了明显的回升,局势开始朝着不利于朱棣的方向发展。
眼见已经陷入了不利局面,朱棣却并不慌张,反而开始且战且退,军队不断分割,由原三卫的中低层军官带领分散突围。朝廷大军受到的压力逐渐缓解,于是开始反攻叛军。由于朱棣已经将己方军队不断分割,所以朝廷大军的阵型也逐渐变得凌乱,看到这个情景,原本坐镇中军指挥若定的李景隆有些着急了。朝廷大军的单兵素质本就不如叛军,如果是军阵对碰还好,时间长了己方自然能够获胜,可如果军阵被分割成几块,那不就只能等着被敌人一口一口地全部吃光吗?
念及于此,李景隆立刻开始频繁传令,要求大军尽快恢复军阵,朱棣要突围就让他突围,反正咱们就常驻在北平城下,要收拾他以后有的是机会,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不急于这一时半会儿。
传令兵的命令很快传达至中层军官处,中层军官在下达军令时,却发现己方阵营的军阵已经散乱,有一些部队不听军令擅自追击,甚至还有一些部队则像土匪一样在战场上抢夺战利品。李景隆频繁下令,督战队斩杀了好些不遵军令的士兵,形势总算有所好转,可部分阵型依然散乱,这就是极大的弱点和漏洞。李景隆当然不能对此不闻不问,于是他牙一咬心一横,命令中军集体出动,前去填补漏洞。
朱棣等的就是这一刻,当李景隆率领的中军刚离开郑村坝,朱棣立刻折返,带兵冲杀了过来,摆出一副不活捉李景隆誓不罢休的样子。李景隆顿时傻眼了,他从没遇到过这种情况,于是便想带着亲军护卫撤回郑村坝,让中军主力留下来抵挡朱棣的突袭。可军中将士一看主将带着小股亲军后撤,以为是前方发生了溃败,自然也想着赶快逃回郑村坝,这样一来乱上加乱,朝廷大军战败,李景隆最终只得收拾残兵败将逃往山东德州。
郑村坝一战,李景隆对战经验不足的弱点暴露无遗,他在这场战斗中犯了两个错误。第一个错误是李景隆对战局的掌控太弱,只能跟着朱棣的节奏打。
很多人总以为,名将之所以为名将,主要是因为他们能想出一些天才的战术,这个说法其实不然。天才的战术并不值钱,普通人接受一段时间的军事训练后,没准还能想出更为天才的战术。名将真正的可贵之处在于,他们有能力把天才的战术转化为现实,无论多苦多难,部队都能够最大限度地实施名将的战术。
真正的名将,必然会在细节上下苦功,而不仅仅是做出一些重大的战略部署。具体到每一位中层军官,那就是要时刻注意自己所统帅部队的位置,一旦出现问题应该如何补救。具体到每一位底层军官,那就是要时刻注意友军部队的位置,时刻保证自己处于保护之中,也时刻能为友军部队补位。具体到每一个作战小组,那就是要时刻注意指挥部的位置,永远不能离指挥部太远,否则一旦出现突发情况,恐怕就要身首异处。具体到每一位士兵,那就是无论做什么都要听指挥,千万不能各行其是,时刻注意保持心理和情感上的克制,永远记得作战任务,而不是逞英雄。
要同时做到这些事情并不容易,这需要进行反复的高强度训练,如果能把这些反应训练成基层军官和士兵的本能,这支军队就会是一支无坚不摧的强军。李景隆有着与名将类似的思维,想问题也比较周全,这种特质并不罕见,但当具体到执行层面上时,李景隆的部队往往落实不到位,这是由于主帅的意志无法根植于基层军官的头脑中,自然也无法传递到基层部队。
这种自上而下的传递通道必须时刻保持顺畅,整支部队才会有战斗力,这也是一些基层军官违抗军令,立功之后照样会被送上军事法庭的主要原因。一旦通过违背军令的方式尝到了甜头,那么大概率还会有下次,如果所有基层军官都有样学样,这支军队的凝聚力就无从谈起,一旦遭遇失败,必然是溃败。“令行禁止”和“军令如山”绝不是说说而已,凡是做不到这点的军队,哪怕他们靠运气打了一些胜仗,也绝称不上威武之师。
李景隆所犯的第二个错误就是,他本人对战争的定位并不清晰,还像个愣头青一样由着性子做事。我们经常会在电视剧或电影中看到这样一些桥段:某位战友牺牲了,主角怒发冲冠,像超级英雄一样冲进敌阵,大发神威之后中弹身亡,战友受到鼓舞,最终获得了胜利。
这种情况是有可能出现在战场上的,但通常只有弱势的一方才会崇尚这种战斗方式。因为强势的一方需要做的就是把握战局主动,而不是逞匹夫之勇。牺牲了一位战友,立刻补上去就是了,我方人多,对方人少,难道只有我方士兵牺牲,对方就不会牺牲吗?显然不是啊。强势一方就要营造出一种气势,哪怕一命换一命,我们也玩得起,你们玩得起吗?弱势一方慑于这种气势,自然就会气馁,双方短兵相接时,强势一方所遭受的伤亡很可能低于预期,因为在双方打心理战时,弱势一方已经率先输了一筹。
李景隆和朱棣交战,他是强势一方,需要给朱棣展示的就是己方无惧伤亡的气势,由于李景隆对军队的控制不到位,所以他多半展示不出什么气势。那么作为替代方案,李景隆接下来应该做的就是收缩阵型,意思就是告诉朱棣:我知道自己控制力不到位,也知道我军的单兵素质不行,但我们人多,现在缩成一团,你有本事来打吗?
面对这种情形,朱棣当然不敢打,李景隆自然就可以趁势大搞宣传:大家看到了吗?对面根本不敢攻击!只要我们团结在一起,燕贼就拿我们没办法!只要大家听我的话,我保证把你们全部带回家!只要我们群策群力,就能消灭这个反贼!到时双方的士气此消彼长,朱棣要想扭转这种局面,就必须硬着头皮强攻李景隆的乌龟阵,双方开始绞肉,其结果必然是叛军大败。面对朱棣的强攻,李景隆需要做的就是尽量保命,只要主帅不出事,帅旗不倒,强弱就很难易势。很多人或许会笑话他怯懦,可只要大家下过象棋就会知道,帅和将所需要做的就是尽力保命,冲锋陷阵的事情交给其他棋子去做就行,这就叫各司其职。
可李景隆是怎么做的呢?他居然以身犯险,妄图通过这种方法来激励军队,可他的军队本来就没什么凝聚力,不久前还乱哄哄地散成一团,现在朱棣需要做的,就是抓住这个点猛揍。如果李景隆能够通过这种近乎单挑的方式搞定朱棣,那自然也没什么问题,可李景隆是新人,朱棣是宿将,他哪有这个能力?还是太缺乏历练了。
经过这一仗,李景隆虽然暴露出了两个弱点,却也为自己洗清了一个嫌疑:他绝不像后世某些人所怀疑的那样,是一个潜伏在南京内部,心向朱棣的间谍。一旦短兵相接,整个战局就会迅速糜烂,变得异常混乱,在这种时候,主帅是最危险的,因为会有数不清的明枪暗箭对准他,毕竟杀死敌军主帅才是最大的功劳。如果李景隆真是被朱棣策反的间谍,那么以李景隆的身份和地位,他必然能够在后续起到更为关键的作用,朱棣怎么忍心朝他所在的位置冲锋呢?就李景隆在这场战斗中的表现水平来看,他真有本事在乱军中存活吗?实在难说,如果李景隆一不留神就死在了这场乱战之中,朱棣打赢了一场无关大局的战争,却丢失了一个至关重要的筹码,他肯定会欲哭无泪。
李景隆在郑村坝之战中虽然败得有些丢人,但我并不认为这是多大的事,因为许多名将都是通过这种方式成长起来的,逃到德州之后,李景隆明显沉稳了不少,虽然有些丧失自信,却也能够定下心来好好总结一番,避免下次再犯同样的错误。
事实证明,李景隆确实是成长了。建文二年(1400年)正月,朱棣率军攻打大同,李景隆率军救援,最终虽然没能救下大同,但李景隆却并未在与朱棣的交锋中战败,反而躲过了朱棣设下的几个陷阱。在大同之战中,李景隆虽然在战略上失败了,但在战场上,双方算是打了个平手。如果换作郑村坝之时的李景隆带兵救援大同,恐怕不但救不下来,自己还要吃上一场惨败。
远在南京的朱允炆时刻关注着北方的战局,得知李景隆再度失败之后,他表现出了自己果决的一面,派宦官送诏书给李景隆,好言安抚他,并赐玺书、斧钺作为鼓励,意思是告诉他:“加油干,朕会做好后勤保障,毫无保留地支持你!”
李景隆收到奖励后面沉似水,只是淡淡地向宦官道谢,并请宦官回去禀告朱允炆,自己一定会拼尽全力为国锄奸!在随后的几个月里,朱棣东征西讨,到处捞好处,李景隆并未理会他。直到建文二年(1400年)四月,蛰伏数月的李景隆终于出手了,他命令武定侯郭英和安陆侯吴杰在限期内赶到真定,这里是耿炳文当初战败的地方,明军要从这里开始,一步一个脚印地洗刷屈辱!
在军令中,李景隆规定了郭、吴二人应该带多少军队前来,携带军粮数量以及各兵种的构成等内容,史书说起这事时,还说李景隆劣习难改,这是瞧不起郭、吴二人,可我却认为这是李景隆日益进步的表现,他已经学会如何抠细节了。
经过这段时间的休整,外加郭、吴二人所带来的军队,李景隆麾下兵马已达六十万,朱棣的兵马也已经超过十万,朝廷大军依然占据着兵力优势,但数次败给朱棣,使得这个优势又变得不太明显了。
因为连战连败,李景隆知道自己这个主帅的威信不高,所以他也没玩什么花架子,就是把所有军队集结在一起,缓慢地朝着白沟河(大清河的北支下段)行进,由此继续向东北方前行,这样就可以抵达霸州和廊坊,进而威胁北平。李景隆此时的表现与他刚上任时可谓天差地别。对朱棣而言,李景隆逐渐成熟这件事是他最不想看到的,可眼下局面已经是这样了,于是朱棣也只得打起精神,开始认真对待双方的此次交锋。
当朱棣来到白沟河时,率先与朝廷大军的先锋平安相遇。平安曾是朱棣的部下,深知他的可怕,眼见朱棣大军近在眼前,自己只带着不到一万的先锋部队,于是不管不顾地发动了冲锋,希望能搅乱战场局势,自己顺势撤退,再不济也要找个机会全身而退,然后固守待援。朱棣久经沙场,自然不会让平安如意,双方一时间打得难解难分,过了一段时间后,平安由于兵力不足,逐渐顶不住了,只得带领残部败逃,朱棣知道李景隆大军就在前方,自己也不敢追。
第二天,李景隆大军赶到白沟河,摆开阵势等着朱棣来战,朱棣也不怂,立刻选择迎战,双方又是一通砍杀,战场上血肉横飞,惨烈至极。这一仗打下来双方互有胜败:朱棣的后军被李景隆攻破,猛将邱福攻坚失利;李景隆的损伤比燕军更大,猛将瞿能父子战死。
战至中午,李景隆眼看朱棣的军队已经露出疲态,于是他亲率一支骑兵绕道至朱棣的后方,还是想通过前后夹攻的方式击溃燕军。朱棣不知道李景隆的布置,他也打算派出一支军队绕道至李景隆的后方,以前后夹攻的方式击溃朝廷大军。
据史书记载,李景隆率先绕道成功,朱棣眼看就要性命不保,可就在这个关键时刻,突然一阵旋风刮起,将李景隆的中军大旗给刮倒了,于是李景隆的伏击计划失败,而朱棣那边的伏击计划获得了成功,于是这场白沟河大战又以朱棣的获胜而告终。我在前文中说过,朱棣在授意史官编纂靖难相关的历史时,总是把自己写成一个孤胆英雄,面对强大的朝廷大军也丝毫不惧,可见他是天命之人。比如,这阵突如其来刮断旗杆的风就非常奇怪,我们根本无法用常理去解释,只能捏着鼻子承认是朱棣的运气好。
纵观整个白沟河之战,朱棣虽然获胜,但胜得非常险,如果李景隆的运气再好一点,没准就在这场战斗中活捉或杀死朱棣了,可偏偏在此时刮起了一阵大风,他也只能怪自己命苦了。在白沟河之战中,朝廷大军损失惨重,不得不再次败退德州,朱棣乘胜追击,很快将德州拿下,逼得李景隆退守济南,朱棣又打济南,李景隆再次战败。
相关消息传到南京后,朱允炆终于忍不住了,他下诏责令李景隆赶紧回京,从即日起不再担任大军统帅的职务,明初历史上大名鼎鼎的“饭桶将军”就这样谢幕了。
朝廷当初撤换耿炳文而选择李景隆的决定本身就是错误的,朱允炆和南方官僚集团认为朱棣翻不起什么大浪,随便派个人都能收拾他,可没想到李景隆走马上任之后,却被朱棣打得一败再败。既然已经选定了主帅,那也只能将错就错,大同之战结束后,朱允炆写信鼓励李景隆的做法我非常赞同,因为当时的李景隆已经开始成长,慢慢地走上了正确的道路。白沟河之战虽然惨败,但在详细了解战争经过后,我们完全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李景隆并没有明显的失职或失误,丢失德州和济南城外战败则是因为溃败所导致的连带影响,但到了此时,朱棣显然已无力继续推进了,后来的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如果朱允炆选择继续支持李景隆,他或许就能在接下来的济南保卫战中洗刷耻辱,因为他从未停止过进步,只要能取得一次胜利,我们或许就会在历史中看到一个最终修成正果的名将李景隆。可就在这时,朱允炆却把他给换了下来,一个眼看就要修炼成功的统帅因此被闲置。
总是在错误的时间节点做出错误的选择,自战争开始之后,朱允炆的败笔一个接一个地出现,局势糜烂至此,他和南方官僚集团都有很大的责任。不过话又说回来,数场惨败确实也需要一个责任人,否则无法稳定军心,作为统帅,李景隆的确难辞其咎,他可以说自己太年轻或者运气不好,但事实是他败了。
李景隆虽然败了,却不代表朱棣就一定能获胜,而朱允炆即将选定的第三任大军统帅,此时正在济南城里等着跟朱棣过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