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己安人,止于至善
《大学》首章,开宗明义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大学之道,可解作“管理之道”,亦即“管理的最高原理”。因此可以说,管理之道,在修己,在安人,在止于至善。
链 接
原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主旨:说明管理的道理,在修己安人,求得合理的立场。
解析:为政的道理,主要有三大纲领:亲民是重点,尊重民意为其主旨。先修治自己,使自己具备良好的德行。再逐次扩展,做好安人的德政,打下政道的基础。目标则是采取适时适当、至为合理的立场,以提升安人的效果。
良好的修己,是德行。良好的安人,即为德政。将修己安人的道理发扬光大,便是“明明德”。有了这样的基础,如果能够充分尊重民意,以公众的需求为导向,便能够适时采取正确的定位,执其两端,采取最为合理的立场。管理是“明明德”的历程,采取重视众人意见的导向,求得合理的决策。
管理是“修己安人的历程”。管理者必先修己,才能正己正人。所以管理之道,以“修己”为第一要务。
其次要“亲民”,用相亲相爱的方式来正人,就是孔子所主张的“安人”。但他认为,“安百姓”这等事虽圣如尧舜,犹恐不能完全做到,可见“安人”乃是管理的最高理想。
管理者可以逞权威、施压力来管人,但作用力越大,反作用力越强,不能使追随者心悦诚服。表面或许顺从,内心殊为不乐。因而暂时忍耐,应付了事。管理者也可以用敬重、信任来理人,比较容易收到“敬人者人恒敬之”的效果。追随者深感知遇,当然会加倍努力。管理者最好以关怀、珍惜来安人,时时抱持“患不安”的心情,使追随者身安心乐而又安居乐业,则大家自动自发、分工合作,必能各尽心力,做好应当做的工作。
“安人”以“仁”,正如孔子所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管理者称自我为己,称追随者为人,而仁即盘旋其间而无阻。
仁就是“相亲相爱”,“亲爱”而能达于“交相”的境界,己安人亦安,所以说“为仁由己”。管理者以仁安人,追随者就会慕名而来,自然人才济济而又人尽其才了。
修己及安人,都应该采取至善的立场。因为立场至善,而至善表示此时此地的合理点,才能执两用中,以明明德、亲民,使其臻于至善。所以还要“止于至善”。
“止”就是“立”,现代叫作立场。《大学》传之三章说:“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管理者站在仁的立场,追随者站在敬的立场,无论组织内外,都要坚持信的立场。这样,各方面站在最为适当的立场上,止于至善。
“至善”的意思,是最佳、最适当、最适时,这就需要不断地调整,发挥“不停滞”的精神。管理者应当体会永续的价值,如何使其立场经常保持“事理当然之极”,以确保组织的永生,这才是止于至善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