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周奋战录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8章 敌我两军皆不怠

姬信随着姜子牙侍从到了大帐外,侍从却没有带着姬信进入大帐,而是绕过大帐,进了姜子牙居住的帐篷。

姜子牙已经在里面等着,见到姬信进来,姜子牙从桌案旁站起身,指了指两张没打开的马扎,说道:“吾见鬼君不喜正坐,便用马扎。”

姬信看着两张制作得相当精致的马扎,心中着实有些讶异。平日里姜子牙并不怎么和他联络,却没想到自己平日所作所为,姜子牙全都非常清楚。

在桌案两边摆好马扎,姬信扶着姜子牙坐下,这才问王浩然,“鬼君可要出来?”

王浩然觉得没时间浪费在事后再向姬信转述,就命道:“我回答,你转述。”

姬信将王浩然的意思说给姜子牙,姜子牙点点头,笑道:“信公子,鬼君,请坐。”

两人面对面坐下,姜子牙开口就问:“昨日之败,鬼君以为可有逆转之法?”

王浩然答道:“我对周国实力,周军实力,以及商国实力,商军实力的了解很少,即便姜公仓促讲述,也不足以支撑制定反败为胜的战术计划。”

姜子牙听了,虽然神色有些遗憾,却也没有继续问这个问题。他又问道:“鬼君,如何确保10日内不败。”

王浩然问了个问题,“姜公。汝最优先者,是尽可能保存眼前周军实力,还是尽可能保存西土联盟的实力?”

这个问题让姜子牙沉吟起来。大周的实力与大商之间有差距,若是想击败商国,非得团结所有商国之外的诸侯力量。西土联盟无疑是反商的核心。

思索一阵,姜子牙才答道:“10日时间,可保存多少西土联盟?”

姜子牙提出了具体内容,王浩然给了自己的看法,“此次大战后,商国很清楚哪些诸侯参加了联军。周军必然要退,不可能再保护这些诸侯国。我并不了解那些诸侯国对大周的忠诚,所以没办法判断会不会有诸侯国利令智昏,出兵攻打大周。”

姜子牙听完,答道:“此事自由吾来应对。”

王浩然继续说道:“我接下来所说,是针对那些不会直接反周的诸侯。既然周军要退,便要立刻告知那些诸侯国。并且告诉那些诸侯国,现在通往潼关的道路还没有被商军断绝,若是诸侯不愿意任由商军蹂躏,便可率领部下,人口前往大周。大周会给他们土地,给他们粮食,给他们种子。保护沿途的安全。”

姬信听王浩然这么讲,心中对王浩然的格局视角之高,无比钦佩。在姬信的思考中,并不涉及洛地诸侯们未来生存的内容。不是姬信故意要洛地诸侯去死,而是姬信根本没有想到过,还有这种问题。

姜子牙则问道:“鬼君所说的10日,是为护送诸侯做准备?”

王浩然答道:“如果只为周军撤兵。收拢败军,整理物资,最多三日。三日后就可以开拔。”

“鬼君,10日的准备够吗?”姜子牙决定相信一下王浩然的能力。

“够或者不够。我们说了不算,计算之后才知道。”王浩然答道。

不久后,姬信扶着姜子牙到了大帐,姜子牙叫来负责军官,开始对当下周军的情况,以及诸侯情况进行确定和总结。

南宫适和散宜生都是老臣,也都知道周王姬发并不倾向于重用姬信。两人在回答姜子牙的询问,以及根据姜子牙的命令安排下属之外的时间,都仔细地听着姜子牙与姬信的交谈。

听得出来,姬信涉及周军以及周国集团具体内容的看法,要么就是过了,要么就不足。充分证明姬信从来没有参与过周国高层讨论的经验。

但是南宫适于散宜生并没有因此小看姬信。因为姬信的每一句话都不是无的放矢,而是围绕洛地诸侯战败后的现状,尽可能将洛地诸侯安全撤出洛地,护送他们进入周国而展开。

更令南宫适与散宜生惊讶的是,姬信知道周军战败了,也知道商军现在有很大优势。但是姬信却仿佛完全没有受到任何影响一样,平静地提出自己的看法。仿佛战败只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到了下午,南宫适与散宜生受命出了大帐。南宫适此时已经完成了对周军败兵收容,侦查体系建立,以及周军伤兵安顿与治疗,以及应对商军有可能发动的进攻等布置。此时他要去巡视各处,确定这些布置是否已经开始执行落实,其中还有什么问题。

散宜生则负责联络洛地诸侯,打探诸侯具体情况,以及选择适合对象,劝说其暂时移居周国。

两位老臣却没有立刻离开,他们对视着,都有话想说。

先开口的是散宜生,他叹息道:“吾竟不知信公子贤明至此。难道有人故意向大王进谗言?还是信公子以前竟然……”说到这里,散宜生猛地闭口不言。

南宫适也对姬信表现出的能力极为赞叹。他同样很不解,有如此才华,怎么可能不被人知道呢?

见散宜生想提及这些,却立刻不去碰触。南宫适很能理解散宜生的心情。

若是姬信有能力,而姬发,姬旦不给姬信机会。那就证明周王姬发一直忌惮姬信的贤明。

若是姬信有能力,之前却并不展现出来。而是在周国接连遭到战败的现在才施展,那就说明姬信并不认为自己有为姬发效力的必要。至少,证明了姬信对姬发有自己的看法。

不管是哪一种可能,都牵扯到周王室的内部斗争。身为大臣,最好不要参与到这些事情里面去。

于是南宫适突然恍然大悟地说道:“吾本不相信,信公子说一年前得鬼神传授。此时,吾信矣!”

散宜生听南宫适竟然憋出这么一句,如梦方醒般连连点头,赞道:“原来如此。南宫将军所言正是。此乃大周之幸!”

嘴上称赞,散宜生心中也觉得南宫适的确不一般。本来是一件危急周国王室内部的纷争,在南宫适的解释下,就成了祥瑞。

散宜生立刻拱手行礼,去做自己的事情了。在路上,散宜生忍不住又想起牧野之战后,姬信说起“封神”之事。当时散宜生觉得姬信那解释是为了自保,也是给姬发一个解释战败的台阶。现在看,姬信当时真的提出了一个无懈可击的解释,这个解释在当时的确可以起到很好的作用。而且“封神”的解释,到现在依旧能够起到很好的作用。

想到这里,散宜生不愿意继续围绕姬信思考下去。他开始考虑起,如果将“封神”之说,用在诸侯们身上。如果诸侯们相信了封神之说,就可以将周军战败导致的坏影响最大程度地弱化。

姬信的“封神说”中,明确指出,天命在周!当大周胜利后,得到封神的是在这天命之战中,始终忠诚的牺牲者。只要诸侯相信了“封神”,那么再多次的失败都只是成功道路上的小挫折。而且即便为了大周而死,诸侯死后也将被天庭封神,在死后以天庭正神的身份继续存在。

散宜生甚至按照“封神”之说,去设想了那些转而投奔大商的诸侯下场。那些诸侯既然已经背叛了大周,他们就失去了封神的机会。

即便那些诸侯最终忠于大商,依照天命之说,最终还是战死。

如果最终下场都是死的话,明显继续忠于大周,得到的利益最大。

妙啊!散宜生在心中赞道。

此时的商军之中,并没有大胜后的极度兴奋。

虽然击败了周军,但是商军也付出了很大代价。前军14000部队,伤亡了4000多人。剩下的10000士卒也非得休整好一段时间后才有力再战。

后军的10000人,以及3000骑兵同样有不少伤亡,而且精疲力竭。非得休整几日,才能再次执行不太激烈的战斗。

蛮廉已经亲自去探望了那些伤势较重的将领,让他们安心养伤。此时蛮廉面前聚集的将领,也基本带伤。哪怕是恶来这种能够全身披甲作战的猛将,身上也缠着几条绷带。

也不用众将询问,蛮廉率先说道:“朝歌援军,10日能到。”

这话一出,商军众将们都不吭声了。他们的确向周军以及洛地诸侯宣扬,三花娘娘很快就会赶来。但是商军将领都知道,三花娘娘根本就不会率军前来洛地。

此次三路出兵前,各路主帅都商议得明白。北路的赵公明,南路的三花娘娘,都要独力在各自负责的方向上作战。他们不可能得到援军。

只有中路的蛮廉所部,才能在获胜后得到来自朝歌的增援。以帮助蛮廉彻底收服洛地,并且向潼关方向继续进攻。

除了中路军受到的巨大损失之外,周军在彻底崩溃前,那一支赶来的周军骑兵表现出来的战术,也令蛮廉以及商军将领们颇为忌惮。

蛮廉问道:“徐旅长,汝以为周军骑兵可战。能否细言?”

徐芳回忆着周军骑兵的表现,向商军众将讲述起来。商军将领自然知道骑兵的底细,听得都很认真。

等徐芳讲完,负责战车队的老将鲁雄问道:“徐旅长,周军是否不再将骑兵当作战车来用?”

这个问题令在场的所有商军将领们都觉得眼前一亮。在三花娘娘子秀提出全新的骑兵战术,并且开始建立起新式骑兵后,商军自己经历过这个阶段。

一辆战车,两匹马拉,上面站3名甲士。三名骑兵则是由三匹马与三名甲士组成。一匹战马的花费可比一辆战车少多了。

所以包括鲁雄在内的不少商军将领,都下意识地认为一辆战车相当于三名骑兵,所以三名骑兵要负责执行一辆战车的作战能力。

经历过很多实战后,商军将领们陆续开始明白,战车与骑兵根本不是相同的东西。也完全没有比较的基础。

经过鲁雄的提醒,商军众将讨论一番,发现周军的将领们貌似已经跳过了将战车与骑兵混为一谈的阶段,周军骑兵更是看不出接受过此类训练,以及接受了此类想法的迹象。

虽然战斗力远不如商军,周军骑兵已经是一支真正的骑兵。

“亚长。最后出现的那名周军骑将,竟然是姬信吗?”恶来问道。

蛮廉觉得很有这种可能。此次出发前,三花娘娘子秀向另外两路统帅说过姬信,姬信负责为周军训练骑兵,大概不会参战。但是子秀强调,一旦姬信参战,绝不能小看他。

见其他将领也猜测恶来说的很有可能是真的,蛮廉立刻说道:“姬信不过一将领。若是周国不在,10名骑兵,定可杀之擒之!吾等先要击败周军,周国,而不是擒杀姬信。”

这么说并非蛮廉看不起姬信,而是三花娘娘说过,能擒姬信者,便是要成为大祭司,都是可以的。杀姬信者,赐予封地,成为诸侯。

所以蛮廉生怕战争的焦点从打败周国,变成了擒杀姬信。

见众将都表示他们很清楚轻重缓急。蛮廉才说道:“虽不能再战,却也不能让周军轻易撤走。后日起,向诸侯问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