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从“劫运”交替看《灵宝五篇真文》的宇宙本源性质
(一)从“龙汉劫”到“开皇劫”交替中的《灵宝五篇真文》
《太上诸天灵书度命妙经》和《太上洞玄灵宝智慧罪根上品大戒经》是两部论述“劫运”交替问题最有代表性的“元始旧经”,其内容大致相同。《太上诸天灵书度命妙经》称:
天尊告太上道君曰:龙汉之时,我为无形常存之君,出世教化。尔时有天有地,日月光明,三象备足。有男有女,有生有死,虽有阴阳,无有礼典,亦无五味衣被之具,混沌自生。我以道化喻,渐渐开悟,知行仁义,归心信向,是时年命皆得长远。不信法者,命皆短促。我过去后,天地破坏,其中眇眇,亿劫无光,上无复色,下无复渊。风泽洞虚,幽幽冥冥,无形无影,无极无穷。混沌无期,号为延康。逮至赤明开光,天地复位,始有阴阳,人民备足,而有死生。我又出世,号无名之君,以灵宝教化,度诸天人。其时男女有至心好慕,承奉经戒,颇不怠倦,皆得道真,骨肉俱飞,空行自然。纵未得道,皆寿命长远,死上天堂,世世更生,转轮不灭,后皆得仙。吾过去后,一劫之周,天地又坏,复无光明。五劫之中,幽幽冥冥,三气混沌,乘运而生。逮至开皇,《灵宝真文》开通三象,天地复位,《五文》焕明,日月星宿,于是朗曜,四时五行,阴阳而生。我于始青天中,号元始天尊,开张法教,成就诸天。始有人民,男女纯朴,结绳而行,无有礼典,亦无五味,亦无衣裳,亦无五彩,亦无文章;裸身露宿,鸟兽同群。以道开化,渐渐生心,知有仁义,礼乐转兴,蔽形食味,参以五行,于是宣化,流演法音,广施经典,劝戒愚蒙,归心信向,渐入法门。……至上皇元年,诸天男女形改纯朴,心渐怠坏。恐至凋落,正教不全,是故我身国国之造,成就诸心。我过去后,半劫之中,来生男女,心当破坏,转相疑贰,不信经教,生诸嫉害,争竞胜已,更相攻伐,口是心非,自作一法,不敬天地,轻慢神明,杀生淫祀,祷求邪精。是男是女,互相祝诅,色欲放荡,窃盗无端,不愿宿命,自取残伤,身入恶道,履诸苦难,生寿无几,而忧恼自婴,展转三涂五道之中。自生自死,殃对相寻,骨肉分离,实为痛心。今说是经,为诸来生以度可度,善心之人,明受谛听,深忆我言。太上道君稽首受命。(115)
以上内容,国内外学术界很多研究者都有关注和研究,但迄今为止,似乎还未能作出恰当的解读。我们认为以上最核心的内容,其实都是在强调《灵宝五篇真文》在“劫运”交替过程中所发挥的决定性作用。
首先,该经对“龙汉劫”的阐述证明了《灵宝五篇真文》作为宇宙本源的性质。例如,该经通过元始天尊称:“龙汉之时,我为无形常存之君,出世教化。尔时有天有地,日月光明,三象备足。”所谓“龙汉之时”,就是指作为“劫运”开端的“龙汉元年”。元始天尊以“无形常存之君”的身份“出世教化”。而最值得注意的是其所称“尔时有天有地,日月光明,三象备足”,其真实用意就是说早在元始天尊出世之前,《灵宝五篇真文》就已经创造了宇宙世界。因为前引《真文天书经》也称“《元始洞玄灵宝赤书玉篇真文》,生于元始之先”,此是强调《灵宝五篇真文》才是宇宙世界的真正创造者,是“道”的法身。因为“有天有地”和“日月光明”代表的宇宙世界,早在元始天尊之前就已经存在。根据《太上诸天灵书度命妙经》前半部分的记载,元始天尊在“龙汉元年”,将《灵宝五篇真文》演绎成“十部三十六卷”的“元始旧经”,并以此教化天人。于是就有所谓“我以道化喻,渐渐开悟,知行仁义,归心信向”。因此,所谓“我以道化喻”,其实就是指元始天尊以《灵宝五篇真文》以及“元始旧经”教化天人。
其次,该经将“龙汉劫”向“延康劫”等“劫运”交替的根本原因,归结为《灵宝五篇真文》本身周期性的出世和隐藏。而这一点与佛教将宇宙“劫”的变换归结于宇宙世界本身的因缘和合迥然不同。该经记载元始天尊称:“我过去后,天地破坏,其中眇眇,亿劫无光,上无复色,下无复渊。风泽洞虚,幽幽冥冥,无形无影,无极无穷。混沌无期,号为延康。”而《太上洞玄灵宝智慧罪根上品大戒经》则记载为:“我过去后,天地破坏,无复光明,男女灰灭,沦于延康,幽幽冥冥,亿劫之中。”(116)元始天尊所称“我过去后”,是指“龙汉劫”的末期元始天尊回到了最高天界“紫微上宫”。至于“天地破坏,其中眇眇,亿劫无光,上无复色,下无复渊。风泽洞虚,幽幽冥冥,无形无影,无极无穷”出现的根本原因,就在于《灵宝五篇真文》已经按照其本身的周期隐藏到“紫微上宫”中了。而《度人经》则明显直接参照了两部“元始旧经”的相关内容,对“龙汉劫”向“延康劫”的转变作了专门论述:
元洞玉历,龙汉延康,眇眇亿劫,混沌之中,上无复色,下复无渊。风泽洞虚,金刚乘天。天上天下,无幽无冥。无形无影,无极无穷。溟涬大梵,寥廓无光。(117)
根据南齐严东的注解,所谓“元洞玉历”是指天界专门记载“天地之劫运,推历度数”的历法(118)。在“龙汉劫”之后,为什么会出现宇宙世界长久迷离昏暗的状态呢?严东注解称:“龙汉运讫,天书玉字隐其精光,日月灭景,天地冥然,无所分别,长宁久远,故号延康也。”(119)又称:“龙汉之年,玉字始出大福堂国,日月始明。元始撰集玉文,出法度人。其国风雅,非可称名;人民始治,礼乐亦兴,人寿三万六千岁。荡荡大化,劫运既终,经于延康,一沦亿劫,眇莽久远。”(120)可见,“龙汉劫”向“延康劫”演变的根本原因,恰恰就是“天书玉字隐其精光”,即《灵宝五篇真文》本身的隐藏。唐代李少微注解《度人经》亦称:“元始昔沦于延康之中,天书玉字,翳而不彰,眇眇然也。莽者,龙汉开运,其文复明,莽莽然也。”(121)以上强调“龙汉劫”的开端以及向“延康劫”的演进,都是“玉字”即《灵宝五篇真文》出世和隐藏的结果。而陆修静《灵宝经目序》将这一过程概括为:
夫灵宝之文,始于龙汉。龙汉之前,莫之追记。延康长劫,混沌无期。道之隐沦,宝经不彰。(122)
所谓“灵宝之文”就是指《灵宝五篇真文》。以上是说“龙汉劫”终结而进入“延康劫”之后,而“道之隐沦,宝经不彰”,就是指由于《灵宝五篇真文》本身的隐藏,所以才导致宇宙世界长久呈现出迷离暗昧的样子。
最后,该经通过“延康劫”向“赤明劫”和“开皇劫”的演进,进一步证明《灵宝五篇真文》在“劫运”交替转换中的决定性意义。为了讨论方便,我们将其分为几个不同阶段:
1.关于“赤明劫”
《太上诸天灵书度命妙经》称:“逮至赤明开光,天地复位,始有阴阳,人民备足,而有死生。我又出世,号无名之君,以灵宝教化,度诸天人。其时男女有至心好慕,承奉经戒,颇不怠倦,皆得道真,骨肉俱飞,空行自然。纵未得道,皆寿命长远,死上天堂,世世更生,转轮不灭,后皆得仙。吾过去后,一劫之周,天地又坏,复无光明。”《太上洞玄灵宝智慧罪根上品大戒经》称:“至赤明开光,天地复位,我又出世,号无名之君,出法教化,度诸天人。”以上所谓“逮至赤明开光,天地复位”,就是指《灵宝五篇真文》重新出世,使得天地世界得以重新建立。而元始天尊也以“无名之君”的身份,依据《灵宝五篇真文》来施行教化,度诸天人。我们来看看《度人经》对此所作的专门论述:
赤明开图,运度自然。元始安镇,敷落《五篇》。赤书玉字,八威龙文。保制劫运,使天长存。梵炁弥罗,万范开张。(123)
以上都是在强调《灵宝五篇真文》在“劫运”演变中的重大意义:(1)所谓“赤明开图,运度自然”,根据严东的解说,“元始在于延康之中,开启赤明之运,因禅黎世界与高上大圣玉帝以火炼《真文》,莹发光芒,玉精流澳,为洞阳之宫,万物立像,号为赤明也”。薛幽栖注称:“是时《赤书真文》,开图箓之焕烂,运阴阳之分度。天因之以晖三光,地因之以生万物,故知天地有成败休废,非复此时草创开辟也。于是四时迁谢,万化亭育,不知所以,故云自然也。因此遂号赤明之劫。”成玄英注称:“赤明者,即前玉历《真文》也。元始天尊以火炼之,《真文》明而色赤,因号赤明。用此《真文》,开列天地,运化乾坤,三光运度有常,各是自然之理,非关造作之功也。”(124)由此可见,不但“赤明劫”时期天地世界的重新创造源于《灵宝五篇真文》,而且“赤明劫”名称的来源亦与《灵宝五篇真文》密不可分。(2)所谓“元始安镇,敷落《五篇》”,根据薛幽栖的注解:“元始以赤书玉字,敷张《真文》,安天之根,镇地之源,敷落五方之色位,陶铸阴阳之器物,敷张元化,靡有不备。”(3)所谓“赤书玉字,八威龙文”,严东注解为:“元始安立五岳,布置《五篇》,《真文》镇于五方,五帝镇守,制神召龙,以禳劫运之期也。”(4)所谓“保制劫运,使天长存”,严东注解称:“元始安镇五岳,建天地之根,以却众灾;制神召龙,以申劫运。天高而不倾,地重而不沦,始终安立,故得长存也。”(5)所谓“梵炁弥罗,万范开张”,薛幽栖注解为:“元始即安镇二像,敷落《五篇》,又以玉字龙文保制劫运,则布真梵之炁于十方,开玄化之文于宇宙,故天下品类,触物齐兴。”可见,《度人经》始终都在强调《灵宝五篇真文》在“劫运”交替中的决定性作用。
2.关于“开皇劫”
《太上诸天灵书度命妙经》称:“逮至开皇,《灵宝真文》开通三象,天地复位,《五文》焕明,日月星宿,于是朗曜,四时五行,阴阳而生。我于始青天中,号元始天尊,开张法教,成就诸天。”《罪根上品大戒经》则记载为:“至开皇元年,《灵宝真文》开通三象,天地复正,《五文》焕明,我于始青天中,号元始天尊,流演法教,化度诸天。”以上均强调至“开皇劫”时,《灵宝五篇真文》“开通三象,天地复位”,使天地世界和四时五行等得以重新建立。而元始天尊也开始直接以“元始天尊”的名号“开张法教”和“化度诸天”。而陆修静《灵宝经目序》将这一过程归纳为:“赤明革运,灵文兴焉。诸天宗奉,各有科典。一劫之周,又复改运。遂积五劫,迨于开皇已后。”所谓“灵文兴焉”就是指《灵宝五篇真文》和“元始旧经”的重新出世。可见,《灵宝五篇真文》在从“龙汉劫”到“开皇劫”的交替转换过程中具有决定性意义。
(二)如何理解《灵宝五篇真文》在“上皇元年”和“上皇劫”的出世?
我们之所以特地将《灵宝五篇真文》与“上皇劫”和“上皇元年”的关系作为一个重要问题来讨论,其最主要的原因有两点。
第一,刘屹博士对于“开皇劫”之后究竟还有没有一个专门的“上皇劫”的存在,提出了两种截然相反的意见。他一方面肯定灵宝经的“劫运”为“五劫”,因此认为有专门的“上皇劫”的存在(125);另一方面,又在大量场合非常强调灵宝经只有四种“劫运”,直接否定有专门的“上皇劫”独立存在,并将“上皇元年”看作是“开皇劫”内部的一个年号。为什么刘屹博士特别强调古灵宝经的“劫运”只有“四劫”呢?应该与他强调佛教“四劫”(成、住、坏、空)观念对灵宝经的影响有关。
第二,刘屹博士对于“上皇元年”究竟是《灵宝五篇真文》和“元始旧经”重新出世的开端,还是其隐藏而返回天宫的开始,也提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方面,他认为“上皇元年”属于《灵宝五篇真文》和“元始旧经”重新出世的开始。例如,他称“在开皇劫期的上皇元年,元始天尊为教化天人,将天文玉字演化成十部三十六卷的灵宝经”(126)。另一方面,他在大量场合特别强调“上皇元年”恰恰是《灵宝五篇真文》和“元始旧经”回归隐藏天宫的开始,并为此作了大量论证。例如,(1)他称:“龙汉-延康-赤明-开皇是四个依次出现的劫期,上皇元年算不算一个劫期的开始,在道教中说法不一”,“最高道神只是从开皇劫期,才开始以元始天尊的称号现世度人。按此说法,从三皇五帝至东晋末年的历史时期,属于灵宝经所谓的开皇劫期之内”(127);“三皇五帝到东晋的这几千年间,只是众多劫期中的开皇劫期中的一个时段”(128)。因此他判定“开皇劫”之后并没有一个专门的“上皇劫”真正存在过。(2)他解读陆修静《灵宝经目序》称:“‘元始旧经’在龙汉之前就已存在,到开皇劫期的上皇元年,曾经下世教人。上皇以后,因为六天运行,人心背道,元始天尊等仙真众圣上升天宫,‘元始旧经’也随之还归大罗天上。”(129)(3)他称:“陆修静不仅完全接受了龙汉-延康-赤明-开皇的四劫期说,而且还将四劫期说作为十部三十六卷灵宝经(即‘元始旧经’)出世的背景,阐扬了‘元始旧经’随劫改运、重复隐现的思想。”(130)(4)他称:“陆氏认为灵宝之文”,“最近一次回归天宫,是在开皇劫期中的上皇元年之后。”(131)(5)他称:“按照陆修静在《灵宝经目序》中所讲的灵宝经源流,三十六卷元始旧经,从上皇元年以后就一直被隐藏在天宫,在刘宋建立之前,人间是没有‘五篇真文’或‘元始旧经’行世的。”(132)(6)他称:“实际上,陆修静在《灵宝经目序》中说得明白,当开皇劫期的上皇之后,六天气行之际,‘元始旧经’与元始天尊都已还归大罗天上,不显于人间。”(133)(7)同样也是对陆修静《灵宝经目序》的解读,他又称:
元始天尊所传的灵宝经,早在龙汉劫期就已存在,历经四大劫期的无数年岁,一次次重复出世和隐世。进入开皇劫期,元始天尊所传的经典原本已经再度降世度人,但到了上皇元年,人间进入六天乱世,这批灵宝经就还归天宫之上,不再显行于世了。(134)
可见,他判定古灵宝经根本就没有“上皇劫”存在,而“上皇元年”就是“人间进入六天乱世”以及“这批灵宝经就还归天宫之上”的开始。由于“上皇劫”和“上皇元年”问题对于完整而准确地理解古灵宝经“劫运”学说以及古灵宝经出世等极为重要,因此我们试作专门讨论。
首先,所有“元始旧经”和陆修静始终都是强调“劫运”是“五劫”而决非“四劫”。而“上皇元年”恰恰是《灵宝五篇真文》和灵宝教法重新出世和传播的开始。前引《太上诸天灵书度命妙经》明确记载:“至上皇元年,诸天男女形改纯朴,心渐怠坏。恐至凋落,正教不全,是故我身国国之造,成就诸心。”(135)《太上洞玄灵宝智慧罪根上品大戒经》也记载:“至上皇元年,心渐颓坏,恐至凋落,正法不全。故国国周行,宣授《天文》,咸令入法,成就诸心。”(136)很可能是经文中“至上皇元年”,“诸天男女形改纯朴,心渐怠坏”以及“心渐颓坏,恐至凋落”的表述,直接影响了刘屹博士的判断。然而,这恰恰是元始天尊重新传授《灵宝五篇真文》和灵宝教法的真正原因。所谓“我身国国之造,成就诸心”,以及“国国周行,宣授《天文》,咸令入法,成就诸心”,都是指“上皇元年”元始天尊又重新在天界福堂世界各国宣扬《灵宝五篇真文》以及灵宝教法,且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其次,按照“元始旧经”的经典神话,现在人世间所流传的“元始旧经”,其实均属于“上皇元年”所形成的版本。《真文天书经》记载,元始天尊“至五劫周末,乃传太上大道君、高上大圣众、诸天至真,奉修灵文,敷演玄义,论解曲逮,有十部妙经三十六卷”(137)。所谓“至五劫周末”,其实就是指“上皇元年”。
而陆修静《灵宝经目序》正是在此基础上称:
上皇元年,元始下教。大法流行,众圣演畅,修集杂要,以备十部三十六帙,引导后学,救度天人。
以上非常明确地记载“上皇元年”恰恰是《灵宝五篇真文》重新出世和“元始旧经”传授的开始。其称“众圣演畅,修集杂要,以备十部三十六帙”的含义,与《真文天书经》所称元始天尊等神灵“奉修灵文,敷演玄义,论解曲逮,有十部妙经三十六卷”完全相同。而且大量其他“元始旧经”也能证明,“上皇元年”恰恰属于灵宝经法传授的开始。敦煌P.3022号《太上洞玄灵宝真文度人本行妙经》记载太上大道君讲述自己的身世称:“自元始开光以来,至于赤明元年,经九千九百九亿万劫,度人有尘沙之众,不可胜量。赤光(明)之前,于眇莽之中,劫劫出化,非可思议。赤明之后,至上皇元年,宗范大法,得度者众,终天说之,亦当不尽。”所谓“至上皇元年,宗范大法,得度者众”,就是指太上大道君在上皇元年得以接受元始天尊传授经法,并救度了大量天人。《太上洞玄灵宝金箓简文三元威仪自然真一经》开首即记载,太上大道君以上皇元年九月一日西游玉国龙崛山中,时有元始天尊率众真忽乘碧霞浮云而来,并为太上大道君等说法称:“《大洞真经》,幽升之道,拔度七玄,福流一门。《灵宝大乘》,普度天人,生死获恩。《皇文大字》,通神致灵。三洞宝经自然天文,并是度人升玄之法。修之者驰骋龙驾,白日登晨;奉之者免诸苦厄,七祖生天;见之者精心信向,生生善缘。君今方当戒教三世,搜选真人,宜备天仪,教导三乘,使有心者得成神仙。今当以《灵宝金箓简文三元威仪自然真经》相授。”(138)可见,元始天尊在上皇元年九月一日除了讲授“三洞经书”,还传授了《灵宝金箓简文三元威仪自然真一经》等经书。
《洞玄灵宝自然九天生神章经》记载“三洞经书”的起源称:
(灵宝丈人)后至龙汉开图,化生灵宝君。经一劫至赤明元年,出书度人,时号上清玄都玉京七宝紫微宫。……(神宝丈人)后至赤明元年,化生神宝君,经二劫至上皇元年出书,时号三皇洞神太清太极宫。(139)
以上所谓灵宝丈人“至龙汉开图,化生灵宝君。经一劫至赤明元年”,从“龙汉劫”之后“经一劫至赤明元年”,就是指经过“延康劫”而到“赤明劫”开端的“赤明元年”;神宝丈人“后至赤明元年,化生神宝君,经二劫至上皇元年出书”,就是指经过“赤明劫”和“开皇劫”两劫,到作为“上皇劫”开端的“上皇元年”,神宝君又将其经书披露于世。《洞玄灵宝二十四生图经》也记载,“上皇元年九月二日,后圣李君出游西河,历观八门。值元始天王乘八景玉舆”,后圣李君遂向元始天王请受出自元始天尊的教法(140)。《太上洞玄灵宝诸天内音自然玉字》记载“大梵隐语自然天书”的传授,称“西王母以上皇元年七月丙午,于南浮洞室下教,以授清虚真人王君,传于禹,封于南浮洞室石碛之中”(141)。可见,“上皇元年”属于灵宝经教演化过程中极其重要的时间节点。然而这一切却又都归结于《灵宝五篇真文》及其对灵宝经法的演化。
南齐灵宝经学者严东注解《度人经》称:
元炁始结而成玉字,在空玄之中,通达照乎四方,显乎龙汉,隐乎延康,先乎赤明,耀乎开皇,逮至上皇也。(142)
所谓“元炁始结而成玉字”,就是指《灵宝五篇真文》是“元炁”凝结而成。而《灵宝五篇真文》本身周期性的或“显”或“隐”状态,就直接决定了从“龙汉”到“上皇”五种“劫运”的交替演变过程。而宋代道教学者萧应叟正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解说称:
严东云:元炁始结而成玉字,显乎龙汉,隐乎延康,光乎赤明,耀乎开皇,逮至上皇也。夫龙汉之劫,玉字初显,类乎人之分炁初生也。延康之劫,玉字沦隐,类人身之没也。赤明之劫开图,玉字复光,类乎人之再出世也。开皇上皇之劫,玉字耀明,类乎人之处世也。所谓劫运五周,复归其一,五劫既周,昊天成象者也。(143)
以上所谓“五劫既周,昊天成象者也”,是指“五劫”之后,就是我们所知道的天地世界的正式形成了。
最后,至于“上皇劫”后半期直至“劫末”的基本情形,应与“龙汉劫”“赤明劫”和“开皇劫”的后半期大致相同。《太上诸天灵书度命妙经》记载元始天尊说:
我过去后,半劫之中,来生男女,心当破坏,转相疑贰,不信经教……今说是经,为诸来生以度可度,善心之人,明受谛听,深忆我言。太上道君稽首受命。(144)
《太上洞玄灵宝智慧罪根上品大戒经》也记载元始天尊说:
半劫之中,命渐凋落,寿得一万八千余年。我过去后,天运转促,人心破坏,更相谋逆。(145)
天尊告太上道君曰:……吾过去后,其文当还大罗之上七宝玄台紫微宫中。如明真玄科,四万劫当行下世,教度天人。今以相告,明识之焉。(146)
以上两经所载“半劫之中”,就是指“上皇劫”过半以后,运势重新开始转差。《诸天灵书度命妙经》记载元始天尊称“吾过去后,经道当还三界之上大罗天中”;《罪根上品大戒经》则记载元始天尊称“吾过去后,其文当还大罗之上七宝玄台紫微宫中”。陆修静《灵宝经目序》的相关叙述就是直接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其文称:“上皇之后,六天运行。众圣幽升,经还大罗。自兹以来,回绝元法。”也是指随着“上皇劫”之末期的临近,《灵宝五篇真文》以及“元始旧经”又重新回归隐藏到了最高天界——无上大罗天玉京紫微宫七宝玄台。
(三)小结
如果说佛教“劫”的观念更强调的是“劫”与“劫”之间的巨大时间断裂以及宇宙世界虚无空幻的本质,那么在古灵宝经作者以及严东和萧应叟等道教中人看来,“劫运”交替转换所体现的却是《灵宝五篇真文》演化宇宙世界的不同阶段。前引唐薛幽栖称元始天尊“敷落《五篇》,又以玉字龙文保制劫运,则布真梵之炁于十方,开玄化之文于宇宙,故天下品类,触物齐兴”(147)。可见《灵宝五篇真文》对于每一次“劫运”开启以及宇宙的重新创造都具有决定性意义。佛教“劫”的观念将宇宙世界的生成毁灭都归结为宇宙世界本身的因缘和合,早期道教“阳九百六”观念将周期性“岁灾”归结为天道本身运行结果,而古灵宝经则将天地世界的生成和毁灭最终都归结为《灵宝五篇真文》本身周期性的出世和隐藏。因此,《灵宝五篇真文》作为宇宙创造者,既代表“宇宙初成时那第一次天地的创立和万物的滋生”,也指每一次“劫运”中宇宙世界的创造。正因为如此,“劫运”学说在本质上决不是对《灵宝五篇真文》宇宙本源性质的否定,而恰恰是对其宇宙论意义的极大丰富和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