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马天祥
“观止”的意思
隋分甲乙丙丁,唐列经史子集,方此之时集部之学始与经学、史学、子学三家等量齐观。集部的历史可以远绍《楚辞》,而古代诗文选集的历史则滥觞于南朝《昭明文选》,成熟于两宋,至明清之时臻于极盛。《唐诗三百首》实为清人摘编唐诗精粹的典范佳作,而《古文观止》堪为清人编订历代古文名篇选集的传世名编。
“观止”,典出《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吴公子季札观乐于鲁,至观《韶箾》之时,感叹道:“德至矣哉!大矣如天之无不帱也,如地之无不载也,虽甚盛德,其蔑以加于此矣。观止矣。若有他乐,吾不敢请已。”西晋杜预注云:“鲁用四代之乐,故及《韶箾》而季子知其终也。”结合《左传》原文及杜预注文不难理解,此处“观止”当指观乐活动可以到此为止了,即所见者已为尽善尽美臻于极致之作,不必再观览他者。因此,“观止”此后常常成为至善、至美乃至堪称极致的代名词。
《古文观止》是清代康熙年间,浙江山阴(今绍兴)吴乘权、吴大职共同编订而成的一部历代古文名篇选集。该书选文上起东周,下讫明代,骈散兼收,佳作备列,凡222篇,编为12卷。于诗文选集之中,亦堪称极致之作,故冠以“观止”之名。据吴兴祚所作《古文观止序》可知,纵然该书编选初衷在于“正蒙养而裨后学”,但在文章裁量编选方面,吴乘权与吴大职所表现出的独到眼光和超迈前人的魄力,使这部意在方便塾师讲授的名篇选册最终荣升为清、近乃至当下学人研习古文的“不二门径”。
由吴氏叔侄二人编选
吴乘权,字楚材,浙江山阴(今绍兴)人;吴大职,字调侯,吴乘权之侄。虽然吴氏叔侄二人编订的《古文观止》享誉海内,但因二人时运不济,屡试不第,不曾位列庙堂,唯以塾师、幕僚自存,故此二人行年未备乎史传。然考其宗族,清初吴氏一门可谓能臣干吏辈出,这为吴乘权、吴大职叔侄二人潜心治学提供了良好的家族传承。吴乘权族伯吴兴祚、吴存礼皆系清初康熙、雍正朝名臣。康熙年间吴兴祚曾任福建按察使、福建巡抚、两广总督等职,一生勤政爱民,推行“摊丁入亩”、奏罢苛捐杂税,《清史稿·吴兴祚传》篇末盛赞其:“为政持大体,除烦苛,卒后远近戴之。”此外,吴兴祚工于诗文,精通音律,著有《宋元诗声律选》《史迁句解》《粤东舆图》等。康熙、雍正年间,吴存礼曾任江西按察使、四川布政使、云南巡抚、江苏巡抚等职,著有《梅里志》。吴兴祚之父吴执忠曾为礼亲王代善幕僚,授头等护卫,清顺治年间任直隶怀来道副使,又擢升湖广布政使司参政、分守督粮道等职。不难看出,吴氏叔侄二人在家族良好文化氛围的浸润下,特别是族伯吴兴祚的影响下,可谓获益良多。清康熙十五年(1676),族伯吴兴祚为官福州之时,吴乘权便教授吴兴祚之子学习古文,而后虽以幕僚身份襄助族伯吴兴祚料理日常政务,不料竟以塾师终其一生。《(嘉庆)山阴县志》卷十五载:“(吴乘权)年十六病瘘,日阅古今书,数年疾愈,而学以此富。”足见其学养之深厚。其为人治学都得到了族伯吴兴祚的充分肯定,吴兴祚盛赞其:“天性孝友,潜心力学,工举业,尤好读经史,于寻常讲贯之外,别有会心,与从孙调侯,日以古学相砥砺。”亦对吴调侯不乏溢美之词,夸赞其“奇伟倜傥,敦尚气谊,本其家学,每思继序前人而光大之”。吴氏叔侄二人经过多年教授与潜心钻研的积累沉淀之后,《古文观止》最终于康熙三十四年(1695)正式付梓刊行。吴乘权除编订《古文观止》外,亦有《纲鉴易知录》闻名于世。
《古文观止》的选文特点
《古文观止》作为历代名篇佳作的选粹汇编,全书12卷,收录61位大家作品,凡222篇。详细梳理吴氏二人选辑的历代文章,不难发现其裁量眼光的独到与手法的灵活。虽为塾师讲授之作,但在面对浩如烟海的先贤佳作时,吴氏叔侄二人能够自出心裁以时代先后为经,以人物作品为纬,一方面打破了《昭明文选》编列作品分门别类的繁琐,另一方面又打破了明清以来编列全集贪多求全的臃肿,以二人之独断,取舍三千载之古文,此种气魄殊为难能可贵!悉心翻检不难发现吴氏叔侄二人在收录编列作品方面有颇多“侧重”:收录春秋战国时期作品方面以《左传》为侧重,收录34篇;另有《国语》《战国策》《公羊传》《穀梁传》《礼记》,共收录36篇;收录秦汉时期作品方面以《史记》为侧重,收录14篇;收录唐宋时期作品方面以“唐宋八大家”为侧重,而“唐宋八大家”中又以韩、柳、欧、苏为侧重,其中收录韩愈24篇、柳宗元11篇、欧阳修13篇、苏轼17篇。从历史时期来看,《古文观止》主要收录春秋战国、秦汉、唐宋时期文章;从作者身份来看,《古文观止》主要收录左丘明、司马迁、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等大家之作;从文章体裁来看,《古文观止》主要收录《左传》《史记》及“唐宋八大家”史传政论之散文,兼录六朝骈文及明清小品。
《古文观止》的版本
关于《古文观止》的版本问题,学界普遍认为存在两个版本系统,即“吴兴祚序本”和“二吴序本”。当然,在具体梳理版本系统之前,还应对《古文观止》的成书与刊行作具体说明。《古文观止》于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由吴氏叔侄二人编订完成之后,吴氏叔侄便将书稿寄递至族伯吴兴祚处。此时吴兴祚出任右翼汉军副都统“统帅云中(今山西大同)”,吴兴祚翻阅书稿后对《古文观止》的编订给予充分肯定并为之作序。这一书前附有吴兴祚所作之序的版本旋即于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刊行于世。学界通常称该版为“吴兴祚序本”。“吴兴祚序本”实为《古文观止》之祖本。自此之后,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鸿文堂增订古文观止》及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映雪堂刊《古文观止》均属“吴兴祚序本”系统。
至于“二吴序本”,即为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吴兴祚离世之后,吴氏叔侄二人于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仲冬将《古文观止》另行刊刻流传于世,学界通常称该版为“文富堂本”。简单比较之后不难发现,两种版本最大的区别在于“吴兴祚序本”书前有吴兴祚所作之序作为标志,而“二吴序本”则不见吴兴祚所作之序,代之以吴氏叔侄二人所作《自序》及吴乘权编写之《例言》。
民国以来,由于深受人们喜爱,各类不同版本的《古文观止》相继问世。传统木刻版有1918年扫叶山房本等,石印本有1916年上海锦章图书局本等,铅印本有1923年四有书局本、1934年上海新文化书社本、1936年上海广益书局本等。从版本源流上来说,这些版本虽然在刊印技术上都有所突破,但在版本源流上基本上都承袭自鸿文堂本和映雪堂本。民国间的各种版本已经不局限于传统的翻刻,在标点断句、文白对译等方面都做了诸多尝试。如1934年上海新文化书社本就增加了断句,1936年上海广益书局本在文言文后附加了白话译文。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华书局、上海古籍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等各大出版机构为更好地适应不同的读者群体,相继出版过《古文观止》注译本、评点本、精选本、注音本等。其中堪为代表者,当首推中华书局出版的《古文观止》系列版本。中华书局1959年版《古文观止》,承袭原文学古籍刊行社1956年本,在映雪堂本基础上断句、校正并重新排版;中华书局1963年版《古文观止》,系钟文谷先生点校,直接据映雪堂本断句并校正错字;中华书局1987年版《古文观止》,系安平秋先生点校,以中华书局1963年版为底本,复核以映雪堂本,参校以文富堂本、怀泾堂本、鸿文堂本,兼收吴氏叔侄二人《自序》及吴乘权编写之《例言》,保留原版注释,以求最大程度呈现《古文观止》原书风貌,该版校勘精审,体例详备,实为当下学界公认的最佳版本。除此之外,还有中华书局2011年版“三全本”等,这些版本对初窥古文门径之人可谓大有裨益。
本次中华书局出版的“语文课推荐阅读丛书”的《古文观止》,以中华书局版为底本,对原文再次进行精心校对。在此基础上立足当下中学语文教学“新课标”要求和中高考文言文考点,精准对接文言文学习的各类知识点,对每一篇原文进行导读、注释和翻译。“导读”力争言简意赅,帮助学生快速把握文章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和思想内涵等。对原文的注释和翻译充分考虑学生文言文学习的实际水平和需求,力求详注直译,并关注词汇、句型、语法及古代文化常识等知识点。另外,语文教材相关篇目,因依据的古籍版本不同,《古文观止》的文字与教材有些许不同,二者无正误之分,特此说明。
在具体的编撰过程中,囿于学力有限,不免会出现一些疏漏乃至错讹之处,还请广大读者方家予以批评指正,以期将来日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