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锋人生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推荐序二 直言不讳

王一方

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教授

作为《打开一颗心》的续集,心脏外科圣手韦斯塔比的故事依然惊心动魄,《刀锋人生》通过12个主题词再次展现了他的职业悲喜剧:家庭、悲伤、风险、傲慢、完美、欢腾、险境、压力、希望、韧性、惨痛、恐惧。每个片段都是一幕医疗探险剧,都在他生命中刻下了难消的印痕,也一定会给读者诸君留下共感的涟漪。可以说,这本直言不讳的传记,捧出的是韦斯塔比那颗风光与磨难同在的灵魂。

本书可以视为韦斯塔比的挂靴、封刀之作,回首40年的职业生涯,他深情地告白,一旦闯进心脏直视手术,你会发现其难度堪比阿波罗登月。不仅是螺蛳壳里做道场,堵洞搭桥换瓣膜,更是在危楼里搭天梯,化心力衰竭为神奇复苏,甚至还要戴着镣铐跳舞,不输血,少灌注(碍于“耶和华见证人”的宗派禁忌),完成高难度手术。九死一生的陷阱每天都等着自己,所谓“一刀寂灭,一刀繁华”。要逢凶化吉,遇难成祥,凭的是什么?在技术规程之外,更是术者坚定的意志、环环相扣的好运气、临场迸发的绝伦手艺。没有丝丝入扣的完美,就会瞬间滑入失败与失望的深渊。

一生昂然激越,一路闯关夺隘,究竟是哪些个人特质,使韦斯塔比成为一名优秀的心脏外科大夫呢?据他的回忆,是一场平凡的橄榄球赛改变了他的性格;冥冥之中,他因头部受伤,命运起了变化。少年时代,韦斯塔比是一个腼腆的文法学校学生,害羞,不自信,直到参加了康沃尔那场导致他受伤的橄榄球赛。受伤后,他陡然变得行为大胆,敢做善为,被球友喻为镇定自若的将军,被患者称为自信满满的外科圣手。

外科型人格的养成,需要着力培育自信、张扬,坚信“如果还有谁能救患者,那一定是自己”。一些外科大师甚至还会剑走偏锋,喜欢发号施令,喜欢挑战,傲慢,富有人格魅力……他们有时也会犯错,但决不迟疑;交往中有些冷血,却坚定拒绝廉价的共情、自责的反思,偶一读来,似乎有几分反人文倾向。其实不然,外科、尤其是心脏外科的大夫,作为一场战役的主帅,自有强大气场,尤其是临场时节,不该把与患者的共情表达在眉宇之间,而应该深藏于心肺之中,时时给患者、家属、团队传达一种坚毅与刚强,激励自己,也激励团队放手一搏。即便如此,外科医生也有走麦城的经历,韦斯塔比书中记述的最大无奈,是老同学暨毕生球友斯蒂夫,因凶险的主动脉夹层而失救,究其原因,不是主动脉修复失败,而是手术时间延宕,导致脑灌注太晚,缺血缺氧而亡。其实韦斯塔比的窘事远不止友人失救,还包括无处不在的感染(乙肝、丙肝、艾滋病)风险,长时间站台手术导致前列腺危机,最后发展为孩童般的尿失控……这些在一台台惊心动魄的外科手术中重演,真是不堪、不忍为外人道哉,韦斯塔比却也真实地记录了下来。读到此处,读者不得不佩服他的真诚与率性,也感叹外科圣手之不易。

韦斯塔比自鸣得意之处,在于他毕生坚持走研究型外科的路子。细捋其心路历程,他从两个当代心脏外科学科史上的先辈那里获得了启示。柯克林与吉本,都算得上是韦斯塔比的老师,但在职业生涯中一个幸运,一个沉寂。原因似乎很明了,柯克林喜欢挑战,讨厌平庸,追求完美,从不留下自我原谅的后门,他总是把每一个看似平常的临床困境、难题当做一项研究课题,组织精兵强将去做深入细致的探索。1966年,他在功名正盛之时告别梅奥的成熟平台,独自去阿拉巴马伯明翰分校开创新局,成为全美乃至世界新的心脏外科高地,相反,吉本很有内秀,他目睹一位产妇因肺栓塞而死,遂萌生出带血泵的早期心肺机设想,这个很有前途的外科辅助器械却没有在他手中得以完善,他自己也因连续两例心肺机辅助手术失利而放弃了这项研究,功亏一篑的结局让他终生抱憾。其实,人工心肺机的弊端一直都存在,许多手术患者借助心肺机顺利完成手术,却在术后因之死于重要器官的感染,韦斯塔比将其归咎于“灌注后综合征”。在柯克林团队的激励下,经过反复实验,他终于弄明白其中的奥秘,原来血液接入心肺机之后,尼龙、塑料、金属管道都会激发出特异的炎症反应,导致重要器官炎症而造成抢救失败。只要找到一种新材料,减少这种激惹反应,灌注综合征就能迎刃而解。韦斯塔比不仅因这项研究而闻名于欧美心血管外科界,更令他受益的是,他从柯克林团队习得了“研究型外科”的套路,让他在日后独立门户时大放光芒。

书中还引出一个不为人道的小秘密:为何外科医生离婚率高?韦斯塔比就可归于此类。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研究结论是:外科大夫情绪激越,他们的血液中睾酮水平常常过高(俗称“打鸡血”状态),他们大多是工作狂,总是长时间沉浸在手术中,与大量有魅力的女性(麻醉师、手术室护士)共事,工作中的默契配合与成功手术的心流分享,极易摩擦出手术室恋情;而自己的配偶又不在工作视野之中,她们的魅力无法融入医生的职场,更无法分享医生的职业快乐。医生作息无规律,常常冷落与忽视家人特别是配偶的身心需求、尤其是紧急需求,造成隔阂与积怨,爱的火苗逐渐冷却甚至熄灭。杜克大学医学院的院长曾经提醒申请者,这里的离婚率超过100%(有的人离婚不止一次),那些在意婚姻稳定性的求职者一定慎重选择进入。韦斯塔比一生中,最对不起的两个人,就是他的再婚妻子,和他与前妻的女儿。韦斯塔比的再婚妻子可是他心中的超级偶像,集美丽、聪慧与善良与一身的女神,也是一位护士,但不在他的工作视野之中,而是另外一家医院急诊室的护士长。她在遭遇难产,亟需手术决策时,唤不来操刀手术的丈夫,只能自己为自己的手术流程签字。其次是他的女儿杰玛,他不仅确因紧急手术而不断爽约女儿的生日派对、重要的学校仪式等节目,在早出晚归的作息模式下,他甚至连女儿的面都很难见到,遑论呵护女儿成长了。为此,他在本书开篇郑重写下他给妻子与儿女的献辞,也算是公开的致歉。其实,每一位成功的外科大夫,心中或许都藏着类似的歉疚感。

书中,韦斯塔比也无情地诟病了英国的国民保健服务体系(NHS)。英美医疗体制有巨大差别,一个是彻底的市场化,一个是政府全包的模式。人们常常依据医疗支付境遇而想当然地褒贬,其实各有利弊。NHS的制度总是“一俊遮百丑”,人们只在乎获得了“免费”的治疗,却忽视了“免费”的阴影与弊端,这个体系最大的弊端在于无法在有限的医疗资源和技术供给,与不断增长的患者需求之间取得平衡,管理者的控费意识大于服务热情,医护的冒险精神被各种严苛的官僚式考核所剥夺,这都极大地抑制了医疗的创新(如书中的血泵事件,只能依赖稀缺的慈善捐赠)。手术室里器械老掉牙,甚至缺少基本的监测设备更新,完全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新技术、新设施迟迟不能配备、采购,也根本无法及时运用到急需的危重患者身上,在韦斯塔比看来,“冒险是医学创新的关键环节,生命本身就是一场冒险”,如果连创新的机会都不给,心脏外科就会丧失活力。每一次就诊、每一台手术,又要耐受漫长的转诊链和无休止的等待,他自己就是典型的受害者。作为服务于NHS体系40年的资深大夫,在自己的前列腺发生问题急需手术时,他无法得到转诊与安排,只得被迫选择NHS之外的医疗机构,走自费通道;若要在公费医疗系统中满足急迫的就诊诉求,就得抢占急诊资源,而局促的急诊通道早就人满为患,反而无法接纳真正的急诊。这些源自局中人的肺腑之言,对于我国医改道路的选择不无借鉴作用:一味迎合民粹、追求公益而忽视效率,或一味追求市场化而忽视公益性,都是片面的。如何在市场与公益之间走出一条协同发展的正道,不仅是医改研究者,也是医患共同关注的命题。

感谢韦斯塔比的直言不讳,我们不仅通过他笔下的故事知晓了许多心脏外科大夫的秘密,更透过他的叙事洞悉了刀锋人生背后的艰辛与无奈。医疗服务不同于普通的商业服务,乃是性命相托,生死一瞬。在生命危象面前,医护的辛勤劳作,如同是一只高速旋转的陀螺,而患者、家属、社会的理解与感恩,则是支撑他们负重前行的另一只陀螺,但愿两只陀螺都转起来,形成互动加速机制,这样才会造就医患之间和谐欢喜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