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不失控:终结亲子对抗,重塑屏幕习惯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奖励回路

在读到或听到别人谈论成瘾话题时,你常会碰到一个词——多巴胺。多巴胺是一种神经递质,即神经元相互传递信息所使用的化学信号。这是我们大脑的沟通方式。

多巴胺碰巧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神经递质,不过它的具体作用取决于神经元所在的部位。例如,黑质是中脑里的一个小团块,在这里,多巴胺的作用是帮助我们的肌肉协调运动。如果黑质里制造多巴胺的神经元受到损伤,人的运动就会出问题,帕金森症患者就是这样(所以我们会用多巴胺来治疗帕金森症)。

不过,多巴胺最著名的还是它在奖励和行为强化中的作用,因为它是大脑伏隔核中奖励回路的主要神经递质。成就、成功、胜利和快乐这些感受,均借助多巴胺在伏隔核中的释放来实现。

多巴胺也参与塑造行为,因为每当伏隔核中释放多巴胺时,我们都会“感觉良好”,于是便会重复相应的行为。

例如,在人类进化史上,高热量食物往往意味着更大的生存概率,所以喜欢这种食物的人就更有可能活下来。久而久之,人类就喜欢上了这种食物。所以,我们所认为的“愉悦”只是大脑在命令我们:“继续这样做,因为对我们有好处。”再次吃到这种食物时,大脑又会再次释放多巴胺,既带给我们愉悦,也让这一行为得到强化。如果吃高热量食物意味着愉悦或享受,我们就会想要再次吃到它,形成期待。所以,愉悦、强化和期待这几大机制都由多巴胺控制,它们都是为了我们的生存进化而来的。

问题是,在现代社会,掌控这几大机制的化学信号却可能被电子游戏劫持。游戏开发商已经熟谙如何控制我们的多巴胺开关。他们为我们提供各种愉悦、强化和期待,却唯独不能增加我们的生存概率。

多巴胺并不是我们的敌人,完全不是。即使在今天,多巴胺也依然在我们的学习和成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以学习弹奏一段乐曲为例,初次尝试时,你可能会感到有些困难,不断犯错。但是,只要坚持练下去,你终究是可以掌握的。这种从失败到成功的转变所带来的满足感也是通过多巴胺的释放来实现的。事实上,任务难度越大,挑战越艰巨,成功后大脑释放的多巴胺就越多。所以,失败多次后取得的成功尤其令人心醉,而这种追求成功的行为也会得到强化。

游戏开发商特别擅长借助各种手段来最大程度地增加多巴胺的释放。他们知道,如果游戏太简单,玩家会感到无聊而离开;而如果游戏太难,玩家也会放弃,因为多巴胺能带来的快乐已经抵不上当下要付出的努力。所以,游戏开发商会极其精细地调整游戏的难度,让多巴胺尽可能多地释放。如此一来,玩家的游戏行为得到强化,他们对游戏的期待也获得了最大程度的提升。

近期研究发现,电子游戏容易让人成瘾不仅是因为它提供奖励,还因为它在很长时间里故意不让人获得奖励。这就像学习弹奏乐曲一样,我们实际上乐意反复尝试和失败,因为最终取得成功的感觉会非常美妙。

可问题是,我们的大脑天然倾向于维持内稳态或平衡态,因此会逐渐对特定事物产生耐受。第一块饼干最好吃,第二块也不错,但连吃三四块后,你可能就尝不出味道,更别提享受了。

电子游戏亦然。随着游戏时间增加,人脑的多巴胺回路会逐渐产生生理耐受。耐受是大脑的平衡机制,以便让刺激保持在正常或健康范围。如果某个刺激超出了这一范围,大脑就会调整自己的敏感度来适应。就像用耳机听音乐,如果音乐太吵,你就会调低音量,好让自己听得更舒服。

由于电子游戏劫持了我们的多巴胺信号,让它变得非常强烈,于是我们脑中的多巴胺受体就会调低多巴胺信号的“音量”,即减少神经元中多巴胺受体的数量。这样一来,即使脑中释放了海量的多巴胺,我们所体验到的愉悦感也不会过于强烈。

现在的问题是,假如我们停止玩游戏,转而去阅读一本书,那么我们收到的多巴胺信号就会回落到正常水平。可由于神经元中的多巴胺受体已经减少,我们所感受到的“音量”就会变得太小,这样我们就无法从阅读中获得愉悦感。也就是说,如果我们玩游戏太多,我们的大脑在生理层面就更难把阅读视作享受。

即便抛开阅读,只谈电子游戏,你或许也在你家孩子身上见到过这种耐受现象。他第一个小时玩得很高兴,可连玩4小时后就没有多少愉悦感了。他成了一个木头人,没有笑容,一言不发。而且,你要让他去做点别的事情,他都会提不起兴趣,拼命抗拒,是不是?这是因为,他已经对多巴胺形成了耐受。也就是说,如果他总是没完没了地玩游戏,你就得花上好些时间才能让他喜欢上别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