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醒孩子的内驱力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让孩子相信自己拥有变好的力量

爱默生告诉我们,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内驱力是让孩子获得自信的力量之一。只要孩子相信自己的力量,深信自己一定能做成某件事,就能驱动自己积极努力,实现追求的目标。

1978年,一位教授做过这样一个实验。

工作人员找来一群孩子玩拼图,观察他们的行为和情绪反应。拼图开始时很简单,后来变得越来越难。实验之前,教授就预料到,孩子面对困难时会有不同的反应。不出所料,伴随着拼图难度的增加,有些孩子开始抗议:“现在一点儿都不好玩了。”后来,有的孩子实在受不了了,要“放弃”,甚至直接将拼图扔到地上。

他没预料到的是“成功孩子”的表现。看到拼图越来越难,一个10岁的男孩拉来一张椅子坐下,搓着双手,大喊一声:“我喜欢这个挑战。”还有一个孩子则露出喜悦的表情,直截了当地说:“你知道吗?我期待这个拼图会非常有意思。”

为什么两类孩子在面对困难时会有如此大的不同?智商并不是根本原因,且不可改变。教授进一步发现,孩子之间的根本差异在于内驱力,自我内在驱动的不同,导致孩子们做出了不同的反应。

周女士出生于20世纪70年代,虽然父母都是普通人,只上过几年小学,却将三个孩子都培养成了大学生。后来姊妹三个都已经成家立业,每次只要一提起母亲,她们都会想起母亲和其他家长的不同。

在村子边上种着很多树,有几棵年代久远,长得很高,孩子们总喜欢沿着树爬上爬下。大人经过这里,看到孩子们爬树,一般都会呵斥:“快下来,快下来,不然会摔断腿的。”而周女士的母亲却不这样。

有一天,姊妹三个和一帮小伙伴在树上玩得痛快,她们还伸出脚丫子在树枝上摇来晃去。到了晚饭时间,妈妈出来找她们吃饭,正好从这里经过。她们趴在树上,看到母亲,吓坏了,结果妈妈居然冲她们大喊:“没想到你们还能爬这么高,太棒了!小心别掉下来。”姊妹三个陆续从树上爬下来,跟着母亲一起回家。

一个男孩情不自禁地轻呼:“哇,你们的妈妈真是太棒了!”她们从同伴的语气和眼神中看到了惊讶和赞叹,知道大家都羡慕她们有一个与众不同的妈妈。

她们也庆幸自己有一个好妈妈,也为有这样的妈妈感到自豪。

案例中虽然是一件小事,却反映出对待孩子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前面家长的态度会扼杀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不利于孩子自信心的培养;而周女士的妈妈却懂得孩子的心思,她的做法有利于保护孩子的探索精神,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自信心。父母在养育孩子过程中的赋能,对孩子的内驱力有一定的影响。

一、内驱力对孩子的重要影响

学习的欲望不是靠别人给予的,而是孩子从自己的内心产生的,这种行为其实就是内驱力。学习中总是勤奋和认真的孩子,内心多半都对学习有一种独特的热情和坚持,甚至还能在学习中获得很多快乐。

可见,拥有强大内驱力的孩子,不需要父母的鞭策,完全可以自主学习。

1.帮助孩子发现自我价值

所谓自我价值,就是个人对社会做出贡献之后,社会和他人对个人表达肯定并给予一定的回报,这种回报,包括获得尊严,以及一定的物质和精神条件。自我价值的实现,需要以对社会的贡献为基础,以答谢社会为目的。

幼年,孩子的自我价值是通过父母的接纳、肯定、承认、赞美、表扬、鼓励等方式逐渐建立起来的,其核心是自尊。当自我价值感很强的时候,孩子就会表现出自我完善的欲望,表现出向上向善的本性;如果自我价值为零,就会启动自我毁灭程序。

如果孩子有很强的内驱力,那么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心甘情愿,事情往往都能做得很好,也能更好地回报社会或创造属于自己的价值。

2.有助于孩子形成自觉性

内驱力强的孩子,在学习的时候,一般都非常专注,完全沉浸于当下的学习任务,完成之后,还会产生一种充满能量的满足感。

在内驱力的影响下,孩子也会产生很强的自觉性,他们不会把学习当成一种任务,而是当作兴趣。他们会严格要求自己,不会半途而废。

3.孩子更容易取得成就

有个女孩小时候被父亲强迫练习钢琴数年,一直考到七级。从那之后,她就很少再碰钢琴了。成年后,她喜欢上了打羽毛球。没人强迫她,她却不断精进,拿了很多业余大奖。打球越久,她越喜爱羽毛球,训练也就成了她生活的一部分。

同一个人身上的两次“坚持”,对坚持做了最好的诠释。只有带着热情的、自我驱动的坚持,才能取得成就。天赋固然重要,但仅有天赋而没有内驱力,也无法取得理想的成绩。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内驱力是把天赋提高到又一个高度的助推力。

成就卓越需要热情与坚持,二者缺一不可。对坚毅的最好诠释是:“做你所爱的事,并持续地去爱。”小小的内驱力能够帮助孩子获得大大的成就。

二、孩子内驱力不足的原因

孩子之所以内驱力不足,主要原因不外乎这样几个。

1.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好的习惯是最好的助力。孩子养成了好习惯,就能提醒并督促他们全身心地投入,然而有的家长却并不重视。比如,孩子小时候,被妈妈送去学习舞蹈,因为需要压腿、下腰,有些疼痛,孩子不想学。开始的时候,家长可能会鼓励孩子坚持,但持续的时间长了,孩子可能会缺课,甚至慢慢不去上课。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养成遇到难题就撂挑子的不良习惯。这种随意撂挑子的想法一旦根深蒂固,以后即使遇到一点困难,孩子也不会驱动自己努力坚持了。

2.没有强烈的归属感

归属感强的孩子,会自发地为实现团体的荣誉而努力,这种动力就是内驱力。

父母不善于表达爱,即使孩子遇到困难,父母也不会说“我爱你”等关心之类的话。这时候,孩子就会觉得父母不爱自己,做事情也会有所松懈。

所以,为了激发孩子的内驱力,父母不管在言语上还是在行动上,都要让孩子觉得有归属感。有了归属感,孩子才会有实现自我价值的基础。

3.缺少自我价值感

自我价值感是个人对自己能力的肯定。价值感越高,越觉得自己重要,自律性也就越强,内驱力就越大。孩子的价值感来源于父母的肯定。而现实生活中,一些父母扮演着“监工”的角色,只注重结果,只要孩子所做的事情达不到要求,就会对孩子发脾气或置之不理;即使孩子进步了,也不说一句肯定的话语。如此,就会使孩子的自我价值感缺失,内驱力消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