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 经济高质量发展概念界定
针对经济高质量发展这一主题,国内外众多学者进行了大量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在国外研究中,Vinod Thomas(2001)认为,经济增长质量既是经济发展速度的重要补充,也是经济增长过程中的关键要素,如如何分配机会、如何保持环境的可持续性、如何管理全球性风险和政府如何进行治理,并从福利、教育机会、自然环境、资本市场抵御全球金融风险的能力以及腐败质量等角度对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增长质量进行了比较。类似地,Robert Barro(2002)认为经济增长质量是一个概念集合体,包括资本生产率、劳动生产率、经济波动水平、社会福利分配制度等方面的内容,因此,他利用因子分析法进一步从政治、社会及宗教文化等维度衡量了经济增长质量。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简称“经合组织”)2017年峰会对经济发展质量评价体系进行了对比和整合:美国倡导以高新技术为核心的经济高效增长模式,认为全要素生产率的快速提高才是真实的经济效益;欧盟更加强调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理念;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长期以来将社会公平正义、城乡与区域协调发展作为经济发展质量水平的重要评价指标,这些指标之后被经合组织纳入发展中国家经济质量评价体系。Mlachila(2017)主要研究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质量,认为经济高增速是经济发展质量得以保证的重要前提,但是不能过度依赖高增速来实现经济发展质量的提高。经济高质量发展应从六个维度来考量,即经济发展平稳性、区域发展协调度、创新引领活力、对外开放度、生态环境、社会发展水平和福利体系。而Lee和Yong-Shik(2020)认为经济发展是指一个经济体逐步转型的过程,主要由增长、分配和创新三大要素构成,其中,增长以国民总收入或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来衡量,是经济发展的传统标准;分配由收入分配或基尼系数等指标衡量,更好的分配是社会成员收入平等的明显指标;创新是指企业家为获得利润和降低成本而引入的对现有生产系统改变的要素。
在国内研究中,郑新立(2017)认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是经济发展方式应由粗放式资源消耗转向创新驱动引领下的集约型增长,实现投入产出效率的不断提升。而任保平(2018)指出经济高质量发展需兼顾经济体量、经济效益、经济增速的统一,同时,应从创新、协调、绿色、共享、和谐五个角度来对经济高质量发展进行评价。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同时,应充分满足个人全面发展的诉求。从动力角度来看,邓子纲、贺培育(2019)指出,与高增长阶段相比,从要素和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具体地,在周文、李思思(2019)看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第一步,就是要提升生产力,并对生产关系进行调整。生产力的提升具体包括科技创新、结构协调、绿色发展及人的全面发展。此外,应当从基本经济制度、政府与市场关系、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等方面调整生产关系。而郭栋(2020)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总结如下,即经济高质量发展是一个渐进式、供需结构和产业结构优化、全方位提升社会生产的过程。
类似地,宋洋、李先军(2021)从“内生动力”和“外在表现”来分析经济高质量发展,前者是指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一组要素和制约因素,后者则指从成果角度观察到的内容。在他们看来,经济高质量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内生动力对发展的外在表现有直接的影响,随着约束条件的变化,内生动力发生变化,外在表现也随之而变,如此循环便导致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不断演化。基于政治经济学原理,苗勃然、周文(2021)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内涵进行了阐释,认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应该注意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第一,经济高质量发展不能仅仅追逐“高端化”,而是要注重产业结构的优化;第二,要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仅追求速度是不可行的,而是要兼顾质量和数量;第三,要注重并推动实体经济发展,避免企业过度金融化发展;第四,要推动经济对外开放水平的不断提升。而陆欣童(2022)认为解读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需要把握五个关键点,即高质量发展是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的发展;高质量发展是更加注重效率的发展;高质量发展是依靠创新驱动的发展;高质量发展是系统整体的发展;高质量发展是体现更高水平、更高质量对外开放的发展。
在梳理经济高质量发展概念的基础上,本书主要参考任保平(2018)的概念,即认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就是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基础上,兼顾经济体量、经济效益和经济增速的统一。在评价维度方面,相对于该学者所考量的创新、协调、绿色、共享、和谐五部分内容,本书做了一些调整,即认为应充分考虑经济稳定、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六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