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蔬菜专业村的形成及其效应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1.1.2 研究意义

以美国、荷兰、德国等国家为代表的大规模、现代化的农业发展模式一直以来深受世界各国的追捧,大农场经营、机械化生产是世界各国学习的样板。但是,大国小农的国情、农情导致中国无法照搬上述经验,中国小农户家庭经营的农业发展模式受资源禀赋、人力资本、资金存量,以及技术储备等方面的约束,无论在经营成本、产品数量及质量、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均缺乏竞争力,在国际市场上处于弱势地位。由此观之,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是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于是,在该背景下,中国开始探索小农户现代化发展的路径,以找到一条符合国情的道路,实现中国农业的发展壮大。其实,相比国外零散分布的规模化大农场经营,中国农民地理集中生产也具有独到的优势,是另一种形式的“规模化”,而这种优势恰恰能够弥补小农户生产存在的劣势。具体而言,农户彼此间的信息互通能够带来技术共享以弥补农民技术及管理储备的不足;集体协商可以推动基础设施建设来降低专业化投入的风险并避免资源浪费;集中生产则能够有效降低生产成本并通过品牌效应解决销售难问题。而这种优势发挥的天然载体便是村庄。一方面,村庄是农民赖以生产生活的基本行政单元;另一方面,村庄也是农村社会关系的集合。正是基于村庄的地缘与血缘关系,农民们有更加自然的合作动机与更加频繁的交流机会,能够集全村之力行共赢之事。早期,这种优势很少被纳入人们的视野,但近年来,专业村的兴起使人们逐步认识到集聚生产的优势所在,意识到专业村在农业发展过程中的基础性地位,以及专业村为小农户与大市场、现代农业的对接作出的贡献。由此观之,对作为农业主产地的基本空间单元与动力源泉的专业村的形成、存在问题及优势发挥路径进行探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对专业村的形成及其效应进行研究也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当前,中国农业专业村发展迅速、经济效益明显,但对专业村的成因及其优势发挥机制的总结较为缺乏。只有从现实中总结好经验,提炼出普适性、可复制的理论,才能反过来指导专业村发展壮大,为中国农业发展激发更多活力。尽管已有研究对中国农业生产空间格局的演变、成因及专业化效应进行了考察,但一方面,忽略了农业主产地的空间非均质性,大多以省为单位,过于宏观,包含了过多的无关信息,降低了结论的准确性;另一方面,对专业村的成因及其优势发挥机制研究不够健全。实际上,专业村是村域层面的产业集聚,本研究将融合前人理论,包括新古典贸易理论、区位理论、新经济地理学理论等经典理论,深入分析专业村形成机制及其在主产地发展过程中的基础性地位;同时,揭示并检验依托专业村产业集聚特征带来的经济、资源配置与环境效应,在一定程度上丰富我国农业产业集聚与专业村发展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