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学者纵论中国式现代化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胡鞍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特征和意义分析

作者简介

胡鞍钢,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国情研究(当代中国研究)领域的开拓者和领军人物。先后出版国情研究系列专著、合著、编著及外文著作90余部,如《中国国情与发展》《中国新理念:五大发展》《中国:决胜百年目标》《“十三五”大战略》《超级中国》《民主决策——中国集体领导制》《中国特色新型智库——胡鞍钢的观点》《2020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30中国:迈向共同富裕》《中国:创新绿色发展》等。曾获国家自然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孙冶方经济科学奖、复旦管理学杰出贡献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等。

一、引言

现代化是一个全球性的进程,几乎所有的国家和地区都在向不同的现代化阶段过渡,这一进程也必然呈现出极大的多样性、差异性、不平衡性与竞争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始终是当代中国发展的主题和战略目标。尽管中国曾经是世界现代化进程中的落伍者,工业化、现代化的开始时间比一些西方国家晚了几百年,但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用几十年的时间基本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现代化进程。并且,中国现代化的道路不是西方现代化道路的翻版,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我国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告: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同时,他还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从世界现代化的历史和进程看,发展的不平衡性、多样性、阶段性是其基本特征、基本动力和基本规律。简单地讲,发展的不平衡性决定了现代化模式和特征的多样性,现代化的多样性又促进了发展的不平衡性。任何国家发展都有不同的阶段性,这又强化了世界各国现代化的不平衡性和多样性,也给不同国家带来了不同的现代化模式。

在世界发展历史进程中,现代化是强国富民的必经之路,但通向现代化的道路不止一条。不同的国家进入现代化的时间不同、国情条件不同、道路选择不同、实现结果不同,这些因素造就了不同的现代化模式,当今世界有近200个国家,就会有近200个现代化模式。从中至少可以概括出三类现代化模式:北方(OECD国家)模式、南方(其他发展中国家)模式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国际竞争本质上是不同的现代化模式的竞争,在全球化背景下,符合“不进则退”“进慢也是退”的竞争法则。

在世界性现代化历史潮流中,中国是典型的落伍者,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领导人民把握历史大势、掌握历史主动,不懈探索、接力奋斗,成功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符合人民意愿的现代化道路。到2020年年底,中国人口占世界总人口比重的18.1%,根据世界银行提供的GDP(购买力平价,2017年国际元)数据,中国GDP占世界GDP总量的比重从1990年的3.2%上升至2020年的18.4%,从1990年的世界第11位(排在美国、日本、俄罗斯、德国、英国之后)跃居世界首位。中国现代化既是典型的后发国家追赶型现代化,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在世界上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具有极其独特的政治、经济、社会国情,更是独辟蹊径的现代化模式,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创新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创新,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新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创新,构成了百年历程的连续创新。中国的现代化不是对西方现代化的模仿和复制,因而才能够后来居上,跃居世界前列,我们称之为“创新型现代化”,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成功的根本原因。因此,需要以百年视角分析总结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四个历史时期,概括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十大主要特征,阐述中国式现代化奇迹的历史意义。

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四个历史时期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征程做出了历史性总结并将其划分为四个历史时期,这成为笔者分析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重要依据。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根本社会条件。

任何一个国家的现代化发生、发展都必须创造根本社会条件,极端落伍的中国更不例外。中国在世界性的农业革命、工业革命、科技革命中明显落伍,根据世界经济数据库(1-2008AD),中国GDP(1990年国际元)占世界GDP总量的比重从1820年的32.9%下降至1870年的17.1%,到1913年进一步下降至8.8%。成为自公元1年以来2000年间的最低点。在殖民主义时代、帝国主义时代,“落后就要挨打”。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由于西方列强入侵和封建统治腐败,中国逐渐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在中国共产党诞生之前,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都未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究其原因,“一是制度腐败;二是经济技术落后”。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领导人民前仆后继、浴血奋斗,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才最终以几千万烈士和人民的巨大牺牲,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1949年10月1日宣告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从此开启了新纪元。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根本改变了中国发展的历史逻辑,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政治条件,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民主主义革命,没有新民主主义革命就没有新中国,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没有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独立的“南方”国家纷纷模仿和照搬“北方”国家制度不同,中国共产党先建立了新民主主义社会,随后建立了社会主义社会。中国走上了与其他国家不同类型的现代化道路,也就有了不同的现代化结果。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根本政治前提、奠定了制度基础。

创建社会主义制度和现代化基础时期。全面确立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实现中国共产党政治领导,没有像其他发展中国家一样复制和照搬西方政治制度,而是确立了社会主义国家制度和政治制度,即国体——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政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国家结构形式——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和在单一制国家中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政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这为当代中国的一切发展和进步创造了政治前提、奠定了制度基础。

推动国家工业化,大规模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学习并借鉴了苏联工业化的计划经济模式,在极低收入条件下,依靠党和国家动员全国人民,发动并推动实现国家工业化,进而推动实现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和科学技术现代化“四个现代化”。经过五个“五年计划”的实施,中国在发展中国家中率先迅速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之后中国的经济独立自主、持续发展奠定了牢固的物质技术基础。按1952年价格计算,1978年国内生产总值(GDP)相当于1952年的4.71倍,翻了两番之多,年均增速为6.0%,明显高于1929—1936年1.5%的年均增速,但仍低于这一时期的潜在经济增长率(笔者估计为9.0%)。按1952年GDP为100计算,1958年的GDP指数达到188.9,但受“大跃进”的影响,1962年降至141.1,减少了47.8,直到1964年才恢复至184.3,相当于6年时间里经济几乎没有净增长。1967年、1968年连续两年负增长,1966—1976年平均增速为5.2%,远低于9.0%的潜在增长率。从经济增长积累效果来看,1978年实际GDP相当于1952年的4.7倍,若按潜在增长率计算,则应当在7.2~9.5倍,笔者估计因为“大跃进”等所造成的经济损失约占1978年模拟GDP总量的1/3~1/2。根据安格斯·麦迪森提供的按购买力平价1990年国际元计算的数据,中国GDP占世界总量比重从1957年的5.4%下降至1976年的4.5%。

中国迅速完成工业化原始积累,创下了历史新纪录。不同于“北方”国家靠殖民主义、帝国主义侵略战争、掠夺殖民地财富完成原始积累,中国靠本国国家工业化,动员全社会各种力量,自力更生,全国资本存量高速增长,从1952年的400亿元上升至1978年的6430亿元,增长了16.1倍,年均增速高达11.3%,其中国有资本占总资本的80%,国有工业资本占总资本的54.1%。铁路、公路、空运、邮电、城市基础设施和能源生产获得空前发展,作为一个国家现代化最具有代表性的因素,我国的发电量在1952—1978年年均增速为13.7%。与此同时,我国的农业生产条件显著改善,灌溉面积从3亿亩(1)扩大到6.7亿亩,灌溉比例从15.8%提高至45.2%,在耕地资源占世界总量比重的7%、水资源占世界总量比重的6.5%的条件下养活了世界1/5的人口,粉碎了美国国务卿艾奇逊关于新中国新政府不能解决中国人口吃饭问题的论断,验证了毛泽东预言“根据革命加生产即能解决吃饭问题的真理”。同时,中国在发展中国家中率先独立自主地建立了大规模的、门类比较齐全的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现代教育体系、公共卫生体系,既极大地提升了科学技术水平,也极大地提升了全体人民的教育、健康人力资本,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从1.0年上升至4.0年,人均预期寿命从不足35岁上升至65.9岁,大大超过印度的52.8岁,也超过了世界平均水平(62岁)和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65.3岁)。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社会主义革命使我国大大缩短了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方面的差距。尽管我们犯了一些错误,但我们还是在30年间取得了旧中国几百年、几千年所没有取得过的进步。这初步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人口最多国家的规模效应。

中国成为世界政治大国之一,恢复了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合法席位,拥有了一票否决权,重新跻身世界大国之列,成为“南方”国家的代表者,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中国成为世界四大核武器国家(美国、苏联、法国和中国)之一,截至1976年9月,共进行了19次核试验和多次导弹试验,发射了6颗人造卫星。对此,1980年6月邓小平同志评价道,“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才大大提高的。只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才使我们这个人口占世界总人口近四分之一的大国,在世界上站起来,而且站住了。还是毛泽东同志那句话: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正如《决议》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所做出的历史评价: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结合新的实际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提出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思想,包括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严格区分和正确处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正确处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十大关系,走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

(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面临的主要任务是:继续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使人民摆脱贫困、尽快富裕起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做出把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明确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定了到21世纪中叶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战略。

在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党中央领导下,经济总量从1990年的第11位跃居至2000年的第6位,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人均GDP(购买力平价,2017年国际元)从1990年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4.7%提高到2000年的31.2%,进入中下等收入水平,货物进出口额从第16位提高至第8位,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外汇储备从第10位提高至第2位。

在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党中央领导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经济总量从世界第6位跃升到第2位,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进出口总额从第8位跃居世界第2位,外汇储备量居第1位,社会生产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迈上一个大台阶,人民生活水平、居民收入水平、社会保障水平迈上一个大台阶,我国人均GDP(2017年国际元)到2012年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71.7%,进入下中等收入水平阶段,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国际影响力迈上一个大台阶,国家面貌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这是我国经济持续发展、民主不断健全、文化日益繁荣、社会保持稳定的时期,是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人民得到实惠更多的时期。

正如《决议》所做出的历史评价:改革开放是党的一次伟大觉醒,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次伟大革命,发出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的伟大号召。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举世瞩目,我国实现了从生产力相对落后的状况到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的历史性突破,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推进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继续前进。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国内生产总值突破百万亿元大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万美元,国家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台阶,我国经济迈上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之路。

中国进入经济强国新时代。从国际比较视角看,按照世界银行数据库(购买力平价,2017年国际元)计算,2020年我国GDP达到23.01万亿元,相当于2012年的1.64倍,占世界GDP总量的比重从13.7%提高至18.4%,相当于美国GDP占世界比重(15.8%)的1.16倍,相当于欧盟GDP占世界比重(14.9%)的1.23倍,成为世界最大的经济体,也成为世界最大的货物进出口贸易体(2020年占世界总量的比重为14.7%)。

中国进入经济快速追赶新时代。尽管中国从高速增长阶段进入中高速增长阶段,但是相对美国、欧盟等“北方”经济体而言,仍显示出经济加速追赶效应。一是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购买力平价,2017年国际元)从2012年的10398国际元上升至2020年的16411国际元,从相当于美国人均GDP水平的18.7%上升至27.2%、相当于欧盟人均GDP水平的36.8%提高至39.4%。二是我国劳动生产率(2017年国际元)与美国劳动生产率的追赶系数从15.8%上升至24.0%,从相当于欧盟劳动生产率水平的20.5%上升至33.5%,充分显示了中国正处于全面加速追赶发达国家的进程中。

中国进入创新强国新时代。党中央明确提出,再用30年时间全面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第一步,到2035年,中国人均GDP比2020年翻一番,从2020年的1.64万国际元达到3.2万国际元,由2020年相对OECD人均GDP水平的38.8%上升至2035年的70%左右,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第二步,到2050年,人均GDP达到5万国际元以上,基本接近OECD国家人均GDP水平。未来30年,按2020年不变价格,我国人均GDP年均增速达到3.8%左右即可实现这一目标,从历史经验看,实际结果会超过中国政府设定的预期经济增长目标。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领导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砥砺前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如期实现,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生机活力,党心、军心、民心空前凝聚振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以英勇顽强的奋斗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总之,世界范围的发展模式已经呈现出世界性的现代化竞赛大潮流、新趋势,既反映了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不进则退”法则,又反映了“进慢也是退”法则。中国呈现出加速追赶趋势,并且正在持续不断地创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实践已经表明,这是世界上惠及人口最多也最为成功的新型现代化道路。

三、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主要特征

现代化道路并没有固定模式,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本质上不同于已经实现现代化的“北方”国家,道路上也不同于正在现代化的“南方”国家,是最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即不断探索开拓创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笔者将其总结和概括为十大主要特征。

(一)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现代化

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制度条件是极其独特的。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国现代化的领导核心力量与最大的发动因素,“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不断完善党的领导”。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

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共产党提出“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里,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战略目标,党的八大指出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们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集中力量来解决这个(主要)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农业国。

1964年,中央提出“要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的“四个现代化战略目标”。1975年再次重申实现“四个现代化”“两步走”战略设想:第一步,用15年时间,即在1990年以前,建成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在20世纪内,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国民经济走在世界前列。回头看,第一步战略目标基本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未能全面实现。

1987年4月,邓小平同志第一次明确提出我国经济建设大体分“三步走”的战略目标。党的十三大报告进一步明确,我国经济建设的战略部署大体分三步走: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然后,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前进。

2002年11月,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我们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他明确提出,我们要在21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率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有关方面负责人提出,到2020年的20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为7.2%左右,2020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可以达到3000美元以上,城镇化率超过50%,农业就业从业人员比重从2000年的50%降到30%左右。

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提出,到2020年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我国将成为工业化基本实现、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的国家。有关方面负责人提出,到2020年我国人均GDP约为5000美元,第一产业就业结构的比重可能降到30%左右,城镇化率有可能接近60%。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第一次明确提出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的改革目标要求,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共同写入报告,在奋斗目标上完整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要求。

2017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到建党一百年时,建成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小康社会。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

总之,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核心力量,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始终是中国共产党的核心目标。经过长期努力和奋斗,中国共产党已经全面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

(二)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国情和条件与西方国家大为不同

中国具有极其特殊的基本国情。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开始工业化、现代化时间较晚,发展起点偏低,1950年中国人均GDP(1990年国际元)仅相当于美国人均GDP的4.7%、西欧人均GDP的9.8%,是世界上落后的、贫穷的人口大国。1956年毛泽东将中国基本国情称为“一穷二白”。“穷”就是没有多少工业,农业也不发达。“白”就是一张白纸,文化水平、科技水平都不高。为此,党的八大根据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的形势,提出国内主要矛盾已经不再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而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

1979年,邓小平同志将中国基本国情概括为:人口多、耕地少、底子薄,80%的人口是农民,仍然是世界上很贫穷的国家之一。为此,1984年,他提出“中国式现代化”长远战略目标,即“到本世纪末在中国建立一个小康社会。这个小康社会,叫作中国式的现代化。翻两番、小康社会、中国式的现代化,这些都是我们的新概念”。1987年,党的十三大报告对于中国国情的基本判断首次特别加上了“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仍居世界后列”。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国情的基本特征可概括为:一是中国拥有超大规模的人口,1978年为9.56亿人(年中人口),占世界总人口(42.81亿人)比重为22.3%,接近于OECD国家(36个国家)总人口(10亿人),这意味着中国一旦实现现代化,就相当于世界将近1/4的人口进入现代化行列,将根本改变世界现代化版图;二是中国人均主要资源明显低于OECD国家,人均农业用地不足OECD国家的一半,仅为其43.3%,人均淡水资源仅为OECD国家的26.9%,人均能源消费相当于OECD国家的55.6%,这就意味着中国在人均资源低得多的条件下,必须创新绿色现代化;三是中国现代化发展起点很低,1978年人均国民总收入在世界188个国家和地区中居第175位,排在最后7%的位置。

但是中国具有后发优势、发展速度快,属于典型的追赶型现代化模式,到2019年人均国民总收入在世界194个国家和地区中居第73位,排在世界前38%的位置,按购买力平价(PPP)2017年国际元计算,人均GDP年均增速居世界前列,1990—2020年高达8.7%,从1950年相当于美国人均GDP水平的4.7%上升至2020年的27.2%,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从1950年相当于美国水平的60.1%提高至2019年的98.1%,人口预期受教育年限从1990年相当于美国水平的58.6%提高至2018年的85.3%,人类发展指数从1990年相当于美国水平的57.7%提高至2019年的82.2%(见表1)。

表1 中国主要人均指标相对于美国的追赶系数(1950—2020年)

注:美国=100%。

这充分反映了中国独辟蹊径地开创了独特的现代化模式和独特的现代化道路,尽管人均GDP仍明显低于美国,但是人均预期寿命已与美国相当,人均受教育年限、预期受教育年限已接近美国水平,实现了持续的高经济增长,经济福祉、人力资本投资水平、社会公平程度、生态文明程度、人民幸福指数等快速提升。

根据全国第六次、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国具有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人口从2010年的11964万人增加至2020年的21836万人,超过了世界第六大人口国家巴西的总人口(21256万人),接近世界第五大人口国家巴基斯坦总人口(22100万人)。其中,具有高中(含中专)文化程度以上人口从2010年的30763万人提高至2020年的43137万人,这已经比世界第三大人口国家美国的总人口(2020年为32948万人)还多出1亿人,相当于美国劳动力总量(2020年为1.65亿人)的2.62倍。

事实表明,我国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即14亿中国人民是可以用更短的时间实现人力资本现代化,进而促进国家现代化从大大落伍到奋起直追,再到大踏步地赶上来。

(三)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性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

中国最特殊的政治国情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1980年邓小平同志明确指出:“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要在经济上赶上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在政治上创造比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更高更切实的民主,并且造就比这些国家更多更优秀的人才。达到上述三个要求,时间有的可以短些,有的要长些,但是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大国,我们能够也必须达到。所以,党和国家的各种制度究竟好不好、完善不完善,必须用是否有利于实现这三条来检验。”笔者将这三条标准称为“邓小平标准”,也就是“中国标准”。衡量中国制度优劣既不是根据所谓“苏联标准”,也不是根据所谓“美国标准”,而是根据“中国标准”来检验、来比较。

1992年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中明确提出“三个有利于”标准,即“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并将其正式写入党的十四大报告。笔者将这三条标准称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标准”。

从国家性质看,中国的现代化是社会主义国家现代化,而不是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化;从国家治理体系看,中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实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多党合作政治协商的国家,而不是照搬西方国家的总统制、议会制、两党制或多党制;从国家治国理念看,中国是以全体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而不是以极少数垄断资本集团为中心的现代化;从国家发展任务来看,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从国家发展目标看,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参与、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共同分享的全民现代化,而不是社会严重对立、政党政治冲突的现代化;从国家与世界的关系看,是倡导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行共赢主义,而不是实行殖民主义、帝国主义、霸权主义方式。诚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治理一个国家,推动一个国家实现现代化,并不只有西方制度模式这一条道路,各国完全可以走出自己的道路。中国现代化的道路就是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而不是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的翻版,正因如此,中国才能够迅速追赶西方国家工业化、信息化、现代化、城镇化进程并创造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四)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本质是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中国具有特殊的社会国情,不仅人口多、民族多、地域辽阔、自然地理条件差异甚大,而且地区发展极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平衡、居民收入差距巨大。如果实行资本主义制度、走资本主义道路,只能让少数人富裕起来,势必加剧贫富差距、两极分化。新中国成立之时就建立了“一体多元”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即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坚持实行各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的原则。这充分体现了中国不仅能够成为世界人口最多、多民族的统一国家,而且能够建立超大规模的统一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形成现代中国的“大一统”。

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坚持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道路,大致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1949—1978年),我国基本完成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经过几个五年计划的实施,我国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农业生产条件显著改善,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事业有很大发展。

第二个时期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2012年),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鼓励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率先突破“贫困陷阱”,解决温饱问题,达到小康水平,集中全国各方面力量,消除农村绝对贫困人口,按2010年农村贫困线标准(每人每年生活水平为2300元,以2010年不变价计算),农村贫困人口从1978年的77039万人减少至2012年的9899万人,贫困发生率从97.5%下降至10.2%,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显著提高。

第三个时期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2020年农村贫困人口全部消除,提前10年实现了国际社会可持续发展目标中消除绝对贫困的目标。全国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13.61亿人,参保率达95%以上,其中,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数为10.2亿人,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数为3.4亿人。全国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为5.47亿人,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为4.67亿人,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总计10.14亿人,参保率超过90%。构建了世界最大规模的基本医保、基本养老保障体系,无论受益人口总数还是参保率都已超过OECD国家平均水平,如期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小康社会。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向更远的目标谋划共同富裕,首次明确提出了“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的目标。共同富裕本身就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目标,这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与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最大的不同之处,也是最大的政治优势所在。实行共同富裕方略始终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纲领,党举全国之力,做出战略安排,采取有效措施,不断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城乡发展差距、居民收入差距,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诚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中国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

(五)中国式现代化的经济基础是实现工业化、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

从1953年毛泽东提出“一化三改”开始启动国家工业化,到1956年党的八大提出“用三个五年计划初步实现国家工业化,再用几十年时间接近或赶上世界最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目标;从1964年实现“四个现代化”,建立比较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到1987年邓小平提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三步走”战略;从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2020年基本实现工业化目标、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到“中国制造2025”计划的提出,这些计划的提出和实施一脉相承。

中国已经成为强大的工业国。按不变价格计算,我国工业增加值从1952年到2020年增长了1052倍,年均增速高达10.8%,创下了近300年来世界工业化的历史纪录。中国已经建立了世界上行业最齐全、最完整的强大工业体系,拥有41个工业大类、207个中类、666个小类,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在世界500多种主要工业产品中,中国有220多种产品的产量居世界第一。中国制造业增加值(美元现价)占世界比重从2004年的8.6%上升至2019年的28.3%,中国工业增加值(美元现价)占世界比重从1994年的4.4%上升至2019年的22.1%,相当于美国比重(14.6%)的1.46倍。诚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我们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

中国开创了新型工业化道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西方发达国家是一个‘串联式’的发展过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顺序发展,发展到目前用了200多年时间。我们要后来居上,决定了我们发展必然是一个‘并联式’的过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是叠加的。”中国不仅是世界上最大的工业增加值国家、最大的制造业增加值国家,而且还是世界上移动电话、固定移动宽带互联网用户最多的国家,中国移动电话用户占世界比重从1995年的4.0%上升至2020年的23.2%,中国固定移动宽带互联网用户占世界比重从2001年的0.9%上升至2020年的40.2%。我国数字经济迅速发展,增加值从2008年的4.8万亿元上升至2020年的39.2万亿元,占GDP的比重从15.2%提高至38.6%。工业化与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的并联式跨越式发展,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动能,也使中国成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创新者、引领者。

(六)中国式现代化同步实现城镇化与农业、农村、农民现代化

中国从典型的传统城乡二元结构转变为城乡现代化。一方面,加速城镇化,城镇化率从1949年的10.6%提高至2020年的63.9%,超过世界平均城镇化率(56.2%),我国城市人口占世界城市总人口比重从1960年的10.6%上升至2020年的19.8%,已建成世界最大规模的现代化城市社会。另一方面,促进农业、农村、农民现代化,中国农业增加值(2010年美元价格)占世界比重从1970年的14.1%上升至2020年的24.4%;中国农业劳动生产率(2010年美元价格)从1991年相当于世界农业劳动生产率水平的51.4%上升至2019年的112.7%,已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中国人均主要农业产品产量和食品消费均高于世界人均水平,2020年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超过474.7千克,高于人均400千克的国际粮食安全标准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49年的43.8元上升至2020年的17131元,相当于每人每日收入为11.2国际元,进入国际中等收入水平(10~100国际元)的门槛,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从1954年的68.6%下降至2019年的30.0%,从绝对贫困型向富足型消费结构转变,与同期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27.6%)的差距逐步缩小。截至2020年年底,全国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超过68%,生活垃圾进行收运处理的行政村比例超过90%,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水平不断提升,95%以上的村庄开展了清洁行动。自2005年以来,国家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2015年年末共解决5.2亿农村居民和4700多万农村学校师生的饮水安全问题,贫困地区自来水普及率从2015年的70%提高至2020年的83%。通过加速城镇化、城乡一体化、乡村全面振兴,我国有效地实现了城乡同步现代化。

(七)中国式现代化是创新绿色的现代化

中国具有特殊的自然国情,尽管国土面积有960万平方千米,但是大部分国土利用难度较大,生态环境基础脆弱。受自然地理条件限制,耕地面积仅占国土面积的14.1%,林地面积仅占国土面积的26.3%。我国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资源占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2017年,我国耕地保有量居世界第三位,但人均耕地面积不足1.5亩,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2;2019年,我国人均水资源量为2048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约1/4,且时空分布极不平衡;油气、铁、铜等大宗矿产人均储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对外依存度高;人均森林面积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5,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发展与资源环境约束的矛盾十分突出。在上述自然国情约束下,中国不可能走上欧美式的现代化道路,必须不断创新适合中国自然国情的绿色现代化道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建设现代化国家,走美欧老路是走不通的,再有几个地球也不够中国人消耗。这决定了中国必须创新绿色现代化,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中国现代化必须独辟蹊径,从“黑色发展”到“绿色发展”,在相对较低的收入条件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国家“十一五”规划首次设定了资源环境约束性指标,明确并强化了政府责任,要求各级政府通过合理配置公共资源和有效运用行政力量,确保实现环保目标。这包括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减少、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增大、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提高、耕地保有量增加、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森林覆盖率提高。“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三个五年规划期间,通过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行动,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等举措,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2020年,全国城镇33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中空气质量达标的城市占59.9%,在1940个国家级地表水考核断面中,水质优良(Ⅰ~Ⅲ类)断面比例为83.4%,劣Ⅴ类断面比例降至0.6%,全国近岸海域优良(Ⅰ类、Ⅱ类)水质比例提高至77.4%,劣Ⅳ类水质比例降至9.4%;2020年,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25.5%;2020年,我国水能、风能、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占世界比重分别达到30.8%、29.3%和30.5%,我国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绿色能源国。

中国带头推动签订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巴黎协定》,习近平总书记承诺:到2030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25%左右,森林蓄积量将比2005年增加60亿立方米,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2亿千瓦以上。中国正成为21世纪世界绿色工业革命、绿色能源革命、绿色创新革命、绿色消费革命的创新者和贡献者,并开始引领21世纪世界绿色现代化。

(八)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代化

继承和发扬5000多年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和不断创新中国革命、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所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动文化繁荣复兴,不断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不断向世界展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对人类文明做出巨大贡献。

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发展过程,本身就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万里长征。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正如毛泽东同志所预言: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如果这一步也值得骄傲,那是比较渺小的,更值得骄傲的还在后头。在过了几十年之后来看中国人民民主革命的胜利,就会使人们感觉那好像只是一出长剧中的一个短小的序幕。“剧是必须从序幕开始的,但序幕还不是高潮。”这为后来的中国式社会主义现代化历史事实所证明。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胜利,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国人民不仅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也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根本政治前提、奠定制度基础。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国如期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继续前进。

今后中国共产党的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21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其中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党矢志不渝的历史任务,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九)中国式现代化开创了世界大国和平发展的道路

西方的工业化、现代化,大多是通过发动对外侵略战争为本国发动和完成工业化现代化进行海外原始积累的过程。从殖民主义战争到帝国主义战争,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国一直是受害国。二战之后,美国作为发动对外战争最多的国家,干涉他国内政,维护世界霸权。与之截然相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就确立了促进世界和平的方略,从20世纪50年代倡导国际关系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到21世纪走和平发展道路,从反对帝国主义到反对霸权主义。诚如习近平总书记与美国总统拜登视频会谈时指出,中国人民历来爱好和平,主张和为贵。中华民族血液中没有侵略他人、称王称霸的基因。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没有主动发起过一场战争或冲突,没有侵占过别国一寸土地。从积极推动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到大力倡导“一带一路”,为世界提供重要公共产品;从消除绝对贫困到带头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大量援助;从支持发展中国家抗疫斗争,到带头倡导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命运共同体,均充分体现了中国依靠和平发展富民强国的道路,更加彰显了“中国越强大,世界越受益”的事实。诚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中国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十)中国式现代化是人类共发展、共命运的现代化

中国在世界的定位是一以贯之的,从毛泽东提出的中国应当对人类做出较大贡献,到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始终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中国的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始终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这就是中国所倡导的“共赢主义”的世界发展逻辑,中国坚决反对“国强必霸”的霸权主义的西方逻辑,推动构建人类共发展、共命运的共同体。

中国进入世界舞台中央,主动向世界提供公共产品。最典型的就是“一带一路”倡议,至今我国已与140个国家和32个国际组织签署了200多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协议,与沿线国家货物贸易额累计达10.4万亿美元,对沿线国家非金融类直接投资超过1300亿美元。促进相关国家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为将“一带一路”打造成为和平之路、繁荣之路、开放之路、绿色之路、创新之路、文明之路、廉洁之路做出积极贡献。根据世界银行发布的《“一带一路”经济学》报告,“一带一路”建设将使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实际收入增长1.2%~3.4%,全球实际收入增长0.7%~2.9%,从而促进共同繁荣。“一带一路”倡议的全面实施使参与国之间的贸易往来增加4.1%,“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外国直接投资总额将增加4.97%。此外,“一带一路”相关投资可以帮助多达3400万人摆脱中度贫困,使760万人摆脱极端贫困。我国已经成为世界重要的对外援助国家,2013—2018年,我国对外援助金额为2702亿元,其中包括无偿援助、无息贷款和优惠贷款。积极推动创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等国际合作机构,开展前所未有的广度与深度国际合作、互利共赢。中国通过支持其他发展中国家减贫事业、提升农业发展水平、促进教育公平、改善基础设施、推进工业化进程等,为推动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积极贡献力量。

中国现代化是各民族、各地区全体人民的现代化,而不是少数人群、少数族群、少数地区的现代化;中国现代化是真正的人民民主、共同富裕、平等、自由、幸福的现代化,而不是假民主、两极分化、极不平等、少数人自由、少数人幸福的现代化;中国现代化是全方位的现代化,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有机统一;中国始终与人类同呼吸、共发展、共命运,不断地为人类发展做出重大贡献。

四、中国式现代化奇迹的历史意义

1949年,毛泽东同志曾预言:“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个可宝贵的。在共产党领导下,只要有了人,什么人间奇迹也可以造出来。”那么,什么是中国的人间奇迹呢?中国又是怎样创造人间奇迹的?对于整个人类意味着什么?对此本文作一简要总结。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不断创造人间奇迹的历史过程,它始终是当代中国发展的主题,进而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根本目标,又是全球性现代化时代的重大创新,更是具有独创性、十分成功的新型现代化道路,正如1949年毛泽东同志所预言的“人间正道是沧桑”,一个旧中国时代的结束,一个新中国时代的开始,直至今日,并至未来。中国共产党作为领导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核心力量,我们正在做我们的前人从来没有做过的极其光荣伟大的事业,经历了百年的奋斗历程并将继续前进:从建党到建军再到新中国成立的28年时间(1921—1949年),从新中国成立到兴国时代的29年时间(1949—1978年),从兴国时代到世界大国时代的34年时间(1978—2012年),从世界大国到世界强国时代的38年时间(2012—2050年),从世界强国到伟大复兴时代的50年时间(2050—2100年)。中国式现代化的十分独特的不断成功的道路,充分反映了中国创新型现代化模式,不同于北方国家传统现代化模式,也不同于南方国家模仿型现代化模式。

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历史进程,是不断追求和实现不同时期的现代化目标,持续创造发展奇迹,不断开创未来的历程。1956年毛泽东同志在《论十大关系》中首次提出“中国道路”,1984年邓小平同志提出“中国式现代化”,2002年江泽民同志明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2012年胡锦涛同志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式现代化强国的两阶段目标”,这些目标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不同阶段的历史坐标。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多年来,中国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的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现代化进程。但是,中国现代化的道路不是西方现代化道路的翻版,而是创新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超越了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在“一个世界、三个模式”中独辟蹊径、独树一帜、脱颖而出、举世瞩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持续成功具有越来越明显的世界意义,必然成为21世纪全球性新型现代化的典型。“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充分反映中华民族文化自信、文明自信。

正如《决议》所总结的,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之一就是坚持中国道路。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党在百年奋斗中始终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探索并形成符合中国实际的正确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康庄大道。脚踏中华大地,传承中华文明,走符合中国国情的正确道路,党和人民就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只要我们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一定能够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总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巨大成功具有极其重大的历史意义,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让超过了OECD国家人口总和的14亿中国人民共同富裕起来,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我国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这本身就是世界前所未有的奇迹,深刻改变了世界现代化发展趋势和格局。

第二,中国发展速度居世界首位,只用几十年的时间就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的现代化过程,实现了快速追赶、创新超越,成为促进世界经济增长、贸易增长、科技创新、减少绝对贫困的“火车头”,对世界可持续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第三,中国现代化的成功也为占世界总人口80%以上的“南方”国家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极其丰富的经验,发展中国家可以依靠坚持改革开放、不断创新,开辟快速走向现代化的崭新道路。

第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持续成功具有越来越明显的世界意义,成为世界性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的引领者,必然成为21世纪全球性新型现代化的典型。

第五,中国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为21世纪人类文明的多元化、多样化做出重大贡献。

第六,中国积极参与全球环境与气候治理,力争兑现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庄严承诺,体现了负责任的大国担当,为21世纪应对气候变化的最大挑战做出中国绿色贡献。

第七,中国矢志不渝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中国把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做出新的更大贡献作为历史使命,书写21世纪人类共同发展、共同进步、共同繁荣的新篇章。


(1) 1亩=666.7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