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多源数据的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效果评价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前言

本书是一本关于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效果评价的研究专著。

新能源汽车产业作为我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不仅是应对能源危机,实现我国“碳中和”目标的重要途径,更是加快汽车产业转型升级,实现我国在电动汽车技术领域“弯道超车”的重要契机。自2000年我国将发展电动汽车列为“863”重大专项之一以来,国家对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政策的实施极大地促进了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的提升。然而,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仍有许多需要完善之处,政策效果评价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还有待进一步拓展。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效果评价研究中不仅要关注政策本身产生的影响,还要重视政策内部特征所起的作用。在政策评价角度方面,不仅要根据经济数据来评价政策效果,还要从公众的态度中了解政策实施效果。把握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本身及其特征对产业绩效的影响,从不同角度对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进行效果评价,不仅有助于科学评价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实施效果,而且对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针对当前该领域研究存在的不足,为系统全面地评价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效果,本书基于多源数据,综合利用仿真模拟数据、政策文本数据、经济数据和网络信息数据,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开展了三个方面的研究,即政策效果评价基础的研究、产业政策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绩效的影响效果评价以及基于公众感知的产业政策效果评价,具体内容如下:

首先,提出并确立了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效果评价基础,包括产业政策特征量化以及产业政策作用机理分析。一方面,基于文本挖掘方法,在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量化的基础上,提出政策特征量化的指标和方法;另一方面,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从产业链视角,阐述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作用环境、政策主体、政策作用路径以及主体行为规则,在此基础上提出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作用机理概念模型,并运用多主体仿真模型,探究不同类型政策工具对产业绩效的作用特征和影响规律。仿真模拟的结果表明,不同政策工具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绩效的作用效果具有明显的时序变化特征,对产业绩效的影响程度以及对产业不同主体的绩效作用强度存在差异性,且对产业绩效的影响具有明显的传导效果。

其次,在阐述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特征及政策作用机理之后,运用非平衡面板数据模型和VAR模型对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效果进行评价,即不同产业政策特征对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上、中、下游产业绩效的影响评价。研究证实了产业政策特征能够影响产业绩效的效果,且对产业不同主体绩效的影响具有差异性。产业政策综合性对上、中、下游产业绩效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且与中游和下游产业绩效之间存在倒U型的关系;产业政策多样性对上、中、下游产业绩效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且与上游和中游产业绩效之间存在倒U型的关系;产业政策的协同性对产业链上、中、下游产业绩效呈现显著的差异性;产业政策的综合性、多样性以及协同性对产业链上、中、下游产业绩效存在动态滞后影响。

最后,从公众感知视角对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效果进行评价。新兴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不仅取决于技术创新与产业主体的积极性,取决于政策的支持与引导,也取决于消费者的积极参与,因此研究公众感知下的“效果评价”是十分必要的。依据公众参与理论和数据科学理论,构建基于网络信息挖掘的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公众感知研究框架。根据研究框架,运用文本挖掘和情感分析方法,识别公众对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的关注焦点及情感倾向,把握公众对产业政策的反应,进而发现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为进一步完善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提供决策依据。

根据研究结论,本书从完善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工具、提升政策对产业绩效的积极影响以及提高公众对政策的支持和认可等方面,提出完善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的对策建议。

本书的出版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编号:72304086)、河南省软科学研究项目(编号:232400411130)、中国博士后面上项目(编号:2021M701060)、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编号:17AGL009)和河南大学博士后科研启动项目的支持。在本书出版之际,特别感谢河南大学商学院领导对学术著作出版的鼎力支持。感谢北京工业大学黄鲁成教授研究团队在撰写本书过程中给予的指导与帮助。感谢中国经济出版社陈瑞编辑为本书顺利出版所付出的辛勤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