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赋能北京乡村振兴的实践探索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一、数字科技与乡村振兴概念辨析

(一)数字科技的内涵与新动能

1.数字科技的概念内涵

所谓“数字/数字化”,是指将大量复杂多变的信息转变为可以度量的数字或数据,再通过数字化模型转变为一系列二进制代码,最后利用计算机等设备进行统一处理的过程。伴随着5G、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深入,带动了工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大幅提高,各国都越来越重视数字科技的发展应用,进而也引发了学术界对于数字科技概念内涵与研究边界的讨论。余丰慧(2019)综合性地将数字科技界定为:以数据为基础、以科技为工具、以行业洞察为依托,形成数字化解决方案,全面提升行业效能的前沿科技;Rippa和Secundo(2018)、陈晓红(2018)、李晓华(2022)等从技术领域界定了数字科技:借助于互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数字技术,为制造业等业态提供解决方案;高万龙(2007)、刘多(2021)、刘钒等(2021)从农业、工业等产业领域提出:数字科技是当某产业单一技术升级潜力逼近天花板时,新一代信息技术不断向该产业渗透并跨界融合,突破既有技术体系瓶颈进而带来的产业优化升级;余江等(2017)、赵星等(2017)、Nambisan等(2019)从特征分析的角度入手认为:数字科技具有开放、可再编程、可转移等特征,具有不断自我创新和融合创新等特征,能够形成颠覆性的变革;Maarit Mäkinen(2006)、Marion和Fixson(2020)、柳卸林等(2020)等从影响效果的角度提出:数字科技是通过互联网、大数据等数字技术工具,改变传统的工作内容、协作模式、决策权、组织设置、治理结构、企业边界等,最终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的一种新科技。关于数字科技概念内涵的相关文献梳理见表1-1。

表1-1 关于数字科技概念内涵的相关文献梳理

img

续表

img

借鉴上述研究结论,结合新一代数字技术发展趋势,本研究认为:数字科技是以数字科技国家战略为统领,以数据要素为核心,以数字技术、数据科学、数字生态为支撑,通过数字技术与数据科学之间的相互转化,引领现代科技突破基础理论和前沿领域,实现科技数字化,不断挖掘和形成数据运行规律,实现数据科技化,进而加速不同领域的深度融合,不断完善数字生态,培育以数字为核心的创新模式,激发内在活力。

2.数字科技的新动能

以数据要素为核心。数字科技是通过数据来实现现实世界和数字世界的交互映射和相互作用的,数据是数字科技的核心要素。一方面,通过数据的采集、流动、存储等,实现了从现实世界到数字世界的数字化映射。在这一阶段,通过数字层(光存储、半导体存储、磁盘存储等技术)、网络层(5G、卫星等网络融合和传输技术)、感知层(传感器、量子信息等技术)的相关技术,最大效率地将现实世界转化为数字世界。另一方面,通过数字世界的模拟、运行和优化,将预测和决策反馈给现实世界,帮助在现实世界实现更好的运行、优化和决策。在这一阶段,利用数据处理、仿真建模、知识自动化等相关技术,不断挖掘和优化数字世界的运行规则,通过预测和决策实现数字世界对现实世界的反馈和优化指导,进一步完善优化现实世界的运行效率和模式,并深化与相关学科和产业的融合发展。

数字科技加速了融合渗透。数字技术是当今全球创新速度最快、通用性最广、渗透性最强的引领性技术。在数字技术的支撑下,一方面,作为学科创新的核心之一,数字科技进一步与生命科学、脑科学、社会科学等学科不断交叉融合,并使计算、编码、信息处理和传输过程等,成为下一代信息技术的先导和基础。另一方面,数字科技与农业、工业、医疗、交通、能源等不同产业深度融合。随着数字科技的发展,各行业领域的跨界成为常态,组织边界、地域边界、技术边界、行业边界日益模糊,数字科技不仅被当作工具使用,而且渗透到其他学科的思维方式中,为农业、医疗、工业等产业领域带来颠覆式的影响,推动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发展,形成数字经济。

数字科技改造了传统的生产力要素。生产力要素主要包括生产者、生产对象和生产资料三大要素。在农业时代,是以人、农作物、传统农具为核心的生产力要素;到了工业时代,伴随着工业革命的爆发,生产力要素逐步演变为人、工业用品和工业设备,生产对象和生产资料都进行了升级,唯独生产者是不可替代的。而数字科技将世界打造成物理和数字两个平行世界,将原有的单一以人为核心的生产者转变成了“人+机器”,将生产对象由“工农业用品”升级为“工农业用品+数据”,将生产资料由传统的“工农业设备”升级为“工农业设备+计算力驱动的数字科技设备”。在数字科技时代,生产者可以呈指数级增长,生产对象从传统的有形演化为无形,且呈海量趋势发展,生产资料在算力算法的驱动下也呈指数级增长,生产力得到了空前解放。

数字科技形成了网络系统创新模式。在传统的科技创新中,创新过程遵循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再到产业发展的链式创新周期,过程冗长,模式单一。而数字科技创新面向的是物理世界和数字世界的互动融合,一方面,需要解决实际应用、面向用户需求、开发全新市场的场景研发与创新,从用户需求出发,对科学研究形成逆向牵引;另一方面,需要在基础学科、基础技术领域的各项基础和应用创新中寻求突破。每个创新主体都是庞大网络体系中的一个节点,都会参与到新科学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应用全过程,创新产业化周期大幅缩短。网络式生态化和协同式创新可以释放更多活力,即从基础研究到应用开发的中间环节,呈现出网络化的特点,多主体参与,创新模式发生了质变。从创新周期来看,节奏加快、周期缩短、快速迭代、持续改进、及时反馈以及敏捷管理的创新,都在引领这一轮的数字科技创新,并不断驱动其他长周期的创新领域。

(二)乡村振兴的内涵

乡村振兴是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重大战略,《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将乡村振兴的总要求确定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这是国家对乡村振兴内涵的宏观勾勒。我国官方将乡村振兴定义为,以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为总目标,以生态宜居为内在要求,以乡风文明为紧迫任务,以治理有效为重要保障的振兴,最终目的是实现生活富裕。燕连福(2022)从乡村发展视角、唐任伍(2018)从比较现代化视角、姜长云(2017)、叶兴庆(2018)等从历史变化维度,将中国的乡村振兴战略与发达国家应对现代化进程中乡村衰败的治理实践类比后提出,乡村振兴是税费改革以来城乡工农关系调整进程的延续;吕方(2020)、李宁慧(2022)等从脱贫攻坚的维度,认为乡村振兴是在脱贫攻坚的基础上,通过政策缩小乡村内部分化水平,从乡村居民发展能力与村庄发展禀赋两个维度补齐乡村发展短板,实现城乡在目标体系、组织体系、政策体系、监督体系等方面的有效衔接;张琦等(2022)基于共同富裕的目标,认为乡村振兴是以全体农民为主体,以农民脱贫致富为内生动力,以高质量振兴乡村和合理的利益分配为途径的振兴。关于乡村振兴概念内涵的相关文献梳理见表1-2。

表1-2 关于乡村振兴概念内涵的相关文献梳理

img

不同的维度对乡村振兴范畴有不同的界定,乡村是具有自然、社会、经济特征的地域综合体,乡村的发展是国家繁荣的基础。本研究结合乡村发展实际需求,将乡村振兴界定为:以激发乡村内在动力、充分挖掘和彰显乡村自身价值为宗旨,健全乡村治理体系,振兴乡村产业,为农民农业农村服务,全面提升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