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 产业链现代化的研究动态
“产业链现代化”概念首次出现在2019年8月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上。在国外相关研究中,产业链升级可以理解为与产业链现代化近似的概念。Gereffi(1999)认为,产业链升级就是产业链上各个环节在组织学习机制和组织环节的基础上,通过提高生产率等,实现拓宽产业链条、提升产业价值以及增加产业资产的预定目标。Humphrey和Schmitz(2000)提出,工艺升级、产品升级、功能升级以及跨产业升级等构成了产业链升级,不同层次对应产业链的不同位置。Hubert(2007)认为,产业链升级有诸多动因,其中知识创新是重要方面。
目前,学术界对产业链现代化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主要集中在产业链现代化概念界定、与产业基础能力关系、推进产业链现代化对策建议等方面。李燕(2019)认为,产业链现代化的内涵可以从技术能力、适应能力、控制能力、盈利能力、可持续性以及要素支撑等多个维度来理解,产业基础高级化是产业链现代化的前提和必要条件。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副主任盛朝迅(2019)认为,产业基础能力是产业发展的根本支撑条件和动力之源,直接决定了产业链水平的高低。产业链现代化包括产业基础能力提升、运行模式优化、产业链控制力增强和治理能力提升等。南京大学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教授刘志彪(2019)对产业链现代化进行了经济学分析,认为推进产业链现代化就是推动基础产业进步,加强企业之间的技术经济联系,提高产业链与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的紧密度,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上海科学院研究员李万(2020)提出,要实现产业链现代化就必须提升产业基础能力,产业基础能力的国际比较优势是产业链现代化水平的核心标志。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罗仲伟等(2020)认为,产业链现代化是产业现代化内涵的延伸和细化,其本质是通过科技和产业组织创新改造提升产业链,使产业链具有高端衔接能力、自主可控并领先于全球市场的竞争力水平。肖荣美等(2020)认为,产业链现代化是个相对的概念,实现产业链现代化就意味着产业基础能力提升、产业链控制力增强等。
产业链现代化是我国特殊语境下的崭新命题,学术界至今尚未形成明确的界定。现阶段对产业链现代化内涵的研究视角分为两类:一是静态视角,即将产业链现代化作为一种状态或结果,提出产业链现代化是产业链水平的现代化,是产业现代化内涵的延伸、细化,其实质是改造提升产业链的衔接能力、控制能力和竞争水平,使产业整体发展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二是动态视角,认为产业链现代化是产业链从初级阶段向高级阶段转变的过程,隐含着产业基础能力提升、运行模式优化等不同层次的过程。郑江淮等(2021)以江苏为例探讨产业链现代化指标体系,但尚未涉足产业链的本质属性,指标体系的理论基础和操作性有待商榷,而实务界对产业链现代化的评价更是严重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