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生态系统的网络特性与新企业绩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1.1.2 理论背景

创业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以Schumpeter、Hayek和Von Mises为代表的奥地利经济学派的研究。Carlsson等(2013)。Schumpeter(1934)提出的经济发展理论(The theor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强调创业活动是通过创造性地打破市场的均衡状态驱动经济发展的。Kirzner(1973,1979,1985)结合Hayek(1945)和Von Mises(1949)的研究,强调了知识对机会识别的作用在非均衡市场环境中。Kihlstrom和Laffont(1979)借鉴Knight(1921)提出的创业模型提出在环境不确定条件下的竞争不均衡理论。在Timmons(1985)提出经典的创业三要素模型(机会、资源和创业团队)的基础上,创业研究日渐兴起,创业学者开始关注制度、市场、文化等情境因素的重要性,认为新企业的创业行为随着社会和经济环境的变化而变化(Dubini,1989;Van de Ven,1993;Spilling,1996;Neck et al.,2004)。探讨创业企业如何通过与环境的互动促进创业成功(Moroz and Hindle,2011;Ucbasaran,Westhead and Wright,2001;Wright and Marlow,2012;Thompson,Purdy and Ventresca,2018)。近年来,有学者开始关注从系统论和跨学科的视角重新审视创业与情境间的关系(Acs,Autio and Szerb,2014;Qian,Acs and Stough,2013)。基于此,创业生态系统逐渐取得学者们的关注。

创业生态系统是由一系列主体(企业、政府、投资机构、高校和科研机构以及中介机构等)和环境要素(制度、市场和文化等)构成的有机整体,通过促进创业企业的生存和成长提高区域创业活动水平(Mason and Brown,2014;蔡莉等,2016;Thompson,Purdy and Ventresca,2018)。一些学者将创业生态系统视作由多主体构成的复杂价值网络(Neck et al.,2004;Cohen,2006;World Economic Forum,2013;Curley and Formica,2013;Stam,2015;Elia,Margherita and Petti,2016;Neumeyer et al.,2019;McAdam,Harrison and Leitch,2019)。在创业生态系统网络中,主体间相互联系,共同开发创业机会,进而维持创业生态系统的持续运转。因此,作为创业生态系统的典型特征之一(Isenberg,2010;Feld,2012;蔡莉等,2016;Spigel,2017;Spigel and Harrison,2018;Neumeyer et al.,2019),网络是探究创业企业与创业生态系统之间互动关系的重要理论视角。已有研究虽然对创业生态系统网络的特征进行了简单的理论描述(Roundy,Bradshaw and Brockman,2018;Kerrick et al.,2014),但学者对创业生态系统网络特性的挖掘尚不充分,对创业生态系统的网络特性对新企业绩效的影响机制有待深入分析和检验。

社会网络理论认为,新企业所嵌入的社会网络能够帮助其整合互补性资源并改善绩效(Lin,1981;Granovetter,1985;Hoang and Antoncic,2003)。新企业对其他主体的行为规则、价值逻辑和共同目标等的认同,驱动资源整合行为的产生,并经多主体的互动共同开发创业机会,进而创造价值(Tajfel et al.,1971;Ashforth and Mael,1989)。新企业由于缺乏与投资机构、供应商及客户间的稳定联系,资源提供者往往限制对其的投入,资金缺乏使新企业的创业失败率大幅增加(Stinchcombe,1965;Navis and Glynn,2010;Desa and Basu,2013)。因此,新企业内部的自有资源难以帮助其克服资源约束,往往需要借助网络关系整合外部资源以满足机会开发的需求。网络拼凑为新企业利用网络关系拼凑外部资源、克服新生劣势提供新思路。网络拼凑是一种重要的资源拼凑方式,是基于网络关系进行的拼凑活动(Baker,Miner and Eesley,2003;Baker,2007;Duymedjian and Rüling,2010)。资源拼凑的核心逻辑在于,受资源约束的新企业通过即刻行动,重组手头资源以达成新目标,新企业通过提供独特产品和服务以应对新机会和挑战(Baker and Nelson,2005)。资源拼凑的思想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企业成长理论和资源基础观理论的空白(Baker and Nelson,2005;Steffens,Senyard and Baker,2009)。因此,网络拼凑是基于现有网络关系解决企业资源约束的有效途径,其能够对创业者如何赋予廉价甚至免费资源价值的疑问作出解答,适用于探讨在资源匮乏情境下新企业如何实现生存和成长的问题。网络拼凑有助于解释新企业如何利用网络关系进行资源拼凑突破资源瓶颈,进而提升新企业绩效的过程机制。现有的对资源拼凑的研究较丰富,但网络拼凑研究仍处于理论探讨阶段,现有研究主要围绕网络拼凑的概念界定及其对新企业生存及成长的作用进行分析(Baker,Miner and Eesley,2003;Baker,2007;Duymedjian and Rüling,2010;Kannampuzha and Suoranta,2016;Tasavori,Kwong and Pruthi,2018),尚未对网络拼凑的维度划分、测量量表以及相关实证研究进行深入的探讨和剖析,特别是缺乏在创业生态系统的情境下网络特性、网络拼凑、吸收能力与新企业绩效间的研究。

根据知识基础观可知,知识是最具战略价值的资源(Conner and Prahalad,1996;Grant,1996),知识价值的实现依赖于对知识进行管理的能力(Kogut and Zander,1992)。吸收能力是指通过识别外部知识的价值、同化并应用于商业活动的能力(Cohen and Levinthal,1990),其通过知识管理帮助企业创造价值,主要体现在知识获取、同化、转化和利用4个方面(Zahra and George,2002)。在创业生态系统中,新企业在与其他主体进行多种资源和认知等方面的互动后,获得的知识和经验需要经过吸收才能转化为价值。通过梳理文献可以发现,现有研究主要对吸收能力的影响因素、吸收能力与企业绩效间关系等进行探讨,但以吸收能力作为中介变量探究新企业绩效提升机制的研究相对较少,特别是在创业生态系统的独特情境下探讨吸收能力在网络拼凑与新企业绩效间的中介作用更为罕见,结合案例分析和实证研究探讨创业生态系统中新企业如何提升吸收能力的研究也较匮乏。因此,本书引入吸收能力这个因素,一方面从知识的视角揭示网络拼凑对新企业绩效关系的作用机制、完善创业生态系统中新企业绩效提升的理论并进行解释;另一方面丰富吸收能力的情境化研究并填补吸收能力的研究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