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我真的只想作死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章 文气天降

“这位公子里面请,文房四宝早已准备好了!”

在老鸨的眼神示意之下,又有两名年轻貌美的女子迎了上来。

“少爷我本来不打算进去的,但盛情难却,就献丑了。”

面对几名美女的盛情邀请,刘辩有些不自在的干咳几声。

不管是前世还是今生,他还是第一次去这种地方,虽然紧张称不上,但还是有着几分不自在。

说起来,刘辩虽然在诗词一道并没有什么太大的造诣,但不会写诗又如何。

他可是个穿越者,九年义务教育更不是白上的,脑海中关于后世的诗词歌赋要多少有多少。

反正是为了作死,招人眼红更容易达到这个目的。

因此刘辩可不会扮猪吃老虎,怎么高调怎么来。

在老鸨的带领之下,刘辩迈步走进了醉月楼。

而映入眼帘的那一幕幕,完全出乎了刘辩的预料。

明明是大白天,这里却已经人满为患,悦耳的乐曲声不绝于耳,更有一个个身材娇好的小姐姐跳着优美的舞蹈。

扫视了一圈之后,刘辩发现这醉月楼与他印象中的青楼,差别好像有些大,并没有那些淫秽不堪的东西,只有姑娘在那弹着小曲,跳着优美的舞蹈,给人带来一种视觉听觉的双重享受。

听到周边人的议论,刘辩大概明白这是怎么一回事了。

这醉月楼与传统的青楼不同,此处的姑娘大多都是卖艺不卖身。

除非是她们本身愿意,不然谁也强迫不了。

当然对于这话,刘辩只是笑了笑。

或许对于普通人而言,醉月楼中的佳人们的确如此。

但面对真正有权有势的人,就由不得她们了。

不管任何世界、任何时代都一样,哪有什么卖艺不卖身,这只不过是为了提高这些姑娘身价的一种手段而已。

来到了一处放有桌子的角落之后,老鸨大手一挥,让人拿来文房四宝,笑盈盈的向刘辩道:“公子,请题诗一首。”

刘辩点了点头,双眼微闭,思索着该写下哪首诗词。

过了半晌,他突然拿起毛笔,龙飞凤舞的写了起来。

幸好,原身自小寄宿在史道人家中,能写得一手好字。

虽然远远说不上是笔走龙蛇,但胜在足够工整,对于现在的刘辩来说也勉强够用了。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诗成之时,不知道是不是刘辩的错觉,他感觉到一股温暖的气流从天而降,直入眉心深处。

下一刻,眼睛传来瘙痒之感,让刘辩不由自主眨了眨双眸。

紧随其后,刘辩能清楚感觉到自己眼睛的视力,不知道比之前好了多少倍。

“这视力,看来那并不是错觉。”

刘辩眺望远方,心中满是疑惑之色:“刚才那股直入眉心的气流到底是什么?”

想到眉心,刘辩顿时有了几分猜测。

根据没觉醒前的记忆,他知道儒道与武道还有仙道之间有很大不同,儒道储存力量的地方并不在丹田,而是位于眉心的“文宫”。

联想到这股气流是在诗成之时突然冒出来的。

如果刘辩没猜错的话,这股气流应该就是儒修的根基文气。

然而,让刘辩感到疑惑的是,儒道一途只有那些常读圣贤书的读书人才有机会入门。

像天降文气这种事,他还从未听说过。

不过,这也很正常,毕竟没觉醒记忆前的刘辩,因为从小与史道人相处的缘故,相比于儒道、武道,他更对仙道感兴趣一些。

只不过,因为皇子的身份,他不能修炼仙道。

对于此事,刘辩本人也不是很在意,更没有继续深究下去的意思,反正他的目标就是死亡。

而没有任何力量的普通人死亡几率最高。

所以说,对于刘辩而言,成为修行者反倒不是什么好事。

幸好,现在还处于可控的范围。

那道气流融入到他眉心处后,便直接消失不见了。

换句话说,现在依旧是没有任何修为在身的普通人。

“好词,好词啊!”

另一边,看到刘辩所填写的词,老鸨脸上露出狂喜之色,拍手叫绝:“公子果然才高八斗!”

此话一出,不知道是不是老鸨有意为之,在场不少人都满脸好奇的围绕了上来。

“这首词将离别时的情绪描绘得淋漓尽致,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

一名身穿锦袍,身材矮小的青年,出言赞叹:“好词,果然是好词!!!”

这人看上去虽然其貌不扬,但身上的气质却不容小觑。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旁边,另一名锦衣华袍的俊朗青年满脸感叹道:“简直是神来之笔!”

“不知这位公子,这诗名为何?”

矮小青年向刘辩拱了拱手道。

“此诗名为《雨霖铃·寒蝉凄切》。”刘辩微微一笑道。

说到青楼女子,刘辩脑海中顿时就浮现出了柳七公子这位富有悲剧色彩的诗人。

《雨霖铃·寒蝉凄切》,也最出名的作品之一。

宋词,白衣卿相柳永绝对是一位绕不开的人物。

他也是宋词中婉约派最具代表和影响力的人物。

自视甚高,早年科考失意后,写过《鹤冲天》,发泄怀才不遇之愤。

其中有“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惹怒了当朝皇帝,亲自下旨:“风前月下,好去浅斟低唱,何要功名?且去填词。”

柳永就此自称“奉旨填词”,常出入勾栏瓦肆,茶坊酒楼,留下了一首首传世名篇。

让刘辩印象最为深刻的是,柳永晚年穷困潦倒,死时一贫如洗,无亲人祭奠。

只有歌伎念他的才学和痴情,凑钱替其安葬。

每年清明节,又相约赴其坟地祭扫,并相沿成习,称之“吊柳七”或“吊柳会。

正因为如此,刘辩才会在此处搬出这首词,也算是缅怀后世那位奉旨填词的白衣卿相吧!

说起来也奇怪,词在历史上明明是在南北朝时期南梁开始萌芽,是配合音乐歌唱的一种文学样式,它在唐代逐渐形成,并在宋代达到全盛。

但在这方世界,词这种文体表现形式,却早就已经出现了。

“公子未及弱冠之年,便能做出如此一首词来,实乃天纵奇才。”

矮小青年对刘辩微微行了一礼。

“这位兄台,过奖了!”刘辩拱手一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