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生钱:从存小钱到财富自由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自序 系统性地了解个人财富管理

为了将问题变得更直观,在具体论述个人财富管理问题前,我们先来解析一段文艺创作中的文本。

在撰写本书时,电视剧《繁花》[1]正在全国热映。剧中有一个叫作“爷叔”的角色令我印象深刻。“爷叔”在上海话里用来称呼和父亲同辈但年纪相对于父亲较小的男性长辈,是一个尊称。这个角色似乎广泛代表了商界中那些值得尊敬的老前辈。

王家卫是世界知名导演,爷叔的扮演者游本昌则是国家一级演员,在两人的合作下,这位精明能干的上海商界“老法师”在剧中为观众带来了不少通俗易懂且富有内涵的金句。我选出其中三段和钱有关的台词文本,它们正好和这本书的内容产生了关联性,以下是我的解读。

文本一:“一个男人应该有三个钱包。第一个,是你实际有多少钱;第二个,是你的信用,人家钱包里的钱,你可以调动多少;第三个,是人家认为你有多少钱。”

我的解读:个人资产(金钱)从本质上讲是可以(及需要)进行分类的。本书的关注点聚焦于“实际有多少钱”这个议题,探讨对于大众来说,怎样划分个人资产才能使得支出和收入保持平衡,并尽可能地让自己的存款越来越多,为更长远的优质生活打好基础。

文本二:“纽约的帝国大厦,从底下跑到屋顶,要1个钟头,从屋顶跳下来,只要8.8秒,这就是股票。”

我的解读:任何投资都充满了风险,有些甚至可以让人顷刻间破产。如果没有最基本的理财知识和素养,也不愿去学习、吸收包括本书在内的相关理财知识,那么投资理财就如同开盲盒,而且最坏的下场可能就类似于8.8秒从帝国大厦坠落的速度失去财产。

文本三:“戏要一幕一幕唱,饭要一口一口吃。”

我的解读:投资理财虽然以收益为目标,但如果既没有从日常消费和日常收入开始周密计算,也没有制定严谨合理的投资策略,那么想要“一口吃饱”是不现实的。

艺术来源于生活,虽然观众对以上台词的解读可能会和我不同,但借着这三段文本和三个解读,我希望告诉亲爱的读者,本书的初心就是帮助你们解决个人财富管理的一系列难题,找到科学的方法来规划每天的开支,并了解最基础的投资知识,利用外部资源,从零开始一步一步尝试配置个人的资产。

对个人财富的积极管理刻不容缓

我的爷爷生前经常告诫我们这些小辈要懂得“做人家”(上海话,指节约),要知道每一粒大米都是辛苦劳动所得,都需要珍惜。年少时的我还没有多少感触,直到多年后面对生活中的各项开销和财务问题时,才又想起爷爷的教导。各位读者朋友,你们有没有思考过生活中有多少开支和消费是毫无规划性的浪费?如果有,那么下一个问题便是:我们该如何系统地规划好个人的收入和支出?

我在美国读硕士期间,曾经参与了一个公益项目,为所在城市贫困地区公立学校的中学生上一堂关于理财的小课程。其间,我询问了台下的美国中学生一个问题:“你们能否说出自己知晓的理财方法?”

得到最多的回答是“父母的401(K)计划”。

“401(K)计划”简单讲就是美国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由雇员、雇主共同参与缴费的基金投资养老计划,类似于企业年金,是政府养老保险以外的一种补充养老保障。员工每月从工资中拿出不超过一定限额的资金存入该账户,退休后能够领取这笔资金。在此期间,这笔钱会被委托给投资机构全权负责并投资于共同基金、集合投资基金等多种资产中,收益和风险由员工承担。当前美国共同基金行业(类似于我国的公募基金)中有大量资金来源于该计划。

这提醒我们,除基本“五险一金”中的养老金以外,还需考虑作为养老补充功能的资产保值和增值途径,目标是为个人退休或者远期重要支出做准备。相信谁都不希望自己退休后因为领的退休金相对以往的工资大幅下降而影响生活质量。而问题是,要如何制订个人的资产保值和增值计划呢?

在撰写本书的过程中,我时刻告诫自己要围绕“技术诀窍和专业知识”(know-how)进行创作,要让读者通过本书所独创的“个人财富管理模型”“后袋资产配置模型”等方法,跟随我的思路从零开始思考,按部就班地研究并且掌握组成这些模型的各种概念和实操案例,真正汲取实用、有可操作性的关键内容。换句话说,我期待本书能抛砖引玉,为对上述议题还没有充分准备的读者开启实质性的第一步,并促使他们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展开持续性的思考和实践。

我曾经在美国一家管理资产总额超过100亿美元的捐赠基金投资办公室工作。这项工作除了教会我如何开展资产配置的初步研究及提高我对各类基金的熟悉程度,还让我获得了一个关键性的启示:任何关于投资的研究都需要建立在行业“巨人”的经验和优质外部资料的基础上,不能闭门造车。

在撰写本书时,我不但屡屡回顾了自己在那里工作时各位前辈传授给我的知识,还重点研究了大卫·史文森、沃伦·巴菲特(Warren Bufett)、查理·芒格(Charlie Munger)和瑞·达利欧(Ray Dalio)等投资界“巨人”的相关著作和公开言论。我还查阅了包括耶鲁大学捐赠基金和哈佛大学捐赠基金在内的很多头部机构的公开研报和年报。在这些研究和文献汇总的基础上,我结合对国内市场和当代年轻人生活的实际观察与思考,撰写出本书。

据瑞银集团(UBS)发布的《2023年全球财富报告》,截至2022年年底,得益于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21世纪全球私人财富中位数增长了5倍。有了财富只是第一步,怎么财富保值已成为很多人面对的一大难题。这再次提醒我们尽快建立合理的个人消费、制订理财计划的紧迫性。

本书受众和推荐阅读路径

本书适合不同背景的各类读者阅读。

对于“理财小白”型读者,本书的最大价值可能在于系统性地整理出了人们日常消费规划、平时闲钱的储蓄方法,以及财富管理等基础知识,以指引各位“零基础”的读者以实践为基础,通过本书快速掌握实用的理财技能。

对于“理财小达人”型读者,本书则基于历史数据和实操分析,提供了借鉴大型机构真实案例的个人财富管理模型等知识,起到为更高阶投资理财实践“抛砖引玉”的作用。

如果按照金庸先生小说中的武功秘籍来类比本书各章节的作用,那么本书的第一章、第二章类似于“功夫招式”,更多的是在描述日常财务规划的基本套路,目的是为读者勾勒出勤俭、合理的消费观和理财观。

第一章重点梳理了当代人所面临的关键财务问题,尤其是帮助读者理解适用于普通人的合理理财观与消费观,并着重介绍原创的“个人财富管理模型”,以及工具属性十足的“个人T型记账法”。

第二章的重点是提醒读者除了关心个人财富那些事,还需要对宏观经济知识有所理解。本章探讨了人们如何将口袋里的钱区分为“前袋”和“后袋”,并详细论述了这种分类方法的特征、优点和构建过程。

从第三章开始,本书的内容更加贴近“内功心法”,更加接近“实战”,与现代投资组合理论和较专业的理财知识的联系更加紧密。

第三章延续“后袋”这个概念,强调个人保值“后袋”资产的重要性。本章创新性地引入耶鲁大学捐赠基金会等大型机构的资产配置理念为个人所用,并精选出最相关的各类基础知识进行讲解。

第四章完全围绕“后袋资产配置模型”这个本书最核心的方法展开。从其构建过程一直到其使用要点,并参考主流机构研究的工序,运用历史数据和分析,使读者能更快地理解模型中的各类资产配置逻辑和风险要点。

第五章更加类似于一篇论文的结尾部分。前文提出了可能的解决方案和论点,此处则尝试回溯“后袋资产配置模型”潜在的问题,探索生成式大语言模型对后续模型改进的潜力,以及总结隐藏在“后袋资产配置模型”中的“定投”等思维模式。

基于本书各章节存在循序渐进的内在联系,不管读者的理财知识背景如何,我都建议从头开始阅读。从练好个人财富管理的“功夫招式”开始,循序渐进,深入修炼较难的投资组合体系的“内功”。更重要的是融会贯通全书的内容,充分利用本书所独创的方法和模型,结合个人实际和其他学习资料,为实现财富自由的目标而长期努力修行。

总而言之,开始行动才是关键!请参照我的思路,利用本书开启生钱有道的探索之旅吧!


[1]该电视剧由王家卫执导,改编自金宇澄所著的茅盾文学奖同名获奖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