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好地主:从村长开始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79章 没事,几个毛贼

廊下,

李逸躺在木匠新打好的摇摇椅上,木匠师傅虽然不识几个大字,但几十年的手艺相当扎实,

李逸画了图,说明大概的样子,老师傅琢磨几天,就真的完美复刻了他想要的摇椅。

古香古色,

累了躺上去摇几下,能让全身放松,舒缓筋骨。

风吹着树叶沙沙响,

小狸花跳到李逸肚皮上打盹,呼噜呼噜。

新罗婢玉漱拿着蒲扇在旁边替他轻轻的扇风赶蝇,

太舒服了。

这才是地主的悠闲生活啊。

大夏天的,男人们在田里放水、拨稗草,女人们则在家中忙着纺织,

男耕女织,没有丝毫停歇,

而他却能这么享受。

姬氏提着一个小盒子进来,“阿郎,杜家送来的这五十两黄金给你。”

“嗯。”李逸眼都没睁,家里现在一般的钱、绢,存库房里。黄金、金银器这些,李逸自己收着,

大家以为他藏哪个夹墙或埋地下了,实际李逸都是直接放他客厅里了。

万无一失,绝没有人能偷走。

“阿郎还真是料事如神,没想到杜家还真送来五十两黄金买方子。”姬氏佩服。

“毕竟有利可图的事,那些千百年的望族名门,其实更是无孔不入,这样的机会哪会错过。”

韦杜两家给他送来了一百两黄金,

一笔巨款了,八十万钱,都能在东城买上个几亩的宅院了。

在西城,甚至能买上好几个三亩的小宅。

自己或许可以考虑在长安入手一个宅子了,毕竟现在战乱未平,此时房价很便宜,虽不是最低的时候,但也可以抄底了。

以后京城的房价,肯定会越来越贵的,房子不像田地交易有那么多限制条件,不管是自住还是投资还是很划算的。

现在买入,等到贞观时,起码得翻个好几倍,比如孙伏伽那座二百多万的宅子,放到贞观中期,估计都得翻两三倍。

“你们说,我们到长安买个宅子如何?”李逸问。

玉漱欣喜道:“好啊,长安买宅子后,逛东西市采买也近了,每年元宵时还有花灯呢,可热闹了。”

“春天去曲江踏春,重阳到乐游原登高,车马填塞、馨香满街。”

“买城东好,还是城西好?”

“东贵西富,但挨着两市的坊肯定更好。”玉濑道。

姬氏倒是对去长安买房不太积极,

“素君觉得呢?”

“其实居住长安城也不是很方便,规矩多,贵人也多,一不小心就容易犯规矩和冲撞了权贵,不如乡下自在,

但若是买些宅、地,用来出租,或是以后转卖,倒是很不错的,等天下太平,京师的宅地肯定会大涨。”姬氏本身是名门出身,对这些还是比较清楚的。

“阿郎还不如在终南山里建个小庄园,去打猎或是避暑消夏,都很不错。”

“那有空就去长安先看看,到时也可以托王大郎帮我们先找找合适的宅子。”李逸也觉得还是在乡下住的舒服,虽说不热闹,但现在的长安其实也不热闹。

玉漱看到姬氏来了,心生醋意,丢下扇子,开始给李逸按摩脑袋,这新罗婢手法不错,李逸舒服的想叫唤。

“素君帮我敲敲腿。”李逸十分享受。

小狸花弓起背来,也开始给李逸踩肚皮,还挺认真。

“阿兄,午饭好了。”

兰香过来叫吃饭。

李逸吃了一段时间两餐后,还是觉得不太习惯,于是他又恢复了三餐。早上起来先去桥头铺子吃,那里现在各种早点样式挺丰富,味道也好。

中午这顿,就跟学校食堂一个时间,大概十一二点时吃,晚餐则是傍晚时吃。秀芝也只好调整了做饭时间,大家也跟着改了三餐。

只是她们早餐都是在家里吃,小米粥蔬菜汤就解决了。

现在家里是秀芝内管家兼厨娘,兰香是厨娘助理,西院的学校和作坊都不用管,那里有个食堂,现在也有两个厨娘,毕竟如今一百多个学生,还有三十多个工人了,

午餐在庭院大树荫下吃,

天虽热,可树荫下还不错,李逸的菜还不错,干煸泥鳅、一个炖茄子,再一个鸡蛋豆腐汤,今天主食是蒸饼。

不过不是寻常馒头,是李逸教秀芝和兰香做的黄馍馍,硬糜子面和软黄米面七比三混合,能使口感更好,再把红豆和红枣焖煮熟烂做成豆沙馅,

最后做出来的黄馍馍不仅每个都很香甜松软,而且还个个都裂开口子,好吃又耐饿。

石头狗剩兄弟俩三口就一个,

“慢点吃,夹菜吃,别噎着了。”

都说半大小子饿死老子,这话还真没一点错,罗三这三个孩子在李逸这,现在条件好了,每天都能吃饱,还有油水,但每次吃饭,这哥俩就都是狂塞猛吃。

太能造了,

胃口一点不比李逸的小。

不过天天这样吃,两小子倒也是肉眼可见的壮实了,还长高了不少,尤其是给他们打掉了虫子后,现在吃的好睡的香,蹭蹭的长。

就连秀芝两儿子,门栓门柱兄弟俩,虽是奴仆,每天伙食差些,小米粥、蔬菜为主,但因为能吃饱,菜里也有油盐,也长起了肉。

“上课还早呢,慢点吃完了再去。”

无极学堂如今走上正轨,李逸是校长兼老师,除了董七郎外,又招来了两个老师,年纪都才三十多,两人都是河北来的京漂,在长安漂了好几年,也没漂出啥名堂来,既没能科举中取,也没能成为权贵幕僚,

最后沦落到在寺庙抄写经书,苦苦坚持着。

李逸经慧了介绍,认识了这两人,聊过后觉得其实水平是有的,但也不算特别高,都是穷人子弟,在长安想出头挺难。

李逸请来教书,给的待遇不错,两人都欣然前来。

但他们能来,更主要的还是看中李逸年纪轻轻,就名达天听,皇帝先后授他太子正字、秘书省校书郎待诏门下这样的清官,都想着以后能不能借助李逸混出头。

教书也只是暂时的台阶,

李逸当然也知道,但不介意,以后他们若有更好的机会,他当然也不会拦着,甚至若是自己以后有能力,也会帮他们一把。

姬氏和玉漱现在有时也还会去上课,如今又多了个红绡丫头。

一旬给娃们上一节绘画、音乐、礼仪课。

饭后,

兰香又问起父亲什么时候能回来。

“泾州豳州那边还在打仗,可能暂时还回不来,但这段时间都是僵持对峙,没啥大的战斗,你也不用担心。”

饭后休息了会,李逸便去西院上课。

三字经已经讲完了,学生们有些已经能背完,他现在开始接着讲千字文,这头一学期,学的也简单,启蒙识字、书写、算数。

三刻钟一节课,一天四节课,两节课中间有一刻钟休息。

李逸在课间教他们金功刚。

对李逸来说,现在上课已经相当轻松了。

三个班的学生,分开教学,他给每个班讲一节课。

一天讲才三节课也不累,

“下课后,大家别走,我会让人来给你们量衣服、鞋子尺寸,回头会给你们做一套秋衣和布鞋,每人都有,不用出钱。”

此话一出,

孩子们兴奋大叫,纷纷喊谢谢先生。

下课,李逸走出教室,

发现刘黑子居然站在窗边,

“有事?”

“没事,我就是来听听,也学学。”

“不错,有空时可以来旁听,有不懂的找我,或是其它几个先生都行。”李逸看着如今的黑子,大变了样,“怎么,你娶回来的女人跟你过的还好吧?”

“好,我现在才知道我以前二十五年全白活了,”刘黑子兴奋道。

李逸笑着理解,

“努努力,早点生个娃,”

“谢村长,”刘黑子是真心感激李逸,

“你们俩的户口还有田地,里正和乡长,都特意跑了趟万年县衙,给你加急办好了,这事秦王殿下还特意给万年县打了招呼,否则也没这么快,都是特事特办,

一亩宅园地,十亩稻田口分二十亩桑田永业,”

听到这消息,刘黑子激动的给李逸跪下了,“多谢村长,我刘黑子以后定当忠心报答。”

“男儿膝下有黄金,快起来吧,你呢以后就踏实过日子,跟着我,我也不会亏待你的。等收了这茬地,秋种时,耕牛、粮种、农具这些你到我这借就是,我已经置办好了。”

“最近晚上西院没什么异常吧?”

“没,我睡觉很警醒,有点声响就能醒。”

“回头赶集去买两条狗,再买几只鹅来看家护院,人总有打盹的时候。”

黑子小声问,“阿郎,是不是有人会对咱下黑手使阴招?”

“以防万一,小心一些总是好。”

李逸不仅让黑子夫妻住在西院,他还安排罗二和十狗两人,一个上半夜一个下半夜的过来巡查一遍,

毕竟得罪了韦杜两豪门,小心驶得万年船。

夜,

刘黑子翻过身,大口喘着粗气,

女人细心的拿起巾子给他擦汗。

“真舒坦,恨不得一黑能扇个七八锅子。”

“那事做多了伤身,”女人提醒他。

“没事,我这身子壮如头牛,现在天天有饱饭吃,更是有使不完的力气。”

“力气多也不能光折腾我,多留些精力看家护院,可别真让贼进来了,那到时可没脸见村长。”

“知道了,再来一锅子,”

下半夜,

黑子正呼呼大睡,他女人捅醒了他,“好像有声音,你快起来看看,”

“啥声音?听错了吧?”刘黑子睁眼,看着黑乎乎的窗外,嘟嚷一句,晚上连扇了三锅子,他这头牛也有些累着了。

曹延秀掐了他腰一下,“我好像听到有人从院外跳进来的声音了,你赶紧瞧瞧去。”

“好吧。”刘黑子起床,掀开蚊帐出去,还不忘转身再给妻子掖好。

“你小心点。”

刘黑子在门口摸了根棒子轻轻拉开门,

夜黑如墨,

刘黑子熟门熟路不用点灯,摸着黑也能沿着回廊向前查看。

刘黑子打了个哈欠,准备沿回廊查看一圈就回屋,睡了一觉这会又精神了,他感觉又可以再来一锅子,

突然,他听到了脚步声,还有窃窃私语声。

刘黑子精神一振,还真有人翻墙进来了?

他握着木棒悄悄摸了过去,

“啊哒,”

“哎哟,”

黑暗中,棍棒挥动,紧接着惨叫连连,

西厢房中的曹氏惊呼,“当家的?”

刘黑子声音传来,“没事,几个毛贼,全拿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