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大学里的计算机
早期的计算机通常位于大学校园内,它们的体积相当庞大,需要整个房间的空间才容纳得下。对于致力于解决物理学等基于数学的领域的关键问题的学生来说,这些计算机是极为宝贵的资源。它们能够以程序化的方式计算复杂的方程,而且这方面能力远远超越人类,特别是那些高度熟练却相对低薪的女性“人肉计算机”,也就是负责计算工作的女性。“计算机”这一设备名字,正是借鉴这个女性职业而产生的。
问题的关键是,这些巨型计算机操作起来异常烦琐,还容易出现故障。而且,它们造价昂贵,结构十分复杂。有时候,学校并不想让学生们随意使用计算机或是摆弄它们的内部结构,但学生对计算机的访问需求相当旺盛。因此,大学的计算机部门开始尝试将用户与计算机分离,以减少矛盾。
与如今的计算机设备相比,大小占据整个房间的早期计算机拥有的计算能力微不足道。它们一次只能运行一个程序,而且无法进行交互操作。那时候,计算机操作员犹如高级祭司,需要将事先准备好的打孔卡(punch card)[4]输入设备。每个打孔卡上的孔洞可以为计算机提供指令。如果打孔卡上任何一个孔洞的位置有误,计算机程序就可能出错,但是操作员不会立刻收到来自程序的任何输出或结果。可能在很长一段时间之后——通常是在计算机处理完打孔卡之后,操作员才会知道程序出错。
这种方法并非长久之计。随着技术不断演进,用户能够直接连接到计算机,共享计算机的使用时间了。如此一来,用户就可以获得实时访问的体验,不再需要类似高级祭司的操作员充当用户与计算机之间的中介了。
大学采取的办法是在校内安装终端。虽然显示器与键盘这些终端和核心的巨型计算机相隔甚远,但是用户可以在终端上输入命令,然后等待计算机准备好进行传输和计算。
当然,除此之外,还有另一种不同的连接方法:由利克莱德提出的方法,他通过阿帕网将其付诸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