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成功的真相做最好的自己
成功的意义不仅限于财富和地位,
还在于不断超越自己,
完善自己,
更新自己。
成功,源自过程
有人问:成功的意义是什么?很多成功人士给出的回答是:意义就在你追求成功的那段过程当中。
⊙⊙⊙
在海洋的深处有一种叫作抹香鲸的鲸类,最喜欢吃巨型的乌贼,可是它消化不了乌贼那坚硬的嘴。当这些角质类的东西刺激到抹香鲸的肠道时,肠道就会分泌出一种蜡状物质,将它们包裹起来,形成一种特殊的物质——龙涎香。
龙涎香是制作香水的珍贵香料,更是名贵的中药,偶尔得到几千克的一块,就是价值连城的宝物。然而,这样的宝贝,如果你直接杀死抹香鲸从它的内脏里掏出来,却是不值钱的。它必须是由抹香鲸呕吐或者排泄出来,被海水浸泡上几十年,才会获得高昂的价值,有的龙涎香块在海水中浸泡百年以上,堪称无价之宝。
很显然,大自然用它神奇的力量给我们讲述着做人的道理——那些最伟大的成绩,那些举世瞩目的光彩,都不是一朝一夕得到的,漫长岁月的洗礼是成功的必经之路。
2010年《福布斯》全球富豪排行榜在纽约发布,中国大陆富豪有64位榜上有名。在这64位富豪中,位列第一的是娃哈哈集团董事长宗庆后,身家70亿美元。而翻看这些富豪的履历,我们不难发现,宗庆后可以说是最“大器晚成”的。他当知青14年,辗转打工近10年,开始创业的时候,已经是一个42岁的中年男子。18岁那年,怀着“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的豪情,宗庆后去了舟山马目农场当知青。那是一个荒无人烟的地方,偏僻荒凉得难以形容。它原是一个关押犯人的劳改场,当地人都称之为舟山的“西伯利亚”——不仅人迹罕至,而且生存条件十分恶劣。农场不仅环境条件差,劳动量更是相当繁重,每天挖盐挑盐、拉土堆石,枯燥乏味不说,那种体力上的严酷折磨,很快就让许多同去的年轻人无法忍受,他们有的牢骚满腹,叫苦连天,有的干脆溜回老家当了逃兵,长得瘦弱矮小的宗庆后却坚持下来了。
宗庆后的表现让农场领导和同事们都大吃一惊——一车千余斤重的泥土,拉一个来回就要走整整30里路,身体强壮的人一趟拉下来都会累得骨头散架,可宗庆后居然一声不吭!别人见到成堆的石块就头疼,可宗庆后居然兴致高昂地发动大家搞竞赛,挖土坑、拉石块、堆石方,干得热火朝天。为了赶超对手,宗庆后甚至半夜就起床先一步去干活!这种在艰苦环境中磨炼出来的必胜信念,使宗庆后一生受用不尽。
由于表现优秀,农场的书记许诺宗庆后,会推荐他去上大学。然而,就当他为“上大学”的光辉前景兴奋不已的时候,一纸调令,他被分配到了绍兴茶场。茶场地处偏僻的丘陵山区,那里的工作主要就是种茶、割稻、烧窑,采茶的活儿一般都是女工干的,砖窑的重活自然就落到了男劳力的身上。刚进茶场的宗庆后还不会烧窑,他的工作是沿着崎岖不平的山道,把砖坯和砖块从窑场拉到堆砖的地方,一个来回虽然也就5里多路,但一天来来回回不知要拉上多少趟,自然不会轻松。每天收工的时候,他都是汗流浃背,四肢酸软,恨不得立即躺到床上休息。可在那样的年代,“偷懒”是莫大的耻辱。不管你有多累,吃完晚饭还是要去参加义务劳动。载着上百块砖头的板车,又一趟趟地出现在坑坑洼洼的山道上,直到天色一片漆黑,嘎吱嘎吱的车轮声还在夜空中久久回荡……
为了缓解枯燥繁重的体力劳动带来的疲劳,工休的时候,同伴们三五成群地聚集到一起,聊天的聊天、玩牌的玩牌,有的甚至偷偷地进行赌博。只有宗庆后一个人,默默地躲在一边看书,从来都不参与其中。甚至,连抽烟、喝酒这些在农场青年中十分普遍的事情,他都一概不参与。那时候,知青们每月的工资为20多元,虽然当时的消费水平很低,但这点钱对那些喜欢烟酒和赌博的年轻人来说根本就不够用。而宗庆后在安排好自己的生活之外,却还能省出一部分钱来。他拿出几元寄给老家的父母贴补家用,剩下的钱他就全部用来买书。宗庆后读得最深、最透、最有收获的是《毛泽东选集》,书中的知识都悄然渗透到了这个年轻人心中,为他日后纵横商场铸就了一件件锐利的武器。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是毛泽东思想给了宗庆后无穷的精神动力,正是这种来自偶像的力量,支撑着他以平和的心态在那个艰苦的环境中蛰伏了十几个春秋。宗庆后就是在这样做苦力、吃苦流汗的日子里煎熬了整整14年。
终于盼来了回城的日子,宗庆后因为学历太低,只能去一家小学的工农校办纸箱厂当工人。每天,他面对着一沓沓的纸板,唯一的工作就是不停地做纸箱。但是,他不气馁,不认命,打定了主意,找机会跳槽到效益好的单位去。后来他找到机会,毛遂自荐去了电器仪表厂做销售,在严酷的市场中经受了实际锻炼,并且积累了丰富的营销经验。当时,恰逢改革开放,创业经商的春风吹遍了江南。1987年的春天,杭州教育局领导任命宗庆后为校办工厂销售部经理,他东挪西借凑了14万块钱,踏上了创业征程,“娃哈哈”的牌子就是这样走向市场的。
成功人士的故事总是让我们热血沸腾,其实每一个光环的背后都是漫长的煎熬。成功,就孕育在过程中,成功不是功成名就的那一刻,它蕴藏在你跋山涉水的探索和寻觅中。
别把成功等同于财富
很多成功人士是手握财富的,这就让我们误以为只有“有钱人”才是成功的,于是就一切“向钱看”,把追逐财富错误地等同于追求成功。其实,财富只是成功的一小部分。
⊙⊙⊙
有些年轻人在阐述自己的成功目标时,毫不隐讳地说:我要追求财富。也就是说,在他看来,成功与否就是有没有钱。我们不妨看几个例子。
早些年,央视名嘴崔永元不可谓不火,节目大热、出书、拍电影,可是他得抑郁症的事几乎尽人皆知。备受观众喜爱的演员葛优也曾经受抑郁症的困扰,他曾笑言:“我比崔永元好一些,我们俩一见面就说最近吃哪种药呢。”富人的日子也不好过。希腊女船王2岁的小女儿个人拥有40亿美元的财产,但她平均每周都要收到50封恐吓信。为了她的安全,女船王不得不把她关在守卫森严的别墅里。这个拥有40亿美元的小女孩算得上是“巨富”了,可是40亿美元恰恰成了一堵墙,天真的小女孩就被堵在墙里面成了“囚犯”。可见,成功人士并不像我们常见到的那样风光。名人的光环、巨额的财富甚至成为他们的负累,让他们幸福不得,快活不得。如果活得那样沉重,财富又有何意义?
李白堪称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诗人之一,但是,在当时,他的个人理想可不是做一个“自由撰稿人”,而是跟其他读书人一样,渴望学而优则仕,建功立业,做一番大事业。可惜,李白的仕途并不平坦,他的功利心很重,到死都在寻求“犹可帝王师”的机会,但是没有如愿,而且还差点因此而性命不保,简直可以说是个彻头彻尾的“失败者”。然而从另一方面来说,李白却又是成功的。因为他留下了《行路难》、《望庐山瀑布》、《蜀道难》、《静夜思》、《秋浦歌》、《月下独酌》、《早发白帝城》等数百首流传千古的佳作,成为中国历史上成就最高的诗人之一,独领浪漫主义诗歌之风骚。实际上,有很多人都是如此,用“多金”、“有权”这样的标准衡量,他就是个失败者,但是在他擅长的其他领域却是当之无愧的成功者。而反过来说,一些在名利场取得成功的人在其他领域却是彻底的失败者。
众所周知,托马斯·爱迪生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发明家。他除了在留声机、电灯、电话、电报、电影等方面的发明和贡献以外,在矿业、建筑业、化工等领域也有不少著名的发明创造。爱迪生一生共有约2000项创造发明,为人类的文明和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的发明改变了整个人类的生活习惯与生活方法,他个人也积聚了巨大的财富,从这种意义上来说,爱迪生是一个伟大的成功者。可事实上,如果以是否实现了个人理想来衡量,爱迪生却是一个失败者。他一直渴望做个成功的企业家,而非发明家。爱迪生在1878年创立了爱迪生电灯公司,开始利用自己的发明专利来生产电灯。可惜,他不懂经营,虽然后来公司的生产规模有所扩大,但是经济效益却不好。1892年,爱迪生迫不得已把自己的公司和汤姆森—休斯顿电气公司合并,成立了通用电气公司(GE)。在1914年12月的一个晚上,爱迪生的工厂不幸着火,那一晚,爱迪生不但损失了200万美元,而且他的许多研究成果也都化为灰烬。虽然之后爱迪生又重新建立了工厂,但是终其一生也没有实现自己成为大企业家的理想。他拥有万贯家财,也做到了享誉全球,名垂青史,在我们的眼中,他是个不折不扣的成功人士了。可是,只有爱迪生自己知道,他的企业家梦想,一生都没实现。
所以,不要把财富和成功等同起来。说不定,当你艳羡“有钱人”那万贯家财的时候,他正羡慕你的热情和青春。钱可以慢慢赚,青春却是再难买来的。
物理学中有个名词叫作“参照物”,意思是,评价一个物体质量大小或者速度快慢,要有一个参照的标准,选取的参照物不同,得出的结论就不同。以地面为参照物,地面上的树木就是静止的,但是以太阳为参照物,树木就跟地球一起绕着太阳公转,是运动的。
成功的衡量标准也是这样。你靠自己的奋斗打拼两年挣来第一个“一万元”,跟李嘉诚相比简直微不足道,但是跟以前不名一文的你比起来,你就是成功的。一个普普通通收废品的老人无法跟“成功”画等号,可是,当他把自己多年辛苦积攒的钱都捐助给贫困大学生让他们得以完成学业时,老人就是“成功”的。标准变了,渺小就会显得伟岸,奇迹也许会变得平凡。
正确看待贫穷
一个人落入贫穷状态,一般有三种原因:一是个人安于现状,放弃了改变境遇的机会;二是环境使然,比如疾病、灾祸等原因导致贫困;三是个人能力不足,缺乏改变现状的本事。但无论如何,只要改变观念、改变环境、付诸行动,谁都可以顺利脱离贫穷。贫穷不是耻辱,而是契机,如果你痛恨贫穷,就要用智慧改变它。
⊙⊙⊙
在这个物质时代,贫穷确实不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但贫穷本身没有错,而且它还可以成为一种激励人奋发向上的动力,使人在逆境中保持奋发向上的精神状态,把暂时的艰辛转化为成功的动力,让贫穷成为人生的另一种财富和珍贵的记忆。含着金汤匙出生的人总是少数,即便是所谓的“富二代”们,也是看着自己的父辈打拼创业长大的。所以,即便你现在身无分文,也不必太过痛恨贫穷。你要庆幸,自己还有大把的青春和无限的智慧去改变贫穷的状态。
美国前副总统亨利·威尔逊幼年的时候,家境非常贫困。他回忆他的早年处境时说:“我出生在贫困的家庭里。当我还在摇篮里咿呀学语时,贫穷就露出了狰狞的面目。我深深体会到,当我向母亲要一片面包,而她手中什么都没有时是什么滋味。我承认我家确实很穷,但我不甘心。我要改变这种情况,我不会像父母那样生活,这个念头无时无刻不纠缠在我心头。可以说,我一生所有的成就都要归结于我不甘贫穷的心。”威尔逊回顾自己的少年时代说:“10岁那年我离开家,当了11年的学徒工,每年可以接受一个月的学校教育,11年的艰辛工作之后,我得到了一头牛和六只绵羊作为报酬,我把它们换成几美元。从出生到21岁那年为止,我从来没有在娱乐上花过一美元,每个美分都是经过精心计算的。在我21岁生日之后的第一个月,我带着一队人马进入了人迹罕至的大森林里,去采伐那里的大圆木。每天,我都是在天际的第一抹曙光出现之前起床,然后就一直辛勤地工作直到天黑后星星探出头来为止。在一个月夜以继日的辛劳努力之后,我获得了六美元作为报酬,在当时这可真是一个大数目啊!”
就是在这样的贫困环境中,21岁的威尔逊已经设法读了1000本书,这对一个穷人家的孩子来说是多么难能可贵啊!后来,他在马萨诸塞州的议会上发表了反奴隶制的演说,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从那时起他逐渐走上了政治道路,最后他终于如愿以偿,当上了副总统。可见,贫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向贫穷让步。
英雄自古出寒家,纨绔子弟少伟男。对于出身贫困的人,最重要的不是急于改变自己的现状,而是要先端正自己的人生坐标,把握好心态。
古今中外不少成功人士都出身贫寒,但贫寒并没有阻挡了他们成功的路,相反,却锻炼了他们的意志,给予了他们走向财富和幸福最重要的品质。这些优秀的品质弥补了他们在物质上的贫乏,成为他们迈向成功的精神动力。而且,他们因为曾经的经历体会到了生活不易,因此对生活有更持久的忍耐力和更强烈的进取心,也能够获得更多的财富和幸福感。
挂在四川人刘永好名字前面的头衔可真不少:中国十大改革风云人物、中国十佳民营企业家、中国十大扶贫状元……回想当年,刘永好是个地地道道的“穷孩子”。在刘永好的记忆里,小时候家里非常穷,七口人全靠父亲一个人的工资生活。孩子们只能穿草鞋,衣服也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那时,刘永好最大的愿望就是每周能吃上一次回锅肉和麻婆豆腐。贫穷的现实并没有让年纪尚小的刘永好感到难过,反而激起了他的斗志。中专毕业后,17岁的刘永好插队到了成都市郊的新津县古家村。那里当时还是穷乡僻壤,既没有自来水,也没有通电,就连一条完整的公路都没有。刘永好并没有嫌弃那里的贫穷与偏远,相反,他认真工作,积极表现。那段经历不仅锻炼了他的意志,更锻炼了他的心态,也锻炼了他的体魄。他说:“我觉得这是我进入社会的非常重要的一课。”
你看,那些成功者的每一步都是一个艰苦的过程,而这种艰苦一方面是由于社会物质条件的贫乏造成的,另一方面则是极度的精神压力给予的。事实证明,能够挨过最初的物质贫困、抵抗住精神压力的人,常常是最后能够取得成功的人。所以,家庭生活暂时比较贫困的人,一定要抛弃自卑心理,树立乐观向上的人生观念,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来实现自身的价值。贫穷能锻炼人的意志,当我们能够正确看待贫穷时,我们的命运就会因此而改变。因为,我们的心灵有改变一切的能力。
急于求成最可怕
凡成大业者都能戒骄戒躁:他们修身养性,控制情绪;他们运筹帷幄,不计较一时的成败得失。能够挨过眼下的惨淡光景,就能迎来云开雾散的那一天。伟大,都是熬出来的。
⊙⊙⊙
最近几年,炒股热急剧升温,最火爆的时候几乎是“全民炒股”。但是,究竟有多少人在股市里赚到了钱呢?就在大家谈“股”色变、爱者有之恨者有之的时候,被誉为“股神”的巴菲特提出了一个理论:滚雪球。他鼓励大家关注中长线投资。用通俗的话说就是,别妄想很快速地在股市里挣到钱,大的雪球是从小雪球一点一点滚出来的,大笔的股票分红也是慢慢挣来的。看,即便是每天都在买进卖出的炒股方式,也很难在短时间内让你暴富成为大富豪。至于一夜暴富,那样的概率就跟中五百万彩票大奖差不多。
老刘向来是一个心态平和的人,跟着炒股热,他也“入市”了。没想到这个“菜鸟”硬是走了好运,闭着眼睛就轻松买了好多个涨停板,让朋友们羡慕不已。大家都问他有何秘诀,他说:“呵呵,说实话我没想着要发财,没当一回事。正因为没想一夜暴富,所以心态就好,跌跌涨涨没什么大不了,没想到就爆冷门了。”
在追逐财富的游戏中,没有人愿意做失败者,既然是投资,那么便都想获利。但是,坏就坏在,好多人渴望“迅速”获利,恨不得今晚买进明天就暴涨涨停板,然后迅速套现。正是这样不切实际、急于求成的心态让人处于一种浮躁的状态,没有冷静的判断,自然难以买到合适的股票。相反,那些刚刚入门的“菜鸟”或者并不急着挣钱的人,抱着且行且看的淡定心态,从容地看大盘,镇定自若地买进卖出,长久下去总能等到赚钱的那一天。所以,急于求成很可怕。不光是投资,其他的工作也好,创业也好,甚至恋爱结婚等都不能着急。人一急躁就容易失去控制,甚至不计后果,铤而走险。
看过一部电影,讲夫妻两个过怕了贫困的日子,渴望发财,渴望给儿子创造一个更好的生活环境,就开始走私。不料,“生意”刚刚做起来就东窗事发,他们双双被捕,留下8岁的儿子无人照顾。发生这样的悲剧,不应该把罪责推到“金钱”身上。钱是好东西,那对夫妻的初衷也是好的,想让家庭有更高的生活质量。可惜他们太着急了,选择了错误的方式方法,最后不能成功,反倒赔上了一辈子的幸福。
电影《新宿事件》里,范冰冰和成龙分别扮演两个从中国来到日本的“漂一族”。前者是为了挣钱,后者是想找心爱的女人。当“成龙”发现自己的女人已经嫁给了别人,他就把注意力都放到了挣钱上面。“范冰冰”则提醒他:“挣钱这事不能急,一着急,人就学坏了。”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是为了各种梦想、目标,背井离乡,到千里之外的异乡做“漂一族”。追求个人的成功无可厚非,却必须记住那一句:“不能急。”成功之路急不得。急功近利是有志者的大敌,它会让你无法专心工作,让你总想着快一步到达目的地,想着最好有什么捷径、出现什么奇迹,从而让你最终一事无成,得不到自己理想中的结果。
伟大,都是熬出来的。因为年轻,所以成功还在远处。歌曲里面唱:“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也许是五年,也许是十年,甚至二十年,只要你永不言弃,只要你不断跋涉,总能找到属于你的那座金矿。只是,不能着急。
端正自己的财富观
财富不是成功的唯一要义,却是大多数人看重的一部分。我们并不否定大家立志挣钱,但是你要树立正确的财富观,财富观端正了,成功才能真正到来。
⊙⊙⊙
我们总是在羡慕有钱人的生活,住大房子,坐豪车,开瓶酒就花掉了一个小白领的年薪,吃顿饭就够普通人忙活大半个月……于是,就有人为了这份“风光气派”,把金钱作为生活的第一要义。为了挣钱不择手段,为了挣钱可以出卖一切,违法犯罪、铤而走险的做法也就滋生蔓延开来。在这种扭曲的财富观影响下,即便你获得了大笔的财富,也注定不会长久。即便能够买到渴望的东西,也无法得到真正的快乐。有多少人手里攥着不义之财半夜里被噩梦惊醒?有多少人正坐在富贵的云端,突然东窗事发被钉上了耻辱柱?
有个笑话,讲几位靠“歪门邪道”起家的富豪凑在一起商量搞一项公益活动,他们争论着:“是捐款修建学校呢,还是改善监狱环境呢?”其中一个富豪说:“当然是改善监狱环境了,你以为你后半辈子还有机会进学校?”当然,这只是个笑话,却也从另一个侧面提醒我们:不义之财相伴而来的不见得就是幸福,很可能是惶惶不可终日。所以,我们要树立正确的财富观。正如孔夫子所说的: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钱可以买来我们想要的很多东西,它是一个桥梁,它把我们从欲望的这一端送到那一端。可是我们又不能纯粹为了钱而活着。如果一个人纯粹是为了金钱而生活,那他并不是一个快乐的人。因为过于看重金钱,会使人的眼界变得狭隘,心胸也会变窄。相反,当你看淡钱的价值,不把它当成生活的唯一时,你的心情会轻松很多,心胸开阔,朋友会更多,相应地,你的财路会更广,成功也更容易到来。
大明星李连杰坦言,自己年轻的时候有过很“财迷”的时期。他“财迷”到什么程度呢?当时,在大陆,演员拍戏一天只有一块钱的工资,而在香港,一个演员一顿夜宵的费用就是七块钱。这七块钱算是剧组给演员们的“补助”,李连杰这个年轻的“财迷”就问:我不吃夜宵,可不可以给我七块钱?随着电影事业的成功,李连杰迅速积累了财富。然而,金钱带来的“成就感”并没有持续很长时间。他在经历了自我中心、自我膨胀、自我痛苦的一个个阶段之后,忽然对“钱”产生了怀疑,他甚至想到了退休。因为他发现,物质不能满足自己心灵上的要求。李连杰开始问自己:生命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漫长的思考之后,李连杰得到了答案。他说:“过去几年我从佛教师父身上领悟到,只有把自己的物质欲望减到最低,才能得到最大的快乐。”他这么说并不是“矫情”,而是真诚地跟大家分享心得。他办慈善基金,又零片酬出演了电影《海洋天堂》,他让人们将目光投向了那些弱势群体。他意识到,就算他全身心都钻到“钱眼儿”里,他也不可能成为世界首富,永远都会有比他更富有的人。与其做金钱的奴隶,不如做更多有意义的事。
所以说,钱就是个工具而已,不要为了得到它,把自己变成一个赚钱的机器。对于金钱和财富,你一定要保持一种健康的心态。你可以追求成功,可以追求财富,但是不能为了这些而放弃做人的那些优秀品质,放弃享受人生的乐趣。财富观端正了,脚下的成功之路才顺畅。
提高驾驭财富的能力
我们渴望成功,渴望财富,渴望通过财富来证明自己的成功。但是,不要忘了,财富仅仅是一种工具,你需要提高自己驾驭它的能力。
⊙⊙⊙
有一户人家,家中有多项产业,男女主人的感情也不错。家里有不少用人,其中有两人是夫妻,那女的是负责清洁及买菜做饭的保姆,男的就负责家里的园艺等重体力劳动。他们的生活水平一般,又要成天被主人使唤,可是夫妻俩只要一见面就眉开眼笑,这实在令女主人费解。
某天,女主人忍不住了,就对男主人说:“我们看似家大业大,好像还不如两个用人幸福快乐。”男主人呵呵一笑说:“他们有了钱,就不会那么快活了。”女主人不解,男主人也来了兴致,说:“不妨我们试试看,悄悄给他们一大笔钱,看看会有什么效果。”
第二天,男用人在自己住的小房子里发现了一大袋现金,高兴得不得了,也紧张得不得了。他打算赶快把钱存到银行里,妻子马上说:“不行,这样来历不明的一大笔钱我们解释不清的。”丈夫又建议说:“那就先把钱藏起来。”妻子还是摇头说:“不行,万一叫人偷了去怎么办?”从此,这对夫妻终日担心钱会被偷去,吃饭也不香了,睡觉也不踏实了,自然也没有心情说笑了。男女主人把这一切都看在眼里,心中不禁感慨。
故事讲到这里,也许你会责怪男女主人太“腹黑”,或者你会认为是“钱”毁了用人夫妻他们的平静生活。其实都不对,毁了那对用人夫妻幸福的不是钱,也不是主人,而是他们的心。有一种说法:即便把现在的社会财富做一个平均分配,让社会上所有的人都“等富贵”,过去十年再看,照样会是贫富不均,而且差距会越来越大。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可以成功驾驭到手的财富。对于有些人来说,财富能让生活更舒适,让自己享受更多的乐趣,让家人朋友都沾光。但是,对于另外一些人来说,财富带来的不是快乐而是烦恼。
就像前面故事里的两对夫妻,主人习惯了富裕的生活,把大笔的财富当作理所当然的收入。而对于用人夫妻来说,突然冒出来的一大笔钱会让他们无所适从,因为他们不具备一个强大而富有的内心。他们对到手的财富没有自信,不知道如何处置它,患得患失,害怕有一天它会离自己而去。他们没有用财富来创造快乐,完成梦想,而是被它左右,围着它团团转。这样的人当然也不会拥有更多的财富,因为他们承受不了它的重量。能够驾驭财富的人大都拥有着强大的内心,他们喜欢金钱,寻找赚钱的机会,钱财不会成为他们的负担。而且即使他们变穷了,他们也会想方设法让自己富有起来。
要提高自己驾驭财富的能力,一方面要从心理上端正对金钱的态度,另一方面也要增强自己的理财能力。故事里那一对用人夫妻,得到了“飞来横财”,老实本分的做法自然是交给主人。可是他们没有那样做,他们渴望占有,却又不知道怎样使用它,因此而不快乐。这是因为他们不能从心理上正确对待,又不能在理财上精明算计。
要知道,除去那些生在富裕人家的孩子,没有谁在一开始就手攥大把钞票,可以轻松地玩理财游戏。大多数人都是在不断的奋斗、努力中一点一点挣钱、一点一点算计着花钱,慢慢积累财富。我们不提倡把“飞来横财”据为己有,但是,你务必要学着打理手中的钱财。现在大多数的年轻人都是从给人打工开始的,起步阶段薪水十分微薄。你可能会抱怨:这么一点点钱有什么可驾驭的?还没花够就没了。这就是你的错了。越是没有钱,就越要算计着花钱,很多大富翁就是从打理自己的工资开始,滚雪球一样越赚越多的。被誉为“世界第一CEO(首席执行官)”的通用电气前总裁杰克·韦尔奇,从年少时就开始打工,他到乡村的高尔夫球俱乐部去当球童,还在假期的时候到本地的邮局干活,挨家挨户送报纸,甚至到玩具厂操作噪声奇大的钻床,到家门口的鞋店卖鞋子。他就是在这样零散的工作中慢慢充实着自己的“小金库”,也提高着自己的理财能力。富人驾驭财富,是让钱生出更多的钱。穷人更要懂得“驾驭财富”,勿以钱少而不理。攒下小钱是为了做到资本的原始积累。在资本运作占主导的今天,一个人必须养成良好的理财习惯,并做好理财计划,让每一份财富都通过周密的运作发挥最大的作用。
成功是有“兴趣”的
千万别逼迫自己或别人去做不喜欢的事,那样会事倍功半。世上没有什么比不称心的职业更能摧残人的希望,使人丧失内在的力量。去寻找自己喜欢的事,做自己喜欢的事,你就会离成功更近一些。
⊙⊙⊙
有人抱怨:我想当一名老师,但是父母却想让我从事IT(信息技术)行业,虽然我不喜欢,但是我不能伤他们的心,而且IT行业也是一种轻松风光的职业,收入也不错,那我就先去做着吧。就这样,很随意地做出了职业选择。还有一些人做着自己并不喜欢的工作,想转行,却迟迟下不了决心,因为不甘心抛开累积了多年的专业知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当他终于决定转行去做其他工作时,招聘方的人却嫌他年纪太大或者底子太薄,拒绝录用。
很多人都是如此,他们多半都在做他们讨厌的工作,却又必须逼自己把讨厌的事情做到最好。他们经常失去动力,时常遇到事业的“瓶颈”,而没有办法突破。他们不断地征求别人的意见,却还是照着原有的生活方式进行,凡事没有进展,原地踏步……
这些当然不是他们想要的,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他们当中很少有人试着去改变自己的状况。之所以会有这种不愿做而不得不做的情况存在,就是因为工作在很多人眼里,只是谋生的手段。为了生存,他们不得不从事自己不喜欢的职业。而工作占去了他们生活的很大一部分时间,这让他们感到不快乐,烦闷抑郁。这是导致他们对工作失去兴趣的关键所在。
这些人可能拿到不错的薪水,但是绝对不可能实现更高的成功目标,因为他们本身就没有追求更高目标的动力。一个人如果连自己的工作都不喜欢,又怎么指望他能做出一番成绩呢?
如果你想成功,就要投入到你喜爱的行业里,并且是全心全意,排除万难。据统计,美国的成功人士中,有90%以上都是在从事自己喜爱的工作。成功学家卡耐基曾经向一位著名的成功人士请教成功的第一要素是什么,对方的回答是:做自己喜欢的工作,爱上你的工作。如果你热爱自己所从事的工作,那么工作再忙再累,对你来说,都是快乐充实的事情。
20世纪最伟大的大提琴手卡塞尔斯将近90岁时,老态龙钟,起床时需要别人搀扶,帮忙穿衣服,走路时脚在地下拖着,弯腰曲背,手指由于关节炎而肿胀屈曲,他还患有肺气肿,总是呼吸困难。但是,卡塞尔斯在用早餐前都会去弹一曲钢琴。他弹琴时,几乎与之前判若两人,弹琴的手指不再屈曲,柔软而强劲有力,腰也挺直了,琴声就像年青钢琴家弹奏的一样,呼吸也变得自然。弹完琴用过早餐后,他可以自由自在地到户外海滩散步。
其实每个人都有类似的精神力量,对某项工作的热爱足以支撑个人的精神力量,当你遭遇困难、挫折时,那种热爱会帮助你勇渡难关。
威兰喜欢画画,大学毕业后就和一帮搞美术的朋友开画展,只要有人想买他的画,无论价格高低,他都不计较,只希望得到一些钱,买绘画的材料。有一天母亲告诉他,艺术只能当爱好,不能当职业,并且把他带到失业局找工作。然而,威兰的全部心思都在画画上面,完全没有心思做其他工作。他连续三天换了三份工作,都被解雇了。他一心想当画家,进行艺术创作。最终,他在自家的地下室设立工作室,日夜工作。后来,他搬到加州的莱格纳海滩,那里有许多画廊可以启发创作灵感。威兰就在那里又奋斗了好几年,终于开设了自己的画廊,每年大约可以画1000份作品,有些作品可以卖200万美元,他的经济状况有了天翻地覆的改变。
心理学家认为,当一个人从事自己所喜爱的职业时,他的心情是愉快的,态度是积极的,而且他也很有可能在所喜欢的领域里发挥最大的才能,创造最佳的成绩。
莎士比亚就是另外一个极有力的例证。如果少年时代的莎士比亚听从了父亲的安排,从事自己不喜欢的经商行业,可以想象,即使他付出再大的努力和再多的劳动,成就也不会比他取得的艺术成就大。对于他不喜欢的职业,他会有耐心和热情去为之奋斗吗?很难说。正因为莎士比亚从小就与戏剧结下了不解之缘,长大以后又得以从事自己所喜爱的戏剧创作,他才激发出极大的热忱和非凡的创造力,为人类留下许多不朽的艺术财富。
选择自己真正喜欢的领域,那么你一定会废寝忘食地工作而不会疲倦。画家毕加索曾经说:“当我在工作时,我觉得是在放松;当我无所事事或要应对访客时,我觉得很疲惫。”美国作家马克·吐温也说过:“成功的秘诀,就在于能够把工作当作在放假。”真正爱你自己的工作时,你就会有如此的心情,成功也就更容易到来。
逆境是人生的巨额资产
逆境未必是坏事。一帆风顺固然幸福,但若是中途遭受打击和变故,也不要灰心失望。暴风骤雨能够让你更加坚强,你所受到的痛苦,早晚能够变成未知的幸福。
⊙⊙⊙
著名牧师马尔科姆有一次到哈佛大学演讲,一位学生问他读过哪一所学校。他回答说:“我读过许多学校,但令我学习最久、收获最多的学校,就是逆境。”
的确,“逆境”就是磨炼人格特质的最佳环境,古希腊哲学家心目中的皇帝,必须能够忍受打断胫骨后站起来的痛苦。也就是必须经过逆境的洗礼,才有资格领导别人。
加里的父母是美国的新移民,他从小就跟着父母饱受磨难,贫穷是次要的,关键是他们还过着居无定所的游民生活。父母没有固定的工作,只好随着农产品收割的时节游走在美国不同的地区。他们在佛罗里达捡豆子,到了桃子成熟的时期就赶到佐治亚,苹果收成时他们就去北卡罗来纳……即使是这样,父亲仍旧告诉加里:“无论获得多少报酬都要快乐地享受工作。”年幼的加里疑惑地问父亲:“即使没有报酬也要快乐吗?”“对。即使没有报酬,有工作也比坐着没事干要好。”父亲说着,还拿出正在使用的耙子和另一把老旧得没法再用的耙子做比较给他看,“正在使用的耙子会发光发亮,不用的耙子会生锈。你就是一个小耙子,生活打磨着你,你在这样的逆境中才会发光发亮。”
父亲虽然只有小学教育程度,却有不平凡的智慧。他的这一番话让年幼的加里朦朦胧胧地懂得了什么。父亲还意识到,生活再穷,也要让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那样才有可能摆脱游民生活的困境。所以,无论生活多么艰辛,他都尽量把孩子们送到学校去读书。于是,加里的生活就是这样:白天穿着整洁的衣服到学校去上课,下午放学之后回到家里帮爸爸妈妈捡豆子、干农活,晚上睡觉时还要跟蚊子做斗争。
一转眼,加里到了20岁,他离开家到德通纳海滩读大学,并且渴望在校队打美式橄榄球。地区的报纸用了很大一块版面报道他,因为他是镇上第一个有机会去上大学的黑人子弟。
然而,当他满怀憧憬地去报名参加橄榄球队时,才发现共有125位候选学生,校队只录取40名。最终,加里被淘汰了。失望之余,他打电话给高中球队的教练。他的教练建议他去北卡罗来纳的州立大学试试,结果州立大学根本不缺球员。但他不愿放弃,下定决心要留在那里加入球队。当天晚上,他睡在球员休息室的沙发上,早上球员都出去练球后,他找了扫把和抹布,主动清扫球员的更衣室,把每个角落都打扫得一尘不染。后来教练和助理教练看在眼里,就让他多留几天,给防护员做助手。几天后,由于有球员受伤,教练只好找加里替补,于是他正式加入了州立大学的球队。之后的四年,加里不但成为州立大学的明星球员,主修的商科也是成绩优异。后来,他又取得了法律学位,返回佛罗里达开办了律师事务所。他几次义务为穷人争取利益,树立了良好的口碑,客户越来越多。一位接受过他的帮助的老妇人给他介绍了一个家庭纠纷的案件,他打赢了一场标的额为1亿美元的诉讼案,得到了丰厚的佣金。后来,他的律师事务所创下了诉讼案件15年不败诉的纪录。
逆境让人痛苦。如果可以选择,没有人会主动选择逆境。但是,就像加里的父亲说的,逆境会把你原本混沌的心智磨光擦亮,让你发出更加耀眼的光彩。
中国是一个崇尚玉石文化的国家。其实,上好的美玉都裹在石料当中,没有后天的破料和打磨,再好的玉石也不会为世人所知。如果你是一块美玉,就把生活中的逆境当成打磨你的砂轮好了,它让你难过,让你艰辛,却也在帮你成为更美丽、更成熟、更圆通的人。如果你藏匿在深处的能量能够释放出来,成功将指日可待。
不做愤青做奋青
不要慨叹命运不公,你的付出总会换来收获。不要盲目攀比,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超越自我的人更容易成功。要记住:愤青不如奋青,愤怒改变不了什么,奋斗,却可以改变很多。
⊙⊙⊙
某大型企业的人力资源总监这样描述一位来面试的求职者。
他毕业于一所重点大学,本科学历,看简历还不错。约见的时候,面试官还没说话,他就先问道:“你们公司有五险一金吗?会定期给员工做专业培训吗?”
面试官被问得一愣,然后客气地说:“公司都是依法办事,如果你应聘成功,我们自然会按照国家法律规定给你上五险一金。”然后面试官问:“你为什么来我们这儿工作?”
求职者说:“我投了很多简历,你们让我来面试,我就来了。”
面试官继续问:“如果给你工作机会,你能够为公司做些什么呢?”
“我觉得我什么都能做,我专业课成绩很高的。但是很多公司都不给我机会,我的很多想法都没有机会实现!”
“谁不给你机会?”
“那些大公司、大企业啊。他们招聘都有黑幕。我觉得凭我的简历,得到一个营销职位是不成问题的,但是他们看不起我,看我不是本地人,就不给我机会。我们班上,一个成绩不如我的,能力也不如我的同学,反倒跟一家大公司签约了,这太可笑了!”他还挺激动。
面试官已经没有必要再问下去了。他遇到了一个狂妄自大又愤世嫉俗的愤青。这种人在同龄人中一抓一大把,只知道抱怨,却不知道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愤青,简单说就是“愤怒青年”,他们对社会上的一些“不公正”现象大加指责和批判,以揭露阴暗面为荣,以苟且偷生为耻。
没错,这个世界上有太多不尽如人意之处。但是,反问一句,你的能量那样微弱,你愤怒了半天,能够改变什么呢?《蜘蛛侠》告诉我们:“能量越大,责任越大。”在你的影响力很小的时候,不妨花更多的精力去充实自己、提升自己。如果愤青们能把这些才情和智慧用在学术研究或者未来的工作上,创造出正面的价值,不是远远好过批判负面事物吗?所以说,做愤青,不如做奋青。
奋青,简单说就是“奋斗青年”。不畏艰险,克服阻碍,也许是五年,也许是十年,成功的机遇,发财的机会,就藏在这段奋斗旅程当中。做“奋青”,当然就要“奋斗”。不要沉迷在网络游戏里体验虚拟的人生,也不要宅在家里慨叹成功的梦想太渺茫。真正的奋斗需要你付出辛苦、做出成绩。别人在休假,你要去充电学习;别人在休闲,你要加班加点赚外快;别人在购物“血拼”,你要跑到银行去把手头的钱存起来收利息。只有这样“自虐”般地奋斗,剔除自己的懒骨头,改掉身上的懒毛病,才能改变贫困的窘境。
有一张获得普利策新闻奖的照片,在20世纪70年代的报纸上被转载了数千次。照片的主角是个小姑娘,她从刚被轰炸的村庄里跑出来,两手张开,全身裸露。她惊慌痛哭的模样,让每一位看到报纸的人都凄恻流泪。那位名叫潘金淑的越南小女孩,全身一半以上的地方三级烧伤,经过17次手术和14个月的康复治疗,她终于奇迹般地活了下来。
她应该诅咒战争吗?应该,战争摧毁了她的家园,让她饱受身心的双重折磨。但是,她并没有因此成为一个愤世嫉俗的人。她用顽强的毅力活了下来,并且发奋读书,后来成为联合国教育科学与文化组织的亲善大使,设立了以自己的名字命名的基金会,救助战争中的受难者。
生于和平年代的我们,可能仅仅是在求职的时候遭到一些挫折,或者在职场打拼中受到一点儿打击,这点磕磕绊绊跟潘金淑比起来算什么呢?所以,不要再抱怨,不要再仇视。奋斗吧。有句话说:“被窝是青春的坟墓。”你是不是每天晚上打游戏到深夜?你是不是每天早上赖着不想起床?你是不是习惯把工作一拖再拖,直到最后期限才草草做完?你是不是心里有个小梦想,若干年来一直没行动过?够了!如果这些都说中了,你就惨了!你就是个不够勤奋的人!勤奋就是不拖延,早动手,快行动,抢在时间的前面。只有做到这些,你才有资格说自己是“奋青”,你才有成功的可能性。
新的“十年寒窗”
走出学校,却不能丢掉求学心态。因为在广阔的社会舞台上,永远都有你不知道、不熟悉的知识,都需要你心怀谦卑,虚心求学。成功的人永远善于在社会大学中汲取营养。
⊙⊙⊙
小时候,大人们总对我们说:“十年寒窗读书苦。”而这句话的另一层含义是,用功读书,考上重点中学,瞄准重点大学,一纸文凭在手,你就能功成名就。于是,我们对大学怀着信仰般的神往,对大学毕业后的生活怀着光明美好的憧憬。可是,现实告诉我们,十年寒窗过后迎接你的很可能是更“寒”的事实:毕业就失业!别说“成功”了,想找个心仪的工作都难。
新人入职的工资不高,招聘方对毕业生的要求却越来越高,房价高得让我们几乎没了期待,象牙塔里的爱情遭遇严酷考验……走出校园,所有的难题接踵而来,成功遥远得看不清轮廓,空白的未来完全不知道如何应对。难怪有人在网上发牢骚说:“我就是一只趴在玻璃窗上的苍蝇,看得到光明,却没有出路。”难道,这些就是“十年寒窗”对我们的回馈吗?
很多人心甘情愿地“认命”了,于是,大批的“愤青”出现了,大批年轻人告别了自己的梦想,转身成为格子间里庸庸碌碌的小白领……也许,我们应该换个角度,重新审视“十年寒窗”。我们走出校门的那一天,不过是个不谙世事的孩子,还有很多东西要学。我们从学校拿到了一纸文凭,只能说明学校那些课程我们都过了60分;公司录用了你,只能说明你具备上岗的资格。但是,你究竟工作能力如何、表现如何,还要继续考察。
从这个角度看,不妨把涉世之初当作一个全新的“十年寒窗”的起点。你身处的职场,也是一所大学校,需要你用“十年寒窗”的精神去拿一张毕业证。
仔细想想,你会发现职场真的和学校很像。一个公司的老板,就像是大学的校长,他统领全局,宏观把握整个体系的运作,维系每个部门的良性运转和彼此之间的配合。公司的高层主管们就像是副校长、教导主任,他们团结在校长的周围,为公司的战略方向献计献策。公司里的各个部门,就像是大学里面不同的院系,职有专司,各负其责,共同配合才能让整个企业良好地运作。各部门的领导们不但要负责本部门的工作情况,还要上下兼顾,执行大老板的指令,同时把下面的动态及时反馈到上级那里。
部门里当然也有不同级别的经理、主管,这就像学校里不同资历的教授们。他们性格不同,工作方法各异,但是从大方向上来说都是为部门谋求利益。而具体到我们自己,都是这部大机器上的螺丝钉,需要在领导们的带领下有条不紊地工作。工作做得好坏,与领导的关系够不够铁,直接关系到你是否“挂科”。公司里的同事,就像你的同学。也许你会说,同事关系可比同学关系冷漠多了!这要看你从哪个角度来看了。不错,同事之间的竞争比较激烈,因为你们都要从老板的口袋里掏钱,要抢同一个职位,每个人都要使出浑身解数去拼去抢。但是,不要忘了,你们同样属于部门领导下的兵卒,是同一条战线上的战友,只有先合作把工作做好,部门红火了,你们才有钱拿。若是部门工作做不好,只顾着窝里斗,那么谁都捞不到好处。从这个角度上看,大家的合作关系要远远大于竞争关系。
好了,角色一一对应了,我们再看看专业。我们知道,有一部分同学的工作是跟自己的所学专业对口的,而很多同学则转行做了其他行业。即便是做了跟专业对口的工作,也会有人抱怨说,实际工作跟书本知识脱节严重,学校里学的几乎用不上。那么,你就得重新学起——更不用说那些转行的了。相关统计数据显示,熟悉工作职责、提高工作技能,至少要六个月的时间,这还仅仅是“熟悉”,倘若要做到优秀,还需要更久的摸索和历练。除了具体的工作技能,我们还要学习各种“规则”,办公室政治,谈判技巧,与客户沟通的技能……这些做人做事的东西都是你在学校里学不到的。即便有些同学在学校里参加了学生社团,或者组织过一些学生活动,但是你要知道,学校里的绝大多数活动都是非营利性的——虽然有些活动需要做宣传、拉赞助等,但那在工作的人看来都是小儿科。而参加工作之后,你最大的任务就是为组织创收。因为涉及利益问题,所以在职场里做人做事的规则要比在学校里复杂得多。这些,你都要学。
这样看,职场这所大学,难道不需要“十年寒窗”,甚至更久,才能毕业?所以,如果你是职场新人,如果你还年轻,不要灰心丧气,要带着一颗“小学生”的心去学习,去揣摩。社会是个大学校,成功学更是一门深奥的课程。它值得你付出又一个十年去潜心研读。
要么放手,要么出手
面对失败的无奈,我们常常劝自己要看开,要潇洒,要拿得起放得下,这些当然没错。只不过,我们忘了,成功其实是一种机遇,而且是人生当中非常重要的机遇,你若真的放手了,可能就再也抓不回来。所以,该出手时就要出手。
⊙⊙⊙
大学毕业的时候,任聪面临两个选择:一个是回老家接受一份安稳体面的工作,另一个是“漂”在北京做一份自己喜欢但是风险性极大的工作。左右权衡了很久,任聪选择了回家。然而,他回到老家已近十年,总是有无数的悔恨和不甘。他心里有一个挥之不去的疑问:“假如当初去了北京,我会是什么样子呢?”这种心态让他很不快乐。
现实中,很多人都像任聪那样,出于某种顾虑,做了“后退一步”的选择,放弃了出去打拼的冒险行动,选择更稳妥更保险的人生之路。这没有错。但是,他又做不到彻底放手,总让遗憾盘桓心头,久而久之就成了心病。这时候,治疗心病的只有一句话:要么放手,要么出手。解不开心结的话,就趁早行动。比起明天来,今天永远不算太迟!
日本著名建筑师安藤忠雄高中毕业后,自修一年读完东京大学建筑系的四年课程。他非常渴望环游世界,参观各国的著名建筑。然而,那需要一笔昂贵的费用,家里肯定是出不起的。安藤忠雄没有放弃,他苦练拳击,通过当职业拳手出国比赛来获得报酬,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后来,安藤忠雄开始创业,没有业界的认可,甚至没有名牌大学的文凭,他在圈子里混得很艰难。有人劝他说:“还是到一家公司找份稳定的工作吧。”安藤忠雄不甘心,坚持要闯出自己的天空。他不断尝试,四处自荐,终于获得了成功,成为国际知名的建筑师。
我们要知道,理想的实现不能靠空想,必须靠行动。如同建筑师盖一所大楼,无论你在心里想象得多么好,图纸画得多么精确,总要先做出模型,之后再通过一定程序的建造,最后才能成为一栋真实的建筑物。抽象的想象必须靠行动才能成为现实。你在那里摇摆、纠结、辗转反侧,不能解决任何问题。
有一个年轻人叫爱德文,没有钱,没有背景,甚至没有很好的学历,但是他特别渴望到“发明大王”爱迪生的企业里做事。他写信给爱迪生求职,但是忙碌的爱迪生顾不上给这样一个毛头小子回信,爱德文的求职信自然就石沉大海。然而,爱德文并不灰心。他没有钱坐火车,就一路搭乘货车,甚至徒步行走了3000千米,来到新泽西州的西橘郡,那里有爱迪生的一个工厂。爱德文找到爱迪生当面求职,爱迪生仍然没有录用他。爱德文还是不愿意放弃,他一再恳求爱迪生给他一份工作——无论怎样的工作,只要能够给“发明大王”效力就好。终于,爱迪生被他的赤诚感动,让他在研究室里打杂。待遇虽然很微薄,但是爱德文仍然很用心地工作,并且在工作中不断地充实自己,补习从前没有学过的知识。
有一次,爱迪生研制了一款新的产品,但是它在外观上并不吸引人,所以许多经销商都没有兴趣去销售。爱德文看到机会来临,自告奋勇地向爱迪生推荐说:“先生,能不能让我试着去推销一下?”爱迪生将信将疑地点了点头。出去做销售时,爱德文非常重视自己的言谈举止,他做了31套西装,每天换一件,每月轮着穿。他非常用心,重视顾客的需求,注意所有的细节。他的销售做得非常成功。后来,爱迪生新发明的东西都是委托他销售,爱德文变成了爱迪生的事业伙伴,他赚了很多钱,40岁就退休到佛罗里达去享受人生了。假如爱德文被爱迪生拒绝一次就心灰意冷,也就不会有日后的事业奇迹了。想想,你是不是那个被拒绝的爱德文?当幸福之门对你紧闭时,你是倔强地继续敲下去,还是转头走掉?保尔·柯察金说过:“每当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倘若你不能适时出手,恐怕一生都会陷入“悔不当初”的惆怅失落中吧。
自强宣言
有句话说得好:出身不能选择,道路可以选择。如果你不是“高富帅”,而是“矮穷丑”,也没有必要怨天怨地破罐子破摔,你只要闻鸡起舞改变窘境,也会有成功的那一天。
⊙⊙⊙
有一只乌鸦站在树上,整天无所事事。树底下的一只兔子看见了就十分羡慕,仰起头对乌鸦说:“我能像你一样,整天什么事都不做吗?”乌鸦说:“当然可以啊,你的人生你做主。”于是,兔子真的就什么都不做了,在树下找了块空地踏踏实实地睡大觉。忽然,草丛中蹿出一只狐狸,爪子一伸就抓住了兔子,兔子的下场可想而知。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如果你想什么事都不做,那你必须站得很高。
你站得高吗?恐怕,你的学历不够高,身高不够高,身后靠山不够高,家庭背景不够高,能力水平不够高……用网上的时髦用语说,你就是个可怜的草根。身为草根,确实不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可是,你要有信心,野百合也有春天,草根也有出头之日!我们在仰望那些“成功人士”、“富豪名流”的同时,不妨看看他们的成长史。你会惊奇地发现,他们绝大多数都是草根出身。
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曾经靠给人拍照赚钱;力帆集团董事长尹明善曾经是卖针头线脑的小货郎;新希望集团掌门人刘永好做过老师,也走街串巷卖过鹌鹑蛋;“爱国者”公司的老板冯军曾经在中关村挨家挨户地去推销键盘,人送绰号“冯五块”;澳门“赌王”何鸿曾经做过接线生;于丹教授走出校门之后的第一份工作是印刷厂工人!
国外很多富豪、名流们的起点也并不高。松下幸之助最初就是个火盆店的小学徒,帮老板看孩子,由于想家还会躲在被窝里流眼泪;“推销之神”原一平的家境倒是不错,但是他打架斗殴,成了祸害一方的不良少年,家里实在拿他没办法了才强行把他赶到城里谋职,他误打误撞进了保险业,没有业绩的时候只能睡在公园的长椅上;物流业的大亨佐川清最早是日本“棒棒军”里的一员,靠出体力当脚夫挣钱,还让老婆孩子一起帮忙;玫琳凯·艾施是17岁的单身妈妈,为了贴补家用才走上直销道路;詹姆斯·卡梅隆为了当上电影导演,不惜在好莱坞的片场给人打杂……
你是否觉得心里平衡一些了?大家的起点都不怎么高,关键在于,如何从“低”向“高”迈进。
看看那些成功人士,他们勤勉而踏实,吃得了苦,受得住穷,跟寂寞死磕到底,与挫折顽强搏斗。没有人给他们铺筑成功的捷径——这世界上,根本就没有通往成功的捷径。
要告别草根,除了要在心态上积极乐观、在行动上百折不回外,还要在心理上脱离草根的行列。我们知道,草根这个词原本就带着戏谑,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自嘲。那么,在你奋斗的过程中,在你自嘲之后,就要想办法扒下自己那层穷皮。
这不是物质上的穷,而是心灵上的穷。再穷也不能穷心灵,没钱也不能没品味。你想成功,想钻进成功人士的圈子,不光要努力赚钱,还要在情趣品味上先“富裕”起来。什么是品味?品,有人品、品质、品德的意思,味是趣味、体味、回味,合起来,大概是指一个人的品质、趣味、情操、修养。品味高的人,生活优雅精致,有情趣有格调;品味低的人,生活低俗,愚昧无聊,但往往这种人还自以为是,出丑而不自知。事实上,最可恶的不是金钱方面的捉襟见肘,而是精神上的困窘乏味。
赵强是千千万万大学生中最普通的一个,在学校时主修金融,毕业之后到了一家咨询公司,专门为客户提供理财咨询服务。随着工作日益展开,赵强的交际圈子大了起来,每天接触各行各业的精英,有医生,有律师,还有其他行业的金领阶层。渐渐地,赵强开始对自己的现状不满——不是嫌自己太穷,而是感觉到自己太没“品”。客户们谈论的歌剧、交响乐,他不懂;客户们打高尔夫球、骑马,他更是一窍不通。
在他的业余消遣中,除了网络游戏,就是美剧、日剧、韩剧。做学生时他没觉得这些爱好不妥,可是,跟那些高雅的客户坐在一起时,他就张不开嘴了。赵强开始努力更新自己的“内存”,他开始研究高尔夫球,学着品葡萄酒,了解咖啡的知识……当然,他自己还没有足够的钱进行这种消费,但是为了跟客户更好地交流,他努力去了解相关知识,无形当中就开阔了自己的视野,提高了品味。
赵强的例子可以给你一些启示。当你注意提高文化艺术方面的修养时,你就会慢慢摒弃一些无益的习惯和爱好,自觉投身到新的圈子里。当你在这种高雅的圈子里浸润久了,你的“穷气”就会消磨殆尽,即便口袋里的钱还不算多,但整个人的气质变了,气场变了,运气也会随之转化。所以,你应该记住,精神富有跟存折富有同样重要。在积累物质财富的同时,精神财富也得跟上。暂时的失意并不可耻,只要你努力更新自己、提升自己,草根也有成功的希望!
保持一颗平常心
成功固然可贵,但并非片刻就能实现。在追求成功的路上,有很多艰难险阻破坏我们的信心,有很多光怪陆离的诱惑扰乱我们的心智。我们需要戒骄戒躁,保持一颗平常心,用最平静的心态看待每一次成功和失败,才能得到最后的成功。
⊙⊙⊙
在现代社会,无论是谁,都渴望成功。住在都市,活在当下,人们太渴望成功了。这种渴望成功的心情不可避免地带来了骄傲浮躁、急功近利的负面心态。或者为了眼前小利损失信义,或者为了成名成家弄虚作假,或者为了捞金发财不择手段……其实,这都是“伪成功”学。真正的成功,需要有所为有所不为,踏踏实实地用双手挣来,用平和坦然的心态等来。达·芬奇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卓越的画家。他从小就显示出卓越的绘画才能,14岁的时候到意大利名城佛罗伦萨,拜名画家韦罗基奥为师。韦罗基奥不仅懂绘画,也懂雕刻。达·芬奇满怀期待,希望自己跟韦罗基奥学到最了不起的绘画技能。
第一堂课,老师拿来一个鸡蛋,往桌子上一放,吩咐达·芬奇照着画,然后便去做自己的事了。刚开始,达·芬奇还挺听话,照着鸡蛋认真地画,可没过多久,他就不耐烦了,对老师说:“老师,为什么总要我画蛋啊?到底什么时候才能画完呢?”老师严肃地对他说:“要先学好画蛋,因为这是基本功。要画好蛋,就要认真地观察它,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来画它。”
就这样,达·芬奇埋下头去,不去想以前自己画过的作品,也忘掉成为大画家的美梦,扎扎实实地画那个看上去平淡无奇的蛋。他全神贯注、日复一日地观察桌子上那个平平凡凡的鸡蛋,从前面、后面、左面、右面等不同的角度去观察。日子一天天过去,达·芬奇的画本上画满了大大小小、形状不同的圆圈。达·芬奇画鸡蛋用的草纸,已经堆得很高了。
有了坚实的基础,达·芬奇的绘画水平提升得很快。一次,老师让达·芬奇在自己的作品《基督受洗》上画一个天使。达·芬奇拿起笔来,三笔两笔,一个可爱的小天使就跃然纸上了。正是因为有了那种耐得住寂寞的精神,有了“画蛋”的磨炼,达·芬奇才打下了坚实的根基。他没有像其他青年画家那样急着成名成家,也没有急着去卖画挣钱,而是一心一意专注于自己的作品。经过长期艰苦的艺术实践,达·芬奇终于创作出《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等许多名画,成为一代宗师。
有些人难以成功,是因为他们不知道自己有几斤几两,找不到自己正确的位置,或者妄自菲薄,或者自高自大。其实,这都是缺乏平常心的表现。
星云大师在他的《宽心》一书中讲过这样一个小故事。有只老鼠在佛塔安家,每天享受丰富的供品。每当善男信女们烧香磕头时,老鼠就暗笑:人类不过如此,说跪就跪下了,处在我的脚下呢!一天,野猫闯进来,将老鼠抓住。老鼠连忙声明:“你不能吃我,你应该向我跪拜,我代表着佛!”野猫讥讽它:“人们跪拜,是向着你所占的位置,而不是向着你!”老鼠不知道自己的身份,高估了自己的地位,下场可想而知。星云大师说过:“人生关心的问题很多,其中有一件最令人挂念的事,就是自己的地位如何。诸如在家庭里的地位、在公司里的地位、在朋友中的地位、在亲人中的地位等,总要求得一个合乎自己身份的地位。”这个地位,是别人给的,却会左右自己:地位高,自己很高兴;地位低,自己就难过。总之,人的喜怒哀乐会被别人给的这个“虚物”左右,人却很少扪心自问:“这个地位是真实的吗?”如果能够用平常心来反观自己,把自己放到一个客观的位置上,就不会患得患失、好高骛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