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16年后的体会
后期不仅仅是我,大部分的人都接受了不同程度的心理治疗,新兵居多。毕竟这次的地震带给我们的阴影还是很重的,就如同我在书里说的那样,只有和你一起亲身经历的人才会体验到那种痛苦。已过16年,愿逝者安息!
汶川地震已经过去了16年!这16年以来,都能从互联网上看到社会各界人士都表达了自己对地震灾区的援助与心意,我们作为解放军子弟兵应担负的行为都很直接的说明这一点。
在震后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全国人民都心系汶川,媒体、志愿行动都充满了激情。而今,16年过去了,我们对此的关注渐渐被新的热点所取代,这是现实问题。
此时的援助行为也慢慢地渐变为一
种承诺、一种责任、一种义务···
作为已退伍的老兵只能以所见所闻记录下真实的场景和当时的心态。
首先,对于我自身来说:当灾区救援成为一种日常工作的时候,我们该如何将其纳入到正常的学习、工作中?我们如何在先前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新的工作?这些都是当时不可能考虑到的。
先前的在灾区留下的一些不好的记忆在一种应激状态,其行为也深深的打上了这种应激的烙印。将我生活的方式与心情从应激状态转变为一种常态,需要我们的智慧。比如,许多的灾后居民在网络上都坦言,当时的环境更多的表现为一种陪伴、更多的是去希望他们的朋友和家人在一起…这种坦言透露出了人最真实的感受和感情,不需要太复杂,其实很简单。
其次,作为此次地震的经历者和见证者以及救援者,该如何面对这种转变呢?
作为地震救援任务的经历者深刻能够体会灾区居民,需要的不仅仅是面对这种外界关注的改变,还得面对这种转变时机所同时发生的更多的现实问题的涌现:如板房、物资的分配,如今后的生计问题尤其受伤人员的,如那些丧亲的家庭如何面对失去亲人的日子尤其是那些失去父母的儿童与那些失去对方的夫妻·这些现实问题会让任何遭遇的人头疼,更何况是遭受了如此巨大丧失的人呢?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而那些灾区居民,要知道这种愤怒的情绪,要理解这种愤怒的情绪。在任何时候,宽容都是一种美德,宽容自己宽容他人,尽量不要将这种愤怒转化为一种指责与攻击,从而让愤怒恣意传播。在有条件的地方,在感受到愤怒而无法自我纾解的时候应及时去心理援助工作者那里寻求帮助。
一些人回来后会更加宽容、关心他人;也有些是负面的有害的,如一些人会变得繁忙烦躁甚至抑郁。任何参与了援助行动的个人都会出现这些变化,包括英雄人物。也尤其是这些英雄人物和公众人物,他们所承受的比常人更多,在当下的受关注程度的变化时期,更加要注意自己的身心健康。作为一名参与了抗震救灾人员,我们会在从灾区回来接受了心理治疗并非是我们愿意的,而是应激反应和状态下的无助。
在这里,我也建议其他行业的援助志愿者,也可以这么做。当经过这些集体活动之后,仍不能纾解内心感受的人士,可以尝试寻求亲人朋友的支持,在这些仍觉得不够的话,可以尝试寻求心理咨询的帮助。在这里,我也真诚地祝福灾区人民以及和我一样有心理障碍的人士身心健康,让地震后的救援经历成为自己人生中美好的回忆··
上面仅代表个人观点,可怕的不是损失了什么,而是心理的创伤没有得到及时止损的才是最可怕的。
我没有参与灾后重建工作,所以大体也祝愿灾区人民能保持着死者已逝,生者坚强的心理生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