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海2.0:疯狂赶海(2001—2017年),主题词——走出去
这个阶段的起点是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加入WTO(世界贸易组织)。在国家“走出去”政策的引导和支持下,中国企业掀起了第一波对外直接投资的国际化热潮,有实力的企业纷纷抢滩登陆全球市场。一些行业甚至出现“抱团出海”行为,开启了高歌猛进的“疯狂赶海”阶段。这是真正意义上的出海,也就是“外向国际化”。
一些雄心勃勃的企业,其出海的视野甚至扩展到欧美等发达地区,开始尝试并购一些历史悠久的知名企业,加速推进国际化。当时影响力最大的案例有联想收购IBM(国际商业机器公司)个人电脑业务、TCL集团收购汤姆逊公司彩电业务等。
2004年12月8日上午,中国IT(信息技术)业巨头之一联想集团宣布以12.5亿美元收购IBM的个人电脑业务,这个被称为“蛇吞象”的并购,是中国企业出海2.0阶段最成功的案例之一。通过成功整合,联想从行业第九跃升至行业第一,市场从几乎完全局限于中国到覆盖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并拥有了世界知名品牌ThinkPad。
但是在这个阶段,由于出海的跨越性非常大,企业在并购后的整合面临非常大的挑战,因此失败的风险很高。TCL的国际化历程始于初期的原材料加工和产品出口。随后,公司迈出了对外直接投资的第一步,这一战略举措始于越南。1999年,TCL收购越南当地的一家工厂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扩建,这标志着其国际化战略的深化。而后TCL在收购汤姆逊彩电业务和阿尔卡特手机业务上栽了大跟头。特别是在整合汤姆逊彩电业务中,TCL在2005年、2006年合计亏损42亿元,作为上市公司戴上了“ST”(特别处理)的帽子。创始人李东生反思之后,发表了著名的文章《鹰的重生》。TCL经过痛苦重组和变革之后才起死回生。联想即使成功整合了IBM的个人电脑业务,其实也是一波三折:第一年平稳过渡,第二、三年展开重组,获得了较好的利润,但是紧接着就在2008—2009财年遭遇历史上最大亏损,高达2.26亿美元。
在2.0阶段的海外并购中,中国企业的出海目的非常明确,就是向海外要品牌、要技术、要销量、要利润,可以进一步将其归纳为两个基本的战略意图:一是要进入更大的国际市场,二是通过并购获得战略性资源,如技术、品牌、营销网络等。后者显然更具有长远价值。就拿TCL来说,并购汤姆逊公司是看重其拥有的34 000项电视专利及其在欧美市场的品牌影响力、渠道网络,同时将并购获得的战略性资源转移到国内市场,提升在国内市场的竞争力,实现转型升级,从而摆脱同质化的“价格战”泥潭。
基于这样的双重战略意图,这个“疯狂赶海”的势头非常猛烈,特别是万达、海航、复星集团、安邦、华信等连续发起并购,每一家企业的并购都达到数百亿美元之巨。不过,由于预期过于乐观,因此并购之后这些企业消化不良,引发一系列问题。
根据商务部、国家统计局和国家外汇管理局发布的各年度统计公报,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净额(简称“流量”)在2016年达到顶峰,为1 961.5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全球份额首次超过10%。而且,就是在2015年和2016年这两年,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首次超过实际利用外资的水平。这些宏观层面的趋势可以从图1-4中看出。
图1-4 2003—2022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情况
资料来源:历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
为了给世界经济复苏增强动力,中国于2013年秋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促进世界经济回升向好。2.0阶段的后期,中国的投资目的地发生了明显的改变,欧美地区退潮,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成为新兴方向。截至2023年6月底,中国已与152个国家、32个国际组织签署200多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
具体从图1-5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些变化的趋势。
图1-5 2013—2021年中国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投资情况
资料来源:《2021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
企业“走出去”看似是个体的选择,但本质是国家间的竞争与合作。资金流动、通信联络以及产品运输,都须经过国家相关部门的监管和审批。因此,“走出去”战略不仅是企业提升全球竞争力的途径,也是中国政府和企业共同参与塑造全球经济新格局的重要选择。
“一带一路”倡议可以看作国家力量对企业“走出去”的加持。企业正在摆脱中国地缘上的传统依赖关系,开始主动寻求建立自己的资源依赖网络。国家倡议的推动,将进一步增强中国企业在全球的竞争地位。企业微观层面的演化实质上是国家宏观层面转型的一个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