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对策田豫
来都来了……
作为一个华夏人,陈敬也有着随遇而安的良好品德。
再加上在彭城被曹兵追杀的场面一直刻在前身的骨髓里,在陈敬的脑海中也不断闪现……
他绝对不能就这么忘了!
除此之外,陈敬的熟人田豫也在。
不过,今天他并没有跟刘备等人聚在一起,而是单独找了个地方,扒拉着小米吃。
陈敬见状,便靠了过去,有话直说。
“国让,可是想离开刘使君了?”
汉时,称刺史为使君,刘备现在刚被表为豫州刺史,配得上这个称呼。
“啊?”
正扒拉着小米的田豫闻言大惊,“仁杰怎知……”
仁杰,这是陈敬自己取的字,来源也是他的大学同学。
陈敬一笑,说道:“我什么不知道?”
书上有说,田豫是在刘备被表为豫州刺史之后离开的。
兵荒马乱的,他不可能一个人跑回幽州去。
而田楷,想来是不可能跟着刘备去豫州的,田豫在这个时间,跟着田楷一同回青州,再经由青州一路回到幽州,是可能性最大的。
“唉!”
被陈敬说破了,田豫也不隐瞒,实话实说道:“某确实是想要跟刘使君道别了。”
“那便麻烦国让,走之前,以君之名义,替我为刘使君献策。”
别误会,陈敬可没有打算请田豫留下来。
这年头回家尽孝跟圣旨一样,甚至现在朝廷大乱,回家尽孝这个理由比圣旨都强大。
田豫出身寒门,孤儿寡母,他的母亲就他一个依靠,若是公孙瓒败亡了,或是更加丧心病狂,谁可以在乱世之中保住他的母亲?
只有田豫自己!
但他走都要走了,临走前发挥一下剩余价值也是应该的吧?
“仁杰,汝有才,为何不效昔日毛遂,向刘使君自荐?”
“刘使君于我有救命之恩,某自是要报效刘使君的。然而,并不是现在。”
陈敬有自己的理由,却没有必要对田豫说。
“若是国让不愿意,那便当某今日没来过。是了……今日国让既然决定要走,那刘使君如何,与国让也没有关系了吧!”
“陈仁杰!”
田豫一听便气得炸毛,连碗都直接摔在了地上。
“刘使君于我有大恩,汝莫不是以为某田国让乃薄情寡恩之人!”
他虽然气结,但还好没有大喊大叫。
低声骂完,田豫压着怒气,问道:“陈仁杰,汝倒是说说,汝有甚妙计?若是说不出个所以然来,某定不饶你!”
陈敬摁着田豫,低下身子,轻声说道:“首先,某希望使君明白自己的身份,如今他是徐州的恩人,就应当坐实这个身份。”
“纵使诸位都明白,曹操并不是因为汝等远来才退的军。可终归,使君对徐州众人有一份恩义在,用来招揽徐州士人,那是再好不过的了。”
“想来,那些逃难离去的徐州人,听到使君的名号,也会再回到徐州来罢!”
诸如步骘,徐盛,诸葛瑾等,这些孙吴赫赫有名的大人物,那可都是从徐州跑过去的。
为徐州百姓报仇是大事,陈敬这个穿越者挑大梁也就算了,这些正儿八经的本土徐州人,不能还在后面拖后腿吧?
“此言不虚。”
田豫点头,但又迟疑道:“可是……使君现在在陶使君麾下,若是擅自招揽徐州士人……不知陶使君会有何看法。再者,若是他们为了向曹操报仇而来,届时群情激愤,使君又该如何?”
“对曹操是仇恨,对使君乃恩义,两者互不相干,我等为恩义而投奔刘使君,自当以刘使君马首是瞻!”
陈敬属于说瞎话眼睛都不眨一下的。
田豫看着陈敬,或许是想透过他的瞳孔看出他的真实想法。
“便只有这些吗?”
可惜,陈敬只对他一笑。
“某才疏学浅,便只有这般想法了。若是国让不嫌弃……某倒还有一事相求。”
“请说……”
“某希望国让带吾等外出一趟,便以护送汝在徐州走一遭为由。国让乃刘使君心腹,以君之名义,想来刘使君不会拒绝。”
“哦?”
田豫眼珠子一转,摆出一张冷脸,哼哼道:“仁杰所求,我自不会拒绝,但我会向使君表明,献策者乃陈仁杰!”
这小子果然没有这么好说话。
陈敬叹了一口气。
对于田豫,他肯定是要换个说辞的。
“国让觉得,某是何人?”
“虽是寒门出身,然见识不凡,足可称之为智谋之士。”
田豫现在对于陈敬的认识也不深,评价也相当保守。
陈敬又问道:“国让又以为,徐州如何?”
田豫回答:“徐州地方,历代大规模征战多次,是非曲折难以论说,但史家无不注意到,若是占据徐州,便有问鼎中原之力。”
陈敬:“……”
这哥们儿头上也没发光啊,在说什么车轱辘话呢?
陈敬又不好给他一巴掌,直奔主题,“若是我说,徐州不可守,当放弃徐州,刘使君可会听我的?”
“甚么!”
田豫大惊,但很快又冷静下来:“使君绝不可能答应!”
他似乎并不是惊讶于刘备会入主徐州。
想来,若是田豫连这般本事都没有,也不会被刘备看重。
陈敬点头,“既然他不愿意接纳,那某为何要在此时投效刘使君?”
和聪明人说话也是轻松,田豫这个时候已经明白了陈敬的用意。
他叹了口气,又问道:“可汝之前不是说要招揽徐州士人吗?他们愿意跟随刘使君远走他乡吗?”
陈敬又笑:“有的时候,不在手底下的人,反而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我们做个假设,倘若国让在幽州,迫不得已归于曹贼麾下,他日刘使君打来,汝会作何选择?”
“某怎么可能!”
田豫气得差点跳起来,还好是陈敬把他压住了。
但气过头,田豫还是正经思考了一番,面露纠结之色。
而陈敬,却不需要他回答。
“国让乃忠义之士,面对曹贼与刘使君尚且会有此纠结,倘若有人并不存此忠志,更甚者与曹贼有仇,被迫归于曹贼麾下,待刘使君前来,他们又将如何?”
答案已经很明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