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体企业金融化的动因、后果与治理对策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1.3 数据分析与文本解读

1.3.1 发表基本情况

(1)发文量分析。

从历年来发文数量的变化趋势可以直观了解该研究领域的发展现状和走势。从图1-1中可以看出:2012—2017年间发文量较少,折线变化不大,处于起步阶段,关注企业金融化领域的学者并不多。2012年出现的第一篇关于企业金融化的文章,是天津大学蓝梓健的《房地产企业金融化发展方式的研究》,主要对比了中外两家房地产企业在信贷融资上的差异并给出了房地产企业金融化战略的建议。2018年和2019年发文量平稳增长,从2020年至今,进入爆发阶段,折线上升陡峭,发文量剧增。其中,2022年截至10月1日,已有425篇论文发表。发文量整体趋势变化基本符合我国企业金融化发展的历程和大的政策导向。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以美国为主的国家开始关注企业金融化行为,而我国还鲜有学者研究。2015年和201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防范金融风险,企业金融化的研究开始逐渐进入学术界的视野,直至近年,学者们针对企业金融化展开了一系列研究工作并发表了数量众多的论文。

图1-1 2012—2022年企业金融化研究成果分布图

(2)学科分布分析。

对企业金融化相关学术文献进行学科分布统计,选取排名前十的学科进行分析。从图1-2中可以看出,企业金融化研究主要集中在经管领域,其中898篇属于“金融”,占总数的26.93%;属于“企业经济”的有741篇,占比22.22%。两者合计占了文献总数的一半,是企业金融化研究的主流学科。值得关注的是,“证券”总计642篇,占比19.25%,“投资”总计643篇,占比19.28%,仅次于“金融”和“企业经济”,同样在该类研究学科分布中占有重要地位。除此之外,还涉及政治经济学和会计学等学科领域,其中“财政与税收”和“经济体制改革”共计96篇,占比2.88%,“会计”和“审计”共计121篇,占比3.63%。以上数据表明,近十年来的企业金融化研究不再单纯集中在金融经济领域,而是具有跨学科的趋势,比较符合企业金融化在我国的发展趋势,因为企业金融化的影响不再限于企业本身,而是对社会、财政政策以及宏观经济中的其他部门都产生了显著影响,因此对其的讨论也开始呈现出不断外延的趋势。

图1-2 发文量排名前十的学科及其文献数

1.3.2 作者与机构分析

(1)高产作者合作分析。

通过对本研究领域高产作者发文频次的分析,能够获知企业金融化研究领域的关键力量和合作趋势。基于普赖斯定律(Price Law),核心作者发文量的最小值N=0.749,计算可知在本研究领域中发文量大于或等于4篇为高产作者。针对高产作者的文献分析,对于企业金融化研究具有导向意义。从表1-1中可以看出,黄贤环、张成思、杜勇等8位作者的发文量大于4篇,为企业金融化研究领域的高产作者。黄贤环主要是从财务视角出发,揭示了所得税、财务公司以及内部控制等会计因素对企业金融化行为的抑制作用;张成思主要是对企业金融化的发展趋势及其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做了相关论述,系统地分析了上市公司对企业金融化追逐的可能原因;杜勇则是以企业管理者特征为出发点,探讨了企业高管的背景和管理者水平与金融化的联系。

表1-1 国内部分高产作者发文频次

通过图1-3 所示的高产作者合作知识图谱,可以掌握某个研究领域的关键作者发表的文献总数及其合作关系,其中发文数量以节点大小呈现,作者合作情况以连线粗细呈现,线条颜色从浅至深代表时间的从远到近。图1-3中共有节点(N)252个,连线(E)84条,网络密度(Density)为0.0027。国内企业金融化研究领域的学者虽然存在一定的合作连线,如上官泽明和吴秋生以及王少华等合作发文,于连超和张卫国以及眭鑫、黄贤环和王瑶以及杨钰洁、孙维峰和孙华平以及杨洋、林钟高和辛明璇等构成了合作作者群,但独立作者如周洋、张鹏等也占据了一定的比例,整体而言,高产作者之间的关联分布还是较为分散,缺乏密集的关联性,导致国内的交叉研究仍未形成体系。企业金融化研究领域的权威作者仍然较少,仍存在较多研究空间,亟待未来学者们进一步交流探索。

图1-3 企业金融化领域高产作者合作知识图谱

(2)机构合作分析。

通过对企业金融化研究领域核心机构发文量及其中心性分析,如表1-2所示,在企业金融化研究领域,形成了以西南财经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暨南大学、山西财经大学会计学院、山东财经大学、浙江财经大学等为中心的核心发文机构。其中西南财经大学的发文数量最多,达31篇,影响力最大。且排名前十的机构大部分为国内财经类高校,说明财经类高校更关注我国企业金融化的研究,成为其研究的主要阵地。但机构研究的中心度均为0,说明我国企业金融化的研究团体还没有形成规模,较为分散,核心团体还未出现。

表1-2 发文量排名前十的核心研究机构

续表

通过图1-4所示的研究机构知识图谱,能够了解某一研究领域研究机构的合作关系,机构合作情况以连线粗细呈现。本章将阈值设置为50,研究机构知识图谱中共出现节点245个,连线69条,网络密度为0.0023。从其可视化结果中的节点连线情况直观了解到各机构的合作情况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包括会计学院和金融学院)发文量最大、与其他高校合作最密切,说明其在企业金融化研究领域具备较强的研究基础,并且以其为中心形成了与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和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的合作网络,研究成果丰硕。但从整体上来看,各个机构之间的合作网络较少,研究相对独立,说明我国企业金融化研究领域还没有形成聚合效应,未来各研究机构的合作交流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图1-4 研究机构知识图谱

1.3.3 关键词分析

关键词是文献研究内容的精确归纳和高度聚合,通过CiteSpace关键词共现分析可以准确把握研究领域的主题热点,由此绘制了企业金融化领域关键词共现网络图谱(见图1-5)。研究节点类型选择为Keyword,周期设置为2012—2022年,研究时间切片设置为1,网络剪切(Pruning)采用Pathfinder(寻径)和Pruning the merged network(复合时间切片)以增强网络图谱的可读性。共现图谱中关键词频次高低以节点大小呈现,为了更好地平衡文献的数量和质量,按照g-index指数、k=9阈值提取关键词节点。且考虑到筛选文本时选用的关键词是“企业金融化”,及其近似词“脱实向虚”普遍出现在各文献中,故略去这两个本身占比很大的关键词。最终结果如图1-5所示,共出现318个节点和559条连线,密度为0.0111。

图1-5 关键词共现网络图谱

出现频次比较高的关键词分别聚集在两大层面:融资约束、货币政策、技术创新、公司治理、产权性质以及挤出效应、研发投入、代理成本等公司经营层面的研究;企业价值、企业创新、投资效率、盈余管理和中介效应等公司资本管理层面的研究。其中,融资约束是图谱中最大的节点,其次是实业投资、企业价值等,代表它们在整个关系网络中起着较为重要的互联互通作用。也可以看出,我国对于企业金融化的研究多聚焦于企业微观层面,主要考量企业金融化行为的动机和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