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管理思想史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质量管理发展历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20世纪70年代,我国还处于质量管理检验阶段,质量管理方法主要是借鉴苏联20世纪40—60年代的百分比抽样方法。在此期间,一些国有企业创造了新的质量管理方式,例如,鞍山钢铁集团公司的“两参一改三结合”,批判了一长制,即干部要参加企业生产劳动,工人要参与企业管理,要对不合理或不符合规范的规章制度进行改革,工人群众、领导干部和技术员三结合,共同提升企业管理水平,提高产品质量。再如,大庆油田“三老四严”的管理制度,强调在油田管理中,要有严格的要求,每个操作都要符合相应的质量管理规范,确保油田安全生产。

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引进了大量国外先进的质量管理理论,我国邀请了日本专家石川馨来华讲授全面质量管理。1978年,北京内燃机厂第一次与国外企业合作,将国外先进的质量管理理念与本厂实际相结合,成立了质量管理小组,建立了质量管理系统,这是我国企业迈出的现代质量管理的第一步。1979年,我国成立了中国质量管理协会,面向全国宣传和推广质量管理政策、理论与方法[14]。对遏制假冒伪劣产品、提高产品生产合格率、提高售后维护质量、减少质量导致的浪费、提高企业质量管理能力、提高员工质量意识、提升百姓质量维权意识等,都起到较好的作用。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制定并贯彻计数抽样检查标准后,才开始进入统计质量管理阶段。1980年,原国家经济委员会颁布了《工业企业全面质量管理暂行办法》,一些大中型国有企业被要求开展全面质量管理活动。此后,在交通运输业、商贸服务业,甚至在一些金融机构、卫生服务部门、事业单位开展了全面质量管理的改革。

1978年,我国向发达国家学习,引进了质量认证制度,有助于中国企业与国际接轨,走向世界。ISO 9001标准一般被认为是我国企业走向国际的通行证。1992年,我国围绕ISO 9000国际标准的核心要义制定并颁布了GB/T 19000-ISO 9000系列标准,此后ISO国际标准不断更迭,我国始终紧跟国际步伐,迅速地对这些国际标准进行转化,推出了1994版国际标准、2000版国际标准等[15],在国内推广使用[16]

2001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将在跨国公司应用得较为成功的六西格玛方法逐渐推广到我国的一些大公司使用,如TCL、美的等制造企业。这些企业通过对六西格玛法的引进和学习,不仅降低了制造成本,还提升了产品质量、提高了产品生产效率,有效地提升了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的核心竞争力。

2001年,为激发全国企业重视质量管理,推动全国各层次企业提升质量管理能力,中国质量管理协会参考美国、日本等国家设立国家质量奖的相关指标,结合中国实际设立了“全国质量管理奖”,用来表彰在质量管理方面取得突出成效的企业。从2006年起,“全国质量管理奖”更名为“全国质量奖”。国家通过设立“全国质量奖”,一方面,可以让质量水平高、质量管理能力优越的企业更好地展示自我;另一方面,对全国企业提升质量管理工作水平有较好的推动作用,能够使消费者获得更好的产品与更加完善的服务,增强我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17]。“中国质量奖”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力,并与“美国马尔科姆·波多里奇国家质量奖”“日本爱德华·戴明质量奖”“欧洲质量奖”三大世界质量奖齐名。

2015年,我国全面推进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积极推动中国企业在自主创新能力、资源利用效率、产业结构水平、信息化程度和质量效益等方面实施升级转型和跨越发展,追赶世界先进水平[18]。新的工业革命催生产业升级,制造业将首当其冲接受新技术的革新,网络化、数字化及智能化的制造模式也会带来质量管理的变革。数字化质量管理贯穿于产品实现和销售的全周期,质量强国建设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国深入实施质量提升行动,引导广大企业积极开展质量监测分析,广泛开展质量改进、质量攻关、质量诊断、质量提升小组等活动,推动质量管理数字化、信息化,全面提升质量水平和质量竞争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质量管理发展历程如表1-1所示。

表1-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质量管理发展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