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时发表重要讲话,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2023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2024年1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进行第十一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从理论和实践上系统阐明了新质生产力的科学内涵,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大意义,并对发展新质生产力提出明确要求。
新质生产力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的一项多年跟踪研究发现: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速与全要素生产率增速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超过65%以上的GDP增速能够被全要素生产率增速解释。这一发现强调了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对于维持经济稳定增长的重要性,同时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传统的要素驱动模式已难以为继,而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已成为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动力。
如何阐释新质生产力理论并指导高质量发展新实践?创新驱动力从何而来又如何促成产业发展闭环?如何全面深化改革并形成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围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问题,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组织学者开展了深入分析和系统研究,形成了一系列丰硕的研究成果,为理解和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为培育新质生产力提供了可参考的增长策略和发展路径。
本书分为三大维度、六个部分。
第一个维度是在理论和实践结合上进行系统梳理、总结和提炼,综合阐释新质生产力理论如何指导高质量发展新实践,如何推动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中国化时代化。该维度主要在本书第一部分中呈现。由刘俏、滕飞、颜色执笔。
第二个维度是围绕创新驱动发展,分析如何在科技创新上培育新质生产力新动能,如何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并围绕新一轮技术革命中数字经济和绿色经济这两条清晰主线开展专门研究。该维度主要在第二、三部分中呈现。由仲为国、陈玉宇、张影、翁翕、徐江旻执笔。
第三个维度是围绕全面深化改革,阐释如何形成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建立高标准的实体经济和资本市场体系,提升生产要素市场配置效率,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等等。该维度主要在第四、五、六部分中呈现。由刘俏、张峥、刘晓蕾、张庆华、周黎安、唐遥、韩鹏飞执笔。
第一部分 发展新质生产力理论,指导高质量发展新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质量发展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而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需要我们从理论上进行总结、概括,用以指导新的发展实践。”
因此,研究新质生产力理论,首先要以问题为导向,综合研究其基本内涵的理论基础、关键特征和实践路径等。《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几个关键问题》围绕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内涵,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点领域和路径空间,新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如何有效结合,如何通过科研进一步推进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如何因地制宜并实现区域协调等问题,进行了综合研究和分析,并结合理论探索进行深入的政策判断。
生产力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最重要、最基本的组成部分,也是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石,新质生产力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集中体现。《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内涵——经济思想史的视角》通过梳理经济学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思想维度,立足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价值立场,深入分析了新质生产力理论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体现了其理论和实践、历史与现实辩证统一的过程。
新质生产力要“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在经济分析和测度上,全要素生产率可以分解成前沿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两个部分。前沿技术进步是由技术创新所带来的生产能力前沿的拓展;技术效率则是在既定技术前沿下生产规模、要素配置和产业结构优化带来的效率水平提升。因此,全要素生产率指标及其结构可以从多个方面反映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状况。《中国全要素生产率测算、分析与预测》介绍了我国全要素生产率的估算方法,分析了其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变化趋势,并通过国际比较,结合我国经济增长模式特点,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第二部分 完善科技创新机制,推动成果转化和产业提升
发展新质生产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首先需要拓展科技前沿,而拓展科技前沿需要深刻把握科技创新和产业进步的规律。在过去的赶超阶段,存在后发优势,前沿技术方向明确,重要的是对外开放学习先进科技,并充分发挥要素比较优势和超大规模市场的规模经济优势。而在并跑或领跑发展阶段,原创性科技创新难度增大、研发周期更长、不确定性和外部性更大,导致企业内生创新动力不足和市场失灵,加之在国家竞争和产业链风险加剧的情况下,需要综合发挥“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作用。
因此,在新一轮科技革命方兴未艾的背景下,“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成为政府规划和助推的关键产业方向。《预见未来,布局现在:颠覆式技术与未来产业发展》纵深分析了我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状况,深入研究科技进步和产业转化规律,锚定产业发展的区域空间及企业发展周期,并由此带来了诸多启发。
而对于主导性技术特征尚不明确,无法借鉴既有经验的未来产业,产业识别难度大,产业政策有效性下降,更应该充分发挥市场大规模试错的筛选机制,政府应该完善顶层制度设计,通过发挥统一大市场功能,激发各类产业主体的积极性。
因此,市场主体的积极性、企业家创新活力的充分发挥成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力量。《重振经济活力:中小企业的角色和政策》着重分析了中小企业对科技创新和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性。它们是促成技术和知识扩散、提升生产效率的主力军,是全球产业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们发展新质生产力具有无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第三部分 培育经济深层动能,加快数字与绿色经济发展
经济学和管理学经常将物质、能量和信息视为三种基本资源。在工业革命之前,人们主要关注的是物质资源。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能源的重要性开始显现。在数字经济时代,信息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当前技术进步的方向主要在信息科技与数字技术、能源转型与低碳发展两个领域,数字化和绿色化是全球产业转型的两条清晰主线。
在数字经济方面。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在2019年就建立了人工智能与社会科学交叉学科平台,从社会科学视角研究人工智能给社会带来的变革和发展契机,探讨技术的边界和社会问题的解决。该平台在劳动力市场变革、数据资产发展、科技对宏观政策的影响等方面,开展多维合作和交叉研究,推进人工智能在各个领域的科学研究和发展应用。
在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的《关于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中,明确要开展“人工智能+”行动,有序赋能重点领域,加快重塑产业生态;实施“数据要素×”行动计划,促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在本书中,《用全国统一大市场推动“人工智能+”发展》和《数据要素与数字经济发展》,系统研究了“人工智能+”和“数据要素×”如何携手引领数字经济时代的新质生产力增长。两文聚焦市场实际需求和商业场景,围绕人工智能技术赋能的重点领域、发展数据要素市场的理论支撑等方面展开了深入分析。
在低碳发展方面。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深入开展“碳中和”下的经济学和管理学研究,围绕宏观经济发展、产业价值链转型、碳市场建设以及生产和消费端“碳中和”模式等领域进行持续深入研究。《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新质生产力提升的和谐统一》基于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低碳发展,围绕在经济发展中注入绿色新动能并提升绿色新质生产力进行了深入探讨。
第四部分 健全资本市场体系,提高金融服务生产力效能
2023年10月底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要求,优化资金供给结构,把更多金融资源用于促进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绿色发展和中小微企业。这正是金融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应有之义。如何合理估值定价、如何完善投融资机制是优化资金供给的两个核心问题。
从市场估值体系上看。估值体系是资金服务新质生产力的方法论基础,而该方法一般存在对外部性和社会外溢价值较高企业估值不足的问题。《构建与发展新质生产力高度适配的资本市场估值体系》基于适应新质生产力的企业估值机制和资本市场完善,围绕节点性产业的网络效应和社会价值、科创企业创新投入的价值等社会价值估值体系进行科学分析,提出我国资本市场如何体现中国式现代化理念和相关政策建议。
从投融资机制上看。相对于美国以直接融资为主的金融市场,我国更多采用间接融资的方式,而后者对抵押物和现金流的依赖,不利于对未知不确定创新领域的探索。近些年,我国大力发展与新质生产力适配的直接投融资市场,但仍存在政府基金缺乏对市场化风险的容错机制,民营股权基金募资困难、投资存在隐形壁垒,一、二级市场联动不畅影响风险基金收益实现等问题。《以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兼谈私募股权市场发展对创新的作用》围绕以上诸多问题,就如何更好发挥政府和市场作用、完善金融支持创新体制机制、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进行了深入分析。
第五部分 兼顾区域产业协调,提升资源要素配置效率
发展新质生产力,要“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建立高标准市场体系,创新生产要素配置方式,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
从区域布局上看。合理的城市和区域空间结构,有利于更好地发挥新质生产力集聚效应,激发创新活力。当前我国城市系统在资本、土地、劳动力市场上存在空间错配,绝大多数城市经济聚集还达不到效率最优状态。《优化生产要素的空间配置和城市空间结构以释放新质生产力》围绕如何构建要素高效流动的统一大市场、释放新质生产力进行深入研究。通过研究发现,资本市场和土地市场的改革会带来明显的生产效率提升,要因地制宜而非“一刀切”,在符合地方比较优势条件下发展新质生产力。
从产业协调上看。“改造升级传统产业”也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内容。新质生产力不只是原创性、颠覆性创新,还要有传统行业的升级革新,尤其是农业产业的发展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基础性支撑。《“乡村CEO”:创新人才返乡机制 助力实现乡村振兴》围绕乡村振兴的人才建设,突破本土人才自主返乡的传统思路,提出了“乡村CEO”人才下乡的市场化渠道和赋能机制。文中强调第一产业的提升,不仅需要高科技,还需要改善村社治理结构,为乡村振兴注入内生发展动力,进一步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第六部分 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营造良好国际发展环境
现代经济全球化的主要特征是生产制造而不单是商品贸易的全球化,逆全球化则表现在国际生产网络上的横向“脱钩”和产业链上的纵向“断链”上。不过,“脱钩”不是全面的解耦,而是从WTO下的多边和广域性、普惠性的贸易规则,转变到单边或局域性、特惠性的贸易规则。因此,并不存在完全的“断链”,而是可以实现从局域内循环,到局域间循环,再实现与全球网络的链接。
高水平对外开放是与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相互支撑的。《在国际循环中发展新质生产力》围绕国际循环特征及其关键领域,围绕优化贸易结构、加强中间品贸易和对外直接投资等,深入阐释了当前环境下我国的应对策略。《中美科技博弈与破解“卡脖子”难题》围绕开放式安全观的理念,对我国应该采取的科技创新和国际合作策略进行了深入分析。
因此,除了围绕科技自立自强推动原创性、颠覆性创新外,面对新的国际经贸环境,我们更加需要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提高国际议题设定和叙事能力,积极寻求与多数国家的信任与合作,促成多元化、实质性高水平对外开放。
围绕中国经济增长的关键问题,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2024年以来开展了两次大型的学术探讨。第一次是2024年1月7日在北京大学举行的第二十五届北大光华新年论坛——“增长动能,中国探索”。论坛着重探讨了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动能来源,以及如何激发动能为中国经济带来更大的活力和韧性,推动中国经济不断实现高质量发展。第二次是2024年3月由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与北京大学经济政策研究所联合举办的“北大光华两会后经济形势和政策分析会”,在这一次会议上,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的学者们围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而将新质生产力阶段性研究成果写成一本图书的想法,便始于此。
在当前这个由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所推动的时代,国际局势的动荡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交织激荡,给我们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我们更需要追根溯源,运用科学和理性的态度重新审视我们所处的时代,准确识别出那些核心而关键的问题,并探索出切实可行的策略和路径。我们期待这本书能对广大读者有所启发,对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有所裨益。
本书由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主编,刘俏、陈玉宇、张影等著。在即将付梓之际,要向所有为本书贡献智慧和付出心血的大家致以最诚挚的谢意。首先,要衷心感谢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的学者们,是你们深厚的学术造诣和无私奉献,为本书提供了丰富的思想内涵;其次,要感谢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对外关系部主任王奂然统筹和整理本书内容,她是本书能够高质量呈现给读者的推动者;最后,由衷感谢所有关心和支持本书编撰和出版的朋友们。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
2024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