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1973年的弹子球》大卖,三岛火了
“主编,大事不好了!”
“什么事?”
“藤宫教授,在推特上开骂了。”
“这老家伙……”山田主编眉头一皱,心里暗暗埋怨公司为什么要选这种人当评委。
诚然,藤宫教授的专业能力在业界里无人不服,但为人一点人情世故都不讲,是个很难交流的老顽固。
曾经有文学奖邀请他当评委,结果获奖作品被他喷得体无完肤的例子。
山田主编不想被这种事打搅了好心情,便和下属说道:“让他骂去吧,反正乙武老师经常被一些资深作家批评,不差他一个了。”
“不是,藤宫教授骂的不是乙武老师,而是怒喷黑幕……”
“什么?!”山田主编瞬间变色。
“不仅是他骂,好多有分量的业内人士,也都跟着一起骂了……”
“……”
山田主编终于感受到事情的严重性了,冷汗瞬间遍布全身。
9月1号这天,日本文坛非常不平静。
先是在群像新人赏公布后,身为评审团主席的藤宫教授,率先在推特上开喷讲谈社。
一篇五千多字的长文里,开篇先是详细地介绍了《且听风吟》这本书和三岛这个人。
在快到一半的时候,用简略的话概括了三岛和讲谈社签约过程,用春秋笔法点出了讲谈社暗箱操作的幕后真相,不然《且听风吟》是不可能进不了最终评选名单。
紧接着,快速进入到后面的内容,用剩下将近一半的篇幅大骂某些龙头出版社道德败坏,是导致日本文坛衰落的根源。
这一口大锅砸下来,直接砸懵了讲谈社。
法务部的全部员工,盯着长文看了半天,愣是没找出可以起诉藤宫教授的地方。
最后,讲谈社只能公开发文,表示整个新人赏的评选流程都是公平公正的,绝不存在什么暗箱操作的可能性。
《且听风吟》没能进最终评选名单,只是因首轮筛选人员的口味和藤宫教授不一致而已。
讲谈社发文后,藤宫教授立马回怼,说你们讲谈社编辑水平低劣得让人发指,选出来的50部作品没一部能看的,然后号召读者自行去阅读《且听风吟》,看看讲谈社编辑有多离谱。
与此同时,前后还有十多个改革派的业内大佬下场,支持三岛的《且听风吟》。
东大教授亲自开团,这种级别的骂战迅速冲上了推特热搜。
无数吃瓜网民蜂拥而来,阅读了有人贴出来的《且听风吟》和《残像》的对比后,马上冲进讲谈社官推的评论区开骂。
与此同时,另一条热搜也慢慢提升排名。
【三岛是谁?】
暂时未知,没人知道他是谁。
网络的舆论一边倒,几乎所有路人,都在骂讲谈社。
公关部一看这架势,吓得魂飞魄散,先是冲进编辑部对着山田主编一阵言语输出,然后启动了紧急公关措施——摇人!
讲谈社毕竟是龙头出版社,旗下签约作家无数,在业界人脉深厚。
陆陆续续地开始有古典派作家下场,开始对《且听风吟》和三岛进行批判,成功转移了一部分大众对群像赏黑幕的关注度。
紧随其后,分量很大的老牌作家下场,痛斥《且听风吟》文笔粗糙如小学生日记,剧情低俗博人眼球,不配称之为纯文学作品,应该被划分到官能(色情)小说行列才对。
改革派这边马上还击,说你们古典派推崇的所谓“古典繁琐”,写出来的东西又臭又长,早就不适应时代的发展了,都不是用来读的,只配拿来垫桌脚!
双方人马火力全开,在网上吵得沸沸扬扬。
整个文坛都乱成一锅粥了。
吃瓜的网友们,也大呼过瘾。
平日里高高在上的文人们,吵起架来,也是会骂脏话的嘛……
文学本就是一个小众圈子。
纯文学,更是小众中的小众。
要不是诸多大学教授和知名作家亲自下场吵架,许多人都不知道有个叫群像新人赏的东西,更不可能知道有个叫三岛的新人作家被暗箱做掉了。
现在好啦,文坛上的事破圈了。
推特热搜榜上,有五六条热搜是相关的事情。
这是前所未有的盛况。
另外,还有数不清的人都在问三岛是谁。
网络时代就是这样的,只要有一个爆点,就能在很短时间内让一个人火遍一个国家或者地区。
许多人开始走进书店,购买《群像》杂志,就为了看里面的《且听风吟》。
茑屋书店银座店,凉子也和一个女人坐在了阅读区。
凉子翻着书,目光专注沉浸。
“感觉怎么样?”对面的女人出声问道。
“唔,文风很特别,有点意思。”凉子的眼里,光泽闪烁,“这书构筑的意境,啧,我觉得有点熟悉。看着潮起潮涌,海堤上一盏盏灭掉的灯,南方式的温暖与慵懒,不动声色的哀伤,被刻意遮没的细节,颇有菲茨杰拉德的风采。嗯,还有丝丝王家卫的味道?”
“哦?王家卫?”女人感兴趣地看向她。
“应该说是普鲁斯特的味道。”凉子纠正自己的说法,“通过气味、触觉、视觉、听觉等小小感受来打开回忆的大门,就是所谓的‘普鲁斯特瞬间’。在王家卫的电影里,我见过太多这种表现手法了,这本《且听风吟》给我的感觉居然有点相通之处。蛮神奇的……”
“看来开电影公司找你合伙,还真没找错人。”女人淡淡地笑了。
凉子以微笑回礼,继续浏览着《且听风吟》的内容。
越来越多的人接触《且听风吟》,就有越来越多的人沉迷在三岛构筑起来的迷茫幻境中。
而随着口碑发酵,人们更加想知道三岛是谁了。
身为这件事暗中的策划者,多崎作当然不会错过这个机会。
滔天的流量,就是滔天的富贵,5G时代穿越而来的他可太懂这事了。
几乎是耗尽了青叶社的全部流动资金,他买了第一个热搜。
【#《且听风吟》续作,三岛#】
这热搜出来后,阅读量节节攀升,越来越多人知道了《青叶》这本杂志,以及刊登在这个月月刊上的《且听风吟》续作——《1973年的弹子球》。
同时,他还给藤宫教授发邮件,表示自己重新拾起了文学梦,并让教授去买一本《青叶》欣赏他的第二部作品。
这一下子,藤宫教授猛然回过神来。
……坏了,我好像被这小子当枪使了!
到了这一步,双方都吵红眼了,开了弓就没有回头箭,藤宫教授只能抱着“要是写得不好看我不连你一起喷”的想法,购买了一本《青叶》。
同一时间里,各大书店再次人头攒动。
原本无人问津的《青叶》,忽然成了畅销爆品。
“你好,麻烦来一本《青叶》九月刊。”
“不好意思,店内的《青叶》已售罄,请明早再来!”
这样的对话,在每一间书店反复重现,好奇的读者和吃瓜路人一起把全日本的《青叶》期刊一扫而空。
……
月初,求保底月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