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晚清新小说伦理叙事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章 晚清新小说的兴起

第一节 晚清伦理变革

一、中国传统伦理观

我国伦理思想源远流长,《孟子·滕文公上》曰:“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草木畅茂,禽兽繁殖。五谷不登,禽兽逼人,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尧独忧之,举舜而敷治焉。舜使益掌火,益烈山泽而焚之,禽兽逃匿。……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蔡元培也说:“伦理界之通例,非先有学说以为实行道德之标准,实伦理之现象,早流行于社会,而后有学者观察之、研究之、组织之,以成为学说也。在我国唐虞三代间,实践之道德,渐归纳为理想。虽未成学理之体制,而后世种种学说,滥觞于是矣。”[1]虽然我国伦理思想具体源于何时,目前学界也难以达成共识。但已有文献证明,我国殷商时期就有了孝之道德观念,《尚书·无逸》记载殷高宗武丁为去世的父亲守制的情形:“其在高宗……作其即位,乃或亮阴,三年不言。”至周代,伦理道德更是上升到了制度的层面。王国维先生曾经精辟地论道:“周之制度典礼,实为道德而设,而制度典礼之专及大夫士以上者,亦未始不为民而设也。周之制度典礼,乃道德之器械。”[2]在西周,天命神学的外衣下实质上包藏的是一种针对人间的道德律令。在西周的铜器铭文中,道德观念已经坚固地树立起来,诸如西周前期铜器铭文中有“敬德”“正德”“雝德”“秉德”等几种,中、后期有“孔德”“安德”“胡德”“烈德”“介德”“懿德”“明德”“若德”“首德”“元德”“哲德”等等[3]。《尚书·周书·多方》曰:“惟我周王,灵承于旅,克堪用德,惟典神天。”《诗经·周颂·维天之命》曰:“维天之命,於穆不已。于乎不显,文王之德纯。”这种道德的倾向在铜器铭文、《尚书》《诗经》等资料中都有广泛而明确的反映。至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建立了相当完备的伦理体系,提出了“慈”“孝”“友”“恭”等概念,对中国伦理思想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中国伦理思想发展过程中,中国传统社会又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主要分为夫妇、父子、君臣、兄弟、朋友五种,即常说的五伦。《尚书·舜典》记载,虞舜曾对司徒契曰:“契,百姓不亲,五品不逊。汝作司徒,敬敷五教,在宽。”马融注:“五教,五品之教。”郑玄注:“五品,父母兄弟子也。”《左传·文公十八年》对此作了详细的解释:“舜臣尧,举八恺使主后土,以揆百事,莫不时序,地平天成。举八元,使布教于四方,父义、母慈、兄友、弟共(恭)、子孝,内平外成。”舜认真推行尧的“五教”德政,天下太平兴亡。尧舜时代没有明确的五伦概念,但已经具备了五伦的雏形,指向父、母、兄、弟、子家庭内部的伦理关系。春秋后期,周礼崩坏,诸侯争霸,社会动荡不安,孔子将君臣关系视为重要的社会关系,丰富了伦理体系。《论语·颜渊》中孔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据《礼记·中庸》记载孔子曾以“五达道”划分人伦:“天下之达道五: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也。”《孟子·滕文公上》也对“人伦”做了具体阐释:“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可以说,孟子继承了孔子尊君孝亲的思想,赋予“五教”以新的内容。从此,父子、君臣、夫妇、兄弟、朋友作为五伦的内容固定下来并成为伦理体系的核心,强有力地影响、支配了中国人的道德生活,其他人伦秩序则照此推衍出去,诸如师生比父子,堂兄、表兄比兄弟等。孟子提出“五伦说”之后,又强化了其中君臣、父子、夫妇三种关系的重要性。《孟子·公孙丑下》曰:“内则父子,外则君臣,人之大伦也。”《孟子·万章上》又曰:“男女居室,人之大伦也。”这种“人之大伦”的思想在《荀子·天论》被表述为:“若夫君臣之义、父子之亲、夫妇之别,则日切磋而不舍也。”显然,经过儒家学派的整理,君臣、父子、夫妇三种关系被凸显出来,但最初并没有主从之分、尊卑之别。

秦汉以后,三伦观念发展成为“三纲说”,不仅具备了传统礼教的权威性,而且由原来交互性的平等关系畸变为单向度、绝对化的主从关系。《春秋繁露·基义》曰:“阴者阳之合,妻者夫之合,子者父之合,臣者君之合。物莫无合,而合各有阴阳……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取诸阴阳之道。阴阳有别,故君臣、父子、夫妇便有差等,前者为主、后者次,前主动、后顺从。是故仁义制度之数,尽取于天。天为君而覆露之,地为臣而持载之;阳为夫而生之,阴为妇而助之;春为父而生之,夏为子而养之。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而且“天不变,道亦不变”。董仲舒进一步发挥了韩非子的伦理观念,从天人感应说以阳尊阴卑比附人伦世界,论述了君臣、父子、夫妇之间主从关系的合理性和永恒性,提出“三纲”说。关于“三纲”的内容,《白虎通义·三纲六纪》作了具体的解释:“三纲者,何谓也?谓君臣、父子、夫妇也。六纪者,谓诸父、兄弟、族人、诸舅、师长、朋友也。故君为臣纲,夫为妻纲。”虽然西汉末年的《礼纬·含文嘉》提出了“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但三纲一词最早是董仲舒提出来的,经过东汉官书《白虎通义》的论证和倡导,三纲之说迅速流行并成为伦理生活不敢僭越的禁忌。宋代理学家又把三纲上升到“天理”的高度,巩固了君权、父权、夫权的绝对支配地位,《朱子语类》曰:“未有这事,先有这理。如未有君臣,已先有君臣之理;未有父子,已先有父子之理。”

明清时期,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虽然出现了不满宋明理学的批判声音,产生了具有启蒙主义倾向的新思想,诸如李贽否定男尊女卑的观点:“故谓人,有男女则可,谓见有男女岂可乎?谓见有长短则可,谓男子之见尽长,女子之间尽短,又岂可乎?”(《焚书·答以女人学道为见短书》)不仅如此,李贽还提出夫妇应该是平等的:“故吾究物始,而见夫妇之为造端也。是故但言夫妇二者而已,更不言一。”(《焚书·夫妇论》)黄宗羲反对把君臣等同父子关系,主张父子之间应是非常融洽的平等关系,而君臣是互助的平等关系——“治天下犹曳大木然,前者唱邪,后者唱许。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君臣相处之道是:“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明夷待访录·原臣》)但新思想的烛光毕竟是极其微弱的,三纲编织的伦理思想依然有国家法律和世俗民风的强大支撑,官方政府的褒奖也起了极大的推波助澜的作用,愚忠、愚孝、愚贞的悲剧不断上演,而悲剧的行为主体却表现出殉道者的无上荣耀,“这种‘愚’不仅体现在受动主体(臣、子、妻)被驯化为绝对服从的奴隶,更体现在以道德的名义对生命进行残酷的摧残”[4]。比如《吴孝子墓志铭》中就记载了一个迂腐近乎自残的愚孝故事:“孝子吴翁,讳浚,字潮源,号素斋,世居山阴利乐村。……及长,修身表俗,务厚人道,常瀹肱剂父病。父死,侍母寝,足不至闺闼,冬燠衾,几四十年如一日。”[5]《清史稿·列女传》中记载了一个愚昧可笑的节妇故事:“季斌敏聘妻蔺,……斌敏未婚卒,蔺年十八,矢不嫁。居二年,闻有媒妁至,截右耳,逾三日,又截左耳。其父春以告季氏,迎以归。女事姑甚孝,为夫补行丧服。丧终,归诀父母,谓当死从夫,父母力劝喻之。女复还,见姑,言笑如平时,即夕饮毒死。启箧封所割两耳,识曰‘全归’。”[6]诸如此类荒诞不经的伦理场景在地方志中也可以找到很多,明清浓厚的三纲思想严重戕害了生命,使人性异化、扭曲,这也是晚清伦理变革批判的主要内容。

还需要提及的是,在从五伦到三纲的畸变过程中,五伦的排序也不尽相同。在一定意义上说,关于伦理观念和人们伦理方式最深刻、最集中的表现还应当为人伦顺序的变化。《周易·序卦》曾经对人伦关系的产生过程做过这样的系统论述:“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措。”而孟子和荀子根据时代的需要对五伦顺序作了调整,《孟子·滕文公上》中的“五伦说”,又将父子关系排置于五伦之首,夫妇关系位于第三。《荀子·王制》曰:“君臣、父子、兄弟、夫妇,始则终,终则始,与天地同理,与万世同久,夫是之谓大本。”在荀子的伦理思想中,君臣则是五伦之第一,夫妇关于则位居兄弟之后。在君主专制的传统社会,荀子所序列的先后顺序成为社会主流的伦理意识,即先君臣,次父子,再兄弟,然后是夫妇,最后为朋友。相比较而言,《周易·序卦》从社会发展的角度对人际关系的发展进程做了探讨和梳理,虽然只涉及夫妇、父子、君臣三种伦理关系,但就其自然发生的顺序来看,先有夫妇,然后是父子、君臣关系。后来,关于人伦的内涵不断丰富,出现了四伦、五伦之说甚至十种关系的称谓,对其顺序也出现了多样化的演变。

清初毛奇龄在《四书賸言》曾对人伦排序的演变作了这样的描述和分析:“盖古经极重名实,犹是君臣、父子诸伦,而名实不苟,偶有称举,必各为区目。如《管子》称‘六亲’,是父母、兄弟、妻子。卫石碏称‘六顺’,是君义、臣行、父慈、子孝、兄爱、弟敬。《王制》称‘七教’,是父子、兄弟、夫妇、君臣、长幼、朋友、宾客。《礼运》称‘十义’,是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齐晏婴称‘十礼’,是君令、臣恭、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和、妻柔、姑义、妇听。祭统称‘十伦’,是君臣、父子、贵贱、亲疏、爵赏、夫妇、政事、长幼、上下。《白虎通》称‘三纲六纪’,是君臣、父子、夫妇、兄弟、诸父、族人、诸舅、师长、朋友。虽朝三暮四,总此物数,而‘十伦’非‘十义’,‘五道’非‘五常’,《中庸》‘三德’断非《洪范》之‘三德’。”

章太炎在1928年对传统蒙学《三字经》进行修订时进一步阐发和明确了:“五伦者,始夫妇,父子先,君臣后,次兄弟,及朋友,当顺叙,勿违负。”从阴阳男女两性结为夫妇生儿育女,然后衍生出父子家庭关系,再由父子之义延及君臣国家关系,再依据亲疏远近而推出兄弟与朋友关系。这种逻辑排序与《周易·序卦》中的排列极为相似,既遵循了自然生成法则,又重视血亲亲情,相当准确地体现了中国伦理系统特点。基于此,本论文结构安排依次是晚清新小说夫妇伦理叙事、晚清新小说父子伦理叙事、晚清新小说君臣伦理叙事、晚清新小说兄弟伦理叙事和晚清新小说朋友伦理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