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自序 一场微小却壮阔的旅行
一个人的名字也许就是一个符号、标志,寓意着此生探寻的主题,也寓意着解开后与原本伏藏的智慧再次相遇。若真是如此,既是“会慢(慧嫚)”,又是“不会慢(胡慧嫚)”的我,注定在自身以及与我相遇的他者的生命里,一起开展、共振、相伴,从“两极对立”的拉扯、矛盾与痛苦的误解、偏失中摸索启程,逐步走向“两极整合”的自在、宁静、完整的圆满实相。
在这本书中,我想和你分享的就是这样一段心旅程。这不是一本关于心理咨询的学术专业类书籍,苏青与易晴的互动方式是小说化之后变形的咨询历程,文字里流淌着的是我爱的“人本主义心理学派”“萨提亚成长模式”“完形”“荣格”“叙事治疗学派”等带给我的滋养以及与我生命的共振、共鸣。这也不是一本文学意义上的小说创作作品,而是借由小说的形式以及苏青这个角色,糅入心理治疗中包括对话、空椅法、直观性绘画与自由书写等多样灵活的方式,陪伴女主角易晴展开一场以探索“内在两极”的冲突为起点,进而勇敢深入探索内心“暗影”的内在深层历程。
在书稿完成并进入出版编辑阶段后,我有机会和不同的人互动对话,我开始发现,或许我在这本书中所触及的两极主题,既有明说的,也有暗隐的。明说的是小说中通过女主角易晴的受困与探寻,渐次浮现的“自我—他人”“亲密—疏离”“温和—干练”“暗影—光亮”“死亡—诞生”——这些是许多人在生命中同样会面对的对立两难的问题。暗隐的则是我如何看待人、看待生命、看待价值与意义,这影响的既是一个作者讲述故事的出发点,也是一个作者定位镜头的选择点。
这世界鼓励也歌颂向外建构——向外追寻个人的意义与价值,于是向个人内在走意味着微小。这个世界也习惯猎奇——惊异与稀少才值得注目,于是平凡人的伤往往被看轻、忽略。但如同“为什么我们总在他人的故事里痛哭流涕,却在自己的故事里转身离去”这句话所带出的反思一样:也许看似软弱的,才是真正的勇敢;看似微小的,才是真正的壮阔!
我相信:伤,不需要被分级;痛苦,不需要被评比。我相信:真正的平等,是你相信无论落在光谱的哪一点(贫富、智愚、美丑、幸与不幸等),每个人都有幸福也有痛苦,都有力量也有伤害。我相信:每一个生命都值得被温柔注视与陪伴。
这些年来,在我自己以及一次次陪伴他人向内在自我出发、探索的心旅行里,我深深地感受到,我们被原生家庭深深困住的,感到最痛苦的,往往不是伤,而是混杂了爱与伤的两难。我们每一个人都值得在成年之后为自己指认出那些伤,然后开始明白,爱与伤不是对立的两极,并开始学习收下爱,同时也为自己疗伤。之后我们才可能真实地走向荣格英雄之旅的“魔术师”阶段——既为自己创造,也为他人创造——向内建构与向外建构同时完成,无二无别。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如我所见的,西方心理学与东方古老大智慧的相遇、连接。一如苏青其实非他者,苏青也是易晴的自性。
这本书讲的是一段微小却壮阔的内在旅程。就如同我一向偏爱长镜头叙事的电影,一切在专注与缓慢中推进。因为生命值得我们温柔贴近、深层注视,因为返身为自己走一趟心旅行,是勇敢,是珍贵,是力量,是我们为自己的真实加冕。真正的改变与转化,在心苏醒时发生。
让我们慢下来,成为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