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学习,从来都不靠熬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四节 延迟满足到底是不是伪科学

20世纪60年代,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沃尔特·米歇尔博士在一所幼儿园进行了一项关于儿童自制力的实验。实验人员将一个房间设定为孩子们的“惊喜屋”,屋子里的桌子上摆放着一些对小朋友具有很强诱惑力的棉花糖、饼干等零食,使他们非常想立即得到。零食的旁边放有一个小按铃。除此之外,屋子里面没有任何能够帮助孩子分散注意力的东西。

“游戏”规则大致是这样的:实验人员让参与实验的孩子依次单独在“惊喜屋”中玩耍,如果孩子愿意独自待在屋子里,并且不碰桌子上的按铃,不吃零食,一直等待实验人员回来,那么他就可以获得双倍的零食奖励。但如果他不愿意等待,在实验人员回来之前直接按动按铃或是吃掉零食的话,就没有额外的奖励了。

为了让实验顺利、有效地进行,提前赢得孩子们的信任感是很重要的。一方面,实验人员会先和孩子们玩耍一段时间,和他们熟络起来。孩子在进入“惊喜屋”后,他们还会假装离开,并告诉孩子,如果要找他们,直接按动按铃即可。只要孩子一按铃,他们就马上回来,这样重复多次,让孩子逐步建立起安全感。另一方面,实验人员将两份数量不一样的零食摆放在桌子上,一份少,象征着即刻奖励,另一份多,象征着未来奖励。这样做能让孩子更加相信,只要不碰零食,等待实验人员回来,就能得到双倍的奖励。通过这种将当下诱惑和未来回报同时呈现,更为直观地观察孩子在面对这种冲突时的表现,就是著名的“棉花糖实验”[4]

实验人员在向孩子们介绍游戏规则时,几乎所有的孩子都会信心满满地选择等待。等实验人员一离开,孩子们的表现却各不相同。

有的孩子虽然很想吃桌上的零食,但他们会想方设法转移自己的注意力。他们有的自言自语,告诫自己要忍住,不要去看,更不能去碰零食;有的则将椅子搬到离桌子很远的地方,用脚磕碰椅子腿,让自己暂时忘记零食的存在。

有的孩子虽然知道再忍耐一会儿就可以成功,但却抵挡不住零食的诱惑,提前按铃或直接拿起零食吃了起来。其中有个孩子十分“机智”,他在实验人员离开之后就开始四处张望,在确定没人看见之后,便直接拿起盘子里的饼干,轻轻掰开后用舌头将里面甜甜的奶油都舔干净,然后再把饼干合起来,重新放回盘子里,摆放成原来的样子,全程表现得十分冷静且小心翼翼。这让观看监控的实验人员惊诧不已。

实验完成后,实验人员对参与实验的孩子进行了长期追踪,平均每10年评估一次。从评估结果来看,那些在该实验中能够坚持更长时间的孩子在长大成人之后的自控力、专注力、抵制诱惑及承受挫折的能力都相对更强。也许这种描述过于抽象,为了更直观地做出评估,他们决定对比孩子们多年之后的SAT(相当于美国的高考)考试成绩。从成绩上看,当年在“惊喜屋”中忍住不吃零食,坚持时间更长的孩子成绩都更为优秀。在日后的追踪评估中他们发现,坚持时间更长的孩子学历水平更高,滥用药物、过度肥胖等情况也更少出现。

当然,我们不能直接将这次实验视为对孩子未来的预测,它不是在给孩子们“算命”,而是通过实验的方式探讨有利于提升自律能力的方法,让我们知道在面对诱惑,甚至短期快感成瘾时,应该采取哪些方法来延迟满足。

那么,什么叫延迟满足呢?在我看来,它是一种在面对诱惑时,能够为了更有价值的长远结果而和“冲动小人”作对,选择克制自己即刻满足的冲动,去等待和忍耐的自控力。

人性的本能更倾向于及时行乐,更喜欢那些在当下就能满足欲望、体验到快感的事物。比如,你想吃麻辣烫,你的本能就是马上下单购买,不愿意去想是否健康。又如,你正准备打开书复习,小伙伴却给你发信息邀请你去看电影,你的本能是马上答应,不愿意去考虑下周的考试该怎么应付。当诱惑出现时,大脑中的“冲动小人”就会变得十分活跃,不断叫嚣着“无需等待,现在就要!”的口号。但这并非表明人天生就是如此懒惰和短视,人的本能更多的是一种冲动的应激行为。

看到美味的零食就想放进嘴里,遇到困难就想转身逃跑,发现好玩的游戏就将学习抛在脑后,这些行为都是在人性本能驱动下的自然反应。现在,你会觉得人性本能大有“拖后腿”的嫌疑,可放在茹毛饮血的原始社会,食不果腹,衣不蔽体,正是这些本能反应让人类得以延续至今。那时的人类面对变化无常的天气和随时可能出没的猛兽,大脑的应激反应正是最佳的自我保护机制。但如今,面对欲望时的即刻反应却成了阻碍我们理智选择的“敌人”。

如果任由本能牵着鼻子走,随心所欲,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你早晚会沦为多巴胺的“奴隶”。其实每个人都有自控力,在大脑处于理性的状态下,我们都很清楚自己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但为什么有的人就很自律,而有的人则懒散不堪呢?当诱惑来临时,摆在我们面前的是同一道选择题——当下的奖励和未来的奖励应该选择哪一个。你所选择的答案会直观地体现你的自律能力,并影响着你的未来。

延迟折扣是指当一种正面的结果被延迟,个体主观感受到的价值就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大打折扣。

当你路过奶茶店,看到广告牌上展示的新品饮料,大脑便开始将一杯香醇的热饮锁定为当前的奖励。站在原地的你表面不露声色,实际上大脑中的“冲动小人”和“理性小人”已经展开激烈的辩论。它们争执的焦点是:应该现在喝一杯香甜的奶茶,还是在未来拥有好身材。

在理性状态下,答案显而易见:拥有好身材的价值要远远高于一杯奶茶。毕竟前者有利于健康,还能让自己更加自信,而后者只是单纯地过了把“嘴瘾”。但此时,延迟折扣效应开始发挥作用了——即便拥有好身材对自己更有益处,但要在未来的某个时刻才能享受到它的好处;如果现在选择喝一杯奶茶,虽然从长远来看弊大于利,但当下自己就能过把瘾。于是多数人会抵制不住奶茶的诱惑,而选择即刻满足。等到喝完之后,冷静下来又会百般后悔,埋怨自己当时为什么就不能忍一忍,于是痛定思痛,发誓再也不喝奶茶了,可等到下次同事拎着奶茶向你走来,你依旧会做出同样的选择。

在《自控力》一书中,凯利·麦格尼格尔记录了这样一个实验[5]

这是一场来自哈佛大学、德国莱比锡马普研究院的40名大学生与来自莱比锡沃尔夫冈·科勒灵长类动物研究中心的19只黑猩猩的自控力对决比赛。研究人员给大学生提供的零食奖励是葡萄干、巧克力豆、爆米花等,给黑猩猩提供的是它们喜欢的葡萄。这次实验有两道选择题。第一道题是实验对象可以自由选择要2份零食或是6份零食。不管是大学生还是黑猩猩,都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第二道题是实验对象可以自由选择立即吃掉2份零食,或是等待2分钟就有机会吃掉6份零食。可以看出,这道题和第一道题区别不大,但收集到的答案却让研究人员感到十分诧异。有72%的黑猩猩选择了等待,以此让自己获得更多的零食,但只有19%的大学生选择等待2分钟。

有着高智商的人类和黑猩猩比拼自控力,结果竟然完败!难道人类的自控力已经弱化到如此低级的程度了吗?其实,当选择变成了“可以立即吃到2份零食”和“需要等待2分钟后有机会吃到6份零食”时,延迟折扣效应就出现了。人们会不由自主地想,等待2分钟之后真的一定会得到6份零食吗?是否还会有新的规则变动?当未来的结果不确定时,这种不确定会让人患得患失。与其这样,不如选择现在就可以得到的,即便得到的会少一些。

未来的奖励虽然更有价值,但由于需要等待,所以变得更遥远,且具有不确定性,于是它对人们的诱惑力也就大打折扣了。与其承担风险,不如抓住当下就能获得的奖励。除了延迟折扣效应的作用,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人们往往会找借口来自我安慰,主动说服自己先接受诱惑,而黑猩猩却没有这方面的“智慧”。

“我知道经常喝奶茶不好,今天情况特殊,先喝一杯,从明天开始我就不喝了。”

“反正今天已经起晚了,那就破罐子破摔,再打几局游戏吧,明天我会早早起床背书,再也不浪费时间了。”

“今天直播卖的包包真好看,折扣力度还大,特别划算,我就买一个,下次绝对不会再买了……”

我们内心比谁都清楚,屈服于眼前的诱惑并非高明的选择,也知道自己的短视行为是在贱卖宝贵的未来。可只要一想到未来的奖励需要一定时间的等待,且具有不确定性,那种勇于追求的热情就会迅速消退。既然如此,何不把握现在,及时行乐,将一切麻烦都交给明天的自己。毕竟,一觉醒来之后,自己会变得十分完美、自律、果敢,能够下定决心拒绝一切诱惑,坚定、勤奋地朝着目标努力,最终收获成功。

此刻读到这里的你一定会笑出声,这么拙劣的谎言怎么可能会有人相信呢?现在的你可能不会相信,但当你需要在当下的诱惑和未来的奖励中做出选择时,你就会忍不住相信这个漏洞百出的谎言,安慰自己这一切都是真的,只为让自己心安理得地享受当下的短期快感。

不管你是否相信,人生中绝大多数问题归根结底还是要靠自律来解决,人生的大多数痛苦和焦虑也只有自律才能治愈。而自律的核心恰恰是面对诱惑与欲望时的自控能力。

脱口秀演员李诞在《奇葩说》中曾就延迟满足发表过一段精彩的感言。他说:“我们人类,曾经有两种人。一种是采集文明,他今天饿了,一伸手(摘下)一个果子,他很快乐,他当时就能快乐,但这种人(最终)被淘汰了,活下来的是我们这些不快乐的人,压抑了欲望的种地的(人)。我们是春天(播)种,等,等好几个月,秋天吃,这个叫‘推迟满足’嘛。”

先苦后甜的真正意义是教导我们要与欲望保持一定的距离,不要被眼前唾手可得的安逸所蒙蔽,要能够耐着性子去忍受痛苦,通过努力和坚持收获更大的回报。

在《少有人走的路》一书中,作者斯科特·派克讲了这样一段话:“推迟满足感,就是不贪图暂时的安逸,先苦后甜,重新设置人生快乐与痛苦的次序:首先,面对问题并感受痛苦;然后,解决问题并享受更大的快乐。在充满问题和痛苦的人生中,推迟满足感是唯一可行的生活方式。”[6]

一个真正的高效学习者,首先一定是一个善于“延迟满足”的好手。需要注意的是,所谓高效学习,并不是指“30天学会英语”“10天搞定申论”这种不切实际的幻想。妄想通过做最简单、最容易的事情,在短期内获得极大的成功,同样是沉溺于短期快感的表现。无法耐住性子的人很难沉下心来学习。高效学习的方法是在顺应大脑学习规律的基础上,运用技巧去提升自己的自控力、意志力、思考力、表达力、记忆力等,让自己走出舒适区,学会积累和等待,不再局限于做简单、容易、快速见效的事情。当这些基本的能力得到强化后,学习自然就会变得高效起来。

对于延迟满足,有很多人并不认同。他们觉得延迟满足是在故意和自己作对,越延迟越焦虑,一味地追逐更大的目标,反而没有时间去享受,这样的人生没有任何意义。我认为,持有这种观点的人对延迟满足的理解是存在误区的。

刻意练习延迟满足的能力是为了锻炼自己面对诱惑时的自控能力。延迟满足并不代表对一切欲望都要延迟,更不代表要取消满足,而是在尊重自身需求的基础上,有节制地满足自己的欲望。

举个例子。当你工作了一天,回到家后明明很想休息,但还需要为明年的考试作准备,看书学习,想要上床休息是目前阻止你看书学习的最大障碍。此时你面临一个两难的选择:是该选择上床休息,还是忍着困意去学习呢?

我想多数人会心不甘情不愿地去休息,并且在心里责怪自己为什么这么不争气,仿佛只有神采奕奕地去学习才是合理的表现。虽然去睡觉了,但内心却瞧不起自己,觉得自己没有做到延迟满足。

这就是对延迟满足的错误理解。在上述案例中,上床睡觉是一个很正常的生理需求,工作了一天后,你的身体和大脑都需要休息,这是再正常不过的,它并非诱惑。故意无视自己的生理需求和精神需求是自虐,不是延迟满足。

较为合理的做法是,与其强迫自己强撑着熬夜看书,不如早早睡觉,保证充足的睡眠,让身体和大脑得到充分的休息后,早起1小时用来学习。

还有人认为:人生短暂,生活不易,为什么就不能玩手机、打游戏、吃美食呢?一直拼搏,丝毫不让自己享受和喘息的人生还有意义吗?毕竟明天和意外哪一个先来都不知道。

玩手机、打游戏、喝奶茶、吃油炸食品等的确很容易让人感到快乐,但经常提醒自己不要沉溺于短期快感,并不是说丝毫不让自己去做这类容易制造快乐的事情,而是要把握好一个度。能够产生短期快感的事情通常有助于我们排解压力、消除负面情绪、激发执行动力,但如果过量,则弊远大于利。至于明天和意外哪个先来,这个谁都说不准。可这并不是让自己浑浑噩噩地生活、得过且过的理由。正因为人生苦短,我们才更应该珍惜当下,去做那些从长远角度来讲更有利的事情,而不是打着“活在当下”的旗号彻底放飞自我,过着被多巴胺“奴役”、在诱惑面前缴械投降、习惯性放弃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