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表扬与批评的新方式
一场烟灰缸引发的骚乱
感恩节周末过后的周一清晨,我接到了一通电话。电话那头的女人语气慌乱。“可以的话,您看看这是怎么一回事,”她说,“我们全家人现在都在车上,开车六百多公里从匹兹堡回纽约去。伊凡原本安静地坐在后座,他若有所思,乖巧得像个天使。我当时心想,‘应该表扬他一下。’于是车子开进林肯隧道时,我转过身去对他说,‘伊凡,你真是个好孩子。你今天这么乖,我很欣慰。’”
“我们在隧道里待了一会,其间伊凡掏出烟灰缸,把里边的东西——烟灰啊、烟头啊——通通扔到我们身上,烟味儿窜个不停,就跟核爆炸之后的原子尘似的。我们当时堵在隧道里,所有人都呛到了。我恨不得杀了他。要不是在马路上,我肯定当场就把他弄死。最让我火大的是,在那之前我还真心夸奖过他。难道表扬对孩子不起作用了吗?”
几周后,伊凡揭示了那次“爆炸”事件的起因。当时,他的弟弟依偎在父母中间,而伊凡却无法忍受这种情况。一路上,他一直在考虑如何除掉弟弟。最终,一个想法浮现在他脑海中:如果车子从中间折断,那么他和父母都会平安无事,而弟弟则会被切成两半。就在此时,母亲夸奖伊凡乖巧。这样的赞扬让他感到十分尴尬,并且极力试图表现得不再乖巧。环顾四周后,他看到了烟灰缸,紧接着就发生了后来的故事。
表扬成就,还是称赞品格?
大多数人认为,表扬可以建立孩子的信心,让他们更有安全感。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过度的表扬可能会引发焦虑,并导致不良行为。为什么会这样?原因在于许多孩子经常对家庭成员产生嫉妒和攀比之情。当父母对孩子说“你真是个好孩子”时,孩子或许无法接受这样的夸奖,因为这与他们自己眼中的形象完全不一样。相反地,他们希望听到关于其他家庭成员负面消息的报道,例如:“妈妈口吃了”“弟弟下周要去医院”。事实上,越是频繁地表扬孩子,就越容易使其变得任性,并想以此来展示自己的本性。父母通常会发现孩子每次被称赞乖巧后都会开始胡闹、捣蛋甚至抗议似的挑战规则。这种淘气行为可能只是孩子对公众形象保持谨慎态度的方式罢了。
这段文字的意思是,表扬并没有过时,但需要像使用青霉素一样小心谨慎。就像使用强效药物一样,表扬也有规则——包括时间和剂量,必须小心谨慎,以免引起过敏反应。使用“情感药物”也需要遵循类似的规则,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只表扬孩子的努力和成就,不要称赞他的品格和个性。
当孩子打扫完院子,对他们说“辛苦了”或者称赞院子看起来很棒,这是真实、自然的评价。相反地,告诉孩子他们“人真好”则不仅毫无意义,而且也不合时宜。表扬应该让孩子看到自己的努力和成就,而不是夸张其品格。
以下例子展示了一个可取的表扬方式:八岁的吉姆把院子打扫得干干净净。他不但耙了树叶,倒了垃圾,还重新整理了各种工具。妈妈很感动,对他的努力和成就表达了感激和欣赏:
妈妈:“这个院子以前真的很脏,我之前从来没有想过它可以在一天内变得这么干净。”
吉姆:“我做到了!”
妈妈:“原本院子里到处都是落叶、垃圾和各种杂物。”
吉姆:“但现在已经全部清理完毕了。”
妈妈:“你肯定花费了很多力气吧!”
吉姆:“没错,确实费了不少劲。”
妈妈:“看着现在的院子如此干净整洁,感觉真好啊!”
吉姆:“看起来还不错呢。”
妈妈:“谢谢你,我的孩子。”
吉姆:“不客气。”
妈妈的话让吉姆为自己的努力而开心,为自己的成就而骄傲。当天晚上,他迫不及待地等爸爸回来,好向他展示干净的院子,重温出色完成任务的骄傲。
相比之下,下列对孩子品格的溢美之词则是毫无帮助的:
“你真是个好孩子。”
“你真是妈妈的小帮手。”
“妈妈要是没有你可怎么办呀?”
这样的评价可能会吓到孩子,让他们感到不安。[1]他们可能会觉得,自己离好孩子还差得远呢,配不上这样的称赞。因此,与其惴惴不安等着被揭穿,倒不如立马坦白地做点坏事,好减轻自己的负担。
直接称赞孩子的品格可能会让人感到不适,就像烈日刺目一样。当听到别人称赞自己出类拔萃、心地善良、宽宏大量、谦恭有礼时,人们通常会觉得很尴尬,并且从内心深处不想承认部分或全部夸奖。被夸的人不仅不会在公众场合站出来说:“谢谢,我接受你们的夸奖,我的确很优秀。”还会在私底下否认这类夸奖。人们没法打心底里承认:“我很优秀。我人很好,坚强,大方,还谦虚。”
除了否定夸奖之外,被表扬者还可能对那些称赞他们的人产生负面情绪:“他们肯定是脑子有问题,才会觉得我这么好。”
我们说的和孩子听到的
表扬应涉及两个方面:孩子的品格特征和努力成就。评论时措辞要严谨,让孩子能够积极正面地推断自己的品格。
十岁的肯尼帮爸爸修缮了地下室,其间他必须搬动沉重的家具。
爸爸:“工作台很重,搬起来很吃力。”
肯尼:“但是我搬起来了。”
爸爸:“那可需要不少力气。”
肯尼:“我可是很强壮的。”
在这个例子里,爸爸只对任务的难度进行了评价,是肯尼本人对自己的个人力量做出了推断。如果爸爸说:“儿子,你真强壮。”肯尼或许会回答:“哪有,班上比我强壮的男孩多得多。”随之而来的很可能就是一场无益甚至激烈的争论。
内心回响与自我形象
表扬应该包含两个部分:我们说的话和孩子从中得出的结论。前者应该清楚地表明,我们欣赏孩子所做出的努力、工作和成就,并感激他们提供的帮助、关心或创造性。我们的话语应该让孩子对自己产生积极看法,就像一块魔法画布一样,让孩子不由自主地挥动画笔,在上面描绘一个积极正面的自我形象。如下例:
父母:谢谢你洗好了车,现在它焕然一新了。
孩子:我干得不错,我的工作得到了赏识。
(无用的表扬:你真是个天使。)
父母:我很喜欢你送的卡片,做得很漂亮,写得也非常有趣。
孩子:我的品味很好,我可以相信自己的选择。
(无用的表扬:你这么体贴周到。)
父母:你的诗真是写到我心坎里了。
孩子:我很高兴我能写诗。
(无用的表扬:相对于你的年纪而言,你写的诗算是不错的了。)
父母:你做的书架真漂亮。
孩子:我很能干。
(无用的表扬:你很会做木工。)
父母:你的信让我特别开心。
孩子:我能给他人带来快乐。
(无用的表扬:你在写信这方面做得很好。)
父母:非常感谢你今天帮我洗碗。
孩子:我能帮上忙。
(无用的表扬:你比保姆强多了。)
父母:谢谢你告诉我,我多付了钱,真的太感谢你了。
孩子:我很高兴我很诚实。
(无用的表扬:你真是个诚实的孩子。)
父母:我发现你的作品有好几个创新点子。
孩子:我也可以很有创意。
(无用的表扬:在你这个年纪,你的写作水平已经相当不错了。当然,还有许多需要学习和提高的地方。)
这些描述性语句以及孩子从中得出的积极结论共同构成了心理健康的基石。我们所说的话会在孩子内心回响,并对他们产生影响。通过重复这些现实而积极的语句,孩子能够更加积极地看待自己和周围世界。
批评:建设性批评与毁灭性批评
如何区分建设性批评和毁灭性批评?建设性批评仅限于指出应该如何做事,而不会提及与孩子品格相关的负面评价。
十岁的拉里吃早餐时不小心打翻了一杯牛奶。
妈妈:你已经长这么大了,应该知道怎样拿杯子了。我已经多次提醒你要小心。
爸爸:他就是毛手毛脚的,以前一直都这样,将来也改不了。
拉里洒掉的牛奶只值几毛钱,但是因为事后被刻薄嘲笑而失去的信心可能价值百倍。当出现不好的情况时,我们不应该攻击闯祸者的品格,最好的做法是批评行为而非人。
八岁的马丁不小心把牛奶洒在了桌子上。
妈妈平静地说:“我看到牛奶洒了,再给你一杯新的,还有一块海绵。”说完起身把牛奶和海绵递给儿子。
马丁抬头看着妈妈,既松了口气,又有点怀疑。他小声回答:“谢谢你,妈妈。”他擦干净桌子时,妈妈还在一边帮他。
妈妈既没有补几句严厉的批评,也没有给什么没用的警告。她说:“我当时本来想说‘下次小心点’,但我发现自己好心地沉默了一会,他就看起来感激地不得了,所以我什么都没说。要是以前,我肯定会为这杯打翻的牛奶大呼小叫,最后一整天的心情都给毁了。”
闯祸的原因
许多家庭的亲子冲突有一定的规律可循,整个过程通常是孩子做错事或说错话,父母侮辱孩子,孩子反应更激烈,父母再尖声威胁并施以更加霸道的惩罚,最终导致混战爆发。
九岁的纳撒尼尔正在把玩一个空茶杯。
妈妈:你会把杯子打碎的,你总是打碎东西。
纳撒尼尔:不会的。
就在这时,杯子掉到地上碎了。
妈妈:哎呀,你也太粗心了,家里的东西都被你弄坏了。
纳撒尼尔:你也很粗心啊,摔坏了爸爸的电动剃须刀。
妈妈:怎么能对妈妈说这样无礼的话!真没教养!
纳撒尼尔:你才没教养呢!是你先骂我笨蛋!
妈妈:给我闭嘴!马上回你房间去!
纳撒尼尔:来呀,你试试!
妈妈的权威受到了直接挑战,她勃然大怒,抓住儿子就要打他。纳撒尼尔一边躲,一边把妈妈推到了玻璃门上,撞碎的玻璃划伤了妈妈的手。看到这一幕,纳撒尼尔感到惊恐万分,并逃出家门,在深夜才返回。不用说,全家人都心烦意乱,晚上谁也没睡好。
纳撒尼尔是否吃一堑长一智,以后不再玩空杯子,跟母子俩共同带来的反面教材相比,其实没那么重要。问题是:这场战争有必要吗?真的不可避免吗?或者说,可以用一种更聪明的方法来处理类似的事件吗?
看到儿子玩杯子,妈妈本可以拿走杯子,然后给他一个更合适的玩具,比如球。或者,当杯子打碎时,她本可以帮助儿子处理玻璃碎片,顺带说一些像“杯子很容易打碎,谁能想到小小的一个杯子居然能弄得这么一团糟”之类的话。这样和和气气的话,或许会让纳撒尼尔大吃一惊,并为自己闯的祸道歉。没有责备和惩罚,纳撒尼尔甚至可能在心里思考并得出结论:杯子不是用来玩耍的。
从一些小事故里,孩子可以学到宝贵的价值。父母应该教导孩子分辨哪些事情只是让人不快或令人讨厌,而哪些会带来悲剧和灾难。然而,很多父母总是过于夸张地对待小问题,好像碎了一颗鸡蛋就等同于断了条腿、破了窗户就相当于碎了心。
遇到一些小意外时,父母应该这样对孩子说:
“你又把手套弄丢啦,真烦!但别担心,虽然手套需要花钱买新的,但这并不是什么大麻烦。”
手套丢了不必大发脾气,衬衫破了也无须引发一场大悲剧。
侮辱性词语
侮辱性词语就像毒箭一样,应该用在敌人身上,而不是对付孩子。当有人说“这把椅子真难看”时,椅子并不会受到伤害或感到尴尬。无论怎么形容,它仍然是那把椅子。但孩子则不同,在被称为难看、愚蠢或笨手笨脚时,他们的心理和情绪都会受到影响。他们可能会产生厌恶、愤怒和报复的想法,并且感到内疚和焦虑。他们甚至还会做出一些不良行为。简而言之,辱骂性词语会产生一连串的连锁反应,让孩子和父母都不好过。
当孩子被称作笨手笨脚时,他们通常第一反应是否认:“我才没有呢。”但实际上他们相信父母所说的话,并将其视为事实。因此每次跌倒或失误后,他们就会自责地说:“我真的很笨手笨脚。”从此以后,孩子可能避免需要灵活性的事情,并坚信自己做不好。
如果家长或老师不断地重复说孩子蠢,那么孩子就会开始相信自己确实如此,并最终深信不疑。为了避免嘲笑,他们还会逃避竞争和比赛,不愿意再动脑。这样一来,孩子就用消极的方式获得安全感,他们的人生座右铭也变成了:“不尝试,就不会失败。”
处理我们自身的愤怒
童年时期,没有人教我们如何以平常的心态去处理愤怒。我们动怒时得心存愧疚,发火时要有负罪感。在他人的步步引导下,我们相信愤怒是不好的。甚至,愤怒不只是不好的行为,而是一项重罪。
对待自己的孩子时,我们努力忍耐。但实际上,如果忍得太久,迟早会爆发出来。由于担心自己的怒气伤害孩子,所以压抑着自己就像潜水员在水下憋气一样。然而无论是压抑情感还是水下憋气,都是有极限的。
愤怒,就像寻常感冒一样,会反复发作。我们可能不喜欢它,却不能忽视它。我们可能对它了如指掌,却无法阻止它的到来。愤怒降临的情景虽然可以预见,但似乎又总是那么突如其来,出人意料。而且,愤怒的感觉可能去得很快,但在当时看来却感觉永无止尽。
当我们发怒时,我们的行为就像完全丧失了理智。我们吼叫、辱骂、暗箭伤人。我们对孩子说出的话,做出的事,哪怕是在对付敌人时都会犹豫一下。闹剧结束时,我们郑重决定,以后绝不再重复这样的行为了。但是,愤怒很快再度来袭,打破我们美好的誓言。为了孩子的幸福,我们甘愿献出自己的生命和财富。但在发怒之时,我们却毫不留情,对他们猛烈抨击。
下定决心不再生气不但没用,甚至还会起反作用,只会火上浇油。愤怒就像飓风,是必须面对的现实,你不但要承认它的存在,还要时刻为之做好准备。和睦的家庭,就像人人所期望的和平世界,并不是依靠人性由恶向善的突然改变来实现的,而是通过一步步的周密计划来系统地缓解紧张局势,从而避免战争的爆发。
在对孩子的教育中,父母的愤怒也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事实上,在某些时候不发脾气并不一定是对孩子好,反而会让他们感到冷漠。因为真正关心孩子的人很难保持镇静。但这并不意味着孩子能够经受住愤怒和暴力冲击;这只表明当父母用发脾气来告诉孩子“我的忍耐有限”时,孩子确实能够忍受并理解此行为。
对于父母来说,愤怒是一种代价高昂的情感:如果没有好处,就不应该随便发脾气。此外,火气大并不能让事情变得更好,毕竟药物可不是用来加重病情的。怒气应该以特定的方式发泄出来,这种方式既能给父母以安慰,又能给孩子以启示,对任何一方都不会产生有害的副作用。因此,我们不应该当着孩子朋友的面对他们大声训斥;这样做只会让孩子变本加厉,反过来叫我们更生气。我们既不想引发愤怒、违抗、反击和报复,也不想就此陷入僵局。相反,我们想得到孩子的理解,好让阴云消散。
要在和平时期做好应对紧张时刻的准备,我们应当承认以下事实:
1.孩子有时会让我们生气,这是一个不可避免的现象。
2.我们有权生气,不必因此内疚或羞愧。
3.除了出于安全考虑,我们有权表达自己的情绪。在表达时,我们应该避免攻击孩子的品格和个性。
上述假设应该落实到处理愤怒的具体步骤当中。处理混乱情绪的第一步是大声说出这些情绪。这样可以提醒相关人员并促使他们改正行为或采取预防措施。
“我生气了。”
“你惹毛我了。”
如果板着脸对对方说出这些话没有起到效果,则可以进行第二步,加大强度表达愤怒:
“我生气了。”
“我非常生气。”
“我非常,非常生气。”
“气死我了。”
有时候,仅仅表达我们的感受就能让孩子停止调皮捣蛋,无须解释原因。但有些情况下,我们需要采取第三步:解释为何生气、内心想法和行为。
“当我看到鞋子、袜子、衬衫、毛衣扔得满地都是时,我很生气,真的气极了。我真想打开窗户,把这一堆东西扔到大街上去。”
“看到你打弟弟,我很生气,心里就像有团火在烧,我绝不允许你再伤害他。”
“看到你们所有人一吃完晚饭就冲出去看电视,把那些脏兮兮的盘子、油腻腻的锅都留给我时,我太生气了!气得我简直七窍冒烟!我真想把所有的盘子砸到电视上去!”
“当你不来吃晚饭时,我很生气。我心想:‘我做了这么多好吃的菜,想要的是赞赏和感激,而不是失望!’”
这一有助父母排解怒气的方法,不但不会造成伤害,还能给孩子上重要一课,教会他们如何安全地表达愤怒。孩子或许会明白,愤怒并不是什么大灾难,完全可以释放出来,不会伤害到任何人。这堂课不仅需要父母把愤怒表达出来,还要求父母向孩子指出可接受的情感表达方式,并向孩子展示发泄愤怒时应该采取的安全、体面的方法。有关寻找破坏性情感的合适替代品的问题,将在第五章详细讨论。
注释
[1]过分的表扬也可能给成年人带来危机感。在“罗伯特·弗罗斯特对抗赫鲁晓夫”(Robert Frost Confronts Khrushchev)一文中,F.D.里夫写道:“弗罗斯特收获的荣誉令他心生不安,因为荣誉……也许是可怖的:它意味着你下次得做得更好,而你又害怕做不到更好。”(《大西洋月刊》,1963年9月,第3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