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读史有学问(全二册)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8章 “我赞成秦始皇,不赞成孔夫子”

“中国历来分两派,一派讲秦始皇好,一派讲秦始皇坏。我赞成秦始皇,不赞成孔夫子。”

毛泽东是赞成秦始皇的,他对秦始皇有很多的论述,尤其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论述就更多了。如:“如果说,秦以前的一个时代是诸侯割据称雄的封建国家,那末,自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就建立了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同时,在某种程度上仍旧保留着封建割据的状态。在封建国家中,皇帝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在各地方分设官职以掌兵、刑、钱、谷等事,并依靠地主绅士作为全部封建统治的基础。”[1]“中国历来分两派,一派讲秦始皇好,一派讲秦始皇坏。我赞成秦始皇,不赞成孔夫子。因为秦始皇是第一个统一中国、统一文字,修筑宽广的道路,不搞国中有国,而用集权制,由中央政府派人到各地方,几年一换,不用世袭制度。”[2]“我赞成郭老的历史分期。奴隶制以春秋战国之间为界。但是不能大骂秦始皇。早几十年中国的国文教科书,就说秦始皇不错了,车同轨,书同文,统一度量衡。”[3]“秦始皇作为一个历史人物评论,要一分为二。秦始皇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进步作用要肯定,但他在统一六国以后,丧失了进取的方面,志得意满,耽于逸乐,求神仙,修宫室,残酷地压迫人民,到处游走,消磨岁月,无聊得很。”[4]

总的看来,毛泽东对待秦始皇的基本态度是“秦始皇作为一个历史人物评论,要一分为二”,这种态度无疑是正确的。历史上对待秦始皇的评价太低,而毛泽东作为伟大无产阶级革命家,十分喜欢翻历史的旧案,说秦始皇的好话是可以理解的。更重要的是,毛泽东以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肯定了秦始皇的历史功绩,这是我们应该学习的。

对秦始皇的功过,毛泽东已经说得十分清楚和全面了,但对于秦始皇是怎样一个人,我们也许还不太熟悉,下面就简要说一下他的幼年至成为国君的经历。

战国末期,秦、赵两国屡起争端。先是秦国屡次攻打赵国,但赵国有大将廉颇等人拼力苦守,秦国虽攻下几座城池,总无大的成效。后来就索性同赵国交好,想采用外交的方式来逐步征服赵国,并可赢得时间去攻打别的国家。于是,在公元前279年,秦国邀请赵国到渑池开会,订立和约。为了取得信任,按照当时的习惯,互换国君的亲属作为人质。秦昭襄王就把自己的孙子异人送到了赵国,作为人质。

但是,秦国统一六国的大政方针已定,决不会因为一个人质在赵国就不去攻打,在渑池会见以后不久,秦国就派兵攻打赵国,尤其在公元前260年,秦将白起竟把赵国降卒四十多万人一次活埋,引起了赵国及其他诸侯国的极大愤慨。在其后的两年,秦国又相继派遣王龁、郑安平等将领围攻赵国的都城邯郸,企图一举灭掉赵国。当时,赵国岌岌可危,城中断粮,以至杀人为食,幸亏魏国公子信陵君带领十万军队援助,才算打退了秦军,暂时保全了赵国。

异人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做人质的,他的处境也是可以想象的。赵孝成王因为屡受秦国欺侮,早就想杀掉异人以泄其愤,平原君劝说道:“秦昭襄王有那么多子孙,秦太子安国君也有二十几个儿子,杀了异人,对安国君、对秦王都不会有什么损害,更何况异人是他们的子孙中最不重要的一个呢?不如暂且留下他,往后也许还能用得着,有个退路。”赵王听了平原君的劝说,才没杀他。

但自此以后,赵王就不再理会异人,异人不仅出门无车马,生活无侍从,就连日常的吃穿用度也都成了大问题。更有甚者,他还要遭受赵国官员的随意训斥,就是寻常百姓,他也要逊让三分。异人在敌国做人质,又兼秦国确实残暴异常,贪得无厌,这就使异人无论在物质生活上还是在精神上都抬不起头来,只能任人欺辱。

一位名叫吕不韦的商人发现了这一情况,立刻感到兴奋不已。他原是阳翟人(在今河南省),这次来邯郸做生意,却无意之中得此奇遇。他平素就寻找机会以求大举,一直苦无着落,这次遇见异人,觉得绝对是一个天赐良机,他马上构想了一个宏伟的计划,准备实施。若能成功,他就等于买下了整个国家,即使不成功,对他也没有多大的损害,多少也会有些回报。

吕不韦认定异人是“奇货可居”,就开始实施他的投资方案。首先是结纳异人,这对吕不韦来讲,是十分容易的事,因为异人穷困潦倒,无人理睬,吕不韦稍加留意,异人立刻上钩。然后,就是说服异人,为他回国争宠做前期准备工作。

有一次,吕不韦对异人说:“秦王年纪已长,千秋之后,即位的就是您的父亲安国君,您的父亲一旦即了位,就要立太子,您父亲最宠爱的华阳夫人又没有亲生的儿子,这么一来,您的二十几位兄弟全成了候选的太子。您如果能够好好地孝敬华阳夫人,说不定会立您为太子呢!”

异人听后十分感伤地说:“我现在哪里还敢有这样的念头,如果不死在异国他乡,能够回到秦国去,已经心满意足了。”吕不韦见时机已到,就对异人说:“我倒有个办法。现在我拿出几千两金子来,派人去到秦国活动,让华阳夫人来接你。不过一切都得听我安排。”异人听了,简直是喜从天降,哪里还有不同意,连忙给吕不韦跪下,说道:“如果能这样,我会铭记您的大恩大德,没齿不忘。”他请吕不韦立刻去见华阳夫人。

吕不韦极有心计,他到成阳后,他知道时机不到。冒昧去见华阳夫人,反倒引人起疑。他先拜见了华阳夫人的姐姐,送了她一笔厚礼,又拿了一些玉璧、黄金,托她转交给华阳夫人,当然,这些都是以异人的名义送出的。

华阳夫人的姐姐没想到异人在赵国不仅没被杀掉,居然还有财力送礼,就奇怪地问道:“异人在赵国的情况怎样呢?”吕不韦答道:“赵王因为秦国屡次攻打赵国,现在又围住赵都邯郸,早就要杀掉异人,亏得赵国的卿大夫们一再保护他,才幸免于难!”华阳夫人的姐姐就更觉得奇怪了,问道:“难道是因为赵国惧秦国吗?”吕不韦连忙说:“哪里哪里,如果赵国惧怕秦国,也就不会拼死抗秦了。只是因为异人学问好,人缘好,又是个孝子,大家才不忍心他被杀害,都说秦、赵两国交兵,实在与异人无关。每逢太子和夫人生日那天,异人总是去烧香磕头,总拜朝西方祝祷,替太子和夫人拜寿。赵国人见他是个孝子,都说杀之不祥。还有,异人喜欢结纳天下豪杰,各国诸侯多少都跟他有点交情,他们也都劝说赵王不要杀他。如果换个人,有一百条命也早丢完了!”

华阳夫人的姐姐听了这番话,真是又惊又喜,惊的是异人竟有这般才干,喜的是又这么孝顺。吕不韦见她脸有喜色,接着又说:“令妹华阳夫人专宠于秦王,那是再无他求了。只是没有亲生儿子,日后年长,谁能靠得住呢?不知您有什么打算。”

华阳夫人的姐姐连忙向吕不韦问计,吕不韦说:“在太子的这么多儿子当中,又有谁比异人更合适呢,他德才兼备,又有质赵之功,最重要的是对太子和夫人的一片孝心。夫人如果能收异人做儿子,自己也就有了儿子,异人也就有了母亲,华阳夫人日后就不用发愁了。”

这番话说得华阳夫人的姐姐在心里直点头。她倒不一定为异人着想,对于妹妹的未来,她却不能不考虑。妹妹无子,将来就很难做太后,即使做了,也不稳固,尤其是立一个生母还在的儿子做太子,那就更危险了。异人的生母已去世,如果能认异人为子,再立他为太子,那是再好不过的事了,况且异人又有如此的孝心呢?她当即表示同意,愿意前去说服妹妹。

她见到华阳夫人,送上吕不韦带来的礼物,又前前后后地说了一遍,申述利害,再动之以情,华阳夫人也觉得别无好法,就同意了。华阳夫人软缠硬磨,逼着太子安国君去接回异人。安国君认为能把异人接回秦国,也是好事,就派吕不韦想法接回异人。

华阳夫人私下里告诉吕不韦,安国君已答应把异人立为嫡子,只是先别声张,以免异人的其他兄弟和赵国知道后再生事端。太子给了吕不韦三百斤金子,夫人为表示诚意,又加了一百斤。吕不韦就带着这些金子回到了赵国。

吕不韦回到赵国告诉了异人将被立为嫡子的消息,异人真有死而复生之感,他从此活跃起来。由于华阳夫人是楚国人,异人从此改名为子楚。诸事俱备,子楚也就准备结婚了。

当然仍由吕不韦张罗这件事。在聘人之前,吕不韦请子楚到自己家里吃了一次酒。席间有一女子,名叫赵姬,是大户人家的女儿,不仅美貌绝伦,而且能歌善舞,口齿便捷,子楚果然一见倾心。回到家后,就托人索要。吕不韦开始佯怒,继而虚与委蛇了一番,最后当然答应了。就这样,子楚娶了赵姬,不到一年,就生了个儿子,因为生在赵国,取名赵政。他就是后来统一中国的秦始皇。

秦国围困邯郸日久,眼见即破,吕不韦恐怕赵王杀掉子楚,就加紧密谋逃跑。他用三百斤金子买通了一位把守邯郸南门的将军,告诉他说:“我是阳翟人,来邯郸做生意,全家都被困在城里,如果出不了城,不仅本钱蚀光,性命恐怕也保不住了。”就这样,吕不韦带着子楚、赵姬和两岁的赵政,逃出了邯郸。

当时秦昭襄王正在赵国督战,他们先见了秦王,秦王很高兴,把他们送回了成阳。吕不韦让他们穿上楚国的服装去见华阳夫人,华阳夫人一见,十分奇怪地问道:“你们先在赵国,现又回到秦国,怎么穿楚国的服装呢?”子楚立刻按吕不韦事先教会的话说:“儿子不孝,不能亲自侍奉二老,但天天想着母亲,知道母亲是楚国人,就经常穿楚国的服装。”这使华阳夫人非常感动。

安国君赏赐了吕不韦,子楚住在华阳夫人的宫里,下一件事就是等待被立为太子了。

子楚归国后不久,秦昭襄王病死,安国君即位,是为秦孝文王,立子楚为太子。秦孝文王不久病死,其子秦庄襄王相继病逝,十三岁的赵政即位当了秦王。

吕不韦也随之权倾一国,他当初的设想完全实现了,但是,他的地位也越来越危险了。随着年龄的增长,秦王赵政越来越懂事,他跟赵政的母亲私通的事,在秦国早已不是秘密,有朝一日传到赵政的耳朵里,即使当时不便发作,迟早总会算账。看来,吕不韦的买卖还是没有做到家。

但要想抽身也不容易,躲开赵政容易,躲开太后可就难了。为了满足太后的需要,吕不韦必须找到一个替身,经过一段艰难的努力,终于找到了一个叫嫪毐的人。这个人也和吕不韦一样,既有野心,又有心计,还愿意冒险。于是,吕不韦把他扮作太监,帮他混进宫去。

按照原来的礼义,男子在进宫之前,必须把生殖器用毒药腐蚀掉或是切割掉,成为太监,才能出入宫禁,以免和妃子、宫女私通,乱了龙种。

吕不韦为了给太后送个面首,是不能切掉生殖器的。他用重贿买通了主管宫刑的官吏,假造了证明,让缪毐拔去胡须,拔去眉毛,涂上脂粉,扮成太监,送给了太后。

缪毐十分善于奉迎太后,不久就同太后打得火热,因太后执政,大权也就渐渐地落到了缪毐的手里。时间长了,情义暗生,太后与缪毐竟似结发夫妻,居然忘了赵政也是太后的亲生儿子。他们看着自己生的两个儿子,越想越为他们的前途命运担心。

缪毐与太后情浓之际,也顾不了许多,准备在一定的时机,废了赵政,立他的太子做国君。谁知这些密谋竟因缪毐的一时疏忽而被查出。一次,缪毐酒醉之后与人发生猛烈的争执,他气愤不过,竟然大呼:“我是国君的假父。谁敢与我争执!”这证实了早已传得沸沸扬扬的宫廷绯闻。那个与缪毐争执的人立刻跑去向赵政报告。当时,赵政已是21岁的青年了,按古礼已是“弱冠”之年,可以亲理朝政了,于是,他就严令官吏调查。结果,查出缪毐并非宦官,并经常与太后私通,还生有两个儿子。因为当时还是太后专权,赵政一时无法处置这件事。

不久,赵政按秦国的习惯在雍地举行加冕典礼,加冕之后,太后就必须还政给国君。缪毐看到,如果赵政一旦回到咸阳,他就绝无生望,于是,他趁赵政不在咸阳之机,盗用秦王和太后的印玺,发兵攻打赵政。赵政事先做好准备,故轻而易举地平定了这场叛乱。缪毐因兵败被杀,其余12名叛乱首犯也被车裂示众。

赵政还把他的母亲迁出咸阳,放逐到雍地去居住。最亏本的应算吕不韦了,他心机算尽,还是难逃这一天,叛乱平定后,他的所作所为也无法隐瞒,因而被罢相免官,不久就自杀身亡了。

公元前221年,秦王政完全兼并了六国,使中国在经历了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以后复归于统一。统一之后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如何管理这个大一统的国家。丞相王绾首先提出,全国地方太大,难以管理,应像周代那样,分封诸子,裂土而治。在召集群臣讨论这件事时,博士淳于越向秦始皇上书说:“殷周所以能有千年的天下,其原因就在于把天下分封给了子弟和功臣。现在天下如此之大,宗室子弟没有封地,同于百姓,万一发生了像齐国的田常、晋国的六卿那样的叛乱,又有谁来相救呢?凡是不以古为师而能长久的,从来没有听说过。”唯有李斯坚持置郡设县,遣官治理。他认为,天下所以战乱频仍,全在于周朝分封以来,诸侯各自为政,相互仇视,周天子也无力制止。如今天下一统,如果再立许多国家,等于再次分裂,不利用中央集权管理。出于对当时情况的考虑,也出于个人生活经历,秦始皇接纳了李斯的建议把全国分为三十六郡,郡下置县。秦始皇为中国封建社会建立成熟的统治形式,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元人张养浩在《潼关怀古》中这样写道: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蹰,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秦朝是一个对中国历史作出了贡献的朝代,但也是一个残酷的朝代。这种历史的纠结,谁又能分得清呢?

注释

[1]《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24页。

[2]转引自甄不贾:《毛泽东读书笔记》,《希望》1992年新总第21期。

[3]毛泽东1973年7月3日同王洪文、张春桥的谈话,见《中国共产党执政四十年》,中共党史出版社1989年版,第363页。

[4]杨建业:《在毛主席身边读书——访北京大学中文系讲师芦荻》,《光明日报》1978年12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