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末年:三分天下的精彩博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六节 张鲁归降汉中定

面对日益逼近的曹操大军,张鲁惶恐不安,这个割据汉中二十多年的政权终于迎来覆灭的倒计时。

张鲁出身于一个道教家族,他的祖父张陵就是五斗米道的创始人,这个五斗米道还有一个更有名的称呼,也就是天师道,与张角的太平道并驾齐驱,是汉末道教的两个主流宗派。

张陵后来前往益州传教,并在当地扎根,到了张鲁这一代,他凭借自己母亲的关系搭上了益州牧刘焉,从此走上人生巅峰。

据《三国志·刘焉传》记载:“张鲁母始以鬼道,又有少容,常往来焉家。”张鲁的母亲善于养生,一把年纪了还保持着少女的容颜,因此和刘焉极为亲近,两家走动频繁,而刘焉也爱屋及乌,任命张鲁为督义司马,前往汉中平乱。

《三国志》虽然没有明言,但是对此事的描述还是极为暧昧的,张鲁之母极有可能是通过自己的姿色得到了刘焉的宠爱,从而给自己的儿子争取了一个好前程。

如此推测并非没有依据,刘焉死后刘璋即位,他上位后没多久就将张鲁的母亲和弟弟杀掉了。虽然表面上给出了一个张鲁骄纵放肆、对刘璋不够恭顺的理由,但仔细想想,这个理由还是有点站不住脚。

张鲁领兵在外,贸然杀其家眷,岂不是要逼反张鲁?刘璋虽非雄主,但也不至于做出这样的不智之事,正确的做法应该是用张鲁的家眷来要挟他。

刘璋这么迫不及待地下手,可能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对张鲁母子有着极深的恨意,至于恨意的来源,我想应该是刘璋认为张鲁母子曾在他父亲面前邀宠吧,其实这也是人之常情。

事实上,就算刘璋没有下杀手,他和张鲁也没有可能修复关系,顶多只能让张鲁投鼠忌器而已。

刘焉是张鲁和刘家关系维持下去的桥梁,在他死后,张鲁和刘家可以说就形同陌路了。益州之内,一山不容二虎,双方迟早要兵戎相见,绝没有调和的余地。

总之,在刘璋动手之后,双方就彻底走向了对立面,之后张鲁击退了刘璋数次进攻,逐渐在汉中站稳脚跟,建立了一个政教合一的政权。

后来有人劝张鲁称王,不过他的智囊阎圃却很有眼光,他劝道:

汉川之民,户出十万,财富土沃,四面险固;上匡天子,则为桓、文,次及窦融,不失富贵。今承制署置,势足斩断,不烦于王。愿且不称,勿为祸先。(《三国志·张鲁传》)

汉中四塞之地,民殷国富,足以自保。如今您统治稳固,不如务实一些,何必贪图虚名而招致祸端。这样一来您就能建立齐桓、晋文一样的霸业,就算不行,最差的结果也是窦融。

这位阎圃确实有远见卓识,在没有绝对实力的前提下贸然称王,绝对是要自取灭亡,那位“河首平汉王”宋建就是个鲜活的例子。

而他所举出的窦融这个例子,也是颇具深意。这位窦融在两汉之交时期历仕于王莽和刘玄,后来也成了割据一方的诸侯,但在刘秀逐渐显露出一统天下的趋势后,他也就顺势归降,成为东汉开国功臣。

现在天下最强的势力无疑是曹操,他就好比是当初的刘秀,阎圃提到窦融,意思就是让张鲁以后在合适的机会降曹,以保荣华富贵,张鲁对此深以为然。

就这样,汉中在张鲁的治理下,逐渐成为一片远离战争的乐土。不过这二十多年的平静,终于要被曹军的铁蹄打破了。

此时曹操大军压境,已经杀到汉中西面的门户阳平关,张鲁见状已经毫无战意,当初阎圃的那番话再次涌上心头,他已经打算投降了。

不过张鲁的弟弟张卫却不同意,领着几万兵马想要抵抗。

这里就让人产生疑问了,因为张鲁对汉中是有绝对控制权的。如前所述,他“承制署置,势足斩断,不烦于王”,也就是无王之名而有王之实,张鲁的弟弟按说没有力量违背他的意思。

因此,笔者认为实际情况是在张卫提出反对意见并阐明理由后最终说服了张鲁,这样推断的主要理由就是战后张卫并没有被清算,根据明代作品《汉天师世家》的记载,他还得到了封赏,被封为昭义将军。

如果张卫真的是违抗张鲁的命令擅自行动,曹操为了表彰张鲁,肯定会处理他这个反面典型。所以唯一的解释就是张卫与张鲁是共进退的,曹操既然赦免了张鲁,就没道理再处理张卫。

虽然根据《魏晋世语》的记载,曹操在进攻受阻打算撤兵时,西曹掾郭谌以张鲁早就已经遣使投降为由劝阻曹操,但这不太符合逻辑,可信度不高。因为如果确实如此的话,曹操没道理会有撤兵的意图,而是应该继续坚持。况且《三国志》也明确记载张鲁是在阳平关失陷后才投降的。

而张鲁同意先抵抗一番的原因,也并非他认为自己能挡住曹操的兵锋,他还没有这么盲目自信,他的目的应该是要经过有限规模的抗争来证明自己的实力和价值,让曹操高看他一眼。

如果他打定主意死硬到底,那就应该像后来的诸葛诞一样散尽财富招兵买马,而不是将府库封藏起来。

最后的战斗开始了,张鲁的弟弟张卫是一名颇有才能的武将,他清楚阳平关的重要性,因此屯兵山上并修建了一座阳平城以巩固防守,准备抵抗曹军,无奈他运气实在太差。

这是曹操第一次来汉中,他对此地山川地理形势不够了解,之前听凉州从事和武都地区的降将说阳平关可以轻易攻下,但实际上却完全不是那么回事。

曹操命令发起进攻,但张卫的军队据险而守,曹军不得寸进。见没有进展,曹操命夏侯惇和许褚将山上的兵马带回来,同时也做出撤退的假象迷惑敌军。

这时有一支部队由于位置太靠前,没接到曹操的撤军命令,反而误打误撞闯入了张卫的军营。

本来这支部队孤军深入,是要自投罗网了,但没想到却阴差阳错立下了奇功,张卫的军队见到他们后居然一哄而散。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夜半时分,竟然有数千头麋鹿冲入了张卫的军营,导致军中发生了最为可怕的夜惊。

阳平关守军在一片慌乱之下,正不知所措,这时又见到一支敌军闯入军营,以为曹兵已经破城,心惊胆战之下,自然是溃不成军。

辛毗和刘晔将这个情况告诉夏侯惇与许褚,二人开始还不敢相信,直到夏侯惇亲眼所见才无话可说,于是立刻将军情报告曹操,曹操令解、高祚对张卫发起夜袭,张卫见大势已去,只好投降。

张鲁收到阳平关失守的消息,也觉得无法坚持下去,打算向曹操请降,结果又是阎圃出来献策。阎圃说:

今以迫往,功必轻;不如依杜濩赴朴胡相拒,然后委质,功必多。(《三国志·张鲁传》)

现在投降的话,属于被迫投降,肯定不会得到曹操的看重,不如南下巴中,投靠当地夷人杜濩、朴胡,然后再投降,那样说明在汉中还有足够的实力,才会被曹操看重。

这一计策极为高明,因为巴中更接近刘备的势力范围,曹操短时间肯定难以进攻巴蜀,到时候只能来招降,那样张鲁就不是被迫投降而是主动投诚,性质就大不同了。阎圃提出这个建议,说明他抓住了讨价还价的关键,即提升自己的价值。

张鲁依计行事,临走前又拒绝了部下关于烧毁府库的建议,曹操进入南郑后见府库完好无损,对张鲁的态度大为赞赏。

流亡巴中的张鲁成为曹操和刘备双方都想争取的对象,不过这次阎圃虽然建议张鲁选择曹操,但也没说投靠刘备不可,而是让张鲁自己作决定。阎圃之所以没有说得太明确,是因为他其实对于张鲁投降哪一方并不是非常在意,毕竟他就是巴西郡安汉县的大族,投降刘备的话,正好也能返回故乡入仕。

而张鲁这次非常果断,随着那句“宁为曹公作奴,不为刘备上客”的名言,张鲁的前途命运就此敲定。张鲁降曹这个决定还是非常明智的,因为他在曹操那里也并非做奴仆,作为正面典型,曹操给了他极高规格的待遇,封为镇南将军、阆中侯,食邑万户。

在魏国,什么样的人才能做万户侯呢?答案是只有平原侯曹植一人而已,而曹彰在曹操时代也只有五千户封邑。

至于曹魏宗室成员,夏侯惇封邑是两千五百户,曹仁是三千五百户,而曹洪则只有两千一百户,由此可以看出张鲁这个万户侯的分量有多重。

除此以外,曹操还和张鲁联姻,他让儿子曹宇娶了张鲁之女。这位曹宇就是在魏明帝托孤时短暂露了一次脸的那位燕王。

按裴松之的说法,《三国志》中曹操诸子列传的排列顺序是“以母贵贱为次,不计兄弟之年”。由此可见在曹操的众多夫人中,曹宇的生母环夫人按照地位高低的顺序,是排在第三位的,仅次于卞皇后和刘夫人。不过,排在前面的刘夫人所生的曹昂和曹铄都已经去世,而同为环夫人所生的曹操最喜爱的儿子曹冲也已经去世,因此曹宇和他的同母兄长曹据在魏武诸子中的地位是仅次于几个嫡子的。

曹操让曹宇这样地位较高的儿子去联姻,也是对张鲁价值的一种肯定,毕竟后来曹操迁移汉中人口时,也离不开张鲁的协助。

张鲁能得到这样近乎完美的结局,离不开阎圃的谋划,曹操也对阎圃表示嘉奖,封为列侯。另外阎圃还得到了一份特殊的赏赐,即当初被马超抛弃的庶妻董氏,令人哭笑不得。

此后阎圃在曹魏仕途一帆风顺,曹丕登基前,他已经做到建节将军、平乐亭侯,他的孙子阎缵也是西晋名臣。

曹操经过数年的奋战,终于成功拿下了关中、陇右和汉中三大关键地区,至此他的触手已经深入益州。那么刘备这些年又有何动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