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沟通要讲逻辑,实现有效沟通
一、沟通是生存的技能
沟通是生存的技能此话不假。在远古时代,一个人无法单靠个人的力量在自然里存活,他必须群居,与其他人合力捕获猎物,依靠群体的力量才能得以生存。在没有语言的原始社会中,人们靠着简单的肢体动作让对方会意,以达到沟通的目的。到了现代社会,人与人的联系更加紧密,没有人能够离开某种关系而单独存活。在紧密的联系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建立关系的首要方式便是沟通。而沟通最重要的衡量标准是要讲求效果。因为同样一句话对不同的人说,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同样一句话用不同的语气说,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同样一句话在不同的场景说,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同样一句话在不同的时间说,会产生不同的效果,等等。这些不同的话语效果会对说话人产生巨大的影响。
人从出生开始就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是社会性动物,需要通过日常的社会互动来构建起关系网,这些社会互动包括沟通、合作、竞争等,它们塑造了个体的社会存在。因此,学会沟通是使人成为社会人的必备技能之一。那么,如何迈出沟通的第一步呢?常被调侃的哲学三大灵魂拷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充分概括了沟通的三大注意事项:一是“我是谁?”这个问题要求我们在沟通之前进行深刻的自我反思。了解自己的身份、价值观、情感和信念是有效沟通的前提。我们只有对自己有了清晰的认识,才能更好地表达自己,并在沟通中建立真诚的联系。二是“我从哪里来?”这个问题强调了个人的成长背景的重要性。我们的沟通方式和内容受我们拥有的文化知识、受教育的程度和曾经的经历的影响。认识到这些背景因素,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他人的观点和行为,避免误解和冲突。三是“我要到哪里去?”这个问题关乎沟通的目的和预期结果。在任何沟通之前,明确沟通的目标和方向是非常重要的。这包括了解我们想要传达的信息、期望达成的结果以及如何引导对话以实现这些目标。当然,纵观三问,我们还能意识到,学会沟通需要有情境意识,沟通不是在真空中发生的,而是在特定的情境下进行的一个动态过程,涉及时间、地点、参与者和氛围等,这些对于选择合适的沟通策略至关重要。另外,更重要的是,学会沟通需要我们时常反问自己“要到哪里去?”要有落脚点,这就是道德感与社会责任感,在沟通中,我们不仅要传达信息,还要对我们的话语和行为负责。这意味着我们应该诚实、尊重并考虑沟通的潜在影响。
黑格尔曾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逻辑学》不能以其他范畴,比如“理智直观”或“我即是我”作为起点。因为他认为,这些范畴虽然指出了最为真实的东西,以及哲学所要考察的对象。但是,它们仍然是基于主观认知者的理解和把握的一种“表象”,并不是客观性的“纯粹思想”。可见,“理智直观”“我即是我”虽然是真实存在的,但是它们并不是逻辑意义上的存在,我们将此观点放在人际沟通中来思考问题也是非常适用的。
通常人们将自己看到和听到的视为真相,但事实上,有时候我们看到和听到的未必是真相,可以将其类比为理智直观。在沟通中,如果每个人都认为自己看到和听到的是正确的,继而希望别人接受自己的所有观点,那么沟通的效果可能并不理想。某演员在脱口秀里曾调侃过她母亲,“世界的尽头是铁岭”,因为在她母亲眼里,铁岭是世界上最好的城市,哪里都比不上那里。的确是这样,从情怀的角度来看,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最喜欢的地方,无可取代。但是从逻辑的角度来看,人们容易以自我为中心,希望对方以自己的所感所悟为重点。此时,沟通就成了单向输出,沟通就不再是沟通,而变成了命令、告知或者倾诉,沟通也就失去了意义,成为所谓的自说自话。这也是本书阐述沟通以逻辑为切入点的价值所在。
关于“理智直观”。我们经常会看到网上关于要求让座的新闻,大概内容无外乎在公交车或者地铁上,老年人因为没有座位而要求坐着的年轻人让座,年轻人拒绝让座或者让座得不是很迅速,或者让得不是很情愿,而遭到要求让座的老年人训斥。新闻中的老年人年近古稀,都是白发苍苍的模样,他们步履蹒跚,甚至呈现羸弱无助的状态。说实话,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尊老爱幼是家庭教育中的重要内容,是根植国人心中的优良品质。所以,当这样的新闻出现后,人们有的指责年轻人冷漠与麻木,有的指责老年人的固执和蛮横,却忽视了事件背后的关键:引发年轻人不让座的真正原因,是双方沟通上存在问题。
根据马斯洛需求原理,人的高级需求是尊重,尤其在礼仪之邦——中国,人对于尊重是非常在意的。老年人需要尊重,年轻人同样也需要尊重,在尊重不对等的情况下,沟通自然不可能顺利进行。网上有一个比较流行的短视频,两辆车在狭窄的地方会车,双方都不愿意退让,这时候,一台车的车主摇下车窗,大声地说到:“你说请小公主让车,我就让你。”对方本以为车主是要责骂自己,没想到她用了“小公主”这样可爱的称呼,怒火瞬间平息了,他甚至笑了起来,笑对方的高情商,也笑自己的笑点低。无论怎样,本来剑拔弩张的紧张氛围,就这样被巧妙而轻松地化解了。
老人与年轻人的矛盾,不在于谁真正需要座位,老年人没有老到非要有座位才能乘车的程度,年轻人也没有一定不让座才心里舒坦,双方需要的,其实是沟通中的相互尊重,只有建立在充分尊重的前提下,沟通才有可能顺利完成。因此,作为旁观者,我们不能让所谓的“理智直观”影响我们的判断,武断地去评价谁对和谁错,而要深入思考在人际交往中的方法与技巧,思考倘若自己遇到类似的事情该如何解决。现代社会节奏愈发快速,每个人都有来自工作、学习和家庭的压力,谁没事睁开眼睛就喜欢吵架和让自己心情糟糕呢?可是掌握情绪的开关在我们自己的手里,如果多一点思考沟通的技巧和方法,我们不就可以避免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和困扰了吗?
关于“我即是我”。黑格尔在《小逻辑》中提出,只有“逻辑概念”展现的“纯粹思想”才是事物存在的本质和根据。思想的客观性意味着,它们独立于我们的主观思维,并且是事物赖以存在的根据和实体。这里就指出,我不是世界的全部,世界也不是只有我。我们在社会交往中,当需要与别人沟通交流时,特别是需要通过沟通后达成自己的目标时,不能眼里只有自己,以自我为中心,不能只从自己的角度考虑问题。
比如,有的人问路,张口就朝着路人问:“××路怎么走?”,路人看了他一眼,继续埋头走路,问路的那个人却不悦:“你这个人怎么没有礼貌呢?问你话呢?”路人更是头也不回就走了。究竟是谁没有礼貌,这不是不言自明的事情吗?从小我们就知道,当我们向别人提出需求,请别人帮忙时,一定要客气,同时还要使用礼貌用语。这可是小朋友都知道的简单道理,成年人有时候却做不到。
人的一生要面临生存和发展的诸多问题,从自己利益考虑是人们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非常自然的立场,所以从自己的利益来考量本身是没有错的,也没有什么值得羞愧的,更不是所谓的人性的自私。假如,达成一项社交目标的总分为10分,我们从自己的利益考虑的分值应该为5分,剩下5分是需要留给对方的。因为你需要从自身利益考虑,别人也同样要从自身利益进行考虑,倘若这个分值超过了5分,则数值越大,沟通成功的概率就越小。
张姐下班晚了去菜场买菜,比较了几家后,在一个摊贩前停下来,看着价格牌询问菜价(一般下午菜场的菜会有折扣)。摊主说:“都是挑剩下的了,也不怎么新鲜,您看着给吧!”张姐:“看着给,也要具体有个数字啊?您不是做生意吗?”摊主:“菜都快卖完了,剩下的这些也不好意思喊价,您瞧得上就拿着去吃吧!”张姐寻思,这人是不想做生意了吗?于是又走到其他摊贩前询价,其他摊贩却指着价格牌说,“那不是有价格吗,问什么问?”而且态度也冷冷的。张姐看了看他们的菜还没有刚才那家新鲜,而且还爱理不理的样子,于是果断地来到刚才那家菜摊买菜,并且坚持支付原价。从那以后张姐去菜场买菜,都会光顾这家摊贩,摊主每次都笑盈盈的,说话不多,但是语气平和礼貌,买完后还会给老主顾捎上点小葱或蒜瓣。如果做生意的买卖双方都能够从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那么买卖的过程就少了许多斗智斗勇,多了些和谐和舒适的体验感,卖方挣到了该挣的钱,买方买到了合适的商品,还收获了服务。
所以,在沟通中如果坚持“理智直观”或“我即是我”这些错误的观点,沟通就不需要也没有必要再继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