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李二陛下,我来自千年后
贞观三年。
深夜,殿内。
深夜的烛光在宫殿中摇曳,微风透过窗隙带来了几分凉意。
李世民揉了揉太阳穴,努力让自己清醒些,继续审阅面前一摞厚厚的奏折。
玄武门事变已经过去三年,但唐帝国的最高决策人,李世民,李二陛下,却依然兢兢业业,如履薄冰,不敢有丝毫懈怠。
哪怕执掌天下,但面前眼前案牍上的诸多奏折,还是不由得感到阵阵无力。
旱灾,水灾,蝗灾。
自他继位后,天下就没省心过。
如今不只是朝堂,民间也有诸多非议。
看着密卫呈上来的奏报,李世民拳头不由得握紧,脸上阴晴不定,有不忿,有怒意,有愤慨。
皇帝不好做,尤其他还是不是顺位继承。
奏报中的内容,大抵是针对他得位不正的讥讽谩骂,说来说去无非就是那点内容。
“杀兄逼父,天理难容?哼~周公诛管叔、蔡叔以安定周朝,我所行之事,只是为稳定局势不得已而为之!”
虽然这话里有李世民为自己找补的成分,但事实也确实如此。
玄武门之变前,整个大唐在整个北方常年大范围高频率强烈度的入寇下已摇摇欲坠。
人口单薄,经济疲弊,外有强敌,那时候他要不先下手为强,恐有亡国之虞。
一旁的内侍太监张阿难见此,有些不忍道:“陛下,夜已深了...”
摆摆手,李世民略显疲惫道:“你先出去,朕想一人静静。”
闻言,张阿难欲言又止,默默把大殿中照明的烛心提高了几分,这才悄然退去。
诺大的大殿中,就只剩下李世民一人。
他看着手中的奏报,还有密卫筛出的名单,眼中的杀意一闪而过,但最终也还是无奈的叹了口气。
杀人简单,但只凭暴力手段,是堵不住天下人的悠悠众口的。
“天下自有耳目,千秋功过自有后人评说~”
一道声音,响彻于空荡荡的大殿之内!
“谁?!”
寂静的殿内,李世民眼神一变。
大殿的安保,皆由他最信任的玄甲军护卫,此时正值午夜,还能有人能闯入皇城?!
“来者何人?”
大殿阴影角落,空间变得虚无,一阵诡异的漩涡后,一位身着古怪奇装异服的少年角慢慢走出。
“晚辈李易,来自千年后,拜见李二陛下~”
风尘仆仆的李易,看着高位上的李二陛下,眼神中虽然有些紧张和局促,但更多的还是兴奋好奇。
现在站在他面前的男人,可是公元七世纪的碳基生物天花板,大唐太宗文皇帝,李二陛下。
李易缓步上前,直到距离李世民大约六七米左右的距离处停了下来,这个距离,看上去很安全。不管是对李世民,还是李易。
“千年后?”
身穿龙袍,周身环绕着铁血锐气的李世民看着眼前的李易,忍不住眉峰轻拧。
片刻后,忍不住发出一声质问。
“少年郎,你可知道,欺君,该当何罪?”
“根据大唐武德律,欺君之罪包括虚报、瞒报、伪造文书等行为,这些行为如果被发现,通常是死刑。”【注:小说此时背景是贞观初年,此时唐朝法律,沿用的应该是武德七年(624年)颁布的武德律,更加完整细致的贞观律,是在贞观十一年完成颁行的。】
李易手持平板电脑,看着上面一早准备好的解释,将对于欺君之罪的回答完整述出。
而李世民话里的威胁,他完全没有放在心上。
“既知晓我朝法律行文,还敢在殿前妖言惑众,难道不怕朕治你的罪?”
李世民看着眼前毫无恐惧之意的李易,话里流露出丝丝杀意。
“若陛下真要治罪,应该再加一条,深夜擅闯皇宫。”
李易收起平板,对着李世民无所谓的耸了耸肩道。
“皇帝陛下,尽管我的出现,可能会让你觉得匪夷所思,但请相信我,花上一炷香的时间,先听完我的来意也不迟。”
李易本想说几分钟的,但想了想,面对千年前的古人,分钟这种时间单位,他大概率听不懂。
机会难得,这次穿越,难道有个能愿意以相对和善些的态度和他说话的人,李易必须抓住机会。
看着略显戒备紧张的李易,李世民眉头一皱。
现在的他满腹疑虑,这人怎么出现的?怎么越过重重宫禁走到自己面前的?还有刚才那诡异的空间波纹又是何物?
从外形判断,他不觉得李易能会给他什么威胁,两丈有余的距离,只要他想,定能将数息间将对方擒获。
这位皇帝陛下虽然是文皇帝,但他的武力值,那是有目共睹的。
并且,李易刚才的那句话,让他有些意动。
“我且问问你,你刚才那句,天下自有耳目,千秋功过自有后人评说,是何意?”
李世民上前一步,目光如炬的盯着李易。
李易轻声道:“如陛下所言,我刚刚到这那会,就听到你说的那句,杀兄逼父,天理难容,有点不一样的见解而已。”
“哦?”
李世民见这少年还真敢接话茬,眼中闪过一丝好奇。
玄武门之事,朝中大臣皆是讳莫如深,背地里或许人人都有看法,但当着他这位皇帝陛下,谁敢开口议论?皇帝的黑料,谁敢说?
李易挠了挠头,斟酌片刻后,方才回答道。
“你是皇帝,用我们的话说,那就是古代政治家,政治家又不是道德楷模,能不能流芳百世,靠的是文治武功的成就,至于个人私德这种东西,有的话,锦上添花,没有其实也无妨。”
“能青史留名的政治家,都是功过并存,甚至是毁誉参半,相比你的文治武功,玄武门之变那点小小的黑历史,实在不值一提,真正的史笔,不是史官手中的毛笔,而是人心!”
听完李易的话,李世民眉毛一挑。
这少年实在放肆,面对他这位九五之尊,不仅没有丝毫敬畏,话里话外不带半点敬语,简直大胆。
但另一方面,比起那些整日将仁义道德挂在嘴上的言官,李世民又觉得李易有点意思。
玄武门事变后,史官就说过:弑兄是大罪过。
李世民:朕自为之,记朕账上。
史官:齐王元吉?
李世民:朕手潮了,差点被反杀,还是朕的。
史官:太上皇的事?不分辩几句?
李世民:哎!
史官:好了,玄武门的事,就这样了。陛下还需要辩护律师和证人么?
李世民:朕好好干,能弥补么?
他这位皇帝的显著特点:认错快,干活狠。
“照你那么说,朕将来会青史留名?”
李世民笑问道。
他不信李易真来自未来,只是难得有人把他心里话说出来,胸中顿感一阵爽利。
李易是趋炎附势也好,胆大包天也罢,最起码敢堂堂正正在他面前讲,相比那些只敢在背后做小动作的‘鼠辈’,高下立判!
“陛下你说青史留名,有点过于保守了,严格来说,在我们那个时代的看来,你简直是皇帝这个职业的天花板好不好?”
“华夏五千年历史中,皇帝有如过江之鲤,但无论从任何角度出发,唐太宗李世民,都是绝对意义上的千古一帝。”
“论武功,平定薛仁杲、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刘黑闼、逼降杜伏威、梁师都,攻灭东突厥、薛延陀、吐谷浑、高昌、龟兹、焉耆、中天竺、击败吐蕃、威服西突厥、重创高句丽。”
“论文治,贞观律、氏族志、五经正义、群书治要、文思博要、推广科举、大兴教育、完善三省六部制、府兵制、租庸调制、改革常平仓,北有参天可汗道,西有丝绸之路,从高昌引进棉花,从天竺引进蔗糖,夜不闭户,路不拾遗,斗米三四钱,在位23年,人口增长60%,远超文景之治,古往今来,谁能相比?”
说到这,李易显得有些兴奋,甚至连李世民后半生的履历一并托出。
他全然没想过,这段看似平平无奇的话,直接让李世民大脑都差点宕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