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狸猫换太子》:有惊无险的真宗即位
景德元年(1004年),这是中国历史上不能被忘记的一年。
从这一年的正月开始,便有十分不好的兆头,宋朝京师开封连续三次发生了地震,这是非常罕见的现象。随后,冀(今河北冀县)、益(今四川成都)、黎(今四川汉源)、雅(今四川雅安)诸州均发生了地震。
就在这一年,辽军大举攻宋,北方州县频频告急。在新上任的宰相寇准的竭力劝说下,宋真宗赵恒御驾亲征,到达澶州(今河南濮阳附近)。宋军皆呼万岁,气势如虹。而辽军孤军深入,已经无力持久。就在宋军已经明显占据优势的情况下,宋真宗却坚持与辽军谈和,由此签订了著名的“澶渊之盟”。盟约大致的内容是:宋辽约为兄弟之国,辽主(辽圣宗耶律隆绪)称宋真宗为兄,宋尊萧太后(辽圣宗生母萧燕燕)为叔母;宋每年给辽绢二十万匹、银十万两,称为“岁币”;双方各守现有疆界,不得侵犯,并互不接纳和藏匿越界入境之人;另外辽军撤退时,宋军不得沿途进行袭击。
宋真宗刚刚即位的时候,为了应付北方强大的辽国,以及西北与党项的战争,大肆扩军,招募禁军至五十余万人,加上地方上的厢军,号称养兵一百万,数目相当庞大。澶渊之盟后,宋真宗立即着手裁减军队,遣散老弱残兵,精减编制,如取消富有战斗力的河东效顺一军,龙骑军原有十二个指挥,减为六个指挥等等。不仅如此,宋真宗为了表示友好的诚意,还将同辽国接壤的地名做了改变:改威虏军为广倌军、静戍军为安肃军、破虏军为信安军、平戍军为保定军、宁边军为永定军、定远军为永静军、定羌军为保德军、平虏军为肃宁军。
澶渊之盟是中国历史上的著名事件,对整个北宋朝具有非比寻常的意义:一方面,这是一个在宋军占有优势的局面下签订的屈辱性条约;另一方面,这个屈辱性的条约却给宋辽边境带来了长达百年的和平,极大地促进了两国经济、文化的发展。甚至有人认为澶渊之盟“影响了中国思想界及中国整个历史”(蒋复璁语)。
与宋朝周旋多年、令宋朝廷无比头疼的党项人李继迁也死在了这一年,但党项的威胁并没有就此解除。李继迁长子李德明继立,孙子李元昊更是在后来建立了西夏国,成为宋朝西北的心腹大患。
同一年,宋朝出现了铜版印刷。此时的铜版印刷主要用于印制广告,现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的“济南刘家功夫针铺”铜版,便是这一时期的作品。印版上方标明店铺字号“济南刘家功夫针铺”,正中有店铺标记——白兔捣药图,并注明“认门前白兔儿为记”,下方还有一段广告文字:“收买上等纲条,造功夫细针。不误宅院使用,转卖兴贩,别有加饶,请记白。”铜版印刷的发明,反映了宋朝印刷技术的发展,也是宋朝经济与文化繁荣的有力佐证。
这一年,是宋朝“积弱”的开始,宋真宗赵恒也因澶渊之盟而成为“岁币”的始作俑者。最富有戏剧性的是,最初在宋太宗赵光义的传位名单上,并没有赵恒的名字。这个在机缘巧合下幸运地被立为太子的人,在登上皇位的过程中并不是一帆风顺。而宋朝继“斧声烛影”后的另一大诡异传闻“狸猫换太子”,也与其有直接的关联。
宋太宗赵光义即位后,雄心勃勃打算收复燕云十六州,以创立不世的军功来超越其兄赵匡胤,于是率军亲征辽国,结果大败。宋军几乎全军覆没不说,连皇帝本人的屁股上也中了辽军两箭。之后,宋太宗长年累月受到箭伤的折磨,身体健康每况愈下。尽管在皇位继承问题上波折重重,但在宋太宗晚年,还是立赵恒为太子。尤其随着箭疮复发、病情加重,宋太宗开始想方设法巩固太子的地位,名臣吕端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被推到了风口浪尖,从而上演了一场精彩的扶助太子即位的好戏。
吕端担任宰相时已经六十一岁,这之前,他在地方和中央朝廷都做过官,经验丰富。不过,吕端信奉黄老思想,奉行清静无为的政治策略,以清简为务,并无显著政绩。因此,曾有不少人反对宋太宗任用吕端为相,说他为人糊涂。宋太宗当即反驳说:“吕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关于这句话的前因,前面已经在《斧声烛影》中讲述,这里不再赘述。
据说在重用吕端之前,宋太宗还专门写了一首《钓鱼诗》,其中两句是:“欲饵金钩深未达,磻溪须问钓鱼人。”宋太宗以周文王自诩,而将吕端比作姜太公,显然对其寄予了很高的期望。后来,吕端果然不负宋太宗所托,将一场针对太子赵恒的宫廷政变不动声色地消于无形之中。
至道三年(997年)三月,在位二十二年的宋太宗因箭伤发作去世。之前,宋太宗已经立赵恒为太子,顺理成章,自然应该是太子赵恒登基为帝,这没有任何疑问。然而,偏偏后宫事多,宦官与皇后勾结起来,掀起了一场倒太子的风波,由此还牵扯出早已经被废为庶人的宋太宗长子赵元佐。
宋太宗皇后李氏自己没有儿子,但她偏爱宋太宗长子赵元佐。之前,赵元佐本来是最有希望被立为皇太子的,但他同情被宋太宗迫害致死的赵廷美,借发狂来发泄对父皇的不满,因此被废为庶人。之后替代赵元佐位置的是弟弟陈王赵元僖,赵元僖却又莫名其妙地死去,皇储人选再一次空缺。赵元僖的死对赵元佐而言,自然是个新的机会。李皇后在宋太宗面前为赵元佐说了很多好话,希望能立赵元佐为皇太子,朝中拥护立赵元佐的大臣也不在少数。
不过,宋太宗却有自己的心思。他不是不爱赵元佐,原因是赵元佐虽是他的儿子,却还是政治上的敌对派。赵元佐同情赵廷美,谁知道他当上皇帝后会做出什么事,搞不好要为赵廷美平反。更说不准赵元佐一发疯,将皇位让给了赵德昭或者德芳或者廷美的后人。这自然是宋太宗所不愿意看到的。所以,经过反复权衡后,宋太宗还是决定考虑赵元佐的同母弟赵元侃(即后来的赵恒),赵元侃性格软弱,没有兄长赵元佐那样反叛。但宋太宗一时还下不了决心,便想征求寇准的意见。
寇准即民间传说中的寇老西儿。他是华州下邽(音gui,同归,今陕西渭南县)人,少年好学,通晓《左传》等经典古籍。七岁随父登华山时,便留下了“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俯首白云低”的诗句。太平兴国五年(980年),十九岁的寇准考中进士甲科,并取得参加宋太宗殿试的资格。当时,因宋太宗多喜录用中年人,有人便劝寇准在殿试的时候多报几岁年龄,以增大录取概率。寇准却严肃地说道:“我正思进取,怎么能欺君罔上呢!”还是如实申报,结果,寇准凭借满腹经纶,一试得中,受任为大理寺评事(虚衔),实任大名府成安县(今河北成安)知县。与寇准同榜中进士者还有李沆、王旦和张咏,这四人后来均成为北宋名臣。
寇准少年得志,在朝臣中以刚直足智著名。端拱二年(989年),寇准在大殿奏事,极言利害,对朝廷的一些政策多有抨击。宋太宗听不进去,生气地站起来要回内宫。寇准却上前扯住宋太宗的衣角,非要皇帝听他把话讲完才能走。旁边的大臣都为寇准捏了一把冷汗。事后,宋太宗想明白了,反而十分赞赏寇准的执拗,高兴地说:“我得到寇准,就像唐太宗得到魏征一样。”
话虽如此,但宋太宗对寇准始终不能像唐太宗对魏征那样亲密无间,倍加信任,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寇准夫人宋氏是宋太祖宋皇后的幼妹。宋太宗始终没有忘记当时宋皇后急召赵德芳进宫即位的事,这也是为什么宋皇后死后,宋太宗甘冒天下汹汹之口的议论,下令不准以皇后礼下葬的原因。宋太宗的胸襟气度,也由此可见一斑。
寇准任同知枢密院事时,与知院张逊不合,张逊一直想找机会扳倒寇准。刚好有一天寇准外出办事,路上遇到一个疯子,疯子拜在寇准的马前,高喊“万岁”。张逊借此事弹劾寇准,寇准被贬知青州。寇准离开京师后,宋太宗耳根清净了许多,却反倒有些不习惯,经常询问有关寇准在青州的情况。这次涉及立太子一事,宋太宗便干脆将寇准召回京师,拜为参知政事。
寇准从青州赶回京师时,宋太宗的伤口已经恶化,痛苦不堪,一见到寇准,立即动情地说:“相公为什么来得这样缓慢?朕时时刻刻都在想念你。”寇准当时感动得热泪盈眶,君臣二人一时感伤,郗嘘不已。
外臣不得干预内事,尽管宋太宗亲自征询太子人选,寇准还是相当谨慎,没有明确表态,只是劝宋太宗要早日拿主意。于是宋太宗提出想立第三子赵恒(即赵元侃),寇准以一句“知子莫若父”委婉地表示了支持,赵恒立太子一事因此而定。不过,寇准几经宦海沉浮,结局并不好。在宋太祖、宋太宗两朝,有赵普和卢多逊的党争,在宋真宗一朝,则有寇准和丁谓之争。这一节到后面讲到澶渊之盟时再详述。
重新回到宋太宗病危的话题。宋太宗临终前,宋太宗皇后李氏和宦官王继恩联合起来,决定废黜太子赵恒,改立宋太宗长子赵元佐。
王继恩就是曾经在斧声烛影中扮演了关键角色的宦官,可以说,他在宋太宗即位的问题上起了极为关键的作用。宋太宗坐稳皇帝宝座后,也知恩图报,派王继恩代天子巡视,又任王继恩为剑南西川治安使,平定西蜀王小波、李顺领导的农民军起义。王继恩到任后,不知兵事,却独断专行。先锋官马知节不肯依顺他,他便尽收其军,只给马知节三百名老弱士兵,派去守彭州。马知节多次请求调拨精兵,王继恩就是不答应。后来,农民军十万人攻城,从早晨到黄昏,马知节部下士兵多战死。马知节横槊突围而出,招来援兵,呐喊着再次攻进城,农民军才溃败。宋太宗得知后,也没有追究王继恩。农民军起义失败后,宋太宗专门设宣政使之职,授予王继恩。这是宋朝立国以来首开重用宦官的先例。王继恩身为宋太祖一朝的宦官,却在宋太宗一朝得宠,权势熏天,原因只能从当年斧声烛影的雪夜中找理由了。
偏偏是这个备受宠信的王继恩,为什么在宋太宗病危时再一次参与了皇太子废立大事呢?
我们先来看李皇后的背景。李皇后为淄州刺史李处耘的次女,宋太宗即位后才入宫,无缘参与之前诸多复杂而微妙的权力争斗。李氏先是被封为贵妃,六年后立为皇后。李氏自己曾有一个儿子,但早早夭折,之后一直无子。史载李皇后“性恭谨庄肃,抚育诸子及嫔御甚厚”,意思是李皇后为人宽厚,不仅对待宋太宗的儿子们很好,而且与后宫的众嫔妃也相处融洽。这样一位难得的宅心仁厚的好皇后,怎么会突然与宦官王继恩勾结,预备废黜太子赵恒,而改立一直被皇室认为得了癫狂症的赵元佐呢?
显然,赵元佐并没有真的得癫狂症,时人都清楚这一点。李皇后本人也相当偏爱赵元佐,但她长年身处大内深宫,也没有能力左右政局,根源应该还是在王继恩身上。
按正史记载,早在赵恒被立为太子之前,心腹潘阆就劝王继恩说:“寿王(赵恒当时封寿王)自认为他一定会被立为皇太子,假如事成,跟我们没有任何关系,寿王也不会感激我们;如果我们推荐本来不当立的皇子当上太子,新君继位后,肯定感激我们的拥戴之功,这样才对我们有利。”王继恩深以为然。尽管后来赵恒被册立为太子,王继恩也仗着宋太宗的宠信,多方构陷。
潘阆,字逍遥,又号逍遥子,大名(今河北大名)人。为人狂放自傲,不屑于参加科举考试,最初以卖药为生。王禹偁《寄潘阆处士》描写他说:“烂醉狂歌出上都,秋风时节忆鲈鱼。江城卖药长将鹤,古寺看碑不下驴。一片野心云出岫,几茎吟发雪侵梳。算应冷笑文场客,岁岁求人荐《子虚》。”至道元年(995年),经王继恩推荐,宋太宗召对潘阆,颇为满意,赐进士第,授四门国子博士。潘阆为王继恩所举荐,自然感恩戴德,从此成为王继恩的亲信。
然而,王继恩已经是两朝元老,在宋太宗一朝权势更是达到了顶峰,风头无人能及。作为一个宦官,他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已经是垂暮之年的他,为什么要再一次以身犯险,置身于稍有不慎、就有杀身之祸的宫廷斗争中呢?显然,这其中不仅仅是潘阆所说的拥戴之功那么简单。
除了宋太宗本人,王继恩应该是最清楚当年斧声烛影真相的人了。他在关键时刻违背了宋太祖皇后宋氏的旨意,从而直接导致了皇位继承人的变更。后来赵德昭、赵德芳和赵廷美相继死去,宋皇后也备受冷遇,先是被迁到西宫,之后又被迁到东宫,在落寞中死去后,而且没有以皇后的礼仪下葬。这其中的种种曲折,种种风波,王继恩都看在了眼中,没有人比他更明白其中的内幕和蕴义。如此一来,他的内心显然不能风平浪静,也无法安稳地坐享荣华富贵。也只有如此,才能解释他为什么会站在同情赵廷美的赵元佐一边。也许他认为只有赵元佐上台,才最可能对宋太祖的子孙做出补偿。此时的王继恩,已经是花甲之年,已经达到了旁人不能企及的巅峰,所以,他甘冒生命危险参与废黜太子的行动,只能充分证明他对曾经的一些作为有懊悔之心。而他两次参与皇帝继立的截然不同的态度,更加证明了宋太宗得位之不正。
王继恩敢于以宦官身份参与废立大事,另一方面也证明了太子赵恒的势力相当弱。这也是宋太宗觉得自己身体将要不行了的时候,匆忙扶吕端上马任相的主要原因。事实确实证明,吕端此人小事糊涂,大事一点都不含糊。
宋太宗病危时,吕端进宫探望病情,发现太子赵恒不在宋太宗旁边伺候,当即就起了疑心,担心宫中有变。于是,他用毛笔在笏板上写了两个大字“大渐”,意思是皇帝病危,派亲信紧急送给太子赵恒,让太子进宫侍奉宋太宗。然而,时隔不久,宋太宗就驾崩西去,结束了叱咤风云的一生。这时候,王继恩进来对吕端说:“李皇后召见宰相,请宰相速到中书,商议该由谁继位。”
吕端一下听出这话里有话,明明赵恒早已经被立为太子,太子就是皇位继承人,还要商议什么?显然,李皇后是有意废除太子。吕端大为紧张,故意对王继恩说:“先帝已经提前写好了遗诏,就藏在书阁中。还要麻烦宣政使(王继恩的官职)跟我一起去检寻出来,一看就知道由谁来继承大统。”王继恩听说宋太宗留下遗诏,立即大为紧张,便想先拿到手,如果上面写的名字不是赵元佐,还可以毁掉。
吕端和王继恩二人一同来到书阁,王继恩迫不及待地抢先进去。结果,他刚一进去,吕端就将门关上落锁。见过无数大风大浪的王继恩这才醒悟过来,他竟然糊里糊涂地中了一向以“糊涂”著称的吕端的计。
吕端设计将王继恩锁在书阁中后,急速来到中书政事堂。李皇后正在那里等候,见到吕端独自前来,非常惊讶,于是说:“宫车晏驾。自古以来,立嗣君以年长才顺理成章,现在该怎么办呢?”言语之中已经明显暗示应该由宋太宗长子赵元佐来即位。吕端立即大声说:“先帝立定赵恒为太子,正是为了今天!岂容另有异议!”李皇后没有王继恩的武力支持,惶然不知所措,只得默不作声。
于是,太子赵恒顺利入宫,到福宁殿即位,垂帘引见群臣。吕端生怕有人假冒太子,站在殿下不拜,奏请卷帘,等到上殿确认帘子后是真太子赵恒时,这才返回殿下,率领群臣跪拜。这样,幸得吕端处置得当,一场蠢蠢欲动的宫廷政变被消弭,太子赵恒得以顺利登基为帝,是为宋真宗。
宋真宗即位后,谋立赵元佐的宋太宗皇后李氏被尊为皇太后,迁居西宫嘉庆殿。但王继恩就没有这么好的待遇了,他就此失宠不说,还被逮捕下狱,多年来辛苦积累的家当均被籍没。后被贬黜为右监门卫将军,安置在均州,不久后死去。
王继恩倒台后,其心腹潘阆怕受牵连,亡命江湖,逃到山西南部黄河北岸的中条山。后来被宋真宗逮捕审讯,但因为并无大罪,不久便获宽释,出任滁州(今安徽滁州)参军。复出后的潘阆很少参与政事,放怀湖山,遨游于大江南北,与寇准、王禹偁、林逋等名士交游唱和,成为宋朝有名的大词人。
至于另一被涉及的人物赵元佐,因为他事先并不知道此事,又是宋真宗的亲哥哥,所以未受牵连,安然无事。不仅如此,宋真宗还恢复了赵元佐的楚王爵位,并多有赏赐,对亲哥哥十分友善。不过令人惊讶的是,赵元佐再也没有与亲弟弟见面,一直到死。由此也可见赵元佐的真性情,他可能没有办法选择出身,却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表示了对这个天下最富贵、最没有骨肉之情的皇家的厌恶。因为与世无争,赵元佐安享富贵达三十年之久,一直到宋仁宗年间才病逝。
赵元佐还有个弟弟叫赵元俨,排行第八,便是戏曲中著名的八贤王的原型。赵元俨在宋仁宗即位前后也不可避免地被卷入了宫廷争斗,这一节到后面讲到刘娥专权时再提。
吕端在宋真宗即位中立下大功,此后备受信任。宋真宗每次召见大臣时,对吕端都是恭敬地拱手作揖,从来不直呼名字。吕端身材高大,因年迈行动更加不便。殿前石阶稍高,宋真宗就让木匠改加木制的小台阶,并专门在便殿召请他商议军国大事。吕端患病后,宋真宗不但免去了他进殿朝见的礼节,还亲自到家中探望。咸平三年(1000年),吕端病卒,年六十六岁,赠司空,谥正惠。
特别要提到的是,宋真宗赵恒即位后不久,下旨追复了先前被宋太宗贬死的皇叔赵廷美的秦王爵位,追赠自杀的堂兄赵德昭为太傅,追赠莫名身死的堂兄赵德芳为太保。
一般来说,儿子很少翻老子的定案。宋真宗性格远比宋太宗仁厚,但他敢追复赵廷美的爵位,多少说明他跟兄长赵元佐一样,内心深处并不认同父亲迫害骨肉的事实,因此出于愧疚之心,一上台就对叔叔和堂兄做出补偿。这也间接证明,即使是宋太宗的儿子,也认为赵廷美死得冤枉,赵德昭赵德芳死得可疑。宋太宗在位时,也许没有人敢公然议论这些事情,但他的私心昭然若揭,路人皆知,连自己的儿子们都不会跟他一条心。
[注:前面在《斧声烛影》中已经提过,宋朝相权大为降低,虽然也沿袭唐制,有中书、门下、尚书三省,但门下、尚书均移到皇宫外,只有中书在皇宫内办公,称政事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