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 日日思招揽
随着魏哲封侯的消息传出,次日太守府便宾客盈门。
“君侯,郡内诸家都送来了贺礼,另外青州那边也有人求见。”
只见元骏满面红光的汇报着,魏哲都没他这么兴奋。
“青州?”
“对,正是青州!”只见元骏面带笑意的解释道:“东莱豪强听闻君侯大喜,多有毛遂自荐者。”
因为按照本朝典制,列侯家臣也是有品秩的。
比如家丞、家吏、庶子、仆、行人、门大夫等等。
家丞一般秩三百石,其余多为二百石、百石小吏。
不过找上门来的青州豪强自然不是冲着这种微末小吏的位置来的。
他们之所以会毛遂自荐,完全是看好魏哲的将来。
毕竟当下只要眼睛没瞎的都能看得出魏哲必然前途远大。
纵然日后不为三公,估计最少也有一个九卿之位。
届时作为家臣的他们自然多少能沾点光,或许便可从豪强转为士族。
世人皆知:三公门下好做官。
君不见汝南袁氏的门生故吏,多为两千石太守吗?
……
在简单解释了一下这些人的来意之后,元骏更是谈笑道:
“如今青州俱言:管氏尽得齐人之妙!闻者无不深以为然。”
见他这么一说,倒是真让魏哲有些愣住了。
“此言何解?”
“哈哈哈~君侯莫不是忘了吕不韦祖上与管仲皆是齐人么?”
闻听此言,魏哲这才恍然大笑起来。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梗,这也算是独属于汉朝人的冷幽默了。
毕竟齐国本自姜子牙始,而姜尚又是姜姓吕氏。
管仲纵然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令齐桓公得以称霸。
但是吕不韦的成就也不差,仅仅一句“奇货可居”,便造就了一位千古一帝来。
青州人如此调侃的背后,其实也是包含着对管氏深深的羡慕。
当然,玩笑归玩笑,闲聊片刻后魏哲忽然意识到这还真是一个招揽人才的好机会。
由于独有的地理环境,导致辽东与青州之间形成了特殊的地缘政治关系。
相比于辽泽以西的幽州各郡,辽东之地反而与青州诸郡的来往更多。
并且魏哲的妻族又是北海管氏。
各方面的因素加在一起,导致除了辽东本土之外,魏哲在青州诸郡的知名度与影响力,反而要比幽州西部诸郡高得多。
当意识到这一点之后,魏哲自然不会放过这个优势。
其他州郡的英杰俊才不好招揽,青州之地总不能错过了,多赚几人也是好的。
然而在看了那些拜帖之后,魏哲却一脸失望。
这质量……貌似不太行呐!
“还有其他人吗?”
见魏哲好像不满意,元骏一时也犯难了,毕竟他是乐浪人,对青州不太熟。
不过元骏倒是听出魏哲的言外之意了。
显然,自家君侯准备招揽一些青州才俊。
念及此处,元骏当即建议道:“君侯,不如召公孙阳明过来问问?他是东莱胶东人,祖上又是两千石,定然熟知本州人物!”
见他这么一说,魏哲一想也是,当即便遣人去请。
并且魏哲还顺便给太史慈去信一封,向他打听有没有什么本州人才推荐。
真别说,一来二去还真让魏哲发现了几个合适的人选。
……
“便如此吧!”
翌日,太守府后院。
在确定下人选后,只见魏哲干脆道:“就以我的名义下聘书,礼聘国子尼为家丞,氏仪为门大夫、孙邵为洗马。”
话说魏哲选的这三人,基本上都是寒素出身。
比如氏仪乃北海营陵人氏,不过中人之家而已。
如今此人不过是营陵县一小吏,尚未获得什么贵人赏识。
不过如果魏哲没记错的话,此人后来出仕郡府的时候,曾被北海相孔融所嘲讽,言“氏”字乃“民”无上,可改为“是”。
没想到氏仪闻言竟然真的改姓,自称是仪。
然而在孔融麾下是仪照样没混出头,后来依附刘繇,随其避乱江东,阴差阳错入仕东吴,这才有了出人头地的机会,历任骑都尉、忠义校尉、裨将军、偏将军、侍中、中执法、尚书仆射等官,封都乡侯。八十一岁时方才病逝。
可以说这又是一个尚未被发现的底层人才。
孙邵亦是如此,甚至和是仪的经历十分相似。
同为北海国人的他,如今尚且还是乡中处士,数年后他方才出仕郡府。日后还做过北海相孔融的功曹,不过随刘繇逃至江东后便辅佐孙权了。曾任庐江太守、车骑将军长史等职。在孙权称吴王后,孙邵还成为吴国首任丞相。
可以说如果不是这场乱世,出身单微的孙邵恐怕没有这种际遇。
三人之中,唯独要属国渊现在混得最好。
乐安郡盖县国氏虽号称出自齐国上卿国氏,但在国渊之前并无显贵。
可国渊却天生聪颖,年少时就师从大儒郑玄,如今在青州也算是小有名气。
后来三国鼎立之时,国渊更是被曹操征召任司空掾属,令其负责屯田事宜。而国渊亦是发挥其才能,将屯田制完善推行,短短五年间就令到魏国仓廪丰实。
故曹操征伐关中时,特地留国渊作后勤,担任居府长史,统摄府中诸事。后来更是任命其为太仆,位列九卿。
不过还是那句话,出仕不易,国渊眼下还是白身。
所以魏哲这次征辟国渊,其实也只是试试而已,不行也无伤大雅。
……
翌日,北海高密。
乡社深处一棵树茂密的老槐树下,只见一群儒生围坐四周。
一位鹤发鸡皮的苍髯老者,则端坐树下讲学,语音不紧不慢,十分平和。
“乐得淑女,以为君子之好仇,不为淫其色也。寤寐思之,哀世夫妇之道。不得此人,不为减伤其爱也。”
在讲解完《论语》评《诗经》“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语句后,这老者便轻轻敲了一下戒尺,住口不言。
四下儒生闻言,顿时便知今日的讲学到此为止,于是纷纷起身拜谢。
礼毕之后,诸多儒生也不敢吵闹,当即有序离去。
此人便是郑玄,乃是当下顶级的经学大师,海内儒宗。
其实党锢解除之后,次年外戚大将军何进为了笼络人心,便首先征辟郑玄入朝为官,州郡官吏胁迫起行,郑玄不得已只好入朝去见何进。
何进为表示礼贤下士,倒是对郑玄礼敬有加,设几、杖之礼以待之。
但郑玄入京只是被逼无奈,敷衍一番后仅隔了一夜,未等何进授予官职就逃走了。此后他便一直在家乡隐居,聚徒讲学,专心经术,著书立说。
由于多年治学,他的名声早已遍穿天下,多有人自远方而投至门下。
今日讲学的场面还算小的,要在以往听其讲学者常常超过千人。
青州人俱言郑玄“著书满家,从学数万”。
而在看见国渊面有难色留在原地之后,郑玄顿时和煦一笑,向其微微招了招手。
“子尼,何处不解?”
毕竟国渊和其他听课的学子不同,乃郑玄高足。
所以对于这个弟子,郑玄还是很关心的。
国渊见状,当即便将自家的纠结向老师和盘托出……
-----------------
下一章还在写,明早看吧。
东汉末年的青州人才实在太散了,天下各地都是,实在不好找,唉~查了好久都没有遇到合适的人选。
都怪孔融不争气!O(∩_∩)O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