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于自我保护,大脑有一种负面思维倾向
探究情绪和大脑如何影响疼痛时,我们必须知道,人类大脑在进化过程中往往更加关注负面而非正面的结果。出于自我保护的动机,我们常常会做最坏的打算。这是一种负面思维倾向。里克·汉森(Rick Hanson)博士在他的书《重塑正能量》(Hardwiring Happiness)中对这个概念进行了更为详细的解读:
我们的祖先会犯两种错误:一是认为树林里有老虎,而事实上并没有;二是认为树林里没有老虎,但真的有。第一种错误的代价是产生不必要的焦虑,而第二种错误的代价就是付出生命。
由此造成的结果是,为了避免犯第二种错误,我们在不断重复第一种错误。因此大脑的默认设置变成了夸大威胁,低估机会以及我们应对威胁的能力。我们不断强调符合这种认知的信息,同时忽略或否认与之对立的证据。在杏仁核中甚至还有一些特别的区域是专门用来阻止我们忘记恐惧、阻止我们走出童年阴影的。
也就是说,我们的大脑预先充满了对威胁的恐惧,而事实上这些威胁比我们想象的要小得多,而且更容易控制。同时我们又低估了机会的存在,尽管这些机会比我们想象的要大得多。事实上,我们将自己的大脑调成了“纸老虎妄想模式”。
大多数人都感受过汉森所说的“恐惧的独特力量”,因为千百万年来,它们深深烙在我们的潜意识里。就拿你的日常生活来说吧。假设在游泳时受了伤,那么你很可能像大多数人一样,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避免下水。但如果你采取了某种措施缓解了疼痛,甚至感觉更加舒服,也许当场就忘了受伤这回事。这就是大脑工作的基本原理。
换句话说,因为大脑经历了那样的进化过程,我们总是将负面经历看得更重。《思考,快与慢》(Thinking , Fast And Slow)的作者、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Daniel Kahnemann)证明:相对于获得好处,大多数人宁愿付出更多以避免损失。这一发现让他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在一段亲密关系里,我们通常需要至少 5 次的积极互动来平衡一次消极接触。而对刚刚开始努力生活的人来说,他们需要的满足感至少是挫败感的3倍之多。
回过头想想,假如你度过了美好的一天,心情愉悦,身体也没那么疼。但就在这一天快要结束的时候,你听到邻居说了一句刺耳的话。那么晚上入睡前,你是会想着今天的身心舒畅,还是辗转反侧,反复琢磨邻居的话呢?大多数人会选择后者,这也证明了我们的大脑存在着负面倾向。
我们再来看看大脑内部的运作机制。当我们承受压力时,大脑中掌管情绪和身体疼痛的杏仁核就会被激活。而且一般来说,相对于正面经历,它更容易被负面经历激活。我猜,你肯定想知道这与情绪释放疗法和缓解疼痛有什么关系。正如我与汉森一致认为的那样,大脑的负面倾向给身体强加了不必要的压力。
当你的身体感受到压力或者威胁时,就会分泌大量皮质醇(Cortisol),一种被称为“压力荷尔蒙”的物质。你感受到的威胁,可能来自身体,比如刚躲过一辆飞驶过来的汽车;也可能是精神上的,比如感到焦虑、生气或者害怕。当你长时间处于压力状态,你的身体就会释放大量的皮质醇,你将很容易感到疼痛,又很难缓解以及治愈它。而当你情绪积极、身体放松时,皮质醇水平自然就会降低,身体也更容易从疼痛或者伤害中恢复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