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俗入乡:民间信仰与近代上海城市移民社会适应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节 晚清暴力、流动下的民间信仰格局转型

上海地处吴地,深受江南文化浸染,至开埠以后,“信鬼神,好淫祀”之习俗也得以延续。《吴郡志》记载唐代时江南地区“毁淫祠千七百所,吴中仅置太伯、伍胥、季札三祠”(2);南宋因积贫积弱“转而向神祇求助”(3);至明代,松江府仍有“信鬼好祀,至今为然,而乡落为甚,疾病专事祷祈,有破产伤生而不悔者”,并且引用旧志称:“习俗奢靡,淫神以祈福,佞佛以避祸”。(4)朱元璋称帝以后,对社会各个阶层奉祀的神灵有明确规定,普通百姓主要有对祖先、灶神以及对农业丰收的祈求。(5)迨至清雍正以后,俗神信仰在民间流行起来。上海开埠之前,据嘉庆《松江府志》记载,上海地区的民间信仰以官方允许的基层祭祀为主,属于比较封闭的信仰圈,很少受外界的干扰。从修建和维护的形式来看,以地方官员和当地的乡绅为主,同时反映了当时中央和地方在基层信仰中的关系,即以城隍、先农、火神、厉坛这类主要服务于地方管理的传统信仰。由于传统方志撰写有固定的体例,对民间信仰的记载十分有限,也与本书要探讨的民间信仰有本质区别,因此可在对比中看出开埠以后上海及周边区域在信仰方面所发生的变化,尤其是正史、地方志中不允许记载的信仰种类。

开埠后上海的城市化区域主要集中在原上海县城以及高昌乡下辖的二十三保、二十五保、二十七保。通过对同治《上海县志》及嘉庆《松江府志》的梳理可以发现,它承袭了明清以来江南地区县城的信仰格局,主要有佛道俗神、祖先崇拜、英雄崇拜、城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