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今后供应勉强足
预测粮食及农产品的供求状况也是一件难事。这不仅是因为影响农产品产量、消费需求量的因素有很多,而且国家间的农产品外贸政策的影响也不小。粮食之于我国的重要性是无需置疑的,因而学者对我国农产品供求预测的成果也集中于粮食供求预测。许多影响因素带有一定的不确定性,且不少指标缺少完整、系统的统计数据,出处和统计口径也不一致,加上预测方法不同,所以国内外机构和研究者对中国主要粮食及主要农产品供求的预测结果也不同。
相对较早也最为知名的预测是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莱斯特·布朗博士在1994年9月所作的,他在美国《世界观察》刊载了一篇题为《谁来养活中国》(Who Will Feed China)的文章。布朗认为,随着社会人口增加和消费结构的改善,到2030年中国的粮食需求将增长85%,而由于生产率下降、城市化使耕地减少、工业化使环境受到破坏,到2030年中国粮食的供给会比1994年减少20%。届时,若以人均粮食消费水平400千克计算,进口粮食将达到3.7亿吨,而世界粮食出口总量不过2亿多吨。这样,中国在2030年国内粮食生产只能满足42.5%的需求,其余的57.5%需要靠进口。到那时,中国不仅自己养活不了自己,而且世界也养活不了中国。布朗的预测引起了轩然大波,并且把国人吓了一大跳,他的预测和分析引起了官方和学者的高度关注。之后,不少学者发文对其预测提出了探讨或反驳。30年过去了,现在来看,布朗认为2030年中国粮食需求总量增加到6.4亿吨,这个预测靠谱;他基于耕地减少以致粮食总产量下降到2.74亿吨的预测过于悲观,中国目前粮食产能6亿吨以上没问题。不过,布朗确实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和现实的命题,且在供求紧张的趋势分析上没错。
总体而言,国外机构、专家的预测比国内的悲观,许多国内学者都认为中国能够主要通过自己的资源去满足本国人民的粮食需求。综合预测分析,未来粮食消费需求将长期保持在约6.5亿吨,中国粮食供应偏紧的局面将持续存在。
由于国家对稻谷和小麦这两种基本口粮的高度重视和重点支持,未来稻谷和小麦的自给率将稳定在95%以上,进口量不会太大。由于国人吃肉量持续增加,需要的饲料将不断增加,玉米、大麦、高粱等粗粮进口也将增加。
应当看到,中国每年粮食6.5亿吨的供求基本平衡是一根“紧绷的弦”,即所谓的紧平衡,勉强够吃吧。粮食安全是在中国政府高度重视下,在对粮食生产不断增加投入及补贴的特别支持下,在高水平进口其他农产品的情况下实现的。粮食“多连增(丰)”简直是“小面的”跑了200迈,速度到头、车身不稳、风险显现了。在现有农业技术条件下,粮食增产的空间有限。而且从土地利用、水资源利用、化肥使用等角度来看,甚至有竭泽而渔的担忧。综合来看,中国粮食安全压力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