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研究的理论基础
语言文字的改革与变迁是自语言产生之后就一直存在的进程,民族国家诞生之后语言文字的改革受到了国家建构与民族认同的影响,经济全球化发展之后国际标准与社会发展对语言文字改革提出了客观需求,语言文字的改革与一个国家如何参与国家社会运作息息相关,是语言逐渐社会化与国际化的进程。东亚国家的语言发展伴随着国家与社会的转型,在追求国际标准化的同时,又保持了本民族的文化特色。本书研究拟解决的核心问题是:为什么要进行文字的国际化改革,哪些变量对文字改革国际化产生影响,以及这些变量在不同的国家之间是如何体现的。研究文字改革,实际上是在研究一个国家国内社会在受到国际社会的影响下如何进行改变的过程,是民族国家在融入国际社会中如何选择的过程,根本上是一个国际政治社会学问题。因此本书将从国际政治社会学的视角为本书的研究寻求理论框架。
国际政治社会学的方法是把社会学方法论贯彻到国际政治学研究中去,研究国际政治与国际社会的互动关系、国内政治与国际社会的互动关系、国际政治与国内社会的互动关系。它虽然也关注国家以及其他国际关系行为体在社会互动中如何构建了国际社会,但更关注国际政治社会化、国际政治文化(包括国际规范、国际准则)对于国家等行为体行为的规定作用。具体来讲,国际政治社会学强调国际社会外在于国家等行为体的普遍制约性和本质规定性,重视国际政治社会化和国际规范对行为体生存、发展、壮大的基本意义。由于一个国家的文化战略规划归根到底是国内政策范围的外延,在根本上受到国内政治因素的影响,同时加以国际社会的外在因素,共同影响文化战略的发展与进程。从政治层面来看,国家进行文字改革是为了建构新的国家认同,对文字系统的选择可以发挥其增强身份认同的功能,这对于建构国家是非常必要的;并且文字改革的方向受到民族文化的影响,文字的象征意义远远超出书写系统本身,文字改革往往成为构建或选择民族、地区或种族身份的标志。此外,文字改革的影响涉及这种语言在民族、国家和国际层面上使用的和谐性与便利性,例如《汉语拼音方案》被国际标准化组织定为国际汉语的标准拼音方案,大大减少了不同地区汉语拼音的使用差异,为汉语的国际交往能力提供了标准化道路与基础。
语言在国际关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把语言学引入国际关系研究,为人们深入理解世界政治提供了不同的视角,这一跨学科的学术意义和价值有赖于语言视角在经验层面提供更多具有解释力的实证分析。语言既是物质的,又是实践的,而且有着意识和观念上的起源;语言的使用(包括滥用)与社会权力紧密相关,并可能产生重大的社会后果,包括社会矛盾、冲突,甚至是冲突根源。想要理解一种语言与该语言的使用历史,就必须理解该语言所处的社会和文化环境,因为特定的语言始终是特定的历史、社会和文化环境的产物。所有这些为国际关系研究的语言学视角提出相关的分析概念提供了知识来源。文化是国家实力与利益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国际关系产生了深刻制约和影响,是实现外交目标的重要手段和工具。从政治学视角来说,弗兰克·宁柯维奇将文化外交定义为在国际政治中运用文化影响的一种特殊政策工具,是实现国家对外目标的手段之一。(91)从文化视角来说,胡文涛将文化外交定义为以文化传播、交流与沟通为内容所展开的外交。(92)文化外交在一个国家的对外关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软实力理论中,文化是一国的国家实力和国家利益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文明冲突理论中,各族群对于自有文化和文明的认同正逐渐取代对国家的认同,成为当今多元世界中冲突的主要来源。在传播学理论中,文化不仅是外交的背景、基础和决定要素之一,而且还不断从幕后走向外交舞台的前台。(93)文字改革国际化是文化外交的基础,而文化外交又反过来促进文字改革进一步国际化。
话语建构是建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国际关系理论所使用的重要研究方法之一。就国家身份而言,语言建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都强调话语在建构身份当中的作用,其中后结构主义更是将话语看成是国家身份的唯一来源;无论是从国家自身的角度还是从国家相对于其他国家的关系的角度来看,话语建构对于国家身份的形成都是不可或缺的。(94)语言本身具有结构性,语言所体现出的差异性和相关性对建构身份起重要作用。(95)语言通过对身份和对外政策的建构而不断产生意义,形成一定的话语,话语把身份的表象和对外政策联系在一起。对外政策取决于对身份的表述,身份同时又通过政策的形成和合法性而得到建构和再造。后结构主义的研究视角使我们对身份、对外政策和国家安全之间的联系有了新的理解,为本书变量的提出奠定了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