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李隆基
——没有他就没有盛唐时代
唐玄宗李隆基(685—762),是一位英武果决、壮伟有为的君主,也是一位才华横溢、诗书俱佳的文人。他在位四十五年,重用文臣,关心吏治,遵信三教,提倡多元,开创了唐代社会、经济、文化最鼎盛的时期,文学史上称为盛唐。他在位的开元、天宝期间,群星灿烂,达到中国诗歌史上的巅峰,能够臻此,不能说与他的统治全无关系。他书兼众体,诗文也足以名家,当然他的本职工作是皇帝,文艺才华不免因位尊而被忽视。
一 玄宗即位及面对的施政难题
李隆基是睿宗李旦六个儿子中的老三。他出生时,李旦是名义上的皇帝,实权在祖母武氏手上。这位武氏今天一般叫做武则天,是将姓与尊号连称,不合古人习惯,本文仍称武后。武后雄狠桀强,为高宗生四子,前二子皆死得不明不白,老三李显(中宗)、老四李旦(睿宗)就乖巧得多了。玄宗出生不久就封楚王,武后称帝则降为临淄郡王,少年时代肯定很不快活。长寿二年(693)他九岁,母亲窦氏因户婢告其巫蛊而被杀。不久,中宗的一子一女(后来追封为懿德太子和永泰公主,是玄宗的从兄妹)也因私下议论而被杀。这些都是他曾亲身经历的。神龙之初,武后退位,中宗复辟,李旦被尊为安国相王。玄宗这时的职位是潞州别驾,有机缘行走民间,结交豪杰。中宗暴亡,韦后母女即将上演新的女主政治,玄宗与太平公主连手,借助羽林禁军与内苑园丁的力量,发动唐隆政变,诛杀韦氏集团。睿宗即位,玄宗立为太子,先天元年(712)即位,太平公主仍势力强大。玄宗不得不以皇帝之尊于次年发动第二次政变,诛杀太平及其党羽。这时改元开元,标志玄宗全面掌控皇权。
(唐)乾陵无字碑,位于陕西咸阳。
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的石碑未刻一字,与高宗的“述圣碑”相对而立,是非功过岂由人说?
开元之治究竟采取了哪些举措,改变武后秉政以来的乱政?旧传有署名吴兢的《开元升平源》一书,说玄宗将猎渭滨,同州刺史姚元崇托人进见,面陈十事,玄宗皆予接纳,成为开元盛世的关键所在。司马光谓其前后叙事多有舛误,斥而不取,是有见地,但《资治通鉴考异》卷一二较详摘录了姚崇(本名元崇)所谈十事,仍很珍贵。十事是:一、“自垂拱(武后垂帘时的年号)已来,朝廷以刑法理天下,臣请圣政先仁义。”二、“臣请三数十年,不求边功。”三、“请中官(即宦官)不预公事。”四、“请国亲不任台省官,凡有斜封待阙员外等官,悉请停罢。”五、近密佞幸冒犯宪网者,皆请行法。六、杜塞贡献求媚。七、止绝建造寺观宫殿。八、对大臣“接之以礼”。九、臣下“皆得触龙鳞,犯忌讳”,即鼓励直言。十、外戚不得干政,请“书之史册,永为殷鉴,作万代法”。这里虽是小说家言,但抓住了玄宗亲政前朝廷面临的危机,以及在正人直臣看来应该采取的措施。从玄宗存诗中,可以读出许多端倪,也能理解他一改前朝恶政,开创全新时代的作为。
二 追思王业艰难,不负前圣托付
玄宗有《过晋阳宫》,到太原参访高祖父子举义兴唐之旧地,前半写即目所见,后半感慨自己的责任:
运革祚中否,时迁命兹符。愿循承丕构,怵惕多忧虞。
尚恐威不逮,复虑化未孚。岂徒劳辙迹,所期训戎车。
习俗问黎人,亲巡慰里闾。永言念成功,颂德临康衢。
长怀经纶日,叹息履庭隅。艰难安可忘,欲去良踟蹰。
本朝国祚命运,责任现在到了自己身上,他用“怵惕”“忧虞”来表述心情,既怕威望不足胜任,又怕教化未能广备,因此奔走勤劳,训戎强军,关心民生,传达皇恩于里闾、康衢。最后说:“艰难安可忘,欲去良踟蹰。”他想到先圣创业之艰难,踟蹰徘徊是在思考自己的责任。
玄宗又有《行次成皋途经先圣擒建德之所缅怀功业感而赋诗》:
有隋政昏虐,群雄已交争。先圣按剑起,叱咤风云生。
饮马河洛竭,作气嵩华惊。克敌睿图就,擒俘帝道亨。
顾惭嗣宝历,恭承天下平。幸过剪勍地,感慕神且英。
成皋故城在今河南荥阳以西,是唐太宗战胜并擒获窦建德,奠定唐王朝基石的关键一役所在地。玄宗想象当年太宗拔剑而起、叱咤风云的雄姿,感慨自己在一个升平的年代,承担领导皇朝的责任。这里的“顾惭”“感慕”,表达他向太宗致敬,有志追随,不负先圣创业之艰难。
《爰因巡省途次旧居》一首,《全唐诗》题作《巡省途次上党旧宫赋》,有序,说“朕昔在初九,佐贰此州,未遇扶摇之力,空俟海沂之咏”。这里初九指艰困时期,他当时确实到潞州任佐贰之责。诗中说:“存身期历试,佐贰伫昭融。”即当时能够在州郡历试,在卑位等待机会。他没有说明的是,这一期间,他结交民间豪杰,积蓄了一些力量。他发动唐隆政变的主要支持者,从近百年陆续发现的功臣墓志分析,大多为下层军将、街市英杰、失意士子、宫苑匠人。政变成功后,这些人多得到功臣名号,授以军政职位,部分如刘幽求、钟绍京、王毛仲等得以在朝为相或担任要职。不过玄宗深明夺天下者未必适合治理天下,秉政后重用姚崇、宋璟等前朝名臣,疏远功臣。刘幽求是典型的例子。他在得罪后有《书怀》一首:“心为明时尽,君门尚不容。田园迷径路,归去欲何从?”看来他对玄宗的志向还是缺乏理解。此外,玄宗在自己成功的感悟中,也体会诸王与军将勾结,将对皇权构成巨大的威胁,他要防范于未然。后来的举措,颇为极端,得失很难断言。
三 热衷写诗,宫廷唱和的主导者
玄宗今存诗,大约为八十三首,其中三十九首是依靠《张说之文集》附录而得到保存。最早是先天间应令而作,玄宗时为太子。开元元年至九年,张说都在守外,玄宗所存原唱及张说应制奉和,大多是在张说最后八九年立朝期间所作。《张说之文集》的体例,卷一至三仅收玄宗原唱与张说应制诗,惟卷四收了五次群臣唱和诗。第一次是在开元十三年(725)玄宗封禅泰山后,归途经汾州雀鼠谷,张说先作《扈从南出雀鼠谷》,玄宗应和,作《答张说南出雀鼠谷》,群臣随和。第二次是张说以宰臣赴朔方军巡边,玄宗作诗宠行,张说奉答,群臣属和,贾曾撰序。第三次为开元十三年,诏改丽正殿书院为集贤殿书院,让张说以宰相充学士,知院事,玄宗亲赋《送张说上集贤学士赐燕得珍字》,张说及群臣奉和,张九龄作序。第四次为开元十七年(729),张说为左丞相,宋璟为右丞相,源乾曜为太子少傅,同日上官,玄宗亲撰《左丞相说右丞相璟太子少傅乾曜同日上官命宴东堂赐诗一首》以贺,三人及群臣应和,由苏晋作序。第五次可能早于前几次,玄宗率二相及群臣同游乐游园,玄宗首作《同二相已下群官宴乐游园》,二相及群臣皆和。从此五次唱和看,分别参与者多达三四十人,多数皆有专人作序,即每次唱和皆曾结集,编次以传。
在此五次以前的各次唱和,应该也都有一定规模,只是《张说之文集》没有备收而已。《张说之文集》所存,是张说立朝不足九年间的宫廷唱和,而从苏颋、张九龄、孙逖、王维、崔国辅、王昌龄等人所存诗题分析,诸人曾参与玄宗主导的宫廷唱和四十多次,玄宗所作虽不存,据各家诗题可以找到痕迹。如此频繁而参与者众多的宫廷诗歌唱和活动,既能看到玄宗主导此类活动的巨大热情,也在一定程度上营造了盛唐从朝堂到民间的空前热烈的诗歌氛围。皇帝喜好写诗,朝中所有的显官都被要求参与,到了不会写诗就无颜立朝,诗写不好也无以见人的程度,带动了全社会的热潮。更显著的例子是天宝二年(743),太子宾客贺知章以年老重病初愈,自请退官归道,玄宗不仅允准,亲自作诗序赠行,次年初贺出京,玄宗更要求“诸王以下拜辞”,“令所司供帐,百寮饯送”,特别强调“凡预关宴,宜皆属和”,每人皆要写,一下子就是几百首,今存三十多首。
上举玄宗历次唱和,都有人撰序编集,也曾有多次的序文是他自撰。如《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序云:“叹节气之循环,美君臣之相乐,凡百在会,咸可赋诗,五言纪其日端,七韵成其火数。岂独汉武之殿,盛朝士之连章;魏文之台,壮辞人之并作云尔。”《夏首花萼楼观群臣宴宁王山亭回楼下又申之以赏乐赋诗》序云:“朕登览上宫,俯临长陌,畅众心之怡虞,欢归骑之逶迤。鼓之以瑟琴,宥之以筐篚,衢尊意洽,场藿思苖,赋‘我有嘉宾’之诗,奏君臣相悦之乐。踟蹰西日,吟玩《南风》,不知衷情发于翰墨也。”在这些诗文中,中心是君臣同欢,诗文相悦,包含玄宗治世有成的欢喜,也包括对参与朝会的百官之礼敬。玄宗在经历了两次夺权的杀戮后,礼敬士大夫,很少诛杀大臣,努力营造宽松的政治气氛,当然也带动全社会文化氛围的变化。
四 亲选守令,重视地方治理
玄宗深知国家治理的根本,不在朝廷而在地方,特别重视地方官的选任,且几乎每年都将朝集京城的地方长吏召集训诫。开元十六年(728),亲选朝中最得力有廉誉的高官十一人,到地方上担任刺史,诏宰相、诸王以上到洛滨赠行,亲自作《赐诸州刺史以题座右》诗以赠:
眷言思共理,鉴寝想惟良。猗欤此推择,声绩著周行。
贤能既俟进,黎献实伫康。视人当如子,爱人亦如伤。
讲学试诵论,阡陌劝耕桑。虚誉不可饰,清知不可忘。
求名迹易见,安真德自彰。狱讼必以情,教民贵有常。
恤惸且存老,抚弱复绥强。勖哉各祗命,知予眷万方。
他告诉天下刺史,国家之大,皇帝不能独理,必须依赖贤士大夫共同治理。自己为此日思夜想,照镜归寝,都在想如何得到良臣。他特别讲到此次推择刺史,是因为各位有良好声誉,希望不要辜负自己的期待。刺史选择贤能之人担任,天下黎民百姓方得有安定康宁的生活。他告诫各位,你们要视民如子,关心他们的伤痛,要经常讲说治理为人的道理,鼓励耕织,发展生产。不要在乎虚名,要真心敷扬教化。遇到狱讼,宜平心以常理判断,教导民众起居生活应守常循规。要关心孤寡惸独之人,要关心弱势群体,打击地方豪横之人。大家各自努力,传达我对天下所有人的关心。可以说,这是一篇具有现代意义的地方治理的原则交代。
在为一些地方官送行的诗中,他皆有特别的交代。《送李邕之任滑台》:“汉家重东郡,宛彼白马津。黎庶既蕃殖,临之劳旧臣。远别初道路,今行方及春。课成应第一,良牧尔当仁。”滑台即滑州,是唐都畿重镇,在今河南安阳附近。李邕去任刺史,玄宗的送行诗像老朋友一样地关照,那边很重要,那边很繁荣,麻烦你辛苦一趟,正是春耕播种的时节,你就快去吧!你一直有良牧的美名,这次当然出色当行,相信可以考课第一。
还有一首《送南宾太守康昭远等》:“端拱临中枢,缅怀共予理。不惟台阁英,孰振循良美。分符侯甸内,拜首明庭里。誓节期饮冰,调人方导水。嘉声驰九牧,惠化光千祀。时雨侔昔贤,芳猷贯前史。伫尔颂中和,吾将令卿士。”南宾郡即忠州,今属重庆,唐时是远方小郡。估计是送许多人,以康为首,诗也因康刻石而传。诗说你们是台阁之精英,素有循良的名声,现在告别朝廷,各赴远州,希望你们保持清廉,如治水般管好地方。你们做得好,不仅声传全国,而且名存千年。前代有很多榜样,我更愿意听到民众对你们的赞颂,我也乐于传达给朝中官员。
州郡刺史的下一层级为县令,玄宗也特别重视。他在开元二十四年(736)自择县令一百六十三人,作《令长新戒》赐之,要求各县皆刻于县署。《金石续编》卷七录陕西大荔石刻(据《玉海》卷三一所引酌补):
我求令长,保乂下人。人之所为,必有所因。
侵渔浸广,赋役不均。使夫离散,莫保其身。
征诸善理,寄尔良臣。与之革故,政在惟新。
调风变俗,背伪归真。教先为富,惠恤于贫。
无大无小,以躬以亲。青旌劝农,其惟在勤。
墨绶行令,孰不攸遵。曷云被之,我泽如春。
他说令长的责任是保护下层人民的利益。人的行为都有原因,利益争夺,赋役不均,是常见行为,弄不好就会导致民众离土逃亡。他关照地方临民之官,要善于治理,革故惟新,移风易俗,鼓励致富,也要体恤贫苦,凡事要躬行,重点是劝农劝耕。最后说朝廷有教化,有王法,天下遵行,惠泽如春。
五 三教并兴,多元时代的异彩纷呈
唐初以来,儒学是治国根本,道教因始祖老子姓李,或尊为国姓,而对佛教之重视,在太宗后期、高宗至武后时期都比较突出。玄宗承其历代祖训,重视教化,其要旨可说是三教并重,尤喜道教。
先说儒家。玄宗于开元十年(722)亲为《孝经》作注,“颁于天下及国子学”(《唐会要》卷三六)。在往泰山封禅时,玄宗专去曲阜孔宅亲设祭奠,作《经邹鲁祭孔子而叹之》:
夫子何为者,栖栖一代中。地犹邹氏邑,宅即鲁王宫。
叹凤嗟身否,伤麟怨道穷。今看两楹奠,当与梦时同。
这是《唐诗三百首》中所收唯一一首皇帝诗歌,写他对儒家创建者孔丘的庄严祭祀与尊崇,虽隔一千多年,孔子求道不息、以身殉道的精神,仍让他深受感动。开元二十七年(739),玄宗封孔子为文宣王。现在曲阜存《修孔子庙碑》,西安碑林存《石台孝经》,皆是玄宗尊儒行动的遗存。
玄宗存诗中与佛教相关的内容不多。敦煌遗书伯三九八六有署玄宗《题梵书》的一首诗:“毫(当作鹤)立蛇形势未休,五天文字鬼神愁。支那弟子无言语,穿耳胡僧笑点头。”不过此出民间传闻,方志则多作太宗诗,不能完全当真。开元二十三年,玄宗作《金刚经》注,“诏颁天下,普令宣讲”(《宋高僧传》卷一四),后世流存很广。房山刻石有《御注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序,为他书不载。玄宗时期,佛教各宗有很充分的发展。此外,敦煌遗书中存有大量托名开元皇帝或太上皇的通俗说教文本,可见玄宗皇帝在民间佛教信徒中的影响力。
玄宗最大的热忱还是对道教的崇扬。《册府元龟·帝王部》有“尚黄老”一目,详尽记录了他的尊道活动。他有《过老子庙》一篇:“仙居怀圣德,灵庙肃神心。草合人踪断,尘浓鸟迹深。流沙丹灶没,关路紫烟沉。独伤千载后,空余松柏林。”宋人多著录此诗石刻,如《宝刻类编》卷一题作《谒玄元皇帝庙》,谓玄宗“制并行书,天宝中立,洛”。他在天宝元年(742)尊老子为玄元皇帝,封庄子、列子、文子、庚桑子为四真人,尊崇达到顶峰。前引过庙一篇,与怀孔子一篇可以并读,各有千秋。“独伤千载后,空余松柏林。”包含无限怀念与向往。他还有《经河上公庙》,赞扬传弘老子学说的先贤“迹与嚣尘隔,心将道德并。讵以天地累,宁为宠辱惊”,怀有脱俗之志和坚定信仰,方使老子学说发扬光大。
当代名道,玄宗交往极其频繁。他前期与叶法善、司马承祯皆以师友相交,关系极其亲密。后期来往较多的有茅山道士李含光,元人编《茅山志》中保存了两人间许多来往书信与诗歌,这里仅摘录天宝六载李含光自京师将归茅山,玄宗赠敕:“广陵李炼师,上清品人也。抗志云霞,和光代俗。为予修福灵迹,将赴金坛,故赋诗宠行,以美其志。”即李归茅山将为皇帝修福,皇帝则表彰其品德修行之高。并赠诗云:
紫府烟霞士,玄宗道德师。心将万籁合,志与九仙期。
绝俗遗尘境,同人喜济时。访经游玉洞,敷教入瑶墀。
茅岭追余迹,金坛赴远思。阴宫看旧记,阳观饰新祠。
缅想埋双璧,长怀采五芝。真灵若可遇,鸾鹤伫来兹。
诗后有李谢表,知由高力士宣旨,前后所赠有法衣六副、缣二百匹并香炉等。诗末又有玄宗的答谢,说明“诗以宠行,物将厚意,永慰歧路,以彰礼贤”,对高道充满热情和敬意。
此外,前述及他对贺知章辞官的赠诗,也是对贺归道的表彰。
玄宗的时代,是唐代思想文化界最开放多元的时期,较少禁忌,人人可表达个人之欲望,无论建功立业之奉献,求仙事佛之修行,从官多财之愿景,乃至张狂不忌之求取,在在多有,而在文学上则出现了发愤有为、各成气象的众多伟大诗人。
六、兄弟情深的多面展示
玄宗存世墨迹有《鹡鸰颂》,行书而极具风姿。其序言兄弟五人感情极深,因各为地方守官而不得经常见面,乃各授京职。玄宗退朝以后,即召兄弟入宫,“申友于之志,咏《常棣》之诗。”兄弟之情感动了数千只鹡鸰,栖集于麟德殿之庭树。目睹这一奇观的左清道率府长史魏光乘,作颂赞美,玄宗也“俯同颂云”。这当然是一段很美丽的童话。
玄宗兄弟六人,最小的隆悌早亡,墓志近年已出土,长成者五人。李宪居长,玄宗称为大哥。睿宗即位时,玄宗有退让大哥为太子的举动,李宪坚决不从,还算是明白人。玄宗给大哥李宪、二哥李㧑、四弟李范、五弟李业以充分礼遇,但也明确有一界限,即不得干政,不得结交。《旧唐书·睿宗诸子传》所云“时上禁约王公,不令与外人交结”,因而特别提防。四弟李范特别“好学工书,雅爱文章之士,士无贵贱,皆尽礼接待”,应该都属于正常交往。被人揭发后,问题就严重了。驸马都尉裴虚己因与李范游宴,又挟带谶纬之书,遭到配徙岭外的处分。诗人刘庭琦、张谔因与李范饮酒赋诗,也遭黜官。今存张谔诗有《岐王席上咏美人》《岐王山亭》《三日岐王宅》《延平门高斋亭子应岐王教》,皆仅涉风花雪月而已。不过皇帝不喜欢自己的兄弟有小圈子,诗人不能理解,吃亏怪不得皇上。
(唐)玄宗行书《鹡鸰颂》(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鹡鸰颂》是唐玄宗存世罕见行书墨迹,妩媚俊秀。
玄宗存诗中,有《过大哥宅探得歌字》:
鲁卫情先重,亲贤爱转多。冕旒丰暇日,乘景暂经过。
戚里申高宴,平台奏雅歌。复寻为善乐,方验保山河。
又有《同玉真公主过大哥山池二首》:
澄潭皎镜石崔嵬,万壑千岩暗绿苔。
林亭自有幽真趣,况复秋深爽气来。
地有招贤处,人传乐善名。鹜池临九达,龙岫对重城。
桂月先秋冷,风向晩清。凤楼遥可见,仿佛玉箫声。
其《游兴庆宫作》,《文苑英华》卷一七四题作《暇日与兄弟同游兴庆宫》,序称与兄弟同游,是“观风俗而劝人,崇友于而敦睦”。诗中更说明,“从来敦棣萼,今此茂荆枝。万叶传余庆,千年志不移”,即诸兄弟皆能家室兴盛,也是为了皇家宗枝千年繁茂,更欲为世人树立典范:“所希覃率土,孝悌一同规。”
皇家大家族中,兄弟姊妹众多,其中同母所出者关系更为密切,也属于人之常情。与玄宗同母者,有金仙、玉真二公主,与玄宗信道相同,也最为密切。二公主皆出为女道士,与同时文人来往甚多。玄宗幼弟薛王李业,母早亡,由贤妃抚养,开府后将贤妃接归私第,以申供养。李业同母妹早亡,其妹诸子也由李业抚养。玄宗因李业孝友,特加亲爱。李业病,玄宗亲为祈祷,病愈后,亲临其第,庆贺其再生。作诗云:“昔见漳滨卧,言将人事违。今逢庆诞日,犹谓学仙归。棠棣花重发,鸰原鸟再飞。”看来病情很严重,几乎不起。玄宗为其庆诞,说大病就如同一段学仙的经历,所可庆幸的是兄弟们还可以团聚如初。
杜甫与让皇李宪二子交往密切,诗中透露出来的信息,二位郡王皆有良好的文艺素养,善交友,重感情,可以看到玄宗诸兄弟家族的发展。
七 皇后与王子:挣不脱的皇家怪圈
玄宗早年经历了武后、中宗时期的乱政,自己也有母亲被杀、父亲畏谗以及自己结交基层的经历。国家存在的严重问题,他继位后都曾有仔细考虑,许多场面上的活动确实展示了一位有雄才大略、长远眼光君主的抱负和能力。本文所引《开元升平源》所述十事,虽非事实,但确指出问题之关键所在,当然其间多有民间的揣度。如说不用兵,到中唐元白诸人更发展为开元与天宝一得一失之关键所在。从玄宗存诗看,他一直是一位尚武之人,开元期间曾多次表达对边备的重视、平胡的决心,只是当时没有大败而已。
玄宗鉴于武后、中宗时期女主与外戚家族之专权,深以为戒。玄宗王皇后,是他为临淄郡王时所娶。后父王仁皎,玄宗即位后任太仆卿,并不参与枢务。后兄王守一因皇后无子,请左道僧祭祀祈求。玄宗得知后亲究大狱,得出皇后欲“与则天皇后为比”的结论,乃于开元十二年(724)废王皇后,赐死王守一。此事以后,他在位三十二年,再未立皇后,即虚后位以防止外戚势力之坐大,可谓用意深远,虑之过度。他在开元中期的十多年宠幸武惠妃,直到她死后方为之追谥贞顺皇后。他在位最后十五六年,专宠杨贵妃,一时有“姊妹弟兄皆列土”的传闻,但也始终没有立其为后。不过他这时确实有些胡涂了,背弃了早年坚持的外戚不干政的信念,选择了善逢迎粉饰而缺乏镇国气魄的杨国忠为相,最终导致安史之乱的爆发。
玄宗时期,宦官势力已经有充分发展,但为首的高力士是他政治上一生的盟友,预政而未必控政,并无太多劣迹。不过玄宗早年行走江湖,结交豪杰,在他主政后,则引出另一极端结论:自己可以在民间形成势力,策动政变,自己的儿子们长大后,不免也会如此。他对此反应极其敏感。开元二十五年,因得到懿亲诬告,又因宰相出言,怒而杀太子李瑛等三王。在此前后设立十王宅,禁止诸王出阁,每宅皆配备大量的宦官与宫女,可谓厚其生而禁其交结。其后又有百孙院,这一制度且维持到唐亡前夕。杜绝诸王与朝官交结而形成政治势力,但因此限制诸王出阁,诸王的一言一行都在宦官掌控之下,宦官当然会向皇帝报告。这为宦官集团之坐大,及掌控皇家之家人联络,提供了条件。唐后期之宦官权力过大,渊源于玄宗确立的体制。
玄宗晚年做出的最英明决断,是在马嵬政变后,同意太子李亨分军北上联络朔方军,并在肃宗灵武自行即位后,接受现实,奉归国玺,没有形成父子相争,为大唐延存了国脉。当然,退位后的玄宗,被肃宗客气地迎归京城,近似囚禁的太上皇生活也令他很不愉快。据说他常吟一首诗:
刻木牵丝作老翁,鸡皮鹤发与真同。
须臾舞罢寂无事,还似人生一世中。
这是梁锽的《咏木老人》诗,也称《傀儡吟》,虽非玄宗自作,却能传达他晚年的心境。
玄宗在位年久,才分又高,诗文皆足名家,只是因身为君主,不能流连风景,咏花嘲月,又不能纵游山川,即景赋咏,影响了他的文学发挥。就书法言,他的行书真迹《鹡鸰颂》妩媚俊秀,而泰山刻石文作大字隶书,也气象沉稳,力量张扬,他也有楷书的名碑,只是不太流行而已。他是时代的骄子,开创了一个鼎盛的时代。引杜甫的诗来作结束吧。玄宗晚年失政,杜甫是最早有所察觉和警告的,经历十多年乱离,他更怀念玄宗创造的全盛时代: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
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忆昔行二首》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