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毛泽东诗词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菩萨蛮·黄鹤楼

一九二七年春

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  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

这首词最早发表在《诗刊》一九五七年一月号。

‖注释‖

茫茫九派流中国 茫茫,辽阔、深远。派,水的支流。相传在长江中游一带有九条支流同长江汇合,所以称“九派”。唐王维《汉江临眺》:“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中国,即“国中”,指我国中部地区。

沉沉一线穿南北 沉沉:深沉,有负重致远之意。一线,指当时长江以南的粤汉铁路和以北的京汉铁路;另一说指长江。穿,穿连。

莽苍苍 旷远迷茫,不甚分明。

龟蛇锁大江 龟山和蛇山夹江对峙,好像要把长江锁住一样。龟蛇指汉阳的龟山和武昌的蛇山。

把酒酹(lèi)滔滔 这里是指对着滔滔的长江表示同反动势力斗争到底的决心。把,持。酹,古人祭奠或盟誓用酒浇在地上的一种习俗。(作者留存的手迹中将“酹”写作“酎”,系笔误——编者注)宋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一樽还酹江月。”滔滔,指代奔腾的江水。《诗经·小雅·四月》:“滔滔江汉,南国之纪。”

‖作者自注自解‖

关于“心潮”,1958年12月21日,毛泽东在文物出版社同年9月刻印的大字本《毛主席诗词十九首》的书眉上批注道:“一九二七年,大革命失败的前夕,心情苍凉,一时不知如何是好,这是那年的春季。夏季,八月七号,党的紧急会议,决定武装反击,从此找到了出路。”

‖赏析‖

听,那个苍凉而惊心的春天

——重读《菩萨蛮·黄鹤楼》

读懂《菩萨蛮·黄鹤楼》一词,离不开毛泽东本人在多年以后对词中的“心潮”所作的“自注”:“一九二七年,大革命失败的前夕,心情苍凉,一时不知如何是好,这是那年的春季。夏季,八月七号,党的紧急会议,决定武装反击,从此找到了出路。”这个“自注”的字字句句,仿佛一串秘钥,握在手里,可以轻轻拂去时间的烟尘,打开历史之门,在沉浸式体验中,窥见那年春季惊心动魄的历史场景,深刻领会毛泽东那“苍凉”的心境。

黄鹤楼,坐落于武昌城之西,长江东岸之蛇山。这座始建于三国东吴时期的名楼,自古为文人骚客登高怀古的胜地。1927年春,大约四五月间的一天,雨雾濛濛,一位身着长衫、手持雨伞,身形清癯、神情萧然的游人,来到了这里。悠悠斯楼,历朝曾几经损毁坍塌,此时空余一座警钟楼。雨中静默、近乎废墟的黄鹤楼,可激发多少古今之慨,是绝佳的吟咏对象。

不过心事重重的游人,把目光先投向了江岸的方向。在他眼前,徐徐展开了一幅极富冲击力的宏阔画面:“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这,既是诗人才有的跳出地心引力的“云端之眼”,俯瞰广袤江汉大地的“航拍”式效果,也是毛泽东头脑中既有的地理知识所构成的思维导图。江上及两岸雨雾茫茫,而江面一片阴沉,仿佛风暴随时即将来临、吞噬一切。“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茫茫天地中,烟雨笼罩下,对峙相望的龟蛇二山,夹着一条暗沉沉的大江,由南向北穿流而过,一片莽莽苍苍。一个“锁”字,透露出毛泽东那被无边无际、茫茫苍苍雨雾笼罩,压抑窒息、郁闷至极的情绪。

此刻,他来到这里,就是想吹吹江风,用凭古吊今的诗情,放松一下头脑,舒缓一下精神。

回想这一年的年初,冬春时节,他曾历时32天,行程700公里,赴湖南考察农村革命,写出洋洋洒洒两万字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他为农村蓬蓬勃勃的革命形势兴奋不已,决心在推动全国土地革命中大展宏图。但党的总书记陈独秀,却看不到农民运动改变历史的意义,反而和国民党右派一样,指责农民运动“过火”、“幼稚”、“动摇北伐军心”、“妨碍统一战线”。

就在3月春浓之际,广州国民政府迁至武汉。毛泽东忙着与国民党左派邓演达等人一起,大规模举办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培养农运骨干,负责全国农协工作,还受国民党中常会之命参与五人土地委员会,拟“由此会确定一个实行分给土地与农民的步骤”,“做成乡间普遍的革命现象”。

然而,到了4月,远在长江尾的上海滩风云突变。蒋介石突然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包括陈独秀、谭平山、毛泽东在内的共产党人和国民党左派193人,上了“南京国民政府”的第一号通缉令。4月27日,中共五大开幕,研究应对之策。最牵挂农民问题的毛泽东,向大会提交了一个重新分配土地的方案,但陈独秀甚至没有把它拿出来讨论。最终五大虽肯定了土地革命的重要性,但仍把希望寄托于汪精卫等把持的武汉国民党、国民政府及其军队。5月9日,五大闭幕。也是在同日,毛泽东等五人联名向国民党中执委上报了《解决土地问题决议案》,然而,三天后(5月12日)即被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否决。

想到这一切,毛泽东内心怎能不感到深深的孤寂和苍凉。他并非愤懑于自己的意见遭冷落,而是心中充满了对党和革命前途的极度忧虑。眼看着武汉的国共合作已难维系,一场劫难恐将很快来临。然而党的五大没有解决任何实际问题,自己的想法也不被陈独秀为代表的党的领导层理解,他实在不知如何是好!

春天烟雨中的黄鹤楼,虽然楼台建筑损毁坍塌,但荒草茂盛,荒花怒放,雨中情致必足可吟咏怀古佳唱。然而在这烟雨苍茫的时刻,或许也仅有一袭长衫、手撑雨伞的毛泽东,独自在此驻足。“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

此时的毛泽东,面对这颓垣荒丛,感怀黄鹤楼千年兴衰、历遭劫难,亦正如多灾多难的“中国”这广阔的大地。他转而走下蛇山,漫步江边。只见,茫茫天地间,烟雨莽苍里,暗沉沉的江面并不平静,反而风高浪急,波涛汹涌!江潮拍岸,潮声阵阵,一阵更比一阵高!这正是毛泽东所感知的党和革命事业所处的极为凶险、危机四伏的形势,稍有不慎,必然被江浪吞噬!想及此事,怎不令诗人心潮逐浪而起伏澎湃!“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

“把酒”一语,或为虚指。因一是当时的危急形势下,毛泽东恐难有饮酒之雅兴;二是他本人亦不善饮,借酒浇愁似非他志趣所在。或为借古人“把酒”怀古抒怀之经典意趣,来诗意表达他的“愁而更愁”的心境吧!

形势果然急转直下。—5月17日,驻宜昌的夏斗寅率部进攻武汉,发表反共通电;5月21日,驻长沙的许克祥发动“马日事变”,毛泽东寄予极大革命期望的湖南,顿时一片血雨腥风;6月5日,朱培德在江西“礼送”大批共产党员和国民党左派人士出境。不久,唐生智回到长沙,明令取消工农团体,公开打出反共旗帜……

越来越多的共产党人意识到一场劫难就要来临,努力寻找出路。毛泽东心急如焚,大声疾呼:马日事变是上海事件的继续,随之而来将有无数个马日事变在全国发生!工农武装应一律迅速集中,不要分散,要以枪杆子对付枪杆子,不要再徘徊观望!他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激烈发声:“不保存武力,则将来一到事变,我们即无办法!”(《毛泽东年谱》)果然,11天后,汪精卫发动“七一五”事变,公开宣布“分共”。轰轰烈烈的大革命正式宣告失败。

从尸山血海中起来的共产党人,只能拿起武器,奋起反抗了。8月1日,南昌起义打响了第一枪。此时,毛泽东正隐蔽在环境极为险恶的武汉,筹划发动湖南秋收起义。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秘密举行紧急会议,即八七会议。会议总结大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坚决批判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投降错误,确定了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毛泽东当选为中共中央临时政治局候补委员。会议决定,毛泽东以中央特派员的身份回湖南,领导秋收起义!

“夏季,八月七号,党的紧急会议,决定武装反击,从此找到了出路。”

那一刻,虽然明知前有万般艰难凶险,毛泽东的心境却不再“苍凉”,而是,炎炎夏日,火热的战斗即将打响时的壮怀激烈。

(李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