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名物、女性与政治:个体自觉背景下的建安文学书写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问题研究的意义

研究建安文学中的死亡、名物、女性和政治书写,其意义不仅在于论证其中传达出了文人个体自觉的精神,而是要进一步研究个体自觉背景下这些书写所具有的特点怎样聚合为建安文学的风格特征。研究的目的也并不在于单纯描述建安文学的特征,而是侧重于揭示导致这些特征形成的深层原因。

关于建安文学的总体特征,学界研究成果十分丰硕且业已达成共识。刘勰《文心雕龙·时序》的观点广为论者认可并引用:“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22]刘师培论汉魏之际文学变迁,将建安文学的特点归纳为清峻、通侻、骋词、华靡,通侻即渐藻玄思、侈陈哀乐[23];王运熙论建安文学新面貌,认为重抒情和讲究文采是建安文学的显著特征[24];徐公持将建安前期和后期文学的特点分别归纳为慷慨悲凉的衰世文学、乐观向上的盛世文学[25],并认为尚气、慷慨、悲情是建安文学情感取向方面的特征[26];葛晓音以慷慨多气、悲哀苍凉概括建安风骨的特征,以纵情任性、志高意广形容建安文人[27];罗宗强以非功利、主缘情、重个性、求华美作为建安时期文学思想的特点[28]。徐公持《建安七子论》言建安赋取材趋于日常化、小型化、普通化,冲淡了赋原有的贵族性,表现出平民化特点[29]。傅刚《邺下文学论略》亦言,邺下文学题材拓展,将文学视角转移到日常生活的普遍事件上,使文学具有平民性,强化了反映现实的功能[30]

综括以上诸家评述,建安文学的总体特征即是王运熙所言重抒情和有文采,而其情感取向的具体特征表现为慷慨悲情、乐观向上,其抒情方式表现为自由奔放的通侻,其艺术风格特征则表现为重个性、求华美,此外,部分作品的平民化特点表现出建安文学相对前代文学的新变。在对死亡、名物、女性、政治四大主题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可以深切地体会到以上风格特征的形成原因。同时,也能提炼概括出或许更能凸显建安文学风格特征的关键词。

人类共有的死亡恐惧意识,从情感最深处浸染着建安文人的文字,形成无处不在的悲情色彩,如徐公持所言,建安文学多带有悲情倾向,文士好悲忧之叹。亦如胡旭所言,建安文学继承东汉以来的悲情传统,莫名的感伤无处不在[31]。建安文人的死亡书写,较之前代更为敏感甚至消沉、绝望,他们的悲忧之叹和莫名的感伤,本质上都是死亡恐惧在人心中的投射。建安文人与死亡恐惧抗衡的途径,除了积极向上追求建功立业,也包括纵情任性,这种心态在文学书写中化为侈陈哀乐、想说什么就说什么的通侻,形成抒情性极强的风格特征。在直面死亡恐惧时的无助和抗衡中,感伤消沉的悲情与积极昂扬的进取情感交织纠缠在一起,形成巨大的张力。

建安文人珍视生命,热爱生活,他们在对“物”的书写中,塑造了和谐的物我关系,他们将笔下之“物”与个人的日常生活和情感紧密关联,表现了日常生活的趣味,创造了日常化、世俗化、个人化、情感化特征极其鲜明的文学作品,从这个意义上讲,或许日常化比平民化更适合形容建安文学的特征。建安文人对“物”的态度,凸显出他们对自我的重视以及对自我内心世界的观照,反映在文学创作中就是追求个性。个性的形成源于对自我观念和情感的真实表达,这样就形成了非功利的创作取向,建安文人继而借此摆脱了汉代注重道德伦理说教的功利主义文学观,这种文学观将创作导向重视个体情感、注重文采修辞的方向,建安咏物赋的创作即是这种导向的结果。

在女性书写中,建安文人的男权思想观念对他们塑造女性形象甚至构建作品情节和主题,都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但他们不仅表达了男尊女卑的观念,也对此种观念进行了批评和反思,这种书写方式为建安文学增添了理性思考的色彩。

在功业书写中,建安文人对政权的依附性和相对独立性并存的特点,表现出他们既有变通的人生观,也有人格独立的精神。建安文人具有双重性的处世态度,就像他们面对死亡之时既绝望消沉又通达乐观的态度,以及对男尊女卑观念既认同又反思的态度一样,在作品中除了化为自由尽兴的通侻风格之外,还表现为真实诚恳与丰富多元。

建安文人在书写死亡时,努力与死亡恐惧抗衡,除了想要超越生命的有限性之外,也有想要超越庸碌人生的意味;在书写物欲时,他们表现出对永恒的向往;在书写女性时,他们表现出对人生理想的苦苦求索;在书写政治时,他们表现出实现生命价值和意义的努力。

综上,建安文学在思想情感方面呈现出多面性的特点,在慷慨、感伤、通侻、乐观之外,还具有理性、真诚、多元、个人化与追求超越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