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名物、女性与政治:个体自觉背景下的建安文学书写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序言

诸葛忆兵

攻读博士学位之前已是教授,我的学生中只有马黎丽一位。我总是自豪地向他人介绍:她是怀揣纯粹的读书和学术研究之目的考入中国人民大学的。2016年,马黎丽博一,她儿子大一,成就一段母子携手赴学的佳话。

马黎丽一直以魏晋时段文学创作为研究之重点,入学伊始,便与我讨论将博士阶段研究对象确定为建安文学,我当然毫无保留地赞成。学术研究是非常个性化的工作,只有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学术兴趣、学术积累,才有可能出现优秀的研究成果。况且,我的研究领域大致限定于宋代文史,与马黎丽不断讨论建安文学,对我也是一种学习过程,是相互督促。话虽如此,我在魏晋文学方面的短板显而易见,因此并不能给予马黎丽更多的指导。在马黎丽完成博士学位论文的漫长过程中,导师的作用可以忽略不计。

或许是自己缺乏研究,对马黎丽坚定的学术目标,我私下也曾惴惴不安。建安文学毕竟是历代学者反复耕耘的土地,于此间开辟新的研究领域,其难度超乎寻常。马黎丽读博期间,我们就建安时期的女性观念、如何面对死亡等话题展开多次讨论,也对生命意识、个体觉醒等概念表达各自的观点。我能大致厘清的仅仅是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此类观念的一般内涵是什么,马黎丽则深入到建安这一特殊时期,非常具体细致地展开论述,如死亡恐惧与抗衡及其文学表达、作品风格,建安时期男尊女卑观念于文学中的多层次表现,等等。集腋成裘,终以此皇皇论著呈现于读者面前。当我读到该博士学位论文的初稿时,由衷的欣喜难以言说。作为一位不断阅读她读博各个阶段论文且参与讨论者,我认为她无论是学术思考的广度或是深度都有了质的飞跃。这得力于她以往的学术积累,更得力于脱产四年的刻苦攻读。这种学术研究能力大幅度提升的现象,时而发生于在职读博的专业教师身上。在博士学位论文送审和答辩阶段,马黎丽的论文获得一致肯定和高度评价。甚至有审读专家事后特意给我发来微信:“建安文学那篇写得特别好!水平相当高!文笔老到,思虑周详。如今难得看到这样的高手!”该审读专家在《论文评阅书》中以“大气、才气、灵气”予以评说,这是马黎丽四年辛勤付出的应有收获。

说到“大气”,不仅仅表现于她的学术视野和学术高度,这也始终是马黎丽的优秀品质之一。对于同学们的善良、关爱、无私付出,日常生活中的“大气”,让她自然地获得“马姐”的昵称,我也时常以“你们的马姐”相调侃。她的“大气”,更表现于对时下风云的关注,具有传统知识分子的人文情怀。说到“才气”“灵气”,马黎丽还是一位颇具天赋的诗人,她每一篇诗作落笔,总是让我惊艳,迫不及待地在她朋友圈中点赞。读一篇她作于2020年4月12日集“大气、才气、灵气”于一体的《楚河汉界》:

无数的杂乱的声音

暗夜般涌起

急雨般坠落

每一片颤抖的叶子都流下泪水

渗进历史的浅土层中

打湿那些来不及深埋的往事

过去和现在

历史和现实

猛然间一起剧痛了

落红纷纷

万箭穿心


锁住双唇

不许说出爱你

塞住耳朵

不许听见春风的呢喃

捂住双眼

不许看见温暖的笑意

然而

一颗泪珠逃逸而出

冰凉湿润

寒彻广宇


那不是泪珠啊

是藏着一切有字和无字历史的水晶球

征人空回首少妇欲断肠

策勋十二转天子坐明堂

急鼓咚咚京胡声起一曲夜深沉啊

楚河汉界

明月苍凉


历史是一条泥沙俱下的河

西风古道

踽踽独行的旅人啊

我要和你一起打马飞奔

隔着被岁月放逐的此岸和彼岸

和每一片颤抖的叶子一起哭泣

看风景变幻

看桃花灿烂

我常常对马黎丽说,我的学术成绩略多,是因为年长于你,积累多于你,这是你将来可以达到的;你的诗人天赋,却是我从来不具备的,我只能望尘而已。然而,无论身处何方,无论岁月带来多少变化,“一起打马飞奔”的愿望我们永不消失。

2024年3月14日于温州大学溯初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