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书治要: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第二分册)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本纪

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有熊国君,少典之子也。名曰轩辕。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徇,疾也。齐,速也。言圣德幼而疾速也。长而敦敏,成而聪明。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而神农氏弗能征。于是轩辕乃习用干,修德振兵,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阪泉,地名。三战,然后得其志。蚩尤作乱,乃杀蚩尤而代神农氏,是为黄帝。

【注释】

①本纪:纪,即记。“本纪”是纪传体史书中帝王的传记,本其事而记之,所以叫本纪。

②黄帝者:本段节录自《五帝本纪》。黄帝,传说是中原各族的共同祖先。

③少典:传说中原始社会末期部落酋长。其部落活动于今陕西、河南一带,称少典氏。

④有熊:国名。今人以为是黄帝的部落名,位于今河南新郑。

⑤弱:指年幼,年少。

⑥徇齐:疾速,引申指敏慧。徇,通“侚”。

⑦神农氏:古史传说中的人物。姜姓,少典之子。史亦称“烈山氏”“列山氏”“连山氏”。或说即炎帝。相传他用木制作耒耜,教民种植五谷。又尝百草,作医书以疗民疾,还开始饲养家畜、从事原始制陶业、进行纺织、设立集市等。

⑧习用:频繁使用。干戈:武器,这里指战争。干,盾牌。戈,一种类似于戟的可钩可砍的长柄进攻武器。

⑨振兵:整顿军队。

⑩阪泉:地名,在今河北涿鹿附近。

⑪得其志:指实现其志愿。

⑫蚩尤:传说中原始社会末期部落酋长,骁勇善战。相传蚩尤和炎帝同属一个部落。

【译文】

黄帝是少典的儿子,姓公孙,是有熊国国君,少典的儿子。名叫轩辕。生下来就显出聪明神异,很小就能说话,年幼就很聪慧,徇,是快疾的意思。齐,是迅速的意思。这是说黄帝的圣德在幼年就飞速成长。少年时期非常勤勉,成年后明察事理。神农氏的时代衰弱,诸侯互相越境攻击,而神农氏却不能征讨。于是轩辕频繁使用武力演习,修养德行整顿军队,跟炎帝在阪泉郊野作战。阪泉是地名。三次作战,然后取得胜利。蚩尤发动叛乱,于是就杀掉蚩尤,代替神农氏,这就是黄帝。

东至于海,西至于空桐山名也,在陇右。南至于江,北逐荤粥猃狁也。邑于涿鹿之阿。迁徙往来无常处,以师兵为营卫。置左右大监,监于万国。举风后、力牧、常先、大鸿以治民。顺天地之纪,时播百谷。劳勤心力耳目,节用水火材物。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帝王世纪》曰:“神农氏衰,蚩尤氏叛,不用帝命。黄帝于是修德抚民。始垂衣裳,以班上下。刳木为舟,剡木为楫,舟楫之利,以济不通。服牛乘马,以引重致远。重门击柝,以待暴客。断木为杵,掘地为臼,杵臼之用,以利万人。弦木为弧,剡木为矢,弧矢之利,以威天下。诸侯咸叛神农而归之。讨蚩尤氏,禽之于涿鹿之野。诸侯有不服者,从而征之,凡五十二战,而天下大服。俯仰天地,置众官,故以风后配上台,天老配中台,五圣配下台,谓之三公。其余地典、力牧、常先、大鸿等,或以为师,或以为将,分掌四方,各如己视,故号曰黄帝四目。又使岐伯尝味草木,典医疾,今经方《本草》之书咸出焉。其史仓颉,又象鸟迹,始作文字。自黄帝以上,穴居而野处,死则厚衣以薪,葬之中野。结绳以治。及至黄帝,为筑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而易以棺椁,制以书契,百官以序,万民以察,神而化之,使民不倦。后作《云门》《咸池》之乐,《周礼》所谓《大咸》者也,于是人事毕具。黄帝在位百年而崩,年百一十岁矣。或传以为仙,或言寿三百年,故宰我疑以问孔子。孔子曰:‘民赖其利,百年而崩;民畏其神,百年而亡;民用其教,百年而移。故曰三百年。’”

【注释】

①东至于海:本段节录自《五帝本纪》。

②空桐:山名,即崆峒山,在今甘肃平凉附近。

③陇右:泛指陇山以西地区。古代以西为右,故名。约当今甘肃六盘山以西,黄河以东一带。

④荤粥(xūn yù):我国古代北方匈奴族的别称。

⑤猃狁(xiǎn yǔn):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多以为即匈奴族。

⑥涿鹿:山名,在今河北涿鹿一带。阿:指山下。

⑦师兵:军队,营卫,指军营护卫。

⑧大监:古代官名,主管监察。

⑨风后:上古传说中黄帝的臣子,即风姓部落的首领,主司天文。力牧:据说为黄帝手下的大将军,力大无比,在涿鹿之战中战胜蚩尤。常先:传说是黄帝身边的大臣,他发明了很多狩猎工具,其中包括战鼓。大鸿:黄帝的大臣,鬼臾区号大鸿,死后葬在雍,即故鸿冢。

⑩纪:纲纪,准则。

⑪时:指按农时季节。百谷:谷类的总称。百,举成数而言,谓众多。

⑫土德:五德之一。古代阴阳家把金、木、水、火、土五行看成五德,认为历代王朝各代表一德,按照五行相克或相生的顺序,交互更替,周而复始。认为土胜者为得土德。

⑬《帝王世纪》:专述帝王世系、年代及事迹的一部史书,所叙上起三皇,下迄汉魏,载录了许多《史记》及两《汉书》阙而不备的史事,有很高的史料价值。作者皇甫谧,幼名静,字士安,晚年自号玄晏先生,安定朝那(今甘肃灵台)人。

⑭垂衣裳:指确定衣服制度,向天下显示礼法。

⑮班:分等列序。或云通“辨”,区别,辨别。

⑯刳(kū):挖,挖空。

⑰剡(yǎn):削,刮。楫:船桨。短曰楫,长曰棹。

⑱济:流通,贯通,补益。

⑲服牛乘马:役使牛马驾车。

⑳击柝(tuò):敲梆子巡夜。柝,梆子。

暴客:强盗,盗贼。

杵(chǔ):舂米、捣东西时用的圆木棒,由上细下粗的坚木做成。

臼(jiù):舂米的器具,用石头或木头制成,中间凹下。

弦:弓弦,这里指安上弓弦。弧:木弓。

上台:泛指三公、宰辅。

天老:相传是黄帝的辅臣。

五圣:不详,也应是黄帝的辅臣。

地典:不详,也应是黄帝的臣子。

师:官名,如师氏掌辅导王室、教育贵族子弟以及朝仪得失之事。

四目:指能观看四方的眼睛。《尚书·舜典》:“询于四岳,辟四门,明四目,达四聪。”孔传:“广视听于四方,使天下无壅塞。”孔疏:“明四方之目,使为己远视四方也。”

岐伯:上古时期著名医学家。今传《素问》基本上是黄帝岐伯问答,来阐述医学理论。

典:主持。

经方:中医称汉代以前的方剂。《本草》:《神农本草经》的省称,古代著名药书。

仓颉:《史记》据《世本》以为是黄帝时的史官,传说中的汉字创造者。

野处:栖息野外。指上古时期人们学会构建房屋之前的居住方式。

上栋下宇:指宫室的基本结构形式。栋,房屋的正梁。宇,屋檐。

书契:指文字。

《云门》:周代“六舞”之一,用于祭祀天神。相传为黄帝时所作。《咸池》:古乐曲名,据说为黄帝之乐,尧增修沿用。

《大咸》:周代“六舞”之一,相传本为尧时的乐舞。又称“咸池”。《周礼·春官·大司乐》:“以乐舞教国子,舞‘云门’‘大卷’‘大咸’。”郑玄注:“大咸,咸池,尧乐也。”

宰我:即宰予,字子我。春秋末鲁国人,孔子弟子。

【译文】

黄帝向东到达海边,向西到了空桐山,是山名,在陇右。向南到了长江,北边驱逐了荤粥,是猃狁。在涿鹿山下修筑城邑。他的队伍往来迁移没有固定处所,用军队作为营地护卫。设置了左、右大监,监察各个诸侯国。举荐提拔了风后、力牧、常先、大鸿来治理民众。顺应天地的准则,按农时播种谷物。他教导人们做事要用心尽力,节俭利用水火及各种材料物品。黄帝在位时,出现“土德”之瑞,所以号称黄帝。《帝王世纪》说:“神农氏衰弱,蚩尤氏叛乱,不听从帝命。黄帝于是修治德行安抚民众,确定衣服制度,分别上下尊卑顺序。挖空树木做成舟船,砍削木头做成船桨,利用船只,用来补救交通不便。役使牛马,负载重物行至远方。城中设置了重重大门,让人敲梆子巡夜,来对付强盗抢劫。截断木头做成木杵,挖掘土地形成坑臼,用杵臼捣米,造福天下百姓。安上弓弦做成木弓,削尖木头做成木箭,弓箭的锐利,威震天下。诸侯都背叛了神农而归向黄帝。讨伐蚩尤氏,在涿鹿郊野擒获了他。有不服从的诸侯,接着征讨他,一共五十二次作战,天下全都顺服了。前俯瞰地,后仰观天,仿效设置百官,所以把风后配备给上台,天老配备给中台,五圣配备给下台,叫做三公。其余的如地典、力牧、常先、大鸿等人,有的担任师,有的担任将,分别掌管四方,经营各地,如同黄帝亲自巡视治理,所以号称黄帝四目。又让岐伯品尝草木,主持医疗疾病,现在的经方、《本草》经都出自他。他的史官仓颉,取象鸟兽的足迹,开始创作文字。在黄帝以前,人们住在洞穴里,栖息在野外,死了就厚厚地埋上柴草,葬在野外。在绳子上打结记事。等到了黄帝之时,人们建筑房屋,上有正梁,下有房檐,用来遮风挡雨,而埋葬改用棺木,制作了文字,各种职官有了次序,万民都可观察,神奇灵异感化民众,使民众没有倦怠。后来又创作了《云门》《咸池》的音乐,是《周礼》所说的《大咸》音乐。从此人力能够做到的事情都具备了。黄帝在位一百年后去世,年纪一百一十岁了。有人传说他成为仙人,有人说他寿命三百岁,所以宰我疑惑地去问孔子。孔子说:‘民众依赖他的恩惠,足足有一百年;他死了以后,民众敬服他的神灵,也足有一百年;此后民众遵循他的教令,也足有一百年。所以说黄帝统治了三百年。’”

帝颛顼高阳者,黄帝之孙,昌意之子也。养材以任地,载时以象天,依鬼神以制义,治气以教化,絜诚以祭祀。北至于幽陵,南至于交趾,西济于流沙,东至于蟠木东海中有山焉,名度索。上有大桃树,屈蟠三千里也。动静之物,大小之神,日月所照,莫不砥属砥,平也,四远皆平而来服属也。《帝王世纪》曰:“帝颛顼平九黎之乱,使南正重司天以属神,火正黎司地以属民。于是民神不杂,万物有序。”

【注释】

①帝颛顼(zhuān xū)高阳者:本段节录自《五帝本纪》。颛顼,上古帝王名,“五帝”之一,号高阳氏。相传为黄帝之孙、昌意之子。生于若水,居于帝丘。十岁佐少昊,十二岁而冠,二十登帝位,在位七十八年。

②昌意:传说中人名,为黄帝之子。相传黄帝娶西陵国之女为正妃,生二子玄嚣、昌意。

③养材:指养育材物,如栽培五谷、树木。任地:指按照土地的不同情况征收赋税。

④载时:指按四时季节行事。象:效法,仿效。

⑤鬼:人神曰鬼,指祖先神。神:天神曰神,指天、地、山川诸神。制义:指制定尊卑之义。

⑥絜诚:指洁身诚意。絜,通“洁”。

⑦幽陵:地名,即后来九州中的幽州,在中原东北。

⑧交趾:古地区名,泛指五岭以南。汉武帝时为所置十三刺史部之一,辖境相当今广东、广西大部和越南的北部、中部。东汉末改为交州。

⑨济:今本《史记》作“至”。流沙:戈壁沙漠,当在今西北地区。

⑩蟠木:传说中的山名,一说即扶桑。

⑪砥属:平定归服。

⑫九黎:中国上古传说族群,居住在黄河中下游。共有九个部落,每个部落有九个氏族,蚩尤是他们的大酋长。

⑬南正:上古官名。

⑭火正:古代掌火之官。

【译文】

帝颛顼高阳是黄帝的孙子,昌意的儿子。他因地制宜养育栽培树木五谷,根据天象运行确定四季,依照鬼魂神灵的指示制定尊卑之义,调理阴阳五行教化人民,整饬清洁身心进行祭祀。向北到达幽陵,向南到达交趾,向西到达流沙,向东到达蟠木。东海中有座山,名字叫做度索。山上有大桃树,屈曲蟠折三千里。所有鸟兽草木,大大小小的山川神灵,太阳月亮照临的地方,没有不平定归服的。砥,是平的意思,四方边远地区都被平定,前来归属。《帝王世纪》说:“帝颛顼平定九黎的叛乱,让南正重管理天上所属的神灵,火正黎管理地上所属的民众。从此民跟神不相掺杂,万物都有了秩序。”

帝喾高辛者高阳、高辛,皆所兴地名也。颛顼与喾,以字为号,上古质故也。黄帝之曾孙也。生而神灵,聪以知远,明以察微。仁而威,惠而信,修身而天下服。取地之财而节用之,抚教万民而利诲之,历日月而迎送之,明鬼神而敬事之。其色郁郁,其德嶷嶷,其动也时,其服也士。日月所照,风雨所至,莫弗从服。《帝王世纪》曰:“帝喾以人事纪官,故以句芒为木正,祝融为火正,蓐收为金正,玄冥为水正,后土为土正,是五行之官分职而治。”

【注释】

①帝喾(kù)高辛者:本段节录自《五帝本纪》。帝喾,高辛氏,名俊(一作“夋”“夔”),黄帝的曾孙,上古时期部落联盟首领。

②神灵:神异。

③财:通“材”,原材,材料。

④历日月而迎送之:这是说制作历法,分辨月相与太阳轨道,以便确定迎送仪式。

⑤郁郁:仪态端庄盛美的样子。

⑥嶷嶷:形容道德高尚。

⑦句(gōu)芒:古代传说中的主木之官,又为木神名。木正:古代五行官之一,主木。

⑧祝融:帝喾时的火官,后尊为火神。火正:古代掌火之官。

⑨蓐收:传说中的西方神名,司秋。金正:五行官之一。

⑩玄冥:传说中的水神。水正:五行官之一。

⑪后土:土神。土正:五行官之一。

【译文】

帝喾高辛,高阳、高辛,都是他们兴起之地的名字。颛顼和喾,把字当作号,是因为上古时质朴的缘故。是黄帝的曾孙。他出生就很神异,聪明睿智能了解远方的事情,明察细微征兆。他仁爱而又威严,惠爱而又诚信,修养自身而天下臣服。他能够依不同节令从大地获取物资来使用,教导百姓如何更便利地生产生活,根据日月运行规律制定历法并按时举行对日月节气的祭祀之礼,辨明鬼神并虔诚地侍奉它们。他的神情肃穆宽和,他的德行高尚完美,他的举动符合天时,他的服装如同士人。凡是日月照临的地方,风雨所至的地方,没有不服从他的。《帝王世纪》说:“帝喾用人力行事统纪百官,所以任用句芒当木正,用祝融当火正,蓐收当金正,玄冥当水正,后土当土正,这样五行之官分别职位进行治理。”

帝尧放勋,其仁如天,其智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富而不骄,贵而不舒。《帝王世纪》曰:“帝尧置欲谏之鼓,命羲、和四子羲仲、羲叔、和仲、和叔分掌四时方岳之职,故名征,天下大和,百姓无事。有五老人,击壤于道,观者叹曰:‘大哉尧之德也!’老人曰:‘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何有于我哉!’墨子以为尧堂高三尺,土阶三等。茅茨不剪,采椽不斫;夏服葛衣,冬服鹿裘。”

【注释】

①帝尧放勋:本段节录自《五帝本纪》。尧,姓伊祁,号放勋,五帝之一,黄帝后裔。二十岁代挚为天子,定都平阳。晚年禅位于舜。

②就:靠近,依随。

③舒:傲慢。

④羲、和:羲氏、和氏的并称。传说尧曾命羲仲、羲叔、和仲、和叔两对兄弟分驻四方,以观天象,并制历法。四时:指一年四季的农时。方岳:四方之山岳。古指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霍山(一指衡山)、北岳恒山。后因称任专一方之重臣为“方岳”。

⑤征:通“惩”,警戒,惩罚。

⑥击壤:古代的一种游戏。把一块前面宽、后面尖的鞋子状的木片侧放地上,在三四十步处用另一块木片去投掷它,击中的就算得胜。原义是人民吃得饱,有闲暇游戏,后用为称颂太平盛世之典。

⑦墨子:名翟,春秋战国之际宋国人。墨家学派的创始人,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

⑧茅茨:茅草盖的屋顶。亦指茅屋。

⑨采椽:栎木或柞木椽子。

⑩葛衣:用葛的纤维制成的布做成的夏衣。

⑪鹿裘:鹿皮做的大衣。常用为丧服及隐士之服。

【译文】

帝尧号放勋,他的仁爱像上天,他的智慧如神灵。人们像万物朝向太阳一样亲附他,像大旱之望云雨一样企盼他。他富裕却不骄傲,高贵却不傲慢。《帝王世纪》说:“帝尧设置想要劝谏的鼓,命令羲氏、和氏的四个儿子羲仲、羲叔、和仲、和叔分别掌管四季四岳的职务,所以给谏鼓命名叫做‘征’。天下大为和谐,百姓相安无事。有五位老人在道路上做击壤游戏,观看的人感叹说:‘尧的德行太伟大了!’老人说:‘太阳出来后就去劳作,太阳落山后就去休息,开凿井水来获得饮用水,耕种田地来获取食物,帝王的力量对我又有什么用啊!’墨子认为,尧的大堂高度只有三尺,夯土台阶只有三级,茅草屋不修剪,柞木椽子不砍去树皮,夏天穿葛衣,冬天穿鹿皮大衣。”

虞舜名曰重华。父瞽叟顽,母嚚,弟象傲,皆欲杀舜。舜顺适不失子道,以孝闻。于是尧乃以二女妻舜,以观其内;使九男与处,以观其外。二女不敢以贵骄,九男皆益笃。舜耕历山,历山之人皆让畔;渔雷泽,雷泽上人皆让居;陶河滨,河滨器皆不苦窳窳,病也。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于是尧乃试舜五典、百官皆治。以揆百事,莫不时序。流四凶族,以御螭魅。尧乃使舜摄行天子政。尧崩,天下归舜。《帝王世纪》曰:“舜立诽谤之木。论曰:孔子称:古者三皇、五帝,设防而不犯,故无陷刑之民。是以或结绳而治,或象画而化,自庖牺至于尧、舜,神道设教,可谓至政,无所用刑矣。夫三载考绩,黜陟幽明,善无微不著,恶无隐不章,任自然以诛赏,委群心以就制,故能造御乎无为,运道于至和,百姓日用而不知,含德若自有者也。《诗》云:‘上天之载,无声无臭。’其斯之谓乎?”

【注释】

①虞舜名曰重华:本段节录自《五帝本纪》。虞舜,妫姓,名重华,因其先国于虞,故称虞舜。

②瞽叟(gǔ sǒu):舜的父亲,因双目失明故称瞽叟。瞽,失明的人,盲人。

③嚚(yín):愚蠢而顽固。

④象:舜异母弟。

⑤顺适:顺从,迎合。子道:子女对父母应遵循的道德规范。

⑥妻:以女嫁人。

⑦内:指家中。

⑧笃:笃厚忠诚。指九男事舜都更加惇厚谨敬。

⑨历山:山名,所在说法不一。相传是舜躬耕之地。

⑩让畔:这是说由于舜帝的德化,种田人在田界处互相谦让,不计较对方多占有耕地。畔,田界。《韩非子》:“历山之农相侵略,舜往耕,期年,耕者让畔。”

⑪雷泽:古泽名,本名雷夏泽,在今山东菏泽东北。传说舜帝曾在此捕鱼。

⑫苦窳(ɡǔ yǔ):粗糙质劣。苦,通“盬”,粗劣。

⑬聚:村落。

⑭二年成邑,三年成都:邑、都,指人民聚居之处。大曰都,小曰邑。泛指村落、城镇。

⑮五典:五常之教,即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

⑯揆(kuí):掌管,管理。

⑰时序:承序,承顺。是说有条理。

⑱四凶:相传为尧舜时代四个恶名昭彰的部族首领。《左传·文公十八年》:“舜臣尧,宾于四门,流四凶族,浑敦、穷奇、梼杌、饕餮,投诸四裔,以御螭魅。”

⑲螭魅(chī mèi):古谓能害人的山泽之神怪。亦泛指鬼怪坏人。

⑳摄行:代理行使职权。摄,代理。

诽谤之木:供百姓书写政治缺失的状如华表的立木。

象画:用画画服饰来象征刑罚,即象刑。《尚书大传》:“唐虞象刑,犯墨者蒙皂巾,犯劓者赭其衣,犯膑者以墨幪其膑处而画之,犯大辟者布衣无领。”

庖(páo)牺:即伏羲。

神道设教:利用神鬼之道进行教化。

三载考绩:指每三年按一定标准考核官吏的成绩。

黜陟幽明:黜退昏愚的官员,晋升贤明的官员。黜,贬黜。陟,上升。幽明,指善恶、贤愚。

上天之载,无声无臭:引自《诗经·大雅·文王》。臭,气味。

【译文】

虞舜名叫重华。他的父亲瞽叟愚顽,后母愚蠢而暴虐,异母弟象傲慢,他们都想杀死舜。但是舜还是恭顺地侍奉父母,不失为子之道,以孝道而闻名。于是尧就把两个女儿嫁给舜做妻子,从而观察他管理家族内部事务的能力;让九个儿子跟他在一起,观察他处理外部事务的能力。二女不敢因出身高贵而骄傲,九男也都更加笃厚忠诚。舜在历山耕种,历山的人都谦让田界;在雷泽捕鱼,雷泽上的人都谦让住处;在黄河河滨制陶,河边的陶器都很精致结实不易坏。窳,疵病。只需要一年,舜居住的地方就能成为村落,二年就能成为城邑,三年就能成为都邑。于是尧就试着让舜制定人伦“五常”,治理百官,舜处理得都很好。让他管理各种事务,都有条不紊。流放了四大凶族,抵御了魑魅鬼怪。尧就让舜代理处理天子的政事。尧去世后,天下归属于舜。《帝王世纪》说:“舜树立了书写政治缺失的诽谤之木。评论说:孔子称古代的三皇五帝,设立了军队守卫但没有人犯法,所以没有陷入刑罚的百姓。因此,不管是用绳索打结来治理,还是用象刑来加以教化,从伏羲到尧舜,利用鬼神之道来教化管理百姓的,可以称得上最高的清明政治,不需要用刑罚来管理国家。三年一次的考核成绩,黜退昏庸无能的官员,晋升贤能的官员,使善行无论大小都能得到彰显,使恶行无论大小都无处隐藏,让他们自然地表现来进行赏罚,顺从人心来确定管理制度。所以能成就无为而治的太平局面,运用道德教育使天下和谐,以至于百姓在生活中依照道德行事而自己却没有察觉到,就好像道德是自己本身所具备的一样。《诗经》中说:‘上天生成化育万物,没有声音没有味道。’说的大概就是这样的事吧?”

夏禹名曰文命。当尧之时,洪水滔天。舜登用,乃命禹平水土。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薄衣食,致孝于鬼神;卑宫室,致费于沟洫。以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行相地宜所有以贡。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朔,北方也。声教讫于四海。于是帝锡禹玄圭,以告成功于天下。于是大平治,帝舜荐禹于天。舜崩,遂即天子位,国号曰夏后。十七世,帝履癸立,是为桀,不务德而武伤百姓,百姓弗堪。汤修德,诸侯皆归汤。汤遂伐桀,桀走鸣条南夷地名。遂放而死。

【注释】

①夏禹名曰文命:本段节录自《夏本纪》。夏禹,传说中建立夏朝的君王。姒姓,名文命,鲧之子。又称大禹、夏禹、戎禹。原为夏后氏部落领袖,奉舜命治理洪水,疏通江河,兴修沟渠,发展农业。据传治水十三年中,三过家门不入。后被选为舜的继承人,舜死后即位,建立夏王朝。后世视为圣王。

②登用:进用。

③平:平治,治理。

④劳身焦思:形容身体和精神都很辛劳。焦思,焦苦思虑。

⑤薄:使单薄、菲薄,节俭。

⑥沟洫:田间水道,借指农田水利。

⑦九州:古代中国的地理区划。据《尚书·禹贡》记载是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

⑧九道:九州的道路。

⑨陂(bēi):指筑堤防。九泽:九州的湖泊。

⑩九山:九州的大山。

⑪相地:观察土地肥瘠或地形地物。相,仔细看。

⑫东渐:向东流入。渐,进。

⑬被:及,延及。流沙:指西域地区。

⑭朔:北方。暨:至,到。

⑮声教:声威教化。讫:通“迄”,到,至。四海:犹言天下,全国各处。

⑯玄圭:一种黑色的玉器,上尖下方,古代用以赏赐建立特殊功绩的人。

⑰大平:即太平。

⑱履癸:即桀,姒姓,夏后氏,名癸,一名履癸。谥号桀,史称夏桀。夏朝最后一位君主,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

⑲鸣条:古地名,相传商汤伐夏桀战于此地。《集解》孔安国曰:“地在安邑之西。”郑玄曰:“南夷地名。”

⑳南夷:指南方非中原部族。又指南方边远地区。

【译文】

夏禹名叫文命。帝尧统治时,洪水滔天。舜被举用,就命令禹治理水土。禹劳碌奔波,殚精竭虑,离家在外十三年,路过自家门口都不进去。禹自己穿衣吃饭很节俭,敬奉鬼神却很丰厚;自己住着简陋的房屋,却不惜斥巨资修筑沟渠。区划九州土地,疏通各处水道,修筑湖泽堤坝,测量各大山系,巡视各地的特产来确定其贡赋多少。东至大海,西至沙漠,从北到南,朔,是北方。名声教化达到天下各地。于是帝舜赐给禹玄圭,诏告天下禹治水成功。从此天下太平,帝舜向上天举荐禹作为继承人。舜去世后,禹就登上天子位,国号叫夏后。传了十七代,帝履癸即位,这就是桀。他不修养德行而滥用武力伤害百姓,百姓不能忍受。汤立德修身,诸侯都归附于汤。汤于是征伐桀,桀逃跑到鸣条,是南夷地名。终于在逃亡中死去。

汤始居亳,征诸侯。为夏方伯,得专征伐。葛伯不祀,汤始伐之。汤曰:“予有言:人视水视形,视民知治不。”伊尹曰:“明哉!言能听,道乃进。君国子民,为善者在王官。勉哉,勉哉!”汤出,见野张网四面,祝曰:“自天下四方,皆入吾网。”汤曰:“嘻,尽之矣!”乃去其三面,祝曰:“欲左,左;欲右,右;不用命,乃入吾网。”诸侯闻之,曰:“汤德至矣,及禽兽。”当是时,夏桀为虐政淫荒,汤乃伐桀,践天子位

【注释】

①汤始居亳:本段节录自《殷本纪》。汤,子姓,名履,又称成汤、成唐、武汤、武王、天乙等。商朝的开国之君。亳,古都邑名,是商汤的都城,相传有南亳、景亳、西亳三处。

②为夏方伯,得专征伐:为夏朝一方诸侯之长,专门负责征讨诸侯。方伯,殷周时代一方诸侯之长。

③葛伯:夏朝时葛国国君。夏末,商汤居亳,与葛国相邻,商汤以葛伯不祭祖神、冤杀儿童为名,伐灭葛国,自此开始灭夏战争。

④伊尹:商汤大臣。名伊,一名挚,尹是官名。相传生于伊水,故名。是汤妻陪嫁的奴隶,后助汤伐夏桀,被尊为阿衡。汤去世后历佐二王,后太甲即位,因荒淫失度,被伊尹放逐到桐宫,三年后迎之复位。

⑤君国:指居君位而御其国。子民:爱护人民,治民。

⑥祝:祷告。

⑦用命:听从命令,执行命令。

⑧践:特指登基,继承帝位。

【译文】

汤开始住在亳,征伐诸侯。汤是夏朝的方伯,拥有征伐诸侯的专权。葛伯不祭祀祖先,汤开始征伐他。汤说:“我曾经说过:人从水中可以看见自己的形貌,观察黎民可以得知治理的成败。”伊尹说:“英明啊!能够听取他人的善言,治国的水平才能精进。要君临天下,子视万民,就得让为善的人都各在其位。努力吧,努力吧!”汤出行,看见田野中捕猎的人四面张网,还祷告说:“愿来自四方的禽兽,都落进我的网里。”汤说:“噫,这不就一网打尽了!”于是他让除去三面的网,祷告说:“想往左,就往左;想往右,就往右;不愿听命的,才落入我的罗网。”诸侯听后说:“汤的仁德真是无以复加了,连禽兽都能蒙受他的恩泽。”在这时候,夏桀施行暴政,耽于逸乐放荡纵欲,汤于是征伐夏桀,登上天子位。

帝太戊立,伊陟为相伊陟,伊尹子也。亳有祥桑榖共生于朝,一暮大拱祥,妖怪也。二木合生,不恭之罚。太戊惧,问伊陟,曰:“臣闻妖不胜德。帝之政,其有阙与?帝其修德。”太戊从之,而祥桑枯死。殷复兴,故称中宗。

【注释】

①帝太戊立:本段节录自《殷本纪》。太戊,甲骨文作大太戊、天戊。子姓,名密,商代国君。任用伊陟、巫咸等人治理国政,商国势复兴,诸侯归顺。死后被尊为中宗。

②伊陟:商朝大臣,据说是伊尹的儿子。

③祥:凶宅,妖异。桑榖(ɡǔ):桑树和榖树。榖,即楮树。共:指两棵合生。

④大拱:形容粗大。拱,两手合围。

⑤阙:缺误,疏失。

【译文】

帝太戊即位,伊陟做了国相。伊陟是伊尹的儿子。亳都出现了妖异,桑树和楮树共生在朝堂之上,一夜之间就长得有两手合围那么大。祥,是妖怪。两棵树合生,是对不恭敬的惩罚。太戊很恐惧,问伊陟,伊陟说:“我听说妖异胜不了有德之人。帝王您的政事,是不是有什么缺陷?您还是修养德行吧。”太戊听从了,那棵连生的怪树很快枯死了。殷朝复兴,所以太戊称为中宗。

帝辛立,天下谓之纣。帝纣资辨捷疾,闻见甚敏;材力过人,手挌猛兽;智足以拒谏,饰是非之端;矜人臣以声,以为皆出己之下。好酒淫乐,嬖于妇人。爱妲己有苏氏美女也。妲己之言是从。于是使师涓作新淫声,北里之舞,靡靡之乐;厚赋税,以实鹿台之钱鹿台,在朝歌城中也。而盈巨桥之粟巨桥,鹿水之大桥也,有漕粟益收狗马奇物,充仞宫室;益广沙丘苑台沙丘,在巨鹿东北。多取野兽飞鸟置其中;慢于鬼神,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使男女倮,相逐其间,为长夜之饮。百姓怨望,而诸侯有叛者,于是纣乃重辟刑,有炮烙之法膏铜柱,加之炭上,令有罪者行焉,辄堕炭中,妲己笑,名曰炮烙之刑也。

【注释】

①帝辛立:本段节录自《殷本纪》。帝辛,子姓,名受,一作辛,商朝最后一位君主,帝乙少子。

②纣:《谥法》曰:“残义损善曰纣。”

③资辨:利口善辩。

④材力:勇力,膂力。

⑤挌(gé):击,格斗。

⑥矜:骄矜,自傲。

⑦嬖:宠爱。妇人:古代士之妻称妇人。

⑧妲己:商纣王的宠妃。有苏氏女,己姓。周武王灭商时被杀。

⑨师涓:商纣的乐官,名涓。淫声:淫邪的乐声。

⑩北里之舞:与朝歌北鄙之音相配的舞蹈。

⑪靡靡之乐:指柔弱、颓靡的音乐。古人认为这种音乐不只让听众委靡颓废,更能令国力削减。

⑫鹿台:古台名,是殷纣王贮藏珠玉钱帛的地方。故址在今河南汤阴朝歌。

⑬巨桥:是商纣王用于存储粮食的仓库,故址在今河南鹤壁。

⑭漕粟:通过水道运送粮食。

⑮沙丘:地名,在今河北广宗。相传殷纣王在此广筑苑台,作酒池肉林,淫乐通宵。战国赵武灵王被围,饿死于沙丘宫;秦始皇巡视途中病逝于沙丘平台。

⑯倮(luǒ):赤身露体。

⑰炮烙:相传是殷纣王所用的一种酷刑。

⑱膏:涂抹使之滑润。

【译文】

帝辛即位,天下称他纣。帝纣天资明辨敏捷,听闻广博机敏,勇力过人,可以徒手击杀猛兽;才智足够用来拒绝劝谏,口才足以帮他粉饰是非;喜欢以才能骄矜群臣,用名声压倒天下,认为所有人都不如自己。他嗜好喝酒荒淫嬉乐,贪恋女色。喜爱妲己,是有苏氏美女。对妲己的话言听计从。于是让乐官师涓制作新奇淫邪的乐声,用北里的猥亵之舞配合这种靡靡之乐;加重赋税,来充实鹿台的宝库,鹿台,在朝歌城中。粮食装满巨桥的粮库;巨桥,是鹿水上的大桥,有通过水道运送来的粮食。大肆搜刮狗马和珍奇宝物,塞满宫中房舍;扩建沙丘的园林楼台,沙丘,在巨鹿东北。捕获大量的野兽飞鸟,投放其中;怠慢鬼神祭祀,把酒倒进池子,把肉悬挂成林,让男女裸身追逐嬉戏,进行通宵宴饮。对此百姓怨恨不已,有叛乱的诸侯,于是纣就加重刑罚惩处,发明炮烙的刑罚。把油脂涂抹在铜柱上,放在炭火上烧,命令犯罪的人走在上面。人一下子就掉进炭火中,妲己看到了就笑起来。命名叫炮烙之刑。

以西伯昌、九侯、邺县有九侯城。鄂侯为三公。九侯有好女,入之纣。九侯女不憙淫,纣怒,杀之,而醢九侯。鄂侯争之强,并脯鄂侯。西伯昌闻之,窃叹。纣囚西伯羑里河内汤阴有羑里城。西伯之臣闳夭之徒,求美女、奇物、善马以献纣。纣乃赦西伯,用费中为政。费中善谀、好利,殷人弗亲。又用恶来,善毁谗,诸侯以此益疏,多叛纣。微子数谏不听,乃遂去。比干强谏,纣怒,剖比干,观其心。箕子惧,乃详狂为奴,纣又囚之。周武王于是遂率诸侯伐纣,纣走,衣其宝玉衣,赴火而死。武王遂斩纣头,悬之白旗,杀妲己,殷民大悦。

【注释】

①以西伯昌、九侯、鄂侯为三公:本段节录自《殷本纪》。西伯昌,周文王姬昌。西伯,商纣任命的西方诸侯之长,可专征伐。九侯,一作“鬼侯”,是商纣的大臣,与姬昌、鄂侯同为商纣的三公。鄂侯,商纣的大臣。

②好女:漂亮的女儿。

③憙(xǐ):喜爱,爱好。

④醢(hǎi):古代酷刑。将人剁成肉酱。

⑤脯(fǔ):指使之成为干肉。

⑥羑(yǒu)里:古城名,在今河南汤阴北。也作“牖里”。

⑦闳夭:西周开国功臣,跟散宜生、太颠、鬻子等共同辅佐西伯姬昌,是西伯昌的四友之一。

⑧费中:也作“费仲”,纣王佞臣。

⑨恶来:又称恶来革,商纣王的大臣。蜚廉之子,以勇力而闻名。

⑩微子:周代宋国的始祖。名启,殷纣王的异母庶兄,封于微(今山东梁山西北)。因见纣淫乱将亡,数谏纣不听,遂出走。周武王灭商,复其官。周公承成王命诛武庚,乃命微子统率殷族,奉其先祀,封于宋。

⑪比干:商纣王的叔父,官少师。因屡次劝谏纣王,被剖心而死。强谏:极力诤谏。

⑫箕子:商朝大臣,纣王的叔父。官太师,封于箕。在商亡后出走,据说到了朝鲜。

⑬周武王:姬姓,名发,周文王姬昌之子,西周王朝的开国君主。

【译文】

他任用西伯姬昌、九侯、邺县有九侯城。鄂侯担任三公。九侯有个漂亮女儿,献给了纣。九侯的女儿不喜欢淫荡,纣发怒杀了她,把九侯剁成肉酱。鄂侯为此事跟帝纣争辩,言词激烈,帝纣杀了鄂侯,还把他制成肉干。西伯昌听说了,私下叹息。纣就把他囚禁在羑里。河内汤阴有羑里城。西伯的臣子闳夭等人,寻找美女、珍奇宝物、良马献给纣。纣于是赦免了西伯,任用费中来执政。费中善于阿谀奉承,喜好钱财,殷人都不肯亲近他。纣又任用恶来,恶来好进谗言诋毁他人,诸侯因此更加疏远了,很多背叛纣的。微子屡次劝谏,纣不听,微子就离开了。比干极力谏诤,纣愤怒了,剖开比干胸膛看他的心脏。箕子惧怕了,于是就假装疯癫做了奴仆,纣又囚禁了他。周武王于是就率领诸侯讨伐纣,纣逃走,穿着他的宝玉衣跳到火里而死。武王就砍下纣的头颅挂在白旗上面,杀死了妲己,殷朝民众非常高兴。

周后稷名弃,好耕农,天下得其利,有功,封于邰。曾孙公刘修后稷之业,民赖其庆。古公复修后稷、公刘之业,积德行义,国人皆戴之。古公卒,季历立。季历卒,子昌立,是为西伯。西伯遵后稷、公刘之业,则古公之法,敬老慈少,礼下贤者,日中不暇食以待士,士以此多归之,诸侯皆来决平。于是,虞、芮之人有狱,不能决,乃如周。入界,耕者皆让畔,民俗皆让长。虞、芮皆惭,俱让而去。诸侯闻之,曰:“西伯盖受命之君也。”

【注释】

①周后稷名弃:本段节录自《周本纪》。周:地名。在陕西岐山南。为周的发祥地。后稷:周之先祖。相传姜嫄践天帝足迹怀孕生子,因曾弃而不养,故名之为“弃”。虞舜命为农官,教民耕稼,称为“后稷”。

②邰(tái):古国名。周始祖后稷至公刘定居于此。在今陕西武功。

③公刘:周族领袖,传为后稷的曾孙。他迁徙豳地(今陕西旬邑)定居,不贪享受,致力于发展农业生产。

④庆:福泽。

⑤古公:即古公亶父。姬姓。上古周部落的领袖,周文王祖父。为戎、狄族所逼,他率周族由豳迁至岐山下的周原(今陕西岐山北),建筑城邑房屋,设立官吏,改革戎狄风俗,开垦荒地,发展农业,使周族逐渐强盛起来,奠定了周人灭商的基础。修:循,遵循。

⑥国人:古代指居住在大邑内的人。

⑦季历:姬姓,一作公季、王季,周太王少子,周文王之父。

⑧昌:即周文王姬昌。

⑨则:仿效,效法。《易·系辞上》:“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⑩决平:指公平断案。

⑪虞、芮:二国名。相传两国有人曾因争地兴讼,到周求西伯姬昌平断。

⑫让畔:指古代由于圣王的德化,种田人互相谦让,在田界处让对方多占有土地。畔,田界。

⑬让长:礼让长者。

⑭受命:承受天命。

【译文】

周始祖后稷名叫弃,他喜好农耕,天下人都因此受益,因此立下了功劳,封在邰。他的曾孙公刘遵循后稷的事业,民众都依赖他的福泽。古公又遵循后稷、公刘的事业,积累德行,践行仁义,国人都爱戴他。古公去世,季历即位。季历去世,他的儿子昌即位,这就是西伯。西伯遵循后稷、公刘的事业,效法古公的方法,尊敬老人,慈爱孩童,礼貌谦虚地对待贤人,每天忙到正午还顾不上吃饭,因此士人纷纷投奔他,诸侯也都来找他裁决是非曲直。这个时候,虞国人和芮国人有诉讼案件,不能判决,他们就来到周。他们进入周的边界,看到耕种的人互相推让田界,人民都以谦让年长者为美德,虞、芮两国的人感到惭愧,都谦让离去。诸侯听到后,说:“西伯大概是承受天命的君主啊。”

武王即位,太公望为师,周公旦为辅,召公、毕公之徒左右王师,修文王绪业。闻纣昏乱暴虐滋甚,于是伐纣。纣师皆倒兵以战,武王遂入斩纣。散鹿台之钱,发巨桥之粟,以振贫弱;封诸侯,班赐殷之器物;纵马于华山之阳,放牛于桃林之墟;偃干戈,振兵释旅入曰振旅也。示天下不复用。

【注释】

①武王即位:本段节录自《周本纪》。武王,周武王姬发,是周文王次子。

②太公望:姜姓,吕氏,俗称姜太公。师:指太师。

③周公旦:周文王之子,排行第四,亦称叔旦,史称周公旦。他是周武王之弟,武王死后,其子成王年幼,由他摄政当国。

④召(shào)公:姬姓,名奭。采邑在召(今陕西岐山西南),称召伯、召公。与周公同佐武王灭商,封于燕。成王时任太保,主陕以西地区之政。毕公:名高,是周文王第十五子,周武王姬发异母弟,周武王灭商朝后,受封毕地(在今陕西),史称毕公高,是毕国与毕姓始祖。左右:支配,控制。王师:天子的军队,国家的军队。

⑤绪业:事业,遗业。

⑥倒兵:转武器向己方攻击。

⑦振:救济。

⑧班赐:颁赐,分赏。

⑨华山:山名,五岳之西岳。在陕西华阴,北临渭河平原,属秦岭东段。又称太华山。

⑩桃林:在今河南灵宝以西、陕西潼关以东地区。墟:大丘,山。

⑪偃:使停息。

⑫振兵:整顿部队。

【译文】

周武王即位,让太公望当太师,周公旦为辅佐,召公、毕公这些人掌管周王室的军队,继承文王的遗业。知道纣越发昏乱暴虐,于是就出兵伐纣。纣的部队都倒转武器攻击自己一方,武王于是就攻入敌方斩杀了纣。散发了鹿台所藏的钱、巨桥储藏的粮食来赈济贫民老弱;分封诸侯,把殷商的祭祀器物分别赐给诸侯;放马于华山南麓,放牛于桃林荒野;放下武器,解散军队,军队回营叫振旅。向天下显示不再动用武力。

成、康之际,天下安宁,刑措四十余年不用。措者,置也。民不犯法,无所置刑也。穆王即位,将征犬戎,祭公谋父谏祭,畿内之国,为王卿士。谋父,字也。曰:“不可。先王耀德不观兵。戢而时动,动则威;观则玩,玩则无震。震,惧也。先王之于民也,茂正其德而厚其性,阜其财求而利其器用,明利害之乡,乡,方也。以文修之,使务利而避害,怀德而畏威,故能保世以滋大

【注释】

①成、康之际:本段及以下几段均出自《周本纪》。成、康之际,即周成王与周康王时期。史称其时天下安宁,刑措不用,故用以称至治之世。成,即周成王姬诵,周武王姬发之子,西周第二位君主。周成王继位时年幼,由周公旦辅政,亲政后,营造新都洛邑、大封诸侯,还命周公东征、编写礼乐,加强了西周王朝的统治。康,即周康王姬钊,周成王姬诵之子,西周第三位君主。

②穆王:姬满,周昭王之子,西周第五位君主。

③犬戎:古族名。戎人的一支,即畎戎,又称畎夷、犬夷、昆夷、绲夷等。商周时在北方游牧。

④祭(zhài)公谋父:周王室卿士,周公后人,因封邑在祭,所以称为祭公。祭,古国名,姬姓,始封之君为周公之子。原为畿内(古称王都及其周围千里以内的地区)之国,后东迁,在今河南郑州东北。

⑤耀德:指崇尚道德。观兵:显示兵力。

⑥戢(jí):收藏兵器。

⑦玩:轻慢,忽略。

⑧茂:通“懋”,劝勉。

⑨阜:指使之丰厚、富有。财求:财货。求,通“赇”。

⑩保世:指保持爵禄、宗族或王朝的世代相传。

【译文】

周成王、康王之时,天下安宁,刑罚搁置四十多年没有使用。措,是放置的意思。民众不犯法,没地方使用刑罚。周穆王即位,将要征伐犬戎。祭公谋父劝谏,祭,是王都附近的国家,是周王的卿士;谋父,是他的字。说:“不行。先王崇尚道德不显示武力。平时积蓄兵力,只在必要时刻才动用,一经动用就有威力;平时炫耀多了就是穷兵黩武,穷兵黩武就会没有威力。震,是惧怕的意思。先王对于民众,劝勉匡正他们的德行,使他们性情淳厚;增加他们的财物,改良他们的器具;给他们申明利害,乡,是方向。用礼法文德来教导他们,让他们趋利避害,感念君王恩德而畏惧惩罚,所以能保有王业世代相传,一代代更加强大。

“昔我先王世后稷以服事虞、夏,奕世载德,不忝前人。至于文王、武王,昭前之光明而加之以慈和,事神保民,无不欣喜。商王帝辛大恶于民,庶民不忍,欣戴武王,以致戎于商牧。非务武也,勤恤民隐而除其害也

【注释】

①服事:承担公职。虞、夏:指有虞氏之世(即舜帝之时)和夏代。

②奕世:累世,代代。载德:积德。

③忝:羞辱,有愧于。

④昭:显扬,显示。

⑤欣戴:欣悦拥戴。

⑥勤恤:忧悯,关怀。民隐:民众的痛苦。

【译文】

“从前我们先王世代相承主管农业,事奉有虞氏、夏后氏,世代积累德行,无愧于前人。到了文王、武王,进一步发扬光大先人的业绩,再加上仁慈和睦,敬事神明,保护人民,没人不欢欣喜悦。商王帝辛对民众犯下大恶,民众不能忍受,于是欣喜地拥戴武王,因此发动了对殷商的牧野之战。因此先王并不是刻意要动武,而是关怀民众的痛苦,为他们除去祸害。

“夫先王之制,邦内甸服,邦外侯服,侯卫宾服此总言之也。侯,侯圻。卫,卫圻。夷蛮要服,戎狄荒服。甸服者祭,供日祭也。侯服者祀,供月祀也。宾服者享供时享也。要服者贡供岁贡也。荒服者王《诗》云“莫敢不来王”也。日祭,月祀,时享,岁贡,终王

【注释】

①邦内:国都郊外四周五百里以内。甸服:古制称离王城五百里的区域。服,古代指王畿以外的地方。

②侯服:古代王城外围,按距离远近划分的区域之一。周制称王城周围方千里以外的方五百里的地区。

③侯卫:借指自侯服至卫服之间的诸侯。卫服,按《周礼·夏官·职方氏》,是王畿以外二千五百里之地。

④圻:指畿,京畿。古称天子直辖之地。亦指京城所领的地区。

⑤夷蛮要服,戎狄荒服:夷、蛮、戎、狄,是中原四方非中原部族,分别是东夷、南蛮、西戎、北狄。要服,距王畿二千里之地。荒服,距王畿二千五百里之地。

⑥日祭:指祭祀先祖父、先父。

⑦供:侍奉,伺候。月祀:指祭祀曾祖、高祖。

⑧宾服:《汉书》作“绥服”。即侯服以外方圆五百里的地区。

⑨时享:太庙四时的祭祀。古代帝王臣民都行时享之礼。

⑩要服:这里指宾服以外的五百里地区。

⑪岁贡:古代诸侯或属国每年向朝廷进献礼品。

⑫荒服:要服以外的五百里地区。

⑬莫敢不来王:引自《诗经·商颂·殷武》。

⑭月祀:古代指每月对曾祖、高祖的祭祀。

⑮时享:太庙四时的祭祀。古代帝王臣民都行时享之礼。

⑯岁贡:古代诸侯或属国每年向朝廷进献礼品。

⑰终王:指荒服朝拜天子。王,朝见天子。

【译文】

“先王定下的制度,国都内离王城五百里是甸服,国都外方千里外是侯服,自侯服到卫服之间的诸侯全都服从。这是总括起来说的。侯,是侯圻。卫,是卫圻。东夷、南蛮居住在要服,西戎、北狄居住在荒服。住在甸服的部族要供给祭祀天子父亲、祖父的祭品,供给日祭。住在侯服的部族要供给祭祀天子曾祖、高祖的祭品,供给月祀。居住在宾服侯卫之地的部族要供给时享,供给时享的祭品。居住在要服的部族要贡献每年的贡品,供给岁贡的贡品。居住在荒服的部族每一代都要来朝拜天子。《诗经》里讲:‘没有胆敢不来朝拜天子的。’每日祭祀父亲、祖父,每月祭祀曾祖和高祖,每个季度祭祀远祖宗庙,每年献享于坛,天子去世,新天子即位后接受远方部族尊长的进见。

“先王之顺祀,《外传》云:‘先王之训也。’有不祭则修意先修志意,以自责也。有不祀则修言。言,号令也。有不享则修文,文,典法也。有不贡则修名,名,谓尊卑职贡之名号也。有不王则修德,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也。序成而有不至则修刑。序成,谓上五者次序已成,不至,则有刑罚也。于是有刑不祭,伐不祀,征不享,让不贡,告不王。于是有刑罚之辟,有攻伐之兵,有征讨之备,有威让之命,有文告之辞。布令陈辞而有不至,则增修于德,无勤民于远。是以近无不听,远无不服。

【注释】

①顺祀:谓顺昭穆次序而祭祀。

②《外传》:即《国语》。

③训:典式,准则。

④修意:修正心志意念,指内省自责。

⑤布令:颁布命令,发布政令。陈辞:发布命令。

【译文】

“按照先王的遗训,《外传》说:‘先王的训令。’近畿王族有不参加日祭的,天子就修治志意以示自责,先修正思想,再来自我反省。如有诸侯不参加月祀的,天子就检查自己的号令与言论,言,是号令。如有诸侯不参加时享的,天子就整顿政令教化。文,是典法。如有蛮夷不按年进贡的,天子就进一步端正名分,名,指尊卑守职朝贡的名称。如有夷狄不来参加周王丧礼的,新天子就要修治自己的道德修养,远方的人不归服,就要修养文德招徕他们。以上这些都做到了,仍然有不来的才会使用刑罚。序成,指以上五样按次序已经完成,不来,就要有刑罚了。因而才有对不参加日祭者的刑罚,对不参加月祀者的讨伐,对不参加时享者的征讨,对不按年进贡者的谴责,对不来参加葬礼者的警告。因而也才有刑罚的各种规定,才有讨伐的军队,才有征讨的各种武器,才有严厉谴责的命令,才有陈明利害的告谕文辞。颁发命令还有不来的,天子就要增加修养德行,不要让民众到远方劳苦。因此近处没有不听从的,远处没有不归服的。

“今犬戎氏以其职来王。天子曰:‘予必以不享征之,且观之兵。’无乃废先王之训而几顿乎!”王遂征之,得四白狼、四白鹿以归。自是荒服者不至,诸侯有不睦者。

【注释】

①职:职守,即前述“终王”之职。

②观之兵:指显示兵力。

③几顿:危败。

④荒服者:指居住在荒服的部族。

【译文】

“现今犬戎氏按照职守来朝拜天子。天子说:‘我一定要因为它没有守职而讨伐它,而且要显示兵力。’恐怕是要废弃了先王的训诫,您将会遭遇危险失败吧!”穆王于是征讨,得到四只白狼、四只白鹿归来。从此荒服的部族不来,诸侯也有不和睦的了。

厉王即位,好利,近荣夷公。芮良夫谏曰:“王室其将卑乎?夫荣公好专利而不知大难。夫利,百物之所生也,天地之所载也,而有专之,其害多矣。天地百物皆将取焉,何可专也?所怒甚多,而不备大难。以是教王,王其能久乎?夫王人者,将导利而布之上下者也,使神人百物无不得极极,中也。犹日怵惕,惧怨之来。今王学专利,其可乎?匹夫专利,犹谓之盗,王而行之,其归鲜矣。荣公有用,周必败。”王不听,卒以荣公为卿士,用事。

【注释】

①厉王即位:本段节录自《周本纪》。厉王,周厉王姬胡。

②荣夷公:西周时期诸侯国荣国国君。他得到厉王宠信,曾教唆厉王对山林川泽的物产实行“专利”,由天子直接控制,不准平民进山林川泽谋生。

③芮良夫:西周时期周朝的卿士,曾劝阻周厉王任用荣夷公为卿士,但遭到拒绝。

④专利:专擅财利。专,独占,独享。

⑤布:施予,布施。

⑥极:中,中正的准则。

⑦怵惕:戒惧,惊惧。

⑧匹夫:古代指平民中的男子。亦泛指平民百姓。

【译文】

周厉王即位,他喜好财利,亲近荣夷公。芮良夫劝谏说:“周王室恐怕要衰落了吧?荣公喜好专擅财利而不知道会导致大灾难。财利,是千百种物类产生的,本由天地自然生成,如果有人独享它,那害处就大了。天地间的千百种物资人人都能取用,怎么能够独自享用呢?这样将触怒众人,却不防备大祸难。用这些东西来教唆君王,君王的统治还能长久吗?作为天下人的君王,应当把惠利分享给天神和百姓,使得神、人、百物各得其所。极,是中的意思。这还要每天戒惧,害怕招来怨恨。现今君王您却去学独享财利,难道这样做可以吗?平民百姓专擅独享财利,还被称为盗贼,君王您这样做,恐怕归服您的人就会很少了。荣公倘若得到任用,周朝必然败亡。”厉王不听,最终让荣公当了卿士,让他主持国家大事。

王行暴虐侈傲,国人谤王。召公谏召穆公也。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卫国之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其谤鲜矣,诸侯不朝。王益严,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以目相眄而已。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召公曰:“是鄣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水。水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水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故民之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有原隰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夫民虑之心,而宣之口,成而行之。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王不听,于是国莫敢出言。三年,乃相与叛,袭王。王出奔于彘

【注释】

①王行暴虐侈傲:本段节录自《周本纪》。侈傲,骄纵。

②道路以目:路上相见以目示意,不敢交谈。多表示政治黑暗暴虐。

③眄(miǎn):斜视,不用正眼看。

④弭(mǐ):止息。

⑤鄣:同“障”,堵塞,阻隔。

⑥壅:堵塞,阻挡。溃:水冲破堤防。

⑦宣:指宣泄抒发怨气。

⑧原隰(xí):平原和湿地。衍沃:平坦肥美的土地。

⑨善败:指国政的善恶成败。

⑩彘(zhì):古地名。故址在今山西霍州东北。

【译文】

厉王行为暴虐骄纵,住在国都的人指责厉王。召公劝谏是召穆公。说:“民众忍受不了您的政令了!”厉王大怒,找到卫国的一名巫师,是卫国的巫师。让他监视毁谤者,只要是巫师报告上来的人,厉王就把他们杀掉。于是指责稀少了,诸侯也没人来朝见。厉王更加严厉。国都没人敢说话,人们路上碰到也只能用目光示意。用眼睛斜着看罢了。厉王欢喜,告诉召公说:“我能够制止民众的指责了,他们都不敢说话了。”召公说:“这是你堵住了民众的嘴。堵住民众的嘴,比堵住洪水危害更大。水道壅塞溃决,伤人必定很多。堵住民众的嘴也会这样。因此治水的人主动挖开堤防引导水流,治理民众的人主动宣泄怨气让他们说话。所以说民众有口,就好像大地有山川一样,财物从这里出产;就好像大地有平原和湿地等不同的地形一样,人类的衣食由此而来。能让人们畅所欲言,国家政事才能办好。百姓怎么想就怎么说,考虑成熟后就采纳推行。倘若阻塞民众的嘴,这样怎么能长治久安呢?”厉王不听,于是举国没有人敢说话。三年之后,国人一起背叛,袭击厉王。厉王逃奔到彘地。

宣王即位,修政,法文、武、成、康遗风,诸侯复宗周。

【注释】

①宣王即位:本段节录自《周本纪》。宣王,即周宣王,名静,又作“靖”。周厉王姬胡之子。

②修政:修明政教。

③遗风:前代或前人遗留下来的风教。

【译文】

周宣王即位,修明政教,效法文王、武王、成王、康王留下来的风教,诸侯又重新把周王朝当做宗主国。

幽王嬖爱褒姒,欲废后,并去太子,用褒姒为后,以其子伯服为太子。褒姒不好笑,幽王欲其笑万方,故不笑。幽王为举烽火,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褒姒乃大笑。幽王欲悦之,为数举烽火。其后不信,益不至。王之废后去太子也,申侯怒,乃与缯、西夷犬戎共攻王。王举烽火征兵,兵莫至。遂杀幽王骊山下

【注释】

①幽王嬖爱褒姒(bāo sì):本段节录自《周本纪》。幽王,周幽王姬宫湦(shēng),“湦”又作“涅”“湼”。周宣王姬静之子,母姜后。前781—前771年在位。嬖爱,宠爱。褒姒,褒国女子,姒姓,周幽王第二任王后,太子姬伯服的生母。

②后:指幽王的王后申后。申侯之女,姜姓。太子宜臼之母。

③故:还是,仍然。

④举:指点燃升起。

⑤益:逐渐。

⑥申侯:申国(今河南南阳)之君。其女原为周幽王王后,生子宜臼,被立为太子。后被周幽王所废,宜臼逃奔申国。申侯联合东方的缯国和西方的犬戎进攻幽王。前771年,幽王被犬戎杀死,西周覆亡。

⑦缯:古国名,姒姓,相传为夏禹后裔。西夷:位于我国西部的部族。即畎戎,亦称“畎夷”“昆夷”“绲夷”。殷周时游牧于泾渭流域即今陕西彬州、岐山一带,为殷周西边之劲敌。

⑧骊山:在陕西西安临潼东南。

【译文】

周幽王宠爱褒姒,想要废掉王后,一并废掉太子,让褒姒当王后,让她的儿子伯服当太子。褒姒不喜欢笑,幽王用尽各种方法想让她笑,她还是不笑。幽王为她点燃烽火,诸侯都赶来了,到了却没有发现敌寇,褒姒于是大笑。幽王想让褒姒高兴,几次为她点燃烽火。后来诸侯不相信了,逐渐不来了。幽王废掉申后和宜臼的太子地位,使得申后的父亲申侯大怒,于是联合缯侯、西夷犬戎一起攻打幽王。幽王点燃烽火征调诸侯来救,却没有救兵前来。于是幽王被杀死在骊山下。

秦缪公与晋惠公合战,为晋军所围。于是岐下食善马者三百人,驰冒晋军解围,遂脱缪公,而反生得晋君。初,缪公亡善马,岐下野人共得而食之者三百余人。吏逐得,欲法之。缪公曰:“君子不以畜产害人。吾闻食善马肉不饮酒伤人。”乃皆赐酒而赦之。三百人者,闻秦击晋,皆求从。从而见缪公窘,亦皆推锋争死,以报食马之德。于是缪公虏晋君以归。

【注释】

①秦缪公与晋惠公合战:本段节录自《秦本纪》。秦缪公,一作秦穆公。嬴姓,名任好,秦德公少子,春秋时期秦国国君,春秋五霸之一。晋惠公,姬姓,名夷吾,晋献公之子,晋文公之弟,春秋时期晋国君主。合战,交战。

②岐下:古地名,是周人祖先古公所迁居处,在今陕西岐山附近。

③冒:侵犯,冲犯。

④野人:上古谓居国城之郊野的人。与“国人”相对。

⑤法:法办。

⑥推锋:冲锋,进兵。推,通“摧”。

【译文】

秦缪公跟晋惠公交战,被晋军包围。这个时候,在岐下吃掉好马的三百人,飞驰而来冲向晋军为缪公解围,于是缪公脱困,反而活捉了晋惠公。当初,缪公丢失了好马,岐下乡野三百多人一起抓住马并把它吃掉了。官吏追捕抓住了他们,想要法办。缪公说:“君子不会因为牲畜而杀人。我听说,吃好马肉不喝酒,是会伤人的。”于是赐给所有人酒,赦免了他们。这三百人听说秦国要迎击晋军,都要求跟从出征。他们看到缪公陷入窘境,就都冲锋陷阵,拼死力战,来报答缪公宽赦他们吃马的恩德。于是缪公俘虏晋国国君回国。

戎王使由余于秦,缪公示以宫室、积聚。由余曰:“使鬼为之,则劳神矣;使人为之,亦苦民矣。”缪公怪之,问曰:“中国以诗书礼乐法度为政,然尚时乱,今戎夷无此,何以为治,不亦难乎!”由余笑曰:“此乃中国所以乱也。夫自上圣黄帝作为礼乐法度,身以先之,仅以小治。及其后世,日以骄淫,阻法度之威,以责督于下。下疲极,则以仁义怨望于上。上下交争怨而相篡弑,至于灭宗,皆以此类也。夫戎夷不然。上含淳德以遇其下,下怀忠信以事其上。一国之政,犹一身之治。不知所以治,此真圣人之治也。”

【注释】

①戎王使由余于秦:本段节录自《秦本纪》。戎王,西戎的君主。由余,一作“繇余”。晋国人,因曲沃武王伐晋流亡到了戎地。戎王听说缪公贤能,所以派由余到秦国考察。

②尚:尚且。

③责督:责罚督查。

④怨望:怨恨,心怀不满。

⑤淳德:醇厚的德行。

【译文】

戎王派遣由余出使到秦国,秦缪公向他展示宫室和集聚的资财。由余说:“假使是鬼神干的,那么鬼神够劳累的了;假使是人干的,那么人也够辛苦的了。”缪公感到奇怪,问道:“中原用诗书礼乐法度治理国政,尚且时时发生混乱,如今戎夷没有这些,那靠什么来治理,不也太难了吧?”由余笑着说:“这就是中原混乱的原因。自从上圣黄帝制作了礼乐法度,率先垂范,仅仅能做到小治。到了后代,上位者日益骄奢淫逸,依仗法度的威严,去苛责下民。下民疲惫到了极点,那就会怨恨上位者的不仁不义。上下交相怨恨,于是就有篡位弑君以至于宗族灭绝,许多事情就是这样造成的。戎夷却不是这样,身居上位的人胸怀淳厚之德对待属下,处于下位的民众也怀有忠信之心事奉其上。治理一国之政犹如调理身体一样,虽然不知道怎么治理但却治理得很好,这才是真正的圣人之治。”

于是缪公退而问内史廖曰:“孤闻‘邻国有圣人,敌国之忧也’。今由余贤,寡人之害,将奈何?”廖曰:“戎王处僻匿,未闻中国之声。君试遗其女乐,以夺其志;为由余请,以疏其间。君臣有间,乃可虏也。”缪公曰:“善。”因以女乐二八遗戎王。戎王受而悦之。于是秦乃归由余。由余数谏,不听,遂去降秦。缪公以客礼礼之,用由余谋伐戎王,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

【注释】

①于是缪公退而问内史廖曰:本段节录自《秦本纪》。内史,官名,西周始置,协助天子管理爵、禄、废、置等政务,春秋时沿置。

②僻匿:指偏远闭塞。

③中国之声:指中原的音乐歌舞。

④女乐:歌舞伎。

⑤夺:消除,剥夺。

⑥遗(wèi):馈赠,送给。

【译文】

于是缪公退朝问内史廖说:“我听说‘邻国有圣人,是敌国的忧患’。现今由余贤能,也是我的心头之患,该怎么办?”廖说:“戎王身处偏僻闭塞的地方,没有听过中国的音乐。君主您试试送给他歌舞伎,消磨他的心志;再替由余请求延期返戎,来扩大他们君臣的隔阂。君臣有了隔阂,戎王就可以俘虏了。”缪公说:“好。”于是把十六位歌舞伎送给戎王。戎王接受之后非常喜欢。于是秦国才让由余回到西戎。由余屡次劝谏,戎王不听,由余就离开西戎投降秦国。缪公用招待宾客的礼节礼遇他,采用由余的计谋征伐戎王,增加了十二个附属国,开拓了千里国土,于是称霸西戎。

秦始皇帝,庄襄王子也,名政。二十六年,初并天下,自号曰“皇帝”。事皆决于法,刻削无仁恩。收天下兵,聚之咸阳,销以为钟鐻、金人十二,置廷宫中。每破诸侯,写放其宫室,作之咸阳北坂上在长安西北,别名渭城。南临渭,自雍门在高陵县以东至泾、渭,殿屋、复道、周阁相属。所得诸侯美人、钟鼓,以充入之。

【注释】

①秦始皇帝:本段节录自《秦始皇本纪》。秦始皇帝,战国时秦国君主,秦王朝建立者。嬴姓,名政。秦庄襄王之子。公元前246—前210年在位。灭六国,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王朝。废除分封制,改行郡县制。修筑长城,统一法律、度量衡、货币、文字。

②秦庄襄王:又称秦庄王,嬴姓,初名异人,后改名为楚(一作子楚),秦孝文王之子,秦始皇之父,战国时期秦国国君。

③名政:《史记正义》:“始皇以正月旦生于赵,因为政,后以始皇讳,故音征。”

④刻削:苛刻,严酷。

⑤咸阳:在今陕西咸阳,秦朝都城。

⑥钟鐻(jù):即钟虡,饰以猛兽形象的悬乐钟的格架。这里指青铜编钟。金人:指将铜制的兵器融化后铸成铜像。

⑦写放:亦作“写仿”,模仿。

⑧咸阳北阪:大约在今陕西咸阳的咸阳塬上窑店镇北部的阶地上。《集解》徐广曰:“在长安西北,汉武时别名渭城。”

⑨雍门:宫名,遗址在今陕西咸阳塔儿坡。《集解》徐广曰:“在高陵县。”

⑩泾:渭河的支流,在陕西中部。也称泾河。渭:黄河最大的支流,源出甘肃鸟鼠山,横贯陕西中部,至潼关入黄河。

⑪复道:楼阁或悬崖间有上下两重通道,称复道。周阁:回环的楼阁。相属(zhǔ):相接连。

【译文】

秦始皇帝,是秦庄襄王的儿子,名叫政。秦王政二十六年,刚刚兼并天下,给自己定称号为“皇帝”。处事都依法决断,苛刻严酷没有恩德仁惠。收缴天下的兵器,集中到咸阳,熔铸成十二个支撑悬挂大钟架子的人形支柱,安放在宫廷之中。每灭掉一个诸侯国,就按着被灭国家的宫殿样式,在咸阳城北的山坡上仿建,在长安西北,别名叫渭城。南临渭水,从雍门在高陵县。以东到泾水、渭水,殿宇之间有空中复道相通,环形长廊相连。从各诸侯国掳来的美人、钟鼓,都安置在这些宫殿里面。

三十二年,燕人卢生奏录图书,曰:“亡秦者胡也。”胡,胡亥,秦二世名也。秦见图书,不知此为人名,反备北胡。始皇乃使将军蒙恬发兵三十万人,北击胡。

【注释】

①三十二年:本段节录自《秦始皇本纪》。

②卢生:燕国方士,受始皇派遣入海寻求仙人不死药。图书:即图谶。古代方士或儒生编造的河图、符命等有关王者受命征验的书籍,多为隐语、预言。始于秦,盛于东汉。这种书除了有文字之外,常有图画、符号以预言吉凶。

③胡亥:秦始皇少子,秦朝第二位皇帝,前210—前207年在位。

④胡:古代称北方和西方的民族如匈奴等。

⑤蒙恬:秦朝著名将领。

【译文】

秦王政三十二年,燕人卢生奏上所记录的图谶,说:“灭亡秦的人是胡。”胡,是胡亥,秦二世的名。秦人见到图谶,不知道是人名,反而防备北方的胡人。始皇就派遣将军蒙恬发兵三十万人,向北攻击胡人。

三十四年,始皇置酒咸阳宫,仆射周青臣曰:“他时秦地不过千里,赖陛下神灵明圣,平定海内,日月所照,莫不宾服。以诸侯为郡县,人人自安乐,无战争之患,传之万世。自上古不及陛下威德。”始皇悦。博士齐人淳于越进曰:“臣闻殷、周王千余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辅弼,何以相救哉?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今青臣又面谀,以重陛下之过,非忠臣也。”

【注释】

①三十四年:本段节录自《秦始皇本纪》。

②仆射(yè):官名。秦始置为皇帝侍卫,汉以后因之。周青臣:秦始皇时博士仆射。

③神灵:威灵,圣明。明圣:明达圣哲。

④博士:古代学官名。六国时有博士,秦因之,汉文帝置一经博士,武帝时置五经博士,职责是教授、课试,或奉使、议政。淳于越:秦博士,齐人。

⑤枝辅:辅佐,辅弼。

⑥田常、六卿之臣:以喻包藏祸心、意图架空国君甚至篡位的权贵大臣。田常,即田恒,汉人避文帝讳改书曰“田常”。因其祖先本陈人,故也称“陈常”。春秋后期的齐国权臣,曾发动政变杀了齐简公,立齐平公,齐国姜氏诸侯从此形同傀儡,为其田氏子孙篡夺齐国奠定了基础。六卿:指晋国范氏、中行氏、知氏、韩氏、赵氏、魏氏六卿。他们长期在晋国掌权,后六家相互兼并,最后由韩、赵、魏三家瓜分了晋国。

【译文】

秦王政三十四年,始皇在咸阳宫中设置酒宴,仆射周青臣说:“从前秦国领土不过千里,依靠陛下的威严明达,平定天下。日月照临的地方,没有谁不臣服。把各国诸侯的领土设置为郡县,人人安居乐业,不再有战争之忧,这种功业将会流传万世。自古以来没人比得上陛下的威德。”始皇喜悦。博士齐人淳于越进谏说:“臣子我听说,殷、周称王一千多年,分封子弟功臣为诸侯,作为自己的辅佐。现今陛下您拥有整个天下,但是子弟却是普通平民,如果日后万一出现像田常、六卿那样的逆臣,朝廷孤立无援,谁来相救呢?做事不以古为师而能维持长久的,我不曾听说过。现今周青臣又当面阿谀逢迎,来加重陛下的过失,不是忠臣。”

始皇下其议。丞相斯曰:“五帝不相复,三代不相袭,各以治,非其相反,时变异也。今陛下创大业,建万世之功,固非愚儒所知也。且越言乃三代之事,何足法也?今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闻令下,则各以其学议之,入则心非,出则巷议,率群下以造谤。如此弗禁,则主势降于上,党与成乎下。禁之便。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弃市禁民聚语,畏其谤也。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

【注释】

①始皇下其议:本段节录自《秦始皇本纪》。

②斯:李斯,本为楚人,入秦后,先为吕不韦舍人,后为秦长史,最后为秦朝丞相。

③五帝:上古传说中的五位帝王,说法不一。这里沿用《史记》的说法,即黄帝(轩辕)、颛顼(高阳)、帝喾(高辛)、唐尧、虞舜。

④三代:指夏、商、周。

⑤黔首:古代称平民,老百姓。

⑥造谤:诽谤,无中生有,说人坏话,毁人名誉。

⑦便:有利,适宜。

⑧秦记:秦国的史书。

⑨守:指郡守,郡的长官,主一郡之政事。尉:指县尉,秦汉县令、县长下置县尉,掌一县治安。杂:集中。

⑩偶语:相聚议论或窃窃私语。

⑪弃市:本指受刑罚的人皆在街头示众,民众共同鄙弃之,后以“弃市”专指死刑。

⑫黥(qíng):古代肉刑之一,也称墨刑,在犯人脸上刺字后涂以墨。城旦:古代刑罚名,一种筑城四年的劳役。

【译文】

始皇把他的意见交付下面讨论。丞相李斯说:“五帝的制度不相重复,三代的制度不相因袭,但各自都得到治理,不是后代一定要与前代相反,这是时代变化的缘故。现今陛下开创大业,建立了万世不朽的功勋,本来就不是愚蠢的儒生所能知道的。况且淳于越说的是三代的事情,哪里值得效法呢?现今这些读过书的儒生不研究现实而去学习古代,用这些来指责现行制度,蛊惑百姓。他们听到有法令下达,就各用自己的学说来妄加议论,入朝时就在内心非议,出朝后便去巷议街谈,领着一群下民造谣诽谤。像这样还不禁止,那么皇帝的威信就要扫地,下面的朋党就会形成。禁止他们才是有利的。我请求史官把凡不是秦国的典籍都烧掉。天下胆敢私藏《诗经》《尚书》以及诸子百家言论的,都要送到郡守、县尉那里集中烧毁;有胆敢相聚议论《诗经》《尚书》等经书的,在闹市处死示众;禁止民众聚集谈论,畏惧他们毁谤。用古代非议否定当今的,灭族;官吏知情却没有检举的,跟他们罪过相同;命令颁布三十天还敢持书不烧的,脸上用墨刺字罚做筑城四年的苦役。倘若想要学习法令,就以官吏为老师。”

三十五年,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颠以为阙,为复道,自阿房渡渭,属之咸阳,以象天极阁道,绝汉抵营室也。隐宫徒刑者七十余万人,分作阿房宫,或作骊山。发北山石椁,乃写蜀、荆地材,皆至关中。计宫三百,关外四百余。于是立石东海上,以为秦东门。因徙三万家骊邑,五万家云阳,皆复不事十岁

【注释】

①三十五年:本段节录自《秦始皇本纪》。

②阿房:是秦帝国修建的新朝宫。位于今陕西西安西郊,始建于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

③步:古长度单位,周代以八尺为步,秦代以六尺为步。

④周驰:曲折绵延。阁道:即复道,双层的空中通道。

⑤南山:指终南山,属秦岭山脉,在今陕西西安南。

⑥表南山之颠以为阙:即在南山的最高峰,建起上有楼观的大门。表,作为标志。阕,宫门、城门两侧的高台,中间有道路,台上起楼观。

⑦天极:即中宫天极星,也就是紫宫后十七星。阁道:星名,属奎宿。阁道六星在王良星北边,是飞阁之道。

⑧汉:天汉,银河。营室:星名。即室宿,二十八宿之一。

⑨隐宫徒刑者:即受过宫刑和徒刑的人。

⑩骊山:在陕西临潼东南,因古骊戎居此得名,秦始皇葬于骊山之阿。

⑪椁:古代套于棺外的大棺。

⑫写:输送。蜀:古国名。在今四川西部。荆:即荆州,古九州之一。在荆山、衡山之间。

⑬关中:古地域名,或泛指函谷关以西战国末秦故地。今指陕西渭河流域一带。

⑭骊邑:古地名。在今陕西临潼。

⑮云阳:秦县名。在今陕西淳化西北,其地有秦朝的离宫。

⑯不事:不缴纳赋税并免除徭役。

【译文】

秦始皇三十五年,建造阿房宫前殿,东西长五百步,南北长五十丈,上面可以坐下一万人,下面可以树立五丈高的旗帜。环殿建有空中通道,此道从殿下直达终南山。他在终南山的两个山头立表,让它们作为朝宫门前的双阙。又修建空中通道从阿房北渡渭水,一直与咸阳连接,以此象征天上的阁道星越过天河直抵营室宿。当时被征调前来充当劳役的隐宫刑徒共有七十余万人,他们一半建造阿房宫,一半建造骊山的始皇陵。开发北山的石材制作棺椁,又输送蜀地、荆地的木材,都运到关中。关中共计有三百座宫殿,关外还有四百多。于是在东海边上树立巨石,作为秦国的东门。又迁移民户三万家到骊邑,五万家到云阳县,免除他们十年的赋税和劳役。

卢生说始皇曰:“臣等求芝、奇药、仙者,常弗遇,类物有害之者。人主所居,而人臣知之,则害于神。愿上所居宫,无令人知,然后不死之药,殆可得也。”于是始皇乃令咸阳之旁二百里内宫观二百七十,复道、甬道相连,帷帐钟鼓美人充之,案署不移徙。行所幸,有言其处者罪死。自是后,莫知行所在。

【注释】

①卢生说始皇曰:本段节录自《秦始皇本纪》。卢生,秦方士。下文侯生也是方士。

②类:类似,像。物:指人。

③甬道:楼房之间有棚顶、两旁有墙或其他障蔽物的驰道或通道。

④案署不移徙:指始皇帝的宫殿群各个殿室都登记着门牌号数,不准改变。案,登记。署,记录。

【译文】

卢生劝秦始皇说:“我们这些臣子去寻求灵芝、奇药、仙人,常常遇不到,很像是有什么东西从中捣乱。人主所居之处被臣属知道,就会影响神仙的到来。希望君上居住的宫殿,不要让别人知道,那样不死之药就大概可以得到了。”于是始皇就命令把咸阳附近的二百七十座宫阙都用空中通道、带棚顶的甬道互相连接,把大量的帷帐、钟鼓、美女都安置在里面,各种布置不得移动。始皇驾临的地方,如果有人泄露,罪当处死。从此之后,没有人知道始皇去到哪里。

侯生、卢生相与谋曰:“始皇为人,天性刚戾,以为自古莫及己。专任狱吏,狱吏得亲幸。博士虽七十人,特备员弗用。乐以刑杀为威,天下畏罪持禄,莫敢尽忠。上不闻过而日骄,下慑伏谩欺以取容。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贪于权势至如此,未可为求仙药。”于是乃亡去。

【注释】

①侯生、卢生相与谋曰:本段节录自《秦始皇本纪》。

②备员:充数,凑数。谓居官有职无权或无所作为。

③慑伏:因畏惧而屈服。谩欺:欺诳。取容:讨好别人以求自己安身。

【译文】

侯生、卢生一起谋划说:“始皇为人,天性刚愎自用,残暴至极,认为自古以来没有人赶得上自己。他一心任用治狱之吏,治狱之吏都备受宠幸。博士虽说有七十人,仅仅是充数而没有得到任用。喜欢用严刑酷法维持树立威严,官吏们害怕获罪,只想守住爵位,没有人敢竭诚尽忠。皇帝不知道过失而日益骄傲,臣子畏惧屈从,欺瞒讨好求得安身。天下的事情,不论大小,都取决于君上。他贪恋权势到了如此地步,不能为他寻找仙药。”于是就逃亡了。

始皇闻亡,乃大怒曰:“卢生等,吾尊赐之甚厚,今乃诽谤我也。诸生在咸阳者,或为訞言,以乱黔首。”于是使御史悉案问诸生,诸生传相告引,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皆坑之咸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后。长子扶苏谏,始皇怒,使扶苏北监蒙恬于上郡

【注释】

①始皇闻亡:本段节录自《秦始皇本纪》。

②訞(yāo)言:惑乱人心的话,邪说。

③御史:官名,秦为御史大夫的属官,有纠察弹劾之权。案问:审问。

④扶苏:秦始皇长子。因劝谏坑术士一事触怒秦始皇,始皇将其派到上郡监军。前210年,秦始皇在巡游途中病逝,死前诏令扶苏即位。赵高和李斯等人害怕扶苏登基后对他们不利,于是阴谋让始皇少子胡亥登基,矫诏赐死扶苏。

⑤监:指任监军。上郡:古郡名,为秦初三十六郡之一,郡治在肤施县(今陕西延安南)。

【译文】

始皇听说他们逃亡,就大怒说:“卢生等人,我尊重他们,赏赐丰厚,可他们现在居然也诽谤我。在咸阳的那些书生,有人散布流言,惑乱百姓。”于是派御史把这些书生一一审讯。他们相互揭发,相互牵引,最后始皇帝亲自圈定触犯法禁的四百六十多人,把他们全部活埋于咸阳,并告示天下,以惩前毖后。长子扶苏劝谏,始皇大怒,让扶苏到北方上郡那里给蒙恬当监军。

三十六年,荧惑守心。有坠星下东郡,至地为石,黔首或刻其石曰:“始皇帝死而地分。”始皇闻之,遣御史逐问,莫服,尽取石旁居人诛之。三十七年,始皇出游,丞相斯、少子胡亥从,至平原津而病。病益甚,乃为玺书,赐公子扶苏,曰:“与丧会咸阳而葬。”始皇崩,赵高乃与胡亥、李斯阴谋,更诈为始皇遗诏,立子胡亥为太子,赐扶苏、蒙恬死。

【注释】

①三十六年:本段节录自《秦始皇本纪》。

②荧惑守心:指火星停留在心宿内的现象。古人认为这预兆着天下将有大变乱。荧惑,指火星。因隐现不定,令人迷惑,故名。守,即停留,古代指某一星辰进入别的星辰的天域。心,星名。二十八宿之一,东方苍龙七宿的第五宿,有星三颗。其主星亦称商星、鹑火、大火、大辰。

③坠星:陨星,陨石。东郡:郡名。秦置,约当今河南东北部和山东西部部分地区。

④平原津:黄河渡口名。在秦平原县西。秦平原县在今山东平原西南,西靠当时北流的黄河。

⑤玺书:秦以后专指皇帝的诏书。

⑥丧:指丧车。

⑦赵高:嬴姓,赵氏。任中车府令,兼行符玺令事。秦始皇死后,赵高发动政变,立始皇幼子胡亥为秦二世,自任郎中令。前208年又设计害死李斯,继之为秦朝丞相。第三年他迫秦二世自杀,另立子婴为秦王。不久被子婴设计杀掉,诛夷三族。

【译文】

三十六年,出现火星停留在心宿的现象。有流星坠落在东郡,到地面后变成石头,有百姓在上面刻字说:“始皇帝死而地分。”始皇听说,派遣御史逐个审问,没有人服罪,于是便把陨石周围的居民全都抓起来杀掉。三十七年,始皇巡游天下,丞相李斯、小儿子胡亥跟从。到平原津始皇生了病。病情日益严重,于是就立下诏书,赐给公子扶苏,说:“回咸阳来,迎接我的灵车,处理丧葬事宜。”始皇去世,赵高就跟胡亥、李斯暗中密谋,伪造始皇的遗诏,立胡亥为太子,赐死扶苏、蒙恬。

二世皇帝元年,赵高为郎中令掌宫殿门户。任用事。二世与高谋曰:“先帝巡行郡县以示强,威服海内。今晏然不巡行,即见弱,无以臣畜天下。”二世东行郡县,遵用赵高,乃阴与高谋曰:“大臣不服,官吏尚强,及诸公子必与我争,为之奈何?”高曰:“臣固愿言,而未敢也。先帝之大臣,皆天下累世名贵人也,积功劳世以相传久矣。今高素小贱,陛下幸称举,令在上位,管中事。大臣鞅鞅,特以貌从臣,其心实不服也。今上出,不因此时案郡县守尉有罪者诛之,上以振威天下,下以除上生平所不可者。今时不师文而决于武力,愿陛下遂从时无疑,即群臣不及谋矣。明主收举余民,贱者贵之,贫者富之,远者近之,则上下集而国安矣。”二世曰:“善。”乃行诛大臣及诸公子,以罪过连逮,无得立者,而六公子戮死于杜。群臣谏者,以为诽谤。大吏持禄取容,黔首振恐。

【注释】

①二世皇帝元年:本段节录自《秦始皇本纪》。

②郎中令:官名。始置于秦,为九卿之一,掌宫廷侍卫。

③任:委任,信任。用事:指执政,当权。

④臣畜:把普天下的人都畜养为自己的奴仆。意即统治天下。臣,奴仆。

⑤称举:称誉举荐。

⑥中事:朝廷或宫廷中的事情。

⑦鞅鞅:因不平或不满而郁郁不乐。鞅,通“怏”。

⑧案:按察,审理。

⑨从时:顺从时宜。

⑩收举:收集提拔。

⑪集:一致。

⑫连逮:牵连拘捕。

⑬立:幸免。

⑭戮:特指杀死人后陈尸示众。杜:地名,在今陕西西安东南。

【译文】

二世皇帝元年,赵高任郎中令,掌管宫殿门户。执掌朝政大权。二世跟赵高谋划说:“先帝当年常常出巡各地,以显示强大,慑服天下。如今我安然不动,不去巡游,就显得软弱无力,无法统治天下。”二世向东巡视各郡县,遵信任用赵高,于是暗地里跟赵高谋划说:“大臣们心中不服,官吏们势力还很强大,诸公子必然会与我争夺权力,该怎么办呢?”赵高说:“我原本想说,但是不敢说。先帝的大臣,都出自负有名望的权贵之家,累世功勋,代代相传,为时已久。我赵高向来位低名贱,如今陛下宠幸我,抬举我,让我高居上位,掌管宫中事务。大臣们怏怏不乐,只是表面上顺从我,其实内心并不服气。现在您外出巡行,何不趁着这一时机查办一批有罪的郡、县长官,把他们杀掉,这样做上能威震天下,下能铲除您平生不满的人。现在不能师法文治而要决于武力,希望陛下抓紧时机不要迟疑,让群臣百官来不及想对策。您这英明的君主可以收揽起用遗民,低贱的使他高贵,贫穷的使他富有,疏远的亲近他,这样就会上下辑睦,国家安定。”二世说:“好。”于是就边巡行边诛杀大臣以及诸公子,假借罪名互相株连,无人能够幸免。始皇帝的六个儿子被处死在杜县。群臣中有敢劝谏的都被认为是诽谤朝廷。大臣为保住禄位,只能讨好他们来保全自身,百姓震惊恐惧。

戍卒陈胜等反,山东郡县,皆杀其守尉令丞反,以应陈涉,不可胜数也。谒者使东方来,以反者闻。二世怒,下吏。后使者至,上问,对曰:“群盗,郡守尉方逐捕,今尽得,不足忧。”上悦。

【注释】

①戍卒陈胜等反:本段节录自《秦始皇本纪》。戍卒,戍守边疆的士兵。

②山东:崤山或华山以东地区,又称关东。亦指战国时秦以外的六国。

③守尉:郡守和郡尉。令:指县令,一县之行政长官。丞:佐官名,此应指县丞,秦汉于诸县置丞,以佐令长。

④谒者:官名,始置于春秋、战国时,秦汉因之。掌宾赞受事,即为天子传达。

⑤下吏:交付司法官吏审讯。

【译文】

戍守边疆的士兵陈胜等人反叛,崤山以东的各个郡县,也都杀死郡守、郡尉、县令、县丞等长官反叛,来响应陈涉,多到不可胜数。有个谒者从东方出使归来,把东方造反的事情上报给二世。二世大怒,把他交给司法官吏审讯。此后再有使者回来,二世皇帝再问,使者就回答道:“那都是一些毛贼,郡守、郡尉正在追捕,很快就会全部抓获,不足为虑。”二世皇帝很高兴。

三年,章邯等围钜鹿,邯等数却,二世使人让邯,邯使长史欣请事。赵高弗见,又弗信。欣恐,亡去。欣见邯曰:“赵高用事于中,将军有功亦诛,无功亦诛。”邯等遂以兵降诸侯。

【注释】

①三年:本段节录自《秦始皇本纪》。

②章邯:秦朝著名将领。秦二世时任少府,为秦王朝最后一员大将。在钜鹿之战中被楚将项羽击败后,率秦军主力向项羽投降,被项羽封为雍王。后被汉王刘邦击败,自杀。钜鹿:秦郡名。郡治钜鹿县,在今河北平乡西南。

③长史:将军的属官。欣:即司马欣,秦朝长史。原为秦栋阳狱掾,曾捕项梁,后释之。后任长史,佐章邯击败陈胜。不久从章邯降楚,为上将军。项羽入关中,封为塞王。后被汉军击败,自杀。请事:请示,述职。

【译文】

秦二世三年,章邯等将领围攻钜鹿,章邯等人几次退却。二世派人责问章邯,章邯派长史司马欣回朝请示。赵高不接见,又不相信他。司马欣害怕了,逃跑离开。司马欣见到章邯说:“赵高在朝中执政,将军有功也要被杀,没功也要被杀。”章邯等人就领兵投降诸侯联军。

赵高欲为乱,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耶?谓鹿为马。”问左右,左右或言马,以阿顺赵高;或言鹿,高因阴中以法。后群臣畏高。高前数言“关东盗无能为”,及项羽虏将王离等,自关以东大氐尽叛,高恐二世怒,诛及其身,乃谢病不朝见

【注释】

①赵高欲为乱:本段节录自《秦始皇本纪》。

②设验:指安排检验,采取检验的手段。

③项羽:名籍,字羽,秦末起义领袖。钜鹿之战中统率楚军大破秦军,秦亡后自封西楚霸王,“楚汉之争”中败于刘邦,自刎而死。王离:秦朝名将王翦之孙,秦朝后期著名将领。秦末农民起义爆发后,与章邯一起统率秦兵与起义军作战。钜鹿之战中杀项梁,后被项羽击败,被俘而死。

④关:指函谷关。大氐:大抵,大都。

⑤谢病:托病引退或谢绝宾客。

【译文】

赵高想要作乱,害怕群臣不听从他,于是就先安排检验。他牵来一头鹿献给二世说:“这是马。”二世笑着说:“丞相错了吧?把鹿说成马。”赵高便问左右大臣,大臣们有的说是马来阿谀迎合赵高,有的说是鹿。凡是说是鹿的,赵高就假借法律暗中对他们加以陷害。从此群臣都畏惧赵高。赵高先前曾多次说过“关东的盗贼不会有什么作为”,等到项羽俘虏了大将王离等人,从函谷关往东差不多全都叛乱了,赵高害怕二世愤怒,诛杀自己,于是就谎称有病不朝见皇帝。

二世梦白虎啮其骖马杀之,心不乐,怪问占梦,卜泾水为祟。二世乃齐望夷宫,欲祠泾,沈四白马,使使责让高以盗贼事。高惧,乃阴与其壻咸阳令阎乐、其弟赵成谋,使郎中令为内应,诈为有大贼,令乐召发吏卒追。乐将吏卒千余人至望夷宫,前即二世,数曰:“足下骄恣,诛杀无道,天下叛足下,足下其自为计。”二世曰:“丞相可得见否?”乐曰:“不可。”二世曰:“吾愿得一郡为王。”弗许。又曰:“愿为万户侯。”弗许。曰:“愿与妻子为黔首,比诸公子。”阎乐曰:“臣受命于丞相,为天下诛足下,足下虽多言,臣不敢报。”二世自杀。

【注释】

①二世梦白虎啮其骖马杀之:本段节录自《秦始皇本纪》。

②占梦:占卜以判断梦的吉凶。

③卜:指古人用火灼龟甲,根据裂纹来预测吉凶。后泛称用各种形式预测吉凶。祟:鬼神的祸害。古人以为想象中的鬼神常出没而祸害人。

④齐:斋戒。望夷宫:秦宫名,故址在今陕西泾阳。

⑤沈:同“沉”。古代祭川泽曰沉。因向水中投祭品,故名。

⑥壻:即女婿。阎乐:秦人,赵高女婿,曾任咸阳令。赵成:秦朝郎中令,宰相赵高的弟弟,后被子婴所杀。

⑦郎中令:官名。秦始置,为郎中长官,掌宫廷戍卫,侍从皇帝左右,职甚亲重。汉初沿置。

⑧比:指一样待遇。

【译文】

二世梦见白虎咬自己的骖马,马被咬死。他心里不高兴,感到奇怪去问占梦师,占卜说是泾水水神作祟。二世于是在望夷宫斋戒,想要祭祀泾水水神,沉入四匹白马,派使者拿有关盗贼的事情责问赵高。赵高惧怕,于是暗中跟他的女婿咸阳令阎乐、弟弟赵成谋划,让郎中令作为内应,谎称有大群盗贼,命令阎乐召来官兵追杀。阎乐领兵一千多人进了望夷宫,上前靠近二世,数落他说:“你骄傲放纵,肆意诛杀,昏庸无道,天下人都背叛你了,你自作打算吧。”二世说:“能不能见丞相?”阎乐说:“不行。”二世说:“我想要一个郡称王。”不允许。又说:“想当万户侯。”不允许。说:“想和妻子儿女成为平民,跟诸公子一样。”阎乐说:“我受丞相之命,替天下人来处死你,你即使说再多,我也不敢报告。”二世自杀。

赵高乃立二世之兄子公子婴为秦王。令子婴斋,当庙见,受玉玺。斋五日,子婴称病不行,高自往曰:“宗庙重事,王奈何不行?”子婴遂刺杀高于斋宫,三族高家,以徇咸阳。

【注释】

①赵高乃立二世之兄子公子婴为秦王:本段节录自《秦始皇本纪》。子婴,秦二世胡亥的侄子。赵高杀二世,立他为秦王。在位四十六天。刘邦攻破咸阳,子婴投降。后为项羽所杀。

②庙见:古代嗣君即位或封建诸王必拜谒祖庙,叫做庙见。

③玉玺:专指皇帝的玉印。始于秦。

④三族:指一人犯罪而诛其三族。三族即父母、兄弟、妻子。

【译文】

赵高就立了二世兄长的儿子公子婴当秦王。让子婴斋戒,到宗庙参拜祖先,接受秦王印玺。斋戒五天后,子婴谎称有病不去,赵高亲自前往说:“拜见宗庙是大事,大王为什么不去呢?”子婴就在斋宫刺杀了赵高,并诛杀了赵高三族,在咸阳宣示于众。

子婴为秦王四十六日,沛公破秦军至霸上。子婴奉天子玺符,降轵道旁。诸侯兵至,项籍杀子婴及秦诸公子宗族,遂屠咸阳,烧其宫室,虏其子女,收其珍宝货财,诸侯共分之。

【注释】

①子婴为秦王四十六日:本段节录自《秦始皇本纪》。

②沛公:即汉高祖刘邦。霸上:即灞上,在今陕西西安。因在霸水西高原上得名。《集解》应劭曰:“霸水上地名,在长安东三十里。古名滋水,秦穆公更名霸水。”

③轵道:亭名。在当时霸陵,今陕西西安东北。

【译文】

子婴当了秦王四十六天,刘邦击破秦军来到霸上。子婴捧着天子的玉玺符印,在轵道旁投降。诸侯军队到来,项籍杀了秦王子婴以及秦国的诸公子及其宗族,屠戮咸阳,焚烧宫殿劫掠妇女儿童,搜刮珍宝财物,跟诸侯共同瓜分。

太史公曰:“秦自穆公以来,稍蚕食诸侯,竟成始皇。始皇自以为功过五帝,地广三王,而羞与之侔。足己不问,遂过而不变。二世受之,因而不改,暴虐以重祸。子婴孤立无亲,危弱无辅。三主惑而终身不悟,亡不亦宜乎?当此时也,世非无深虑知化之士也,然所以不敢尽忠拂过者,秦俗多忌讳之禁,忠言未卒于口而身为戮没矣。故使天下之士,倾耳而听,重足而立,钳口而不言。是以三主失道,忠臣不敢谏,智士不敢谋,天下已乱,奸不上闻,岂不哀哉!

【注释】

①太史公曰:本段及以下几段均出自此篇论赞。这是司马迁对本篇文章的说明或议论,继承《左传》《国语》“君子曰”进行评论的方式,开后世史书论赞之先河。太史公,是司马迁的自称,因其为太史令。

②稍:逐渐。蚕食:蚕食桑叶,喻逐渐侵占。

③竟:终。

④侔:齐等,相当。自本句之后,是司马迁引用贾谊《过秦论》之言。依本书引文惯例还是节录。

⑤足己:自满自足,自以为是。

⑥遂过:顺成过失,掩饰过失。

⑦因:因袭。

⑧知化:指通晓事物变化之理。

⑨拂(bì)过:辅助君主纠正过失。拂,通“弼”。

⑩戮没:杀戮。

⑪倾耳:指侧着耳朵静听。

⑫重(chónɡ)足而立:叠足而立,不敢迈步。形容非常恐惧。重足,指叠足站立。

⑬钳口:闭口。钳,夹住,约束。

【译文】

太史公说:“秦自缪公以来,逐渐蚕食诸侯之地,最终成就了秦始皇帝。始皇帝自以为功德超过了五帝,国土广大于三王,因而羞与他们并列。他自满自足,耻于下问,即使有错也不改正。秦二世承袭父过,因循不变,残暴肆虐,加重了祸患。子婴处境孤立,无亲人援手;生性脆弱,又没有贤臣辅佐。这三位君主都终身执迷不悟,灭亡不也是应该的吗?这个时候,世上不是没有深谋远虑、知权达变的人士,然而他们都不敢竭尽忠诚,纠正过失,就是因为秦朝的风俗有许多禁令禁忌,往往忠言还没说完,人头已经落地。因此让天下的士人,侧耳静听,叠足而立,小心翼翼闭口不言。因此这三位君主丧失了治国的原则,忠臣不敢劝谏,智士不敢策划,天下已经混乱,奸邪的事情没有人报告,这难道还不悲哀吗!

“先王知雍蔽之伤国也,故置公、卿、大夫、士,以饬法设刑而天下治。其强也,禁暴诛乱,而天下服。其弱也,五伯征而诸侯从。其削也,内守外附而社稷存。故秦之盛也,繁法严刑而天下振;及其衰也,百姓怨而海内叛矣。故周得其道,千余岁不绝。秦本末并失,故不长久。由此观之,安危之统,相去远矣。野谚曰:‘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是以君子为国,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以人事,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去就有序,变化应时,故旷日长久而社稷安矣。

【注释】

①雍蔽:蒙蔽,隔绝。雍,通“壅”。

②五伯:即五霸。

③振:震恐。

④统:总体。

⑤野谚:俚语,俗话。

【译文】

“先王知道消息壅塞、上下蒙蔽会伤害国家,所以设置了公、卿、大夫、士等官员,来整饬国法设置刑律,使天下太平。国势强盛时,能够禁止残暴,讨伐叛乱,天下归服。国势减弱时,有五霸代替天子征讨,诸侯顺从。国势衰削时,内有所守,外有所附,社稷得以保存。而秦朝强盛时,苛法严刑,天下震恐;等它衰落时,百姓怨愤,海内叛离。周朝设置的五个爵级符合治国之道,传国一千余年而不断绝。秦朝本末兼失,所以不能久长。由此看来,使国家安定或使国家危亡的纲纪区别太大了。俗话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因此君子治理国家,要观察上古的得失,验证以当代的情况,并参酌人情事理,观察兴盛衰亡的道理,审视运用权势的标准,做到取舍有序,变化随时,所以能够旷日持久而江山社稷安定了。

“秦孝公据殽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而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备,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惠王、武王蒙故业,因遗册,南兼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收要害之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美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缔,结也。相与为一。

【注释】

①秦孝公:秦献公之子,战国时期秦国国君,前361—前338年在位。殽(yáo)函:殽山和函谷关的并称。相当于今陕西潼关以东至河南新安一带。

②雍州:古九州之一,在今陕甘一带。

③宇内:指整个中国。

④八荒:八方荒远的地方。

⑤商君:即商鞅,战国时期法家代表人物。卫国国君的后裔,姬姓公孙氏,故又称卫鞅、公孙鞅。因在河西之战中立功,获封商於十五邑,号为商君,故称之为商鞅。

⑥外连衡而斗诸侯:战国时张仪游说齐、楚、燕、韩、赵、魏六国共同事奉秦国,称“连衡”,与苏秦游说六国联合抗秦叫“合纵”相对。

⑦拱手:极言轻易。西河:即西河郡,战国魏置。辖境相当今陕西华阴以北、黄龙以南、洛河以东、黄河以西地区。

⑧惠王:即秦惠文王,名驷,秦孝公之子,战国时期秦国国君。武王:又称秦武烈王、秦悼武王,名荡,秦惠文王之子,秦国国君。蒙:蒙受,继承。故业:指祖上传下的基业、家业。

⑨遗册:指前人所遗下的谋策。册,通“策”。

⑩汉中:战国楚郡,楚怀王时置,因汉水而得名。辖境相当今陕西东南角至湖北西北角地区。秦惠文王又置,治南郑(今陕西汉中东)。

⑪巴、蜀:今四川、重庆一带。

⑫缔交:结盟。

【译文】

“秦孝公凭借着崤山、函谷关的险固,拥有着雍州肥沃的土地,君臣牢固地守卫着疆域,窥视着周王室。他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的意图,囊括四海、吞并八荒的雄心。这个时候,商鞅辅佐他,对内建立法制,致力于耕种织布,修治攻防武备;对外实行连衡策略,使东方诸侯自相争斗。于是秦人很容易就取得了魏国西河郡的土地。惠王、武王继承了原有的事业,沿袭既定的策略,向南兼并汉中,向西取得巴、蜀,向东割取肥沃土地,收获要害郡县。诸侯恐惧,联合会盟策划削弱秦国,不吝啬珍奇贵重的宝物和肥沃的土地来网罗天下的士人;实行合纵结盟,缔,是结的意思。互相连接成一体。

“当是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并韩、魏、燕、赵、宋、卫、中山之众。于是六国之士,有甯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陈轸、楼缓、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田忌、廉颇之朋制其兵。常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于是从散约解,争割地而奉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河山,强国请服,弱国入朝

【注释】

①孟尝:孟尝君田文,“战国四公子”之一。齐国贵族,曾为齐国宰相,门下有食客数千。

②平原:平原君赵胜,“战国四公子”之一。赵武灵王之子,赵惠文王之弟。

③春申:春申君黄歇,“战国四公子”之一。楚国大臣,曾任楚相。

④信陵:信陵君魏无忌,“战国四公子”之一。魏昭王少子,魏安釐王的异母弟。

⑤约从:相约合纵。《索隐》曰:“言孟尝等四君皆为其国共相约结为纵,以离散秦之横。”离衡:指战国时以齐国为首的关东六国相约结盟,粉碎秦国的“连衡”策略。

⑥韩、魏、燕、赵、宋、卫、中山:这七国都是当时秦国东方的诸侯国,其中宋、卫、中山已微弱甚至灭亡。实际跟秦并称的东方六国是韩、魏、赵、燕、齐、楚。众:指军众。

⑦甯越:战国时中牟人。据称用武能以力取胜,用文能以德取胜。徐尚、杜赫:未详,当为战国谋士。苏秦:字季子,战国时期纵横家,主张合纵攻秦。

⑧陈轸:战国时期齐国人,纵横家。楼缓:赵国人,战国时期纵横家,秦赵联盟的策动者。前后侍奉赵武灵王和秦昭襄王两位著名的君王,投秦后多次损害赵国。苏厉:战国时著名谋士,苏秦之弟。乐毅:战国时燕国名将。

⑨吴起:战国时期卫国人,兵家代表人物。他历仕鲁、魏、楚三国,通晓兵、法、儒三家思想,在内政、军事上都有极高的成就。孙膑:战国时期军事家,是孙武的后代。田忌:战国时期齐国名将。廉颇:战国时赵国名将。

⑩常:通“尝”,曾经。

⑪叩关:攻打关卡。

⑫延敌:迎击敌人。

⑬逡巡:徘徊不进,滞留。

⑭遗镞(zú):损失箭和箭头,比喻军事上的细微损失。镞,箭头。

⑮因利乘便:凭借有利的形势或条件。

⑯宰割:支配,分割。

⑰入朝:指属国前来谒见天子。

【译文】

“这个时候,齐国有孟尝君,赵国有平原君,楚国有春申君,魏国有信陵君。这四位公子,都聪明睿智,忠实诚信,宽大厚道,爱惜人才,尊敬贤能,重视士人,建立合纵盟约,分离连衡政策,合并韩、魏、燕、赵、宋、卫、中山诸国的军队。当时六国的士人,有甯越、徐尚、苏秦、杜赫等人为他们谋划,陈轸、楼缓、苏厉、乐毅等人互通信息,吴起、孙膑、田忌、廉颇等人统兵作战。他们曾仗着十倍于秦的地盘,多达百万的军队,叩击函谷关攻打嬴秦。秦人打开关卡迎击敌人,九国的军队徘徊不敢进攻。秦军没有一箭一镞的耗费,天下诸侯就已经陷入困境了。于是合纵解散,盟约作废,各国争着割让土地,事奉秦国。秦国有余力利用他们的失败,趁着这一有利形势,宰割天下的诸侯,割取他们的山河,迫使强国请求臣服,弱国入朝拜觐。

“及至秦王,续六世之余烈孝公、惠文王、武王、昭王、孝文王、庄襄王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棰拊拊,拍也一作‘傐朴’。以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北筑长城,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百姓。隳名城,杀豪俊,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铸鐻,以为金人十二,以弱黔首之民。然后斩华为城,断华山为城也。因河为津,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溪,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何,犹问也。秦王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秦王既没,余威振殊俗

【注释】

①余烈:遗留下来的功绩、功业。

②秦昭王:又称秦昭襄王,名则,又名稷,秦惠文王之子,战国时期秦国国君,前306—前251年在位。秦孝文王:亦称安国君,是战国时期秦国国君,秦昭襄王次子,秦庄襄王之父。秦庄襄王:又称秦庄王,秦国国君。本名异人,后改名为楚,一作“子楚”。秦孝文王之子,秦始皇之父。

③长策:长鞭,常比喻威势。策,马鞭。

④吞二周:指灭掉周国分裂而成的东周、西周。西周于前256年被秦昭王所灭,东周于前249年被庄襄王所灭,今皆系于始皇名下,与事实不符。

⑤至尊:至高无上的地位。多指君、后之位。六合:指天下。

⑥棰:鞭子,马鞭。拊:拍,击打。

⑦傐朴:今通行本“傐”作“槁”。槁朴,或作“敲朴”,都是打人的木棍,长的叫敲,短的叫朴。

⑧百越:我国古代南方越人的总称。分布在今浙、闽、粤、桂等地,因部落众多,故总称百越。亦指百越居住的地方。

⑨弯弓:挽弓,拉弓。

⑩隳:毁坏,废弃。

⑪兵:武器。

⑫津:渡口。

⑬溪:指护城河。

⑭劲弩:强劲的弓弩,比喻装备精良。

⑮谁何:盘诘查问。

⑯金城:铜铸的城墙,比喻城池坚固。

⑰殊俗:指风俗、习俗不同的地区。

【译文】

“等到了秦王政,继续六代君王遗留下来的功业,是孝公、惠文王、武王、昭王、孝文王、庄襄王。挥动长鞭,驾驭整个中国,吞并了东西二周,灭亡了各个诸侯国,登上至尊地位,统治了整个天下,手持马鞭拍击拊,是拍的意思。一作‘槁朴’。鞭打天下,声威震动四海。向南夺取了百越的土地,在北方修筑长城,胡人不敢南下放牧牛马,六国士人不敢拉开弓箭报复仇怨。于是废弃先王的治国之道,焚烧诸子百家的论著,来愚弄百姓。他毁坏名城,杀死豪杰俊才,收罗天下的兵器,聚集在咸阳,销毁兵器,熔铸钟鐻,制成十二个金人形状的支柱,以此削弱百姓的反抗力量。然后劈开华山作为城墙斩断华山作为城墙,利用黄河设置渡口,据守高达亿丈的城池,下临深不可测的溪流,作为坚固的城邑。优秀的将领、强劲的弩手把守要害之地,忠实的大臣、精锐的士卒亮出锋利的武器盘查行人。何,相当于问。秦王的心里认为关中地方坚固,就像千里长的铜铸城墙,是让子孙万代成为帝王的伟业。秦王死后,他的余威还震慑着风俗迥异的边远地区。

“陈涉,罋牖绳枢之子以绳系户枢,瓦瓮为窗也。甿隶之人甿,民。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什佰之中首出十长佰长中也。率疲散之卒,将数百之众,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注释】

①陈涉:名胜,字涉,阳城(今河南登封东南)人。秦末农民起义首领。雇农出身,为人有大志。秦末赋役繁重,刑政苛暴,陈涉联合吴广率领戍卒发动大泽乡起义,占据陈郡称王,建立张楚政权,成为反抗暴秦起义的先驱。次年兵败被杀。

②罋牖(wèng yǒu):用破瓮之口作窗户,指赤贫之家。罋,同“瓮”。绳枢:以绳系户枢,形容贫家房舍之陋。枢,门轴。

③甿(ménɡ)隶:农夫与皂隶。泛指社会地位低下的人。

④陶朱:即陶朱公,春秋时越国大夫范蠡的别称。他辅佐越王勾践灭吴,以越王不可共安乐,弃官远去,居于陶,称朱公。以经商致巨富。猗顿:战国时大富商。

⑤蹑(niè)足:置身,参与。行伍:我国古代兵制,五人为伍,五伍为行,用来指军队。

⑥什佰:指军中十夫长、百夫长。

⑦揭:举。

⑧赢粮:担负粮食,引申指携带粮食。景从:像影子随从形体。景,同“影”。

【译文】

“陈涉,是用破瓮当窗户、用绳子绑门轴的赤贫人家的孩子,是用绳绑门轴,瓦瓮当窗户。是当农夫皂隶的人。甿,是农民。才能赶不上中等人,没有仲尼、墨翟的贤智,没有陶朱、猗顿的富有。置身在军队的行列中,崛起在十夫长百夫长的队伍里,是指首先出现在十夫长、百夫长之中。率领几百名疲惫散漫的士卒,砍削木头当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天下百姓纷纷响应,云集在一起,人们自己携带粮食,如影随形般追随他。殽山以东的豪杰俊才就一并起事,灭亡了秦朝。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殽函之固自若。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韩、魏之君;锄耰棘矜以鉏柄及棘作矛也。耰,椎块椎也。非锬于长铩矛戟长刃矛也。适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絜束之絜。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千乘之权,招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殽、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堕,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注释】

①自若:一如既往,依然如故。

②锄耰(yōu):泛指农具。锄,翻土、除草的农具。耰,农具名。状如槌,用以击碎土块,平整土地和覆种。棘矜(qín):以棘木棒当矛用。棘,酸枣树。矜,矛戟柄。

③锬(yǎn):锋利。长铩(shā):古兵器名,有长刃的矛。

④适(zhé)戍:指谪罚戍边。适,通“谪”。

⑤异变:指变化不同。

⑥絜(xié):用绳量度筒形物体的粗细,引申为衡量。

⑦同年而语:把不同的人或不同的事放在一起谈论或看待,即相提并论。

⑧千乘:指拥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在春秋时期是中等诸侯国。

⑨八州:指中国全土。我国自古有九州之称,这里指九州中除去秦国雍州之外的八州。

⑩七庙:泛指帝王供奉祖先的宗庙,代指王朝。

【译文】

“况且统一了天下的秦王朝并没有弱小啊。雍州、殽山函谷关跟从前一样牢固。陈涉的地位,并不是比齐、楚、韩、魏各国的君主更尊贵;拿的锄头把和枣木棒,用锄头把和酸枣树作矛柄。耰,棰碎土块的锤子。并不比长刀矛戟更锋利;铩,是长刃矛。受到谪罚戍边的士卒,没法和九国的军队匹敌;深谋远虑、行军作战的谋略,也远远不及先前各国的谋士。但是成功失败各不相同,功劳业绩完全相反。假使让殽山以东的各个国家跟陈涉测量长短大小,絜是絜束(用绳子束住)的絜。衡量权势力量,那根本不能相提并论。然而秦国凭着区区的雍州之地、千乘之国的威权,招致地位等同的八州诸侯前来朝拜,有一百多年了。然后一统天下,以崤山、函谷关为宫墙,一人作乱而秦朝供奉祖先的宗庙就被毁坏,君主死于他人之手,被天下人耻笑,这是因为不实施仁义、攻打与防守天下的形势发生了变化的缘故。

“秦兼诸侯,南面称帝,天下之士,斐然向风。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虚心而仰上。当此之时,守威定功,安危之本在于此矣。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立私权,禁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孤独而有之,故其亡可立而待。借使秦王计上世之事,并殷、周之迹,以制御其政,后虽有淫骄之主,而未有倾危之患也。故三王之建天下,名号显美,功业长久。

【注释】

①南面:古代以坐北朝南为尊位,故天子、诸侯见群臣,或卿大夫见僚属,皆面南而坐。帝位面朝南,故代称帝位。

②斐然向风:翩然地闻风归向。斐然,翩然,轻快貌。

③元元之民:众百姓,善良的百姓。元元,善良。

④虚心:一心向往。

⑤自奋:自以为是,妄自尊大。

⑥有之:指拥有天下。

⑦并:据有,兼有。

⑧显美:显耀而美好。

【译文】

“秦兼并诸侯,登上帝位,天下士人,迅速地闻风归向。善良的百姓都希望能安身立命,没有谁不虚心景仰皇上。在这个时候,保持威势,巩固功业,国家安危的根本就在于此。秦王政心存贪婪卑鄙,妄自尊大,奋其私智,不相信功臣,不亲近士人民众,废弃王道,树立个人威权,禁止文字图籍流传,使用严酷刑法,先欺诈武力而后仁义道德,把残暴苛虐作为统治天下的开端。秦王孤身无辅却拥有天下,所以它的灭亡指日可待。假使秦王能考虑先前朝代的事绩,顺着商、周的道路,来制定实行自己的政策,以后即使有荒淫骄横的君主,也不会出现倾覆危亡的祸患。所以夏、商、周三代建立的天下,因为懂得其中的道理,所以名号显美,功业长久。

“今秦二世立,天下莫不引领而观其政。夫寒者利短褐小襦也而饥者甘糟糠,天下之嗷嗷,斯新主之资也。此言劳民之易为仁也。向使二世有庸主之行,而任忠贤,臣主一心而忧海内之患,缟素而正先帝之过,裂地分民以封功臣之后,建国立君以礼天下,虚囹圄而免刑戮,除去收帑污秽之罪,使各反其乡里,发仓廪,散财币,以振孤独穷困之士,轻赋少事,以佐百姓之急,约法省刑,以持其后,使天下之人皆得自新,更节修行,各慎其身,塞万民之望,而以威德与天下,天下集矣。即四海之内,皆欢然各自安乐其处,唯恐有变,虽有狡猾之民,无离上之心,则不轨之臣无以饰其智,而暴乱之奸止矣。

【注释】

①引领:伸颈远望,多用来形容期望殷切。

②短褐:粗布短衣,是贫贱者或僮竖之服。

③襦:短衣或短袄。襦有单、复,单襦近乎衫,复襦则近袄。

④糟糠:酒糟、谷皮等粗劣食物,贫者用来充饥。

⑤嗷嗷:哀鸣声,哀号声。

⑥缟素:穿着白色丧服,指居丧期间。

⑦囹圄(líng yǔ):监狱。

⑧收帑:指一人犯法,妻子连坐、没为官奴婢的刑罚。污秽:指卑污的刑罚。

⑨集:安定太平。

⑩狡猾:诡诈刁钻。

⑪不轨:指叛乱。

【译文】

“现今秦二世胡亥即位,天下人无不引领伸颈,急切观望他的政策。受冻的人穿上粗布短袄就感到满意,是小短衫。挨饿的人吃到糠糟就觉得甜美,天下百姓的饥寒呼号,正是新皇帝实施新政的凭借。这就是说在饥苦的百姓那里,容易博得仁者的名声。假使秦二世具有一般君主的德行,任用忠臣贤能,君臣同心,忧念天下百姓的苦难,服丧期间就纠正先帝的过失,划分土地民众来分封功臣的后代;建立诸侯国、册立新君主来礼遇天下人士;释放犯人、免除刑罚杀戮、废除妻子儿女连坐等卑污的刑罚,让犯人各自返回乡里;打开仓库、散发钱财来赈济孤独无援陷入穷困的人;减轻赋税、减少劳役来解决百姓的燃眉之急;简化法律条文、减轻刑罚。继续施行以后,让天下的人都有自新的机会,变更节操,修养德行,谨慎修身,满足民众的愿望,以威信仁德对待天下人,天下人就归附了。倘若四海之内的百姓都能欢欢喜喜,各自安居乐业,唯恐动乱,即使有诡诈刁钻的人,民众也不会有背叛君上的心思,那么图谋叛乱的臣子就没有办法掩饰他的狡计,暴乱的奸谋也就止息了。

“二世不行此术,而重之以无道,更始作阿房之宫,繁刑严诛,赋敛无度,天下多事,百姓困穷,然后奸伪并起,而上下相遁,蒙罪者众,而天下苦之。自君卿以下,至于众庶,人怀自危之心,咸不安其位,故易动也。是以陈涉不用汤、武之贤,不借公侯之尊,奋臂于大泽,而天下响应者,其民危也。故先王见始终之变,知存亡之机,是以牧民之道,务在安之而已。天下虽有逆行之臣,必无响应之助矣。故曰:‘安民可与行义,而危民易与为非。’此之谓也。贵为天子,富有天下,身不免于戮杀者,正倾非也。是二世之过也。”

【注释】

①重:重复,接续。

②更始:重新开始,除旧布新。

③奸伪:指诡诈虚假的人或事。

④君卿:公卿。

⑤始终:指事情的本末或原委。

⑥逆行:指背逆君主。

⑦安民:指处于安定状态中的民众。

⑧危民:指处于危难状态中的民众。

⑨正倾:纠正倾覆危险。

【译文】

“二世不实行这样的方针,反而更加暴虐无道,再度修建阿房宫,刑律繁多,刑罚严酷,赋税搜刮没有限度,天下劳役繁重,百姓穷困,于是奸诈邪伪之事一起爆发,上下互相隐瞒,获罪的人众多,天下人都感到痛苦。自君卿以下直到庶民百姓,人人心中自危,都不安心自己的处境,所以很容易动摇。因此陈涉不必具有商汤、周武王的贤能,不用凭借公侯的尊贵,在大泽乡振臂一呼天下就响应,是因为民众处在危难之中啊。所以先王洞察事物从始至终的变化,知道国家存亡的契机,因此统治民众的原则,在于尽力使他们安定而已。这样,天下即使出现倒行逆施的臣子,也必定不会得到民众的响应和帮助。所谓‘安定中的民众可以实行仁义,危难之中的民众容易为非作歹’,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啊。秦二世贵为天子,富有天下,自己却不免于被杀,原因就是没有纠正倾覆的危险。这就是二世的过失。”